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乾是临床较常见的症状之一,是多因素引起的症状,其中以中老年女性较为常见。
本病可发生于多种疾病当中,如乾燥综合徵、糖尿病、恶性贫血、哮喘、口腔疾病、念珠菌感染、癌症的放化疗以及药物引起的不良反应等,临床治疗比较棘手。
基本介绍
- 英文名称:drymouth
- 就诊科室:中医内科,口腔科,风湿免疫科
- 多发群体:中老年女性
- 常见发病部位:口腔
- 常见症状:自觉口中津液不足
- 传染性:无
病因病机
口乾的病因病机比较複杂,可涉及五脏六腑,实热、湿热、痰饮、瘀血、外感六淫、内伤七情均可导致其发生。
辨证施治
1.外感风热
证候:口乾而饮水稍多,伴发热恶风,脉浮,多见于外感温热病得初期,津液损伤较轻。主方:银翘散加减。
2.胃火炽盛
证候:口乾而喜冷饮,伴烦躁易怒,大便乾燥,小便发黄,面红,舌红,脉实有力。主方:白虎汤加减。
3.阴虚
证候:口乾而不多饮,伴颧红、盗汗、舌红少津,脉细数弱。主方:知柏地黄丸加减。
4.湿热
证候:口乾而不多饮,兼身热不扬,头身困重,苔黄腻,脉滑数力可。主方:龙胆泻肝汤加减。
5.痰饮内停
证候:口乾不喜饮,或喜热饮,但饮水不多,甚至口乾欲饮水,水入即吐,舌胖质淡苔润滑,脉弦无力,或沉迟,或沉缓,或沉弱。主方:补中益气汤合理中汤加减。
6.瘀血内停
证候:口乾,但仅漱水润口而不下咽,舌紫暗有淤斑或瘀点,脉涩。主方:血府逐瘀汤加减。
7.寒热错杂
证候:口乾伴气上冲心,心中痛热,饥不欲食,脉弦。主方:乌梅丸加减。
预防保健
适当饮水,宜少量多次。在了解自身的体质和口乾的原因后,针对性的指导日常饮水,如外感风热、胃火炽盛和阴虚的患者宜多饮水,而湿热型、痰湿型、瘀血内停型及寒热错杂型口乾则需要适当饮水甚至少饮水。平时宜多吃新鲜蔬菜和水果。饮食不宜过乾过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