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百科> 正文

古代文学理论研究:美的观点与中国文论

2018-08-21 17:39:32 百科
古代文学理论研究:美的观点与中国文论

古代文学理论研究:美的观点与中国文论

《古代文学理论研究(第37辑):美的观点与中国文论》主要研究古代文论中关于“美”的研究,有“中国古代自然诗中的自然美学”、“审美阐释的维度——王阳明良知本体论与西方两种良知学说的比较论析”、“腴辞云构,夸丽风骇——《文心雕龙》之《七发》批评辨析”等文章。

基本介绍

  • 书名:古代文学理论研究:美的观点与中国文论
  • 作者:胡晓明
  • 出版日期:2013年12月1日
  • 语种:简体中文
  • ISBN:9787567513730
  • 品牌:华东师範大学出版社有限公司
  • 外文名:Studies of Ancient Chinese Literary Theory
  • 出版社:华东师範大学出版社
  • 页数:324页
  • 开本:32
  • 定价:28.00

内容简介

《古代文学理论研究(第37辑):美的观点与中国文论》由华东师範大学出版社出版。

图书目录

编辑部报告
中国古代自然诗中的自然美学
中国美学“意境”说“意义域”之开放性构成及其学理渊源
审美视域中的本体与存在——王阳明良知本体论与西方两种良知学说的比较论析
起承转合结构论:从诗学到文章学
腴辞云构,夸丽风骇:《文心雕龙》之《七发》批评辨析
文化人类学视野中的《文心雕龙》诗性智慧研究
论谢灵运对美的观点
简文帝的文章观——以《与湘东王书》为中心
诗学与哲人史家、政治学
论《诗经》的二度创作
《春秋》笔法与中国文论的会通化成
中唐人宋时期的“道统”与“文统”
程朱理学与诗学的内在冲突及其会通
试论晚明文学家卓人月之文学观
从个体性情到天下精神——黄宗羲诗学中的唐宋之争
叶燮以“温柔敦厚”为诗本体的思想分析
翰林院与晚清宋诗运动
佛禅义理与《红楼梦》中的“真假”观念
“清出于老”:论冈村繁对陶渊明诗歌的研究
三十年来《毛诗正义》文艺思想研究述略
建设性·包容心·民族化——中国古代文学理论学会第十八届年会综述

文摘

着作权页:



欧阳修主张圣人之道浅易明白,因而提倡平易近人的文风,这与朱熹所说:“圣人之言坦易明白,因言以明道”(《朱子语类》卷139《论文上》)、“文章须正大,须教天下后世见之,明白无疑”(同上)、“古人文章,大率只是平说而意自长。后人文章,务意多而酸涩”,(同上)实无二致。朱熹在《答徐载叔》的书信中说:“所喻学者之害莫大于时文,此亦救弊之言。然论其极,则古文之与时文,其使学者弃本逐末,为害等尔。”(《晦庵集》卷56)实则,韩愈《答崔立之书》(《韩集》卷6)、欧阳修《记旧本韩文后》(《欧集》卷73)、苏轼《答李端叔书》(《经进集》卷47)……,都有反对时文而坚持学习古文的主意,换言之,学习写古文与学习写时文二者的效果不同,尤其在于能否弘扬儒道的差异上;而朱熹将二者等同并列,仍是把道与文对举并立,把古文、时文皆视作“文”的领域,进而强调“道”先“文”后的次序考虑而已。归根结底,道学家担心学写古文者不能弘扬儒道,这是多余之举;他们真正担心的问题是,学写古文者不会再进入道学家之门。假设朱熹也不能否认古文家,只不过是在先后次序上打转,那幺北宋古文家能复兴儒道,已经无庸置疑。
可惜的是,道学家为了维护自己占有“道统”的地位,不断地排拒古文家。朱熹在《中庸章句序》明言:“盖自上古圣神继天立极,而道统之传有自来矣”、“尧之所以授舜也,……舜之所以授禹也,……自是以来,圣圣相承,若成汤、文、武之为君,皋陶、伊傅、周、召之为臣,既皆以此而接夫道统之传。”之后孔子传至孟子,孟子之后异端兴起,有赖“程夫子兄弟者出,得有所考,以续乎千载不传之绪,得有所据,以斥夫二家似是之非。”上述文字得知,朱熹的道统观念与韩愈《原道》相近,只是孟子之后由二程兄弟接手,显然较着重于道学而非文章。事实上,接续道统,排斥佛、老,这些作法古文家与道学家并无二致,只是朱熹提出“文章正统”说以后,虽然间接地肯定了古文家的部分努力。
  
声明:此文信息来源于网络,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baisebaisebaise@yeah.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