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百科> 正文

反转新闻

2018-03-17 22:14:25 百科
反转新闻

反转新闻

反转新闻是指在网际网路传播场域中,对同一事件的报导出现一次或多次显着变化甚至出现反向变化的现象,主要特徵是吸引舆论眼球的不是事件本身,而是让人瞠目结舌的戏剧性反转以及公众态度的反转。

基本介绍

  • 中文名:反转新闻
  • 外文名:News reversal 
  • 环境:新闻发生和传播过程中
  • 特点:新闻内容及公众态度的戏剧性反转

概述

反转新闻,是指在网际网路传播场域中,对同一事件的报导出现一次或多次显着变化甚至出现反向变化的现象。
每一次惊悚的“新闻反转”,都是对舆论生态和公信力的破坏。媒体抢新闻,舆论评是非,这本身没错,但前提是要以事实为依据,做到客观公正,这个底线必须遵循,否则就是跑偏。

共同特徵

“反转新闻”的共同特徵是:吸引舆论眼球的不是事件本身,而是让人瞠目结舌的戏剧性反转以及公众态度的反转。随着事件细节和真相的不断发掘,剧情突然发生逆转,舆论的态度也立刻随新闻“剧情”的逆转而转向,被同情的受害者瞬间成为被唾弃者,被攻击的作恶者立刻成为被同情者,瞬间发生了180度的情绪大挪移。而导致这些“反转”发生的始作俑者,其实可能是这个舆论场中的每一个人。

原因

反转新闻新闻为何产生反转?一个原因是:碎片化信息与刻板成见的结合。在自媒体环境下,新闻报导的时效性得到加强,甚至变成即时性的——最好第一时间将信息公之于众。同时,碎片化传播成为习惯,很多信息未经核实或并不全面,也被广泛传播。然而,信息所涉及的对象在公众心中可能存在较为牢固的刻板成见,如被撞倒的老人、打人的城管等。在刻板成见作用下,当人们接收到碎片化信息时,根本没耐心作出理性判断,而是任由碎片信息调动自己的刻板成见。于是,结论快速得出,这个结论可能以偏概全,也可能过于主观臆断。这为以后的新闻反转提供了可能,一旦新的不同信息传来,人们就会惊讶地发现,自己之前的判断过于匆忙和武断。
反转新闻反转新闻
新闻反转的第二个原因,是记者报导失实与对公众焦虑的刻意迎合、刺激。记者要有客群意识,只有有了强烈的客群意识,记者的传播才可能实现其效果。但是这种客群意识不是一味迎合客群,更不是对客群某种焦虑的刺激。遗憾的是,一些记者和传播者有时忘记了理性客观的原则,在报导新闻时敏锐地捕捉到了社会焦虑,并且通过选择性报导不断刺激这种焦虑,以期实现传播效果最大化。一旦这种选择性报导失实,记者扮演的角色就是一个传谣者,就是一个破坏者。这显然违背了记者的职业道德。

避免及判断

其一,警惕被标籤所误导
反转新闻新闻反转剧的背后,就是标籤的反转。贴这个标籤,公众会是一种态度;换另外一个标籤,态度就完全不一样了。人们的情绪很容易被变换的标籤牵着鼻子走,而不问事实和是非。
反转新闻反转新闻
其二,警惕被碎片化的微博信息和浮躁的热点节奏所误导
热点的节奏与事实真相的节奏,在网际网路环境中是不一致的,热点节奏之下往往是一哄而上一鬨而散,追求时效,事件一出来就立刻去仓促判断、迫切归因归咎,根据碎片化的信息去判断。而事实真相的浮现出水面,需要比热点节奏长得多的时间,节奏比较慢,起码两三天才会有一个完整的事实,可是节奏已经被带歪了。
其三,警惕被某方新闻当事人牵着鼻子走
有些新闻之所以发生反转,是因为偏听偏信,开始只听信这边新闻当事人,进入对她有利的叙述逻辑,第二天採访到另一个新闻当事人,又进入另一个当事人的叙述逻辑,缺乏兼听则明的公正旁观者心态,听这个就站在这个一边,听那个又站到另一边,没有原则,没有客观的辨别力。
其四,最后一种应该警惕的是水军干扰
很多新闻出现反转,并非事实出现逆转,而是水军的干扰。微博已经成为各种力量争取话语权的表演秀场,商业、权力、派别等各方力量的介入干扰和“製造”着舆情。

反思

面对“反转新闻”,需要反思的人有很多。
首先是媒体人。真实是新闻的生命,这是由新闻的特性决定的。因此,媒体人应该持有严谨、认真,客观、公正的态度,对报导慎之又慎,避免出现差错。
其次,是公众特别是网民。俗话说,谣言止于智者,对待类似事件,国人也应该更为淡定而自信,坚决做到不信谣,不传谣,不放大传闻,多提一些建设性的意见,而不是发戾气,泄私愤。
试想,如果有一天,各媒体不再急着“抢新闻”,公众不再急着“一吐为快”,大家多一点耐心,给真相一点时间,整个社会的理性水平或许会有显着提升。
声明:此文信息来源于网络,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baisebaisebaise@yeah.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