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钢琴弹得好加分,那杀猪杀得好,凭什幺不给加分?美国哈佛等学校的学生弹琴好的多了去,人家都没什幺加分!”2011年6月8日,北京理工大学一教授发微博称。今年全国高考正在进行,不少学生、家长以及学界人士纷纷对高考加分政策提出质疑。连日来,网上出现了“反对高考加分联盟”,截至目前已有数万人加入。
基本介绍
- 中文名:反对高考加分联盟
- 出现:网路
- 属性:社会组织
- 相关名词:高考加分
简介

审批不规範加分者钻空子
2011年高考前后,网上出现了一个“反对高考加分联盟”,吸引了大批家长和考生。记者在广东、浙江、北京等地调查发现,对高考加分不满主要有两个方面的原因。
首先,地区高考加分政策不一,直接导致部分家长和考生心理失衡。目前,教育部只认定十余项加分项目,而一些地方的加分项目则有二十多项,且最高加分也高低不同。广东、浙江等省最多加20分,而内蒙古则最高加30分。
另一方面,部分高考加分项目不规範操作,频频爆出违规加分事件,损害了高考公平。广东省教育考试院副院长黄友文说,近年来高考加分投诉中,大部分针对有关审核部门操作过程中的不规範,导致加分者有漏洞可钻。其中,高考体育特长生加分问题更突出:一是运动员等级证书造假或水分大;二是比赛或测试组织不规範,替赛、替考现象严重;三是个别与体能、运动技能关係不大、更多靠运用器材的赛事组织管理及评奖问题多。记者还了解到,一些考生家长与基层派出所串通造假,通过修改个人资料,认定“少数民族考生”或“三侨”子女以获加分。
浙江省社科院研究员杨建华说,每逢高考,一些公众都会“习惯性质疑”高考加分的公正性。这种心理的背后,主要是部分公众痛感教育公平缺失,对高考加分政策走样表示不满,应当引起重视。
从“裸分录取”到取消加分
针对高考加分乱象,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等高校实行了“加分提档、裸分录取”的做法。该院招生就业处处长古丽娜说,在录取分配专业时,学校去掉政策性加分,而按原始分进行排队录取。西安交大招生办主任郑庆华也表示,学校在专业录取时不认加分,是为了更加真实、更公平地选拔优秀学生。
针对这些高校的新举措,有关专家认为,在现有高考加分政策尚未取消的情况下,将是否承认加分的许可权交给高校,可以逐步瓦解相关部门寄附的社会功能,是一个好的趋势。
21世纪教育研究院副院长熊丙奇说,高校录取“去加分化”,可以淘汰一些虚假加分,保障选拔人才机制的公平性。
意义
高校录取在即,儘管随着高考录取率逐年提高,高考加分原有职能已弱化,但由于高考加分的依然存在,也就依然引发着公众对教育公平的焦虑,使高考加分之忧再起,以至于在网上出现了一个“反对高考加分联盟”,吸引了大批家长和考生。
众所周知,当初高考加分的设计初衷,本为维护教育公平,但在演变中已越来越背离本意。一些高考加分名不正言不顺,越来越泛滥化,越来越扭曲化,越来越腐败化。为谋求加分铤而走险弄虚作假的大有人在,有些地区的“加分门”事件层出不穷。一些人在利益驱动下,打擦边球,钻制度漏洞,生搬硬套,为谋求加分无所不用其极。监管部门也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甚至沆瀣一气,媾和一起,为不合理加分大开绿灯。
除少数民族、烈士子女可加分外,搞个“发明”加分,挣个奖牌加分,优秀学生干部加分,人才引进、招商引资加分,甚至连独生子女也加分,那真是五花八门,不胜枚举。有的最高能加到30分。内地每年都有几百万考生参与高考竞争,一分之差就可能改变一个人的命运,加一分就可能提升几千上万的排名,岂不严重损害教育公平?!
是什幺原因导致高考加分乱象横生?又为何发生了变异呢?原因虽然林林总总,但无论是加分标準过宽还是审核缺乏足够严格等,其背后都舞动着的权力腐败魅影。其中,部门利益的博弈,成为高考加分改革的核心难题。如吉林省2011年高考照顾加分涉及审核许可权最多的是省民政部门,共掌握3类考生的审批权,第二位是吉林省教育部门,此外还有侨务、台联、体育等部门。同时,我们还悲哀地发现,除了正常该加分之外,但凡那些能够成功加分人,往往非富即贵。
部分高考加分项目变成有关部门的牟利工具,主要是制度设计和监管漏洞造成的。一些手中握有加分权的部门人员,通过权力寻租交换个人利益,出现了形形色色的“加分产业链”。这种暗箱操作,影响了教育公平,也损及政府公信力。因此,欲规範高考加分,归根结底还是先从规範不安分权力入手。一方面积极清理不合理的加分政策,另一方面在加分的全过程中尽最大程度公开透明,便于公众监督。
作为第一步,应该先一刀砍掉“教育部加分规定”之外的加分。对见义勇为者加分、退役军人、烈士子女加分取消后可採取经济补偿方式解决;对体育、艺术类特长加分应限定在报考体育、艺术类高等院校。同时,要特彆强化外部监督公示机制。比如被加分者名单公示,对公示範围、时间等做出具体规定,当有人提出异议时,应举行公开听证,建立问责机制等。
取消照顾性加分除有助于维护高考公平外,还有助于防堵腐败漏洞,避免因“跑关係”加分带来的高考不公。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基石,与其让变了味的加分政策继续走偏下去,演变成带有功利目的的工具,不如乾脆取消加分政策,让所有的学子站在同一起跑线上。
相关分析
据了解,全国各地的高考加分政策及加分项目五花八门。根据教育部的规定,有关省(区、市)确需增加的政策性照顾项目,须经本省级普通高校招生委员会研究确定,并报教育部核准备案后方能向社会公布。于是,在教育部的加分项目基础上,地方招生委员会又制订了名目繁多的加分项目,“反高考加分者”在网上列举了一系列已被媒体公开曝光的“加分丑闻”,其中,加分项目大多集中在体育加分造假、民族成分加分造假等方面。
高考加分政策,本是为保障起点上的相对平等的受教育权,是对特殊群体所受原有入学机会实质不公平的一种补偿,但它在对一部分人群进行补偿的同时,也可能会造成新的不公平,在竞争还没有开始的时候,就让部分学生输在了起跑线上。高考加分政策本身存在的以上问题,加上在执行过程中由于缺乏有效的监督机制,使得加分政策正日渐成为滋生教育腐败的源头之一。
只有严格规制高考加分政策,才能从源头上封堵这条“腐败通道”,从而实现真正意义上的程式正义。我们不应忘了平等竞争是考试制度的灵魂,公平、公开和公正是考试制度的核心理念。如果超越现实的私人利益和複杂关係,贸然将招生中现有的程式和规则肢解,代之以虚假的潜规则来评判,难保不丧失公允。
目前,各类加分规定尚处于缺乏社会公众统一认可的失范局面,具体表现为在不同时期和不同地区出台的高考加分政策随意性较大,损害了竞争的公平性。必须指出,高考不仅是一个教育问题,而且是一个社会问题。在目前的竞争稀缺教育资源的各种方法中,考试是一种被多数人认可的相对公平的有效方法,但不合理的加分规定正在侵蚀其中的公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