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百科> 正文

普陀山古佛洞(普陀山古佛洞)

2019-12-02 19:21:18 百科
普陀山古佛洞(古佛洞(普陀山古佛洞))

普陀山古佛洞(普陀山古佛洞)

古佛洞(普陀山古佛洞)一般指本词条

古佛洞,为普陀山八十八庵之一,在飞沙岙东上。依山傍海,清静幽绝,是普陀山唯一出过全身舍利(肉身菩萨)的寺院,在民国一度香火鼎盛。新中国成立后,废弃半个世纪,如今又山门重开。

基本介绍

  • 中文名:普陀山古佛洞
  • 特点:普陀山八十八庵之一
  • 地址:飞沙岙东
  • 成就:普陀山唯一出过全身舍利的寺院

寺院沿革

开山祖师仁光,清末浙江丽水人。五十四岁时至普陀山,祝髮苦行于飞沙岙东上的狮子洞,饥食野菜,渴饮岩泉。后移住西侧一海蚀洞穴,自号“古佛”。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十二月二十四日,(仁光)预知将寂,趺坐缸中,命徒封闭,三年后再启,言讫而寂,世寿九十有六。越三年,其徒启而视之,肉身不坏,栩栩如生,乃涂以金漆,奉于洞中,洞遂名曰“古佛洞”,一时传为山中奇谈。
民国七年,仁光徒开明筑庵于洞上,历数年,古佛渐为人知,于是庵中香火大炽,相邻之金沙、宝称、宝月诸庵皆不及。仁光旧居狮子洞,则筑成僧人焚修之茅棚,又置田芦花赵家岙,以其租息充公堂祭祀。
庵所处飞沙岙,明抗倭时期曾驻兵之地,有“岛中沙漠”之称,故历来有商船采沙此间。1956年,普陀县矿沙公司进驻古佛洞,僧人被迫离去。1958年,成立普陀县建筑材料公司矿沙站,1961年,飞沙岙北侧的金沙庵被拆除,全山三个农业队在飞沙岙采沙运沙近三十年,以致飞沙岙从此名存实亡。
而古佛洞那赖以为荣的肉身菩萨,也在文革时期被投入海中,实让人扼腕痛惜。1986年矿沙管理站撤销后,古佛洞庵又被转手为自来水厂用房,直至2005年,由佛协收回重建,古佛洞外,始复旧日梵音。

肉身传说

话说仁光有两个徒弟:慧性、慧明。慧性乖巧,喜欢搞小聪明;慧明老实,全无心机。师兄弟同拾菜叶,慧明自然拣好的拾,而慧性却故意挑黄叶子煮来吃,以示修行之诚。即是如此,仁光犹一视同仁,并无亲疏之分。
仁光圆寂后,慧性、慧明办完后事,慧性便四下寻找师父留下的值钱东西,翻来翻去,只找到装着红白两粒米和一颗穀子的葫芦,又气又恼,将葫芦扔到了地上。慧明见状,连忙将米和穀子再放入葫芦,并将葫芦安放在供桌上。
三年后,遵照先师所嘱,两人打开荷花缸,但见师父遗体完好如初,神态也和入缸之前一模一样。
肉身不腐的事马上就在外面传开了,本来清冷的小山岙一下子吸引了很多慕名而来的香客。其中有两个上海老闆,见到了这尊肉佛,用五百大洋,收买了慧性,偷走了肉佛。
次日一早,慧明起床,不见了师父的肉身和师兄,一时六神无主,只好在佛座前暗自流泪。
一天,有位姓王的香客来到了古佛洞,看到了供桌上的葫芦,及葫芦里的三颗粮食,大喜地喊道:“找到了,找到了! ”慧明不解,问其缘由。原来当年仁光师托钵化缘,曾路过他们家。刚好他家小孩生病,师父会医术,治好了小孩的病,王家夫妇千恩万谢,欲报答仁光师。仁光师却只在粮仓里取了红米白米和穀子各一,便飘然而去,只远远说了声:我乃南海普陀仁光师。
十年后,王家小孩已长大,王家夫妇一直对仁光师心存感激,于是特意来普陀山打听仁光师的住处,找到了古佛洞。
当他听说肉身被盗,王姓香客惋惜之余,一拍膝盖:“我前两天路过上海,听说某处在展览肉身菩萨,看来就是了。师父对我有恩,我定当尽全力将他的肉身迎奉回山。”于是王姓香客赶忙奔赴上海,呼吁社会各界,得到了佛教界人士的同情和帮助。很快,仁光师的肉身被护送回了普陀山古佛洞,香火又盛于往日。

姚民哀碑记

关于上述一则民间故事里,那两个上海老闆,原型就在姚民哀的《重修古佛洞禅院碑》。
姚民哀(1893—1938年),名朕,号民哀,江苏常熟人。民国时期着名评弹艺人,也是上海文坛鸳鸯蝴蝶派的重要作家,旧派武侠前五家之一,帮会武侠之祖。1938年,因曾出任伪常熟军秘书而被枪决。
据其所撰碑文记载,民国九年八月,上海新世界游戏场主理陆锡侯、张石川偕游普陀山。一路游玩,来到了古佛洞,但见殿宇破败,香火寥落,又得知古佛洞肉身菩萨之掌故,慨然有襄助之意。于是经开明同意,将这尊肉身请到了上海新世界,暂作供奉,以待社会捐资,四月之间,共募得三千余洋,由史致广、董生记带着善款,奉佛回山。史董二人受陆张之命,监工修造,使古佛洞庵焕然一新。
该碑原植于古佛洞前,后被农民推倒,抬到已作民舍的宝月庵,变成了铺地的石板,现在已散佚。
声明:此文信息来源于网络,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baisebaisebaise@yeah.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