当前位置首页 > 百科> 正文

古典爱情

2017-12-11 01:24:10 百科
古典爱情

古典爱情

《古典爱情》是2006年1月1日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图书,作者是余华。

余华写于1988年的《古典爱情》,被认为是“揭开温情的背后是血淋淋的恶魔性现实”。小说写了出生贫寒的柳生在昌盛之时上京赶考,在一座大宅的阁楼内邂逅惠,又留下了“不管榜上有无功名,都请早去早回”的诺言,最终柳生和惠生死两别、无缘再见的爱情故事,悲剧色彩浓重。

基本介绍

  • 书名:古典爱情
  • 作者:余华
  • ISBN:9787020053612
  • 页数:109
  • 定价:9.00
  • 出版社:人民文学出版社
  • 出版时间:2006-1-1
  • 装帧:平装

内容梗概

出生贫寒的柳生在昌盛之时上京赶考,在一座大宅的阁楼内邂逅惠,又留下了“不 管榜上有无功名,都请早去早回”的诺言。 落榜后的失落感令柳生自愧无颜去见小姐惠,但与小姐的诺言又不可打破。就当柳生重回就地之时,他赫然发现当初的阁楼以不复存在,只剩下断井颓垣,小姐惠更是无处可寻。三年后柳生再度进京赶考,可时运以不昌盛,到处是荒野,枯河,人啃草皮的景象。又是那座小姐曾住过的城镇,柳生竟目睹了人吃人那惨不忍睹的一目,也就是在这之后,柳生髮现了阔别已久的小姐惠,可为时已晚,柳生不得不将这三年积累的思念化为一刀刺下,以解小姐的痛苦。从此柳生虽生犹死。又经过几年的生活,这是市道又昌盛起来,可柳生以决定抛弃一切功名,去为小姐收坟,就在一日,因发觉几根散着绿光的长髮,柳生觉得小姐复活了,按耐不住,柳生终决定打开坟冢看个究竟,结果他惊喜地发现,被埋葬的小姐的身体以长出新肉。之后柳生将土轻轻盖会,深信小姐不久便会复活。第二日夜,小姐果然到访,可神色悲戚,道:“小女本来生还,只因被公子发现,此事不成了。” 说罢,小姐垂泪而别。
古典爱情

内容提要

柳生赴京赶考,行走在一条黄色大道上。他身穿一件青色布衣,下截打着密褶,头戴一顶褪色小帽,腰束一条青丝织带。恍若一棵暗翠的树木行走在黄色大道上。此刻正是阳春时节,极目望去,一处是桃柳争妍,一处是桑麻遍野。竹篱茅舍四散开去,错落有致遥遥相望。丽日悬高空,万道金光如丝在织机上,齐刷刷奔下来。 柳生在道上行走了半日,其间只遇上两个衙门当差气昂昂擦肩而过,几个武生模样的人扬鞭摧马急驰而去,马蹄扬起的尘土遮住了前面的景致,柳生眼前一片纷纷扬扬的混乱。此后再不曾在道上遇上往来之人。  
数月后,柳生落榜归来。他在黄色大道上犹豫不决地行走。虽一心嚮往与小姐重逢,可落榜之耻无法迴避。他走走停停,时快时慢。赴京之时尚是春意喧闹,如今归来却已是萧萧秋色。极目远眺,天淡云闲,一时茫茫。眼看着那城渐近,柳生越发百感交集。近旁有一条河流,柳生便走到水旁,见水中映出的人并非锦衣绣缎,只是布衣寒褛。心想赴京之时是这般模样,归来仍旧是这般模样。季节尚能更换,他却无力锦衣荣归,又如何有脸与小姐相会。 柳生心里思量着重新上路,不觉来到了城门口。一片喧譁声从城门蜂拥而出,城中繁荣的景象立刻清晰在目。 柳生行至喧闹的街市,不由止步不前,虽然离去数月,可街市的面貌依然如故,全不受季节更换影响。柳生置身其间,再度回想数月前与小姐绣楼相逢之事,似乎是虚幻中的一桩风流逸事。然而小姐临别之言却千真万确,小姐的声音点滴响起:“不管榜上有无功名,还请早去早回。” 柳生此刻心里波浪迭起,不能继续犹豫,便急步朝前走去。小姐伫立视窗远眺的情景,在柳生急步走去时栩栩如生。因为过久的期待而变得幽怨的目光,在柳生的想像里含满泪水。重逢的情形是黯然无语,也可能是鲜艳的。他将再次攀绳而上则必定无疑。然而柳生行至那富贵的深宅大院前,展示给他的却是断井颓垣,一片废墟。小姐的绣楼已不复存在,小姐又如何能够伫立窗前?面对一片荒凉,柳生一阵头晕目眩。眼前的一切始料不及,似乎是瞬间来到。回想数月前首次在这里所见的荣华富贵,历历在目似乎就在刚才。再看废墟之上却是朽木烂石,杂草丛生,一片凄凉景象。往日威武的石狮也不知去向。柳生在往日的正门处呆立半晌,才沿着那一片废墟走去。行不多远他止住脚步,心说此处便是偏门。偏门处自然也是荒凉一片。柳生继续行走,来到了往日的后花园处,一截颓垣孤苦伶仃站立着,有半扇门斜靠在那里。这后门倒还依稀可见。柳生踏上废墟,深浅不一地行走过去,细细分辨何处是九曲石桥,何处是荷花满盖的池塘,何处是凉亭和朱栏,何处是翠竹百十竿,何处是桃杏争妍。往日的一切皆烟消云散,倒是两棵大枫树犹存,可树干也已是伤痕累累。那当初尚是柘黄的枫叶,入了秋季,又几经霜打,如今红红一片,如同涂满血一般,十分耀眼。几片落叶纷纷扬扬掉落下来,这枫树虽在盛时,可也已经显露出落魄的光景来了。
古典爱情古典爱情
三年后,柳生再度赴京赶考,依旧行走在黄色大道上。虽然仍是阳春时节,然而四周的景致与前次所见南辕北辙,既不见桃李争妍,也不见桑麻遍野。极目望去,树木柘萎,遍野黄土;竹篱歪斜,茅舍在风中摇摇欲坠。倒是一副寒冬腊月的荒凉景致。一路走来,柳生遇到的儘是些衣衫褴褛的行乞之人。柳生在这荒年里,依然赴京赶考。他在走出茅舍之时,母亲布机上的沉重声响并未追赶而出,母亲已安眠九泉之下。母亲死后的一些日子,他靠的是三年前小姐所赠的两封纹银度日,才算活下来。若此去再榜上无名,柳生将永无光耀祖宗的时机。他在踏上黄色大道时蓦然回首,茅屋上的茅草在风中纷纷扬扬。于是他赶考归来时茅屋的情形,在此刻已经预先可见。茅屋也将像母亲布机上的沉重声响一般,消失得无影无蹤。柳生行走了数日,一路之上居然未见骑马的达官贵人,也不曾遇上赴京赶考的富家公子。脚下的黄色大道坎坷不平,在荒年里疲惫延伸。他曾见一人坐落在地,啃吃翻出泥土的树根,吃得满嘴是泥。从这人已不能遮体的衣衫上,柳生依稀分辨出是上好料子的绣缎。富贵人家都如些沦落,穷苦人家也就不堪构想。柳生感慨万分。
次日午后,柳生来到一村子。这村子不过十数人家,均是贫寒的茅舍。茅舍上虽有烟囱挺立,却丝毫不见炊烟升空四散开去的情景。因为日光所照,道上盖着一层尘灰,柳生走在上面,尘土如烟般腾起。道上依稀留有几双人过后的足印,却没有马蹄的痕迹,也没有狗和猪羊家禽的印迹。有一条短路从道旁岔开去,岔处下是一条涧沟。涧沟里无水,稀稀长着几根黄草。涧沟上有一小小板桥。柳生没有跨上板桥,所以也就不踏上那条小路。他走入了道旁的茅屋。 这茅屋是个酒店。柜上摆着几个盘子,盘中均是大块的肉,煮得很白。店内三人,一个店主身材瘦小,两个伙计却是五大三粗。虽然都穿着布衫,倒也整洁,看不到上面有补丁。在这大荒之年,这酒店居然如石缝中草一般活下来,算是一桩奇事了。再看店内三人,虽说不上是红光满面,可也不至于面黄肌瘦。柳生一路过来,很少看到还有点人样的人。 柳生昨日黄昏离开那城,借着月光一直走到三更时候,才在一破亭里歇脚,将身子像包袱般捲成一团,倒在亭角睡去。次日熹微又起身赶路,如今站在这酒店门外,只觉得自己身子摇晃双眼发飘。一日多来饭没进一口,水没喝一滴,又不停赶路,自然难以支持下去,那店主此刻满脸笑容迎上去···
数年后,柳生三次踏上黄色大道。 虽然他依旧背着包袱,却已不是赴京赶考。自从数年前葬了小姐,柳生儘管依然赴京,可心中的功名渐渐四分五裂,消散而去。故而当又是榜上无名,柳生也全无愧色,十分平静地踏上了归途。数年前,柳生落榜而归,再至安葬小姐的河边时,已经无法确认小姐的坟冢,河边蓦然多出了十数座坟冢,都是同样的荒凉。柳生伫立河边良久,始才觉得世上断肠人并非只他一人。如此一想倒也去掉了许多感伤。柳生将那些荒冢,一一除了草,又一一盖了新土。又凝视良久,仍无法确认小姐安睡之处,便叹息一声离去了。 柳生一路行乞回到家中时,那茅屋早无蹤影。展现在眼前的只是一块空地,母亲的织机也不知去向。这情景尚在柳生离开时便已预料到了,所以他丝毫没有惊慌。他思忖的是如何活下去。在此后的许多时日里,柳生行乞度日。待世上的光景
柳生出城以后,又行走了数日。这一日来到了安葬小姐的河边。且看河边的景致,郁郁葱葱,中间有五彩的小花摇曳。河面上有无数柳丝碧绿的影子在波动。数年时光一晃就过,昔日的荒凉也转瞬即逝。柳生伫立河边。水中映出一张苍老的脸来,白髮也已清晰可见。繁荣的景象一旦败落,尚能复原,而少年青春已经一去不返。往昔曾闪烁过的良辰美景也将一去不返。如今再度回想,只是昙花一现。柳生环顾四周,见有十数座坟冢,均在不久前盖上过新土,坟前纸灰尚在,留下清明祭扫的痕迹。然而哪座才是小姐的坟冢?柳生缓步走去,细心察看,却是无法辨认。可是走不多远,一座荒坟出现。那荒坟即将平去,只是微微有些隆起,才算没被杂草野花淹没。坟前没有纸灰。柳生一见此坟,胸中蓦然升起一股难言之情,这无人祭扫的荒坟,必是小姐安身之处。一旦认出小姐的坟冢,小姐的音容笑貌也就逃脱遥远的记忆,来到柳生近旁,在河水里慢慢升起,十分逼真。待柳生再定睛观看,却看到一条白色的鱼儿,鱼儿向深处游去,随即消失。柳生蹲下身去,一根一根拔去覆盖小姐坟冢的杂草和野花。此后又用手将道旁的一些新土洒在坟上。柳生一直乾到幕色来临,始才住手。再看这坟,已经高高隆起。柳生又将河水点点滴滴地洒在坟上,每一滴水下去,坟上便会扬起轻轻的尘土。看看天色已黑,柳生迟疑起来,是在此露宿,还是启程赶路。思忖良久,才打定主意在此宿下一宵,待明日天亮再走。想到此生只与小姐匆匆见了两面,如今再匆匆离去,柳生有些不忍。故而留下陪小姐一宵,也算尽了相爱的情分。   恍惚间,柳生嗅得阵阵异香,异香使柳生蓦然惊醒。环顾四周,才知天已大黑。再看道旁的小屋,屋内有烛光闪烁,烛光在月夜里飘忽不定。柳生惊喜交加,赶紧站起往小屋奔去。然而进了小屋却并不见小姐挑灯夜读。正在疑惑,柳生闻得身后有声响,转回身来,见小姐伫立在门前。小姐依然是昨夜的模样,身穿月光,浑身闪烁不止。只是小姐的神色不同昨夜,那神色十分悲戚。 小姐见柳生转过身来,便道: “小女本来生还,只因被公子发现,此事不成了。” 说罢,小姐垂泪而别。  
古典爱情古典爱情

点评鉴赏

余华以其特有的思维方式、感觉方式、语言风格在先锋派作家中独树一帜,在80年代被认为是最有前途的先锋作家之一。他拒绝用传统的代码去处理生活,试图建构一种背离常规经验的认识方式。他认为,“真实是相对于个人而言的”,“人只有进入广阔的精神领域才能真正体会世界的无边无际”,“所以我宁愿相信自己,而不相信生活给我提供的东西,在我的创作中也许更接近个人精神的一种真实”,“我将为虚无而创作”。
这是一个典型的单线故事,作者的高度等同于主人公的高度,甚至连哪些内容是主人公的真实遭遇,哪些内容是主人公的醉意和幻觉,作者也都和主人公一样没有能力去分辨。在小说里,柳生先后有过的四段遭遇,每段綪节都不能彼此解释,中间矛盾地地方天然地留下了悬念的媄感,已经綪感的张力。在矛盾綪节遭遇的同时,故事的真实与虚幻也彻底失去了彼此的边界,在没有边界的真实与虚幻之间,作者的叙述也获得了前所未有的自由与乐趣。
古典爱情古典爱情
因为作者严格地站在和柳生同样的高度上叙事,因为除了柳生自己的言行具有可解释外,柳生之外的世界里的一切都无形当中与柳生(也包括读者)产生了距离感,世界回归到了人们常识当中的世界,它再不是上帝眼中的那个可以理解的世界,它成为了无法被理解和认识的世界。某种神秘的力量更让柳生和读者一起裑陷其中。
也可以这样理解,世界是一个巨大的混沌,但因为柳生这盏灯的照耀,它的一些意义微微偷出了一些光亮来。小说叙事的神奇魅力更使那些混沌中无用的部分暂时被搁置,它有利于产生意义的部分则自由自在地跳跃。时间在叙事中并不具有太多的意义,它不过是一些叙事暂时的落脚点,当叙事需要停顿的时候,它们为它提供暂时的降落地。时间与时间之间间隔可以任意大,时间的距离丝毫不会影响叙事的优雅步点的任意踏落。

作者简介

1960年4月3日(《四月三日事件》的来源)生,祖籍山东高唐。出生于浙江杭州,后来随当医生的父亲华自治、母亲余佩文(父母的姓,是余华名字的来源)迁居海盐县。中学毕业后,曾当过牙医,五年后弃医从文,先后进县文化馆和嘉兴文联。余华曾两度进入北京鲁迅文学院进修深造,在鲁院期间,结识了后来成为他妻子的女诗人陈虹。因陈在北京工作,余华后来迁居北京十余年。现居浙江杭州。
余华1984年开始发表小说,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和苏童、格非、孙甘露等的创作形成了一股文学潮流,评论界称之为“先锋文学”。其作品被翻译成英文、法文、德文、俄文、义大利文、荷兰文、挪威文、韩文、日文等在国外出版。长篇小说《活着》和《许三观卖血记》同时入选百位批评家和文学编辑评选的“九十年代最具有影响的十部作品”。1998年获义大利格林扎纳·卡佛文学奖,2002年获澳大利亚悬念句子文学奖,2004年获法国文学与艺术骑士勋章。长篇小说《活着》由张艺谋执导拍成同名电影。
余华余华
着有短篇小说《十八岁出门远行》、短篇小说集《世事如烟》、《黄昏里的男孩》、中篇小说集《现实一种》《我胆小如鼠》《战慄》和长篇小说《活着》《许三观卖血记》《兄弟》《在细雨中呼喊》等。他也写了不少散文与文学音乐评论。 现就职于杭州文联。
声明:此文信息来源于网络,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baisebaisebaise@yeah.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