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百科> 正文

去城市病

2018-03-14 20:07:35 百科
去城市病

去城市病

在“城市病”已成为不容迴避问题的今天,上海世博会的举办,无疑将为“去城市病”积累丰富经验,成为人类的“最佳实践案例”之一。

基本介绍

  • 中文名:去城市病
  • 外文名:无
  • 现象:见正文
  • 简介:见正文

简介

去城市病
2010年7月21日上午,上海世博会累计参观者突破3000万人次。当天另一则新闻,也很有意思:截至7月21日,上海已连续10天空气品质等级为“优”,为10年来的最佳纪录;申城上空连日来呈现蓝天白云,甚至在市区,夜间还能肉眼看到许多星星。有好天气相伴,难怪观博人数屡创新高。
很多游客感觉到,不仅是空气品质,上海的城市环境越来越优美,交通越来越便利,人与人之间越来越亲和。这些变化,是由城市居住观念的变化引起的。拿环境整治来说,截至世博会开幕,上海已完成所有1000余万千瓦燃煤电厂机组脱硫设施建设,关停了73万千瓦中小燃煤机组;淘汰了3000余家高污染、高能耗、技术工艺落后的企业和生产工艺,还建立了728平方公里的“扬尘控制区”,提前实施了国IV机动车排放标準……正是这些措施,让空气的污染源得以减少。
本届世博会的主题是“城市,让生活更美好”,这是世博会历史上首次以城市为主题。将“城市”作为主题,就是要提供一个反思城市的问题,明智看待城市“发展”的契机。城市发展过程中的种种问题,人口膨胀、交通堵塞、能源紧张、环境污染等等,都可称为“城市病”。事实上,世博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反思“城市病”的契机。这不仅是因为本届世博会的主题是城市,于上海而言,通过举办世博会,也极大地改善了城市面貌和人居环境,在“去城市病”方面有了更多的探索。

现象

当前中国部分地区普降大雨,一些城市积涝严重,考验着建筑设计、排涝预防、项目管理、警报与应急机制等诸多城市管理问题。但在上海地区,却少见城市积水、内涝的现象。不得不说,在筹办世博的过程中,上海在改造低洼棚户区、改善城市排涝系统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也取得了可观的成效。
再比如说,交通拥堵作为一种典型的“城市病”,在如今的申城,也已有所改善。这在很大程度上也要归功于由办世博带来的理念变化,为了迎接来自全世界超过7000万人次的游客,上海通过发展公共运输和最佳化城市设施(如大规模修建轨道交通),以及提供科学、合理和人性化的服务,来试图破解这个难题。
另一方面,在“城市,让生活更美好”这一主题的引领下,本届世博会的诸多场馆,也把“城市”这一关键字作为展览主题。上海世博会城市最佳实践区里,汇集了来自世界各个城市解决“城市病”的成功案例,许多城市的国家馆也带来了他们的案例:荷兰带来了体现激情的“快乐街区”,英国带来了充满希望的“梦幻蒲公英”,西班牙人用传统手工编织工艺盖起了“草棚”,沙乌地阿拉伯小城米纳的城市垃圾通过公共垃圾桶下的管道运送出城……

2010年年度新词语

此词经国家语言资源监测与研究中心等机构专家审定入选2010年年度新词语,并收录到《中国语言生活状况报告》中。
提示性释义:指解决人口膨胀、交通堵塞、能源紧张、环境污染等城市病。
例句:上海世博会的举办,无疑将为“去城市病”积累丰富经验,成为人类的‘最佳实践案例’之一。(2010年7月24日《新民晚报》)
声明:此文信息来源于网络,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baisebaisebaise@yeah.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