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舰弹道飞弹实际上是普通弹道飞弹的“改进版”,普通弹道飞弹射程远,可达数千公里,但由于最后阶段速度太快(可达十倍以上音速),难以控制,故只能打击固定目标。为了突破这个局限,苏联在赫鲁雪夫时代曾秘密研製过具有末端制导能力、可打击移动目标的弹道飞弹。由于此类弹道飞弹主要针对移动在大洋中的航母战斗群,故称为“反舰弹道飞弹”,也叫“航母杀手”。我国“东风21D“弹道飞弹即为一种“反舰弹道飞弹”。
基本介绍
- 中文名称:反舰弹道飞弹
- 英文名称:Anti-Ship Ballistic Missile(ASBM)
- 国家:苏联、中国、伊朗
- 性质:普通弹道飞弹的“改进版”
- 目标:航母战斗群
- 有效作战範围:将近2000公里
- 我国现役型号:东风-21D 东风-26
- 含义:使用陆基飞弹打击敌方军舰
探索
虽然採用弹道飞弹攻击大型水面舰船的做法并不多见,但中国并不是最早提出以弹道飞弹打击海上舰船目标的。其实早在50年前,苏联就进行过反舰弹道飞弹的研究,并取得过型号成功。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巡航飞弹还未成熟,反击航空母舰的技术手段并不多见。那个时期,苏联面临的紧迫课题是如何克制具有单边优势的美国海军。 1960年,全苏飞弹火箭及航空系统会议上,苏联海军提出了的以飞弹反击美国航母优势的技术要求。时任第52特种设计局(OKB-52)总设计师切洛梅首次在会议上提出来,研製一种能够击中海上机动目标的弹道飞弹,全系统研製代号是“R-27”。
在赫鲁雪夫的推动下,R-27反舰弹道飞弹方案于1962年4月通过了苏联部长会议国防委员会的审核。苏联海军总司令部最终于1964年将 UR-200项目列入1966年开始的五年海军装备发展计画,切洛梅领导的OKB-52设计局为主要研製单位,负责研製飞弹和与之配套的“神话”海洋侦察卫星。
1962年时,苏共中央和苏联部长会议决定研製发射4K10(R-27)液体弹道飞弹的D-5潜射系统,之后切洛梅认为这种飞弹很适合改进为反舰弹道飞弹,无需全新研製一个单独型号的弹道飞弹。新飞弹被命名为4K18(R-27K)反舰弹道飞弹,北约代号SS-NX-13。
R-27K飞弹使用威力较强的核装药战斗部,发射重量13.25吨,长9米,直径1.5米,最大射程900公里。1970年新型反舰飞弹开始试验,在卡普斯京亚尔训练场进行了20次试射,其中16次成功。从1972年12月起改由605型(629A改进型)K-102号柴电潜艇试射,11次发射 10次成功,最后一次是在1975年,飞弹準确命中了目标船只。
飞弹从潜艇发射后,先按预定弹道式飞行,30秒后飞弹第二级开始工作,当飞弹上升到300公里高的弹道顶点时,飞弹的战斗部开始调整姿态,打开雷达,目标搜寻和跟蹤系统开始工作,弹上雷达系统可捕获偏离预定弹着点65公里半径内的大型海上舰船目标,捕获目标后,飞弹弹体重新取向,根据目标的实际位置用控制小火箭修正飞行弹道(持续8秒钟),修正两次。此时再入体与弹体分离,携带核弹的战斗部以修正后的弹道直接飞向瞄準点。然后命中目标。
苏军并没有装备R-27K反舰弹道飞弹,最终放弃了这种“非主流”的武器,原因有很多,主要可能有两个。一是原计画装配R-27K弹道飞弹的667V型核潜艇,在外形上与667A、667AU核潜艇没有任何区别。而根据美苏1972年签署的限制战略武器条约,这些潜艇都在受限之列,苏联被迫“忍痛割爱”;二是人为因素,苏联海军司令部意识到一旦装备R-27K飞弹,实际上等于否决了打造远洋舰队的庞大计画,因为如果使用潜艇发射弹道飞弹就能消灭敌方航母编队的话,那还要远洋舰队乾什幺。性能更加优越的R-33反舰弹道飞弹D-13发射系统的研製工作也随即终止。
性质
所谓的“航母杀手”究竟是什幺东西?可能大家都会觉得弹道飞弹对航母是一个很致命的对抗武器,实际上,对于航母来说,弹道飞弹属于一种不对称的攻击手段。
反航母的弹道飞弹的主要目标是航母。它的有效作战範围是将近2000公里。也就是说,从中国发射的话这个飞弹打不到美国的本土,无法对美国本土和太平洋区域的夏威夷群岛构成威胁。反过头来,航母可以到世界的任何角落,它可以对别国的内陆纵深实施打击。
所以所谓的“航母杀手”实际上是一个防御性的武器。从技术发展的角度来说,它不过是一个岸防兵器。从岸防兵器的发展历史来看,最早的岸炮可以对进入到己方海岸几公里、十几公里到几十公里这个範围内的目标实施打击。后来有了岸舰飞弹,岸防的距离前推到几十到上百公里。
按照美媒的说法,弹道飞弹依然是依託在大陆的发射阵地上,只不过把对海防御的纵深向前推到了上千公里而已。从本质上来说,它依然是属于岸防兵器。也就是说,反航母的弹道飞弹是一个纯粹的防御性武器。而航母本身,却是一个纯粹的进攻性武器。
如果用一个形象的比喻来说,航母可能相当于主人养的一条恶狗,这条恶狗可以在世界範围内到处咬人。而反航母的飞弹,也就是所谓的“航母杀手”,实际上不过是相当于一个打狗棍--这个打狗棍可以把恶狗驱离自己的家园,但不可以打到别人的家里去。
技术关键
概述
反舰弹道飞弹打击航母必须克服三个技术关键,分别是:一、弹道飞弹必须能够突破美国飞弹防御系统(宙斯盾拦截系统)。二、这种武器的系统必须具备跟蹤目标,并在飞弹末制导段击中移动目标的能力。三、需要提供準确无误的、实时目标定位的信息。只有解决这三个方面的问题,才能使反舰弹道飞弹真正成为中国的整个“反介入”作战体系的绝招。
反舰弹道飞弹

跳跃式弹道
将传统的抛物线弹道中段设计成有多个波峰的跳跃式弹道,从而使探测系统在飞弹再入大气层之前难以準确地探测和计算飞弹的落点,从而可以大大提高弹道飞弹的突防能力 。
变质心机动
通过移动弹头内部质量块的位置,来改变飞行器的质心,利用气动配平力矩来改变飞行器的飞行姿态,实现有效的飞行器机动。弹道飞弹引入变质心控制后,其飞行轨迹可偏离预定的弹道,不仅可再入大气层,弹头可用螺旋状或蛇形状机动,而且变质心控制还可以使弹头在再入攻击段实现小幅机动,对付慢速运动的地面或海上目标,诸如航空母舰、海上舰队等慢速目标。
异面变轨
当弹道飞弹在被动段沿初始弹道飞行到某时刻时,让发动机脉冲点火使飞弹在空间的某一方向获得一个速度增量,这个速度增量的方向不在初始弹道平面内。这样就使得飞弹在点火点的速度大小和方向发生了改变,并且速度方向不再在初始弹道平面内,从而达到改变弹道和弹道平面的目的。在弹道飞弹被动段的初段和中段没有被拦截的情况下,在末段异面变轨的飞弹比共面变轨的飞弹更难被拦截。
伊朗的“波斯湾”反舰弹道飞弹

主动段自旋
对于未採取抗雷射措施的弹道飞弹,在连续波雷射照射下,飞弹容易发生爆炸和弹体折断,雷射武器一旦在助推段将飞弹壳体击毁,弹道飞弹携带的核弹头将会造成灾难性的后果。雷射武器击毁弹道飞弹是需要一定能量积累的,若弹道飞弹进行主动段自旋,使雷射能量不能有效集中和积累,则可以达到突防机载雷射武器系统的目的。
特点
一型武器真正形成实战能力,要经过一系列的研製、生产、试验,特别是像这种尖端的大型武器系统,没有一系列的实战试验,是不可能形成实际的作战能力的。至少我们还没有看到中国的官方媒体公开报导过有关的试验。同样,国外媒体也没有报导过中国进行过这种反航母弹道飞弹的试验。这就意味着,它实际上距离形成实际作战能力仍然有相当的距离。
如果从技术角度上来说,单纯的这样一个弹道飞弹,它对航母并不能构成实质性的威胁。因为,要形成一个实际的作战系统,它必须依赖于一个大的情报指挥系统。也就是说,首先要知道对方的航母在哪里、它的运动诸元是怎幺样的。只有精确掌握了这些数据之后,才能够对它实施攻击。如果说对方航母距离己方海岸几百甚至上千公里,要想获得上述信息是相当困难的,因为这些信息要求的精準度是相当高的。这样一来,按照美国媒体的说法,获得这些信息需要一个相当庞大的飞弹防御系统的支持。比如,要有海洋监视卫星、要有导航卫星、要有数据传输卫星。那幺,要建立这样一套庞大的高性能的飞弹防御系统,也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总而言之,这个所谓的“航母杀手”真正形成实际的作战能力,无论是从时间上,还是技术上来说,都存在着相当大的距离。
弱点
第一,它的打击範围是有限的。它只能依託海岸,从海岸外推一个有限的距离,无法覆盖全世界所有的海洋。
第二,因为它要依託在一个庞大的飞弹防御系统之下,那幺这个飞弹防御系统本身的生存能力也是这个武器是否能产生效率的一个基础。如果飞弹防御系统无法有效生存,这个武器也无法发挥它应有的效率。
第三,美国拚命在发展飞弹防御系统,这种飞弹防御系统对所谓的“航母杀手”也是有抗御能力的。也就是说,这个所谓的“航母杀手”并非是不可对抗的。
实际型号
东风-21D
航母杀手东风-21D反舰弹道飞弹被誉为“海战规则的改变者”,是世界上第一型实用型的反舰弹道飞弹,也是第一型实际部署的反舰弹道飞弹。在2015年中国抗日战争胜利阅兵上,中国首次展示这枚飞弹,也是正式承认它的存在,也表示其已经入役中国军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