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百科> 正文

叉尾乌鹃

2019-03-23 19:11:08 百科
叉尾乌鹃

叉尾乌鹃

叉尾乌鹃(学名:Surniculus dicruroides):是一种中等体型的杜鹃,体长23-28厘米,全身体羽亮黑色,仅腿白,尾下覆羽及外侧尾羽腹面具白色横斑,前胸隐见白色斑块。幼鸟具不规则的白色点斑。尾羽开如卷尾。雄鸟虹膜褐色,雌鸟黄色;嘴黑色;脚蓝灰色。

主要栖息于森林或平原较稀疏的林木间,在树上活动和栖息,以昆虫为食,偶尔也吃植物果实和种子。分布于孟加拉国、不丹、汶莱、印度、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菲律宾、新加坡、泰国、缅甸、中国。

注:曾经是乌鹃的亚种,2014年被IUCN确定为独立物种。

基本介绍

  • 中文学名:叉尾乌鹃
  • 拉丁学名:Surniculus dicruroides
  • 别称:乌鹃华南亚种
  • :动物界
  • :脊索动物门
  • :鸟纲
  • :鹃形目
  • :杜鹃科
  • :乌鹃属
  • :叉尾乌鹃
  • 亚种:2亚种
  • 命名者及年代:Hodgson, 1839
  • 英文名称:Fork-tailed Drongo-cuckoo

形态特徵

叉尾乌鹃成鸟通体大致黑色而具蓝辉,最外侧一对尾羽及尾下覆羽具白色横斑;初级飞羽第一枚的内翈有一块白斑,第三枚以内有一斜向的白色横斑直跨主次级飞羽基部;翼缘常杂以白色;覆腿羽的外翈亦色白。在不很老的成体中,项部也有1-2块白色的大点斑;有时在翅上覆羽、尾上覆羽甚至背和头部都有零星的小白点。羽主要为黑色,尾羽除最外侧一对为最短外,其余愈向中央愈短而成叉状;嘴形侧扁。
幼鸟(8月初采自瑶山) 羽色缺乏亮辉,背及胸部、翅上覆羽等有很多白色羽端斑或具白色羽端;尾羽及尾下覆羽更多白色,越幼的鸟羽色越无光泽,到处散有白点。
虹膜褐色或绯红色;嘴黑色,脚灰蓝色。

栖息环境

栖息于山地和平原茂密的森林中,也出现于林缘次生林、灌木林和耕地及村屯附近稀树荒坡地带。在大森林或平原较稀疏的林木间都可见。在树上活动和栖息。

生活习性

在中国海南岛为留鸟,在其它省区为夏候鸟。该种在广东内陆4月始出现,10月下旬已看不见,但在珠江口的岛屿及滩涂地带冬、春天均获得标本,显然终年留居。
多单个或成对活动。常停息在乔木中上层顶枝间鸣叫。有时也活动于竹林中。主要在树上栖息和活动。飞行时无声无息,一浮一沉地荡着尾巴,呈起伏地波浪式飞行。形甚悠闲,但急迫时也作快速的直线飞行。站立时身体姿式较垂直,与一般杜鹃不同。常停于顶枝间鸣叫,鸣声为6音节,声似人吹口哨,似为“pi”的6缀音,音阶上升,渐次升高。有时亦发出听起来似悲悽的双音“wi-whip”。
主要以昆虫为食。常以毛虫、其他柔软昆虫为食,也见如卷尾样凌空扑捕飞过的小甲虫、啄食枝头的野果、种子。尤其喜吃毛虫等鳞翅耳昆虫。也吃甲虫、膜翅目和其它昆虫。偶尔也吃植物果实和种子。

分布範围

分布地区从中国分布区向南至印度半岛,东至中南半岛、印度尼西亚(苏门答腊)。
中国西藏(墨脱)、四川、云南、贵州、广西、福建、广东、海南。

繁殖方式

繁殖期为3-5月。在中国广西瑶山在8月7日採到幼鸟。可见,至少在7月仍是产卵期。在喜马拉雅山脉南麓附近,5-10月均有产卵,卵色淡黄而有淡红色斑点,自己不营巢孵卵。通常将卵产于卷尾、燕尾、山椒鸟、白喉红臀鹎、黑头鹛、沼泽大尾莺等鸟的巢中,由别的鸟替它孵卵和育雏。

亚种分化

曾经是乌鹃的亚种之一,2014年由《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 确定为独立物种。

种群现状

该物种分布範围广,不接近物种生存的脆弱濒危临界值标準(分布区域或波动範围小于20000平方公里,栖息地质量,种群规模,分布区域碎片化),种群数量趋势稳定,因此被评价为无生存危机的物种。但在中国种群数量不普遍,应注意保护。

保护级别

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 2016年濒危物种红色名录ver 3.1——无危(LC)。
声明:此文信息来源于网络,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baisebaisebaise@yeah.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