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希腊哲学家德谟克利特(Democritus,约公元前460——公元前370)提出,认为物质由极小的称为“原子”的微粒构成,物质只能分割到原子为止。
基本介绍
- 中文名:德谟克利特
- 外文名:Democritus
- 出生日期:前460年
- 逝世日期:前370年或前356年
- 职 业:哲学家,学者
- 主要成就:原子论
- 代表作品:《宇宙大系统》、《宇宙小系统》
- 学 派:前苏格拉底哲学
- 主要领域:形上学、物理学
- 着名思想:原子论
- 受影响于:留基伯、墨利索斯
- 英文::Demokritos/Democritus
人物生平
古希腊哲学家:德谟克利特
德谟克利特(Δημ?κριτο?,约公元前460~公元前370年或公元前356年),古希腊的属地阿布德拉人,古希腊伟大的唯物主义哲学家,原子唯物论学说的创始人之一,率先提出 原子论,万物由原子构成。
在第欧根尼·拉尔修[1]的记载中,他通晓哲学的每一个分支,同时,他还是一个出色的音乐家、画家、雕塑家和诗人。他是古希腊杰出的全才,在古希腊思想史上占有很重要的地位。
他认为,万物的本原是原子和虚空。原子是不可再分的物质微粒,虚空是原子运动的场所。人们的认识是从事物中流射出来的原子形成的“影像”作用于人们的感官与心灵而产生的。
在伦理观上,他强调幸福论,主张道德的标準就是快乐和幸福。着有《小宇宙秩序》、《论自然》、《论人生》等,但仅有残篇传世。
德谟克利特成人后,来到雅典学习哲学。为了追求真理,追求智慧,他决定外出游学。他和他的两兄弟划分了祖上的家产,各拿一份。德谟克立特分到了最少的那分,100塔侖特现金。他拿着这笔钱,漫游了希腊各地,后来又到埃及、巴比伦、印度等地游历,前后长达十几年。他在埃及居住了五年,向那里的数学家学了三年几何。他曾在尼罗河的上游逗留,研究过那里的灌溉系统。在巴比伦,他向僧侣学习如何观察星辰,推算日食发生的时间。
然而,当德谟克立特回到阿布德拉之后,却遭到了一场审判,他被控“挥霍财产罪”。原因是德谟克利特经常外出旅行,有些人企图占有他剩下的财产,便控告他浪费祖产,不加理会族中的事,把好好的园子变成了杂草丛生的荒地。根据该城的法律,犯了这种罪的人,要被剥夺一切权利并被驱逐出城外。在法庭上,他为自己做了辩护:
“在我同辈的人当中,我漫游了地球的绝大部分,我探索了最遥远的东西;在我同辈的人当中,我看见了最多的土地和国家,我听见了最多的有学问的人的讲演;在我同辈的人当中,勾画几何图形并加以证明,没有人能超得过我,就是埃及所为丈量土地得人也未必能超得过我……”
并且,他在庭上当众阅读了他的名着——《宇宙大系统》。他的学识和他的雄辩取得了完全的胜利,征服了阿布德拉。
法庭不但判他无罪,并决定以5倍于他“挥霍”掉财产的数字——500塔侖特的报酬,奖赏他的这一部着作。他担任过该城的执政官。在繁忙的政务之余,他始终没有放弃追求哲学和自然科学知识,并且在艺术方面也有了一定的造诣。人们把他当成城市的伟人,在世就给他建立了铜像。在生前,他被称为笑的哲学家。他平等待人、处世开朗。在他死后,以整个国家的名义为他举办了盛大的葬礼。
德谟克利特提出了圆锥体、稜锥体、球体等体积的计算方法。他对逻辑学的发展也做出了重要的贡献。德谟克利特的着作涉及自然哲学、逻辑学、认识论、伦理学、心理学、政治、法律、天文、地理、生物和医学等许多方面,据说一共有52种之多,遗憾的是到今天大多数都散失或只剩下零散的残篇了。马克思和恩格斯因此讚美他是古希腊人中“第一个百科全书式的学者”。
主要成就
【简介】德谟克利特探讨了物质结构的问题,提出了原子论的思想。他认为万物的本原是原子和虚空。原子是一种最后的不可分割的物质微粒,它的基本属性是"充实性",每个原子都是毫无空隙的。虚空的性质是空旷,原子得以在其间活动,它给原子提供了运动的条件。原子的数目是无穷的,它们之间没有性质的区别,只有形状、体积和序列的不同。运动是原子固有的属性。原子永远运动于无限的虚空之中,它们互相结合起来,就产生了各种不同的複合物。原子分离,物体便归于消灭。他甚至认为人的灵魂也是由原子构成的,但那是最精细的原子;当构成灵魂的原子分散时,生命灭亡了,灵魂也就消失了。
德谟克利特将他的认识论建立在这样一个假定之上,即构成事物的原子群不断地流射出事物的影像,这些影像作用于人的感官和心灵,便产生了人的感觉和思想。他肯定了人们的感觉和思想是客观世界的反映,这是唯物论的反映论。但是,他把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看成是两种不同的影像作用于不同的认识器官的结果,因此认识似乎是一次完成的;这就把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割裂开来,否定了前者到后者的飞跃。
详细内容
德谟克利特认为,原子在虚空中处于永恆的运动之中,而原子自身的运动是它的本质特徵之一。因此,事物运动的原因不在外力的推动,而就在事物本身之中,这是由原子——本身的属性决定的:球形的原子拖拽着整个物体运动,原子运动是因为它们的本性即是永无静止。当然,为什幺原子自己能运动,这一点德谟克利特儘管到处探索却没能在最终作出解释。但是,在逻辑上而言,由于一切因果式的解释都必定要有一个任意构想的开端,因而,在德谟克利特的原子理论里留下来的原子具有的原始运动而不加以说明的做法就并不能算是缺欠了。
在这一基础之上,德谟克利特还进一步地认为:原子及由原子组成的物体的所有运动都是由动作和承受(active and passive)所引起的。他区分了原初的运动(primary motion)与继起的效果(secondary effects),分别称为冲动和反应(impulse and reaction)。这一观点对亚里士多德的动力学观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并且,这一思想还引发了德谟克利特的一个猜想:原子在没有受到阻力的时候将做匀速直线运动。牛顿曾经就这一猜想写道:“所有那些古人都知道第一定律(即惯性定律),他们归之于原子在虚空中作直线运动,因为没有阻力,运动极快而永恆”。
原子在数量上是无限多的,甚至于原子的种类也是无限的,在性质上则没有什幺区别。为了说明万物在性质上的差异,德谟克利特主张原子在大小和形状上有区别,它们结合时又有次序和位置上的不同(后来的伊壁鸠鲁补充了重量的特徵)。这样,在德谟克利特那里,原子在质上是相同的,在量上则存在四种区别:大小、形状、次序和位置。万物之所以会有千差万别的形态,完全是因为其中所包含的原子数量、大小、形状、次序和位置的不同而造成的。在大小上,既然他认为原子是不可分的物质微粒,那幺原子应该很小,小到肉眼看不见。在形状上,德谟克利特认为有些原子是球形的,有的光滑,有的粗糙;有的是凹形的,有的是凸形的,有的甚至是带钩的。他认为太阳和月亮就是由光滑的球形原子组成的。构成灵魂的原子和火原子差不多,它们都是由最精细的球形原子组成的,所以,它们具有很大的活动性。
德谟克利特纪念邮票

德谟克利特认为原子的不可入性(impenetrable)和具有一种密度的比例(density proportionate)构成了它们的体积。这一观点影响到了牛顿用密度与体积来定义物体的质量。现代,由于技术理性的进步,质量成为比密度更为基础的一个物理量。但在古代,密度与体积比现代意义上的质量更具有形而上的特徵,“他们设定所受作用的本原就是浓聚和稀散”。
德谟克利特有时也将原子的性质与人对物体的直接感觉联繫在一起:“每个不可分的东西超过得越多,也就越重,所以很显然,它也就越热”。德谟克利特还试图用原子和虚空的学说来解释许多複杂的自然现象。例如,他认为磁石和铁是由相类似的原子构成的,不过磁石的原子比铁原子更精细,磁石原子之间的空隙比铁原子之间的空隙要大得多,因此磁石原子的活动能力更强。由于原子的运动永远趋向于与它相类似的原子,所以,磁石的原子向铁移动,钻进了铁原子的空隙,使铁原子运动起来,并流向磁石。十分明显,他的这个解释是不符合现代科学的。但是他努力用自然本身的原因来解释自然现象的理性主义精神则是可贵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