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百科> 正文

原氏

2019-08-17 10:04:39 百科
原氏

原氏

原氏,出自姬姓,西周初年,周文王第十六子原叔受封于原(古称轵邑,今河南省济源市西北),世为伯爵,史称原伯,建立原国,后人以原为氏。春秋时原国被晋国所灭,着名名人有原庄公,原襄公,晋国卿士原黯等。

晋文公灭原国,故地转封于先轸,号为原轸,原轸其后世子孙以国(邑)名“原”为姓,遂形成原姓。

出自赵氏,赵同嬴姓,赵氏名同,因被封在原,以邑为氏,别为原氏,又被称为原同、原叔,是赵衰与赵姬的儿子,赵盾的弟弟,赵括、赵婴齐的哥哥。

基本介绍

  • 中文名:原氏
  • 出自:姬姓
  • 时期:西周初年
  • 人物:周文王第十六子原伯

原姓来源

一、《郑通志?氏族略》云:“周文王第十六子原伯之后,封于河内,今泽州沁水是其地也。周有原庄公,世为周卿士,谷以邑为氏。往往其族散在他国而以本国为氏者。”《中国古今姓氏大辞典》云:“此以邑(国)为氏,系出姬姓。”山东省汶上县《姬氏志》介绍:“原姓,源于姬姓,周文王姬昌之子,封于原,为原伯,后世以其官名为氏。”《元和姓纂?二十二元》记载:“周文王第十六子原伯之后,封在河内,子孙氏焉。”《姓氏急就篇》记载,文王第十六子在周武王姬发时受封于原邑(今河南原阳县),为伯爵,世称原伯。后来晋国灭原,原伯之后转封于先轸,其后世子孙遂形成原姓。《姓氏急就篇?注》称:“周文王子封于原,为原伯。晋灭之封先轸,号原轸,其后并姓‘原’。”显然是黄帝后裔。
二、源于蒙古族,在元朝忽必烈征讨云南(一说豫南,河南安徽交界)时,部分蒙古军人由于厌倦战争等原因,定居于此,并在短时间内迁至四川,朱元璋开创大明朝后,在全国彻查元朝蒙古后裔,为躲避追查,遂改姓原,一为纪念元朝(谐音元),二为纪念来自草原。洪武十三年,从四川省峨眉县杏花村迁居至山东掖县(今莱州市),在四世期间,原德润、原德玉兄弟分家,原德润迁往沙河一带定居,原德玉则向莱北迁移,定居于单山一带
三、出自外族改姓。后唐明宗时,有蕃人锡里扎拉,赐姓原,名知感,其后代称原姓。
原姓郡望:东平郡(今山东东平一带)。
原姓适用楹联:泗水圣徒虽贫非病(春秋时鲁国人原宪,孔子弟子,出身贫困而洁身自好。穿衣服胳膊肘露在外边,穿鞋时脚后跟也露出来了,子贡见他便问:“你病了吗?”他答道:“无财叫做贫,学到而不实行的叫病,像我,只是贫,而不是病。”子贡大为惭愧);冀州贤吏有政皆兴(唐朝原复,开元年间官冀州刺史,政令严明,境内太平)。
春秋鲁有原元、原壤、原宪,孔子弟子;陈有原仲;汉朝有原涉;唐朝有原复;明朝有原杰,登封人,正统进士,官至南京兵部尚书,巡抚山东、江西,多有政绩,卒謚襄敏。明朝又有原姓,德安府同知。清朝有原济、原良。
从山西省洪洞县大槐树迁民之原姓后裔分布于豫、鲁等地。
出自姬姓,以国名为氏。夏代,“少康迁原(国)”。周武王灭商朝,西周立。封周文王第十六子为原伯(爵)。史称原伯贯,受封于原国。 原,伯是他的氏。官职初始是卿大夫。西周初期,平民百姓是没有"氏"的。春秋时原国被晋国灭。其后人以姬为姓,以原为氏。诸侯国之间不断战争,兼併到天下只有100多个诸侯的时候,原国还存在。由于原国很小,打败一次就举国迁徙一次。迁徙三次之后,原氏后人从此流散各地。

得姓始祖

姬原叔,姬姓,原氏,名丰,也成原公丰,是周文王十六子。据《英贤传》载,周文王之子封于原建立原国(原国初在今山西沁水县后迁河南济源市),国君称原伯,原伯后裔有原伯姓。

周朝原氏

原庄公---原伯贯---原襄公---?---原伯绞

宗法制度

按照周的宗法制度,周王自称天子,王位由嫡长子继承,称为天下的大宗,是同姓贵族的最高族长,又是天下政治上的共主,掌有统治天下的权力。天子的其他众子或者封为诸侯或者封为卿大夫。诸侯君位也由嫡长继承,对天子为小宗,在本国为大宗,是国内同宗贵族的大族长,又是本国政治上的共主,掌有统治封国的权力。诸侯的其他众子分封为卿大夫,也由嫡长子继承,对诸侯为小宗,在本家为大宗,世袭官职,并掌有统治封邑的权力。卿大夫也还有分出「侧室」或「贰宗」。在各级贵族中,这些世袭的嫡长子,称为「宗子」或「宗主」,以贵族族长身份,代表本族,掌握政权,成为各级政权的首长。西周封建诸侯,爵位分为五等,即:公、侯、伯、子、男五等,不同的等级就有不同的封地和军力。天子的直辖地区叫做王畿,封地比诸侯们大得多,军队也比诸侯多得多,又拥有高级官吏的任命权,所以可以监视诸侯。以军力来说,天子有六军,公和侯各有三军,伯有二军,子和男各有一军。以土地来说,公和侯有各百里,伯有七十里,子和男有五十里。

原国朝代

夏代--商朝--西周--东周--春秋。 山西长治有一个全国文物保护单位,名为原起寺,大概在潞城。《沁水县誌》称:原国故址在今沁水县西北里许。原国初始在今山西沁水县,后迁河南济源市(古称轵邑)。古城济源南临黄河与古都洛阳相望,北依太行与晋国毗邻。是愚公的故乡。《水经注》曰:"济水有二源,东源出原城东北。"杨守敬《水经注疏》曰:"在今县西北四里,俗呼为原村,遗蹟犹存。"现济源市西北2公里的庙街有原城故址。20世纪40年代尚存城垣,其文化内涵以龙山文化为主,也有周代遗存。史传夏帝宁都于原,周初的原国可能就建在夏都原城的故墟上。
《左传·僖公二十五年》载,晋文公重耳于公元前635年冬,率兵围攻原国,预定三天攻下,但届期未克,晋文公即下令退兵。这时,侦察人员报告说:“原人準备投降了。”军吏也建议不要撤兵。晋文公说:“信义是国家之宝,百姓靠它来保护。如果得到原国而失掉信义,用什幺来保护百姓?这样做是因小而失大。”于是,退兵三十里,原国人听到晋文公的话,于是就投降了。因为讲诚信,不战而屈人之兵,亡人之国,这本已是一件值得惊诧的事情。然而,重耳讲诚信的收穫,并不止于此次战役。随着他诚信美名的传播,国内百姓信服,诸侯纷纷依附,晋国迅速崛起成为春秋五霸之一。
原国亡国后,晋文公将原伯贯迁往冀(山西省河津市)。此时,原国人大批逃往各地,一支逃到温县的邢丘处(今北平皋村),落户于邢丘古地(邢丘到西汉初改名平皋)。
原氏后裔主要居住于太行,王屋山中以及纷河,漳河两岸,在别的地区及世界各大地区也有他们的身影。无论在那里,他们都在象愚公移山一样刻苦耐劳,奋斗不息。原字可能还有其他不同的写法。在英语国家,原字可能被写成YUAN。不管写法如何,一笔写不出两个原字,都是原。周有原庄公,以邑为氏。春秋时,陈有原仲,晋有原轸,鲁有孔子弟子原宪。唐有原复。原庄公,世为王室卿大夫。原仲,"公羊传"说,公子友如陈,葬原仲。原仲者何?陈大夫也。前680年没。原宪,字子思,鲁国人,孔子的弟子。有一副对联写到:泗水圣徒,虽贫非病冀州贤吏,有政皆兴上联说原宪生活贫困而洁身自好。戴帽子时带子断了,穿上衣时胳膊肘露在外面,穿鞋时脚后跟出来了。子贡见了问他:"你病了吗?"他答道:"无财叫做贫,学道而不能实行叫作病。像我,只是贫,而不是病。"子贡大为惭愧。原宪是孔子学生中,所谓“七十二贤”里很有名的人物。他曾替孔子管过总务方面的事情,用现代观念随便来比,可能在孔子当司寇的时候,他担任过总务长一类的职务,孔子死了以后,他退隐于山泽布衣之间,走半隐侠的路线,等于在过去的社会中,领袖清流。所以司马迁着《史记》,在《游侠列传》中,曾提到他和季次。下联说唐代人原复,开元年间官冀州刺史,政令严明,境内太平。

原氏历史人物

原黯(?~公元前651年)名黯,字息,本姓原氏,称原氏黯。春秋时代晋国大夫。曲沃晋武公灭翼后,任武公大夫。后晋武公灭荀国(今山西襄汾县荀董村附近)后,以荀国旧地赏赐原氏黯为邑,原氏黯从此以荀为姓,史称荀息。
晋武公逝世后,其子诡诸继位,即为晋献公。晋献公遂下决心灭虢,荀息当即献计,请晋献公可用北屈的良马、垂棘的玉璧,献给虞君,假道虞国而伐虢。晋献公从策划出兵,到借道灭亡虢国和虞国,前后用了约5年时间。荀息因灭虢袭虞有功,为晋献公所重用。
献公二十六年(前651年),晋献公于病榻前拜荀息为相国,主持国政。晋献公病逝,荀息立年奚齐为国君。里克借举行献公治丧仪式之机,刺杀奚齐。荀息遂立奚齐之异母弟卓子(骊姬之妹少姬所生)为国君,但卓子和骊姬也被杀死,荀息深感有负于献公,遂自杀。
原宪 (前515~?) 字子思,孔子弟子,今山东临沂市平邑县仲村镇南屯人 。原宪出身贫寒,个性狷介,一生安贫乐道,不肯与世俗合流。孔子为 鲁司寇时,曾做过孔子的家臣,孔子给他九百斛的俸禄,他推辞不要。 孔子死后,原宪隐居卫国,茅屋瓦牖,粗茶淡饭,生活极为清苦。一 次,子贡高车驷马,拜访原宪。原宪衣着破烂,出来迎接。汉·韩婴《韩诗外传》卷一:“[原宪]楮冠黎杖而应门,正冠则缨绝,振襟则肘见,纳履则踵决。”可见生活极其清苦。
子贡问: “夫子岂病乎?”原宪回答说:“吾闻之,无财者谓之贫,学道而不能行者谓之病。若宪,贫也,非病也。”子贡听后非常羞愧地走了。原宪乃徐步曳杖歌《商颂》,声满天地,若出金石。
唐朝人吴筠有《咏原宪子》诗:“原生何淡漠,观妙自怡性。蓬户常 晏如,弦歌乐天命。无财方是贫,有道固非病。木赐钦高风,退惭车马盛。”原宪为孔门弟子七十二贤人之一,从祀孔子于曲阜孔庙大成殿前之东庑内。其故里因靠近南武阳城,南武阳城亦名原宪城。城北武山擂鼓台,传为原宪墓。
《论语》有《宪问》一篇,有人认为是他的手笔。
原轸(前680~627),又名先轸,生于今翼城县南唐乡原村,是晋文公重耳的五贤士之一,晋国杰出的军事家和军事指挥家。他的兵学理论着作《孙轸》比孙武的《孙子兵法》早100余年。
文公即位后,原轸及时提出了“报施、救患、取威、定霸”的治国谋略,并大受重用,被越四级提拔为中军帅。晋文公勤王,晋楚城濮之战,秦晋崤之战,都在原轸策划和指挥下取得了巨大胜利。特别是在城濮之战中,原轸作为中军主帅,率军迎战,大破楚军,以少胜多,原轸居功至多。在秦晋崤之战中,晋军获俘秦军三帅(孟明、西乞、白乙),晋襄公听从其母文嬴(文公夫人)的主张,予以释放,原轸不顾而唾。后狄伐晋,晋败于箕(今山西太谷县东),原轸免胄提刀,脚踏车沖入狄阵奋战殉国,身死而尸不僵仆,怒目扬领,首而如生。后两国交尸,狄割原轸头颅还晋。
原 复 唐代人,开元年间官冀州刺史,政令严明,境内太平。
原氏
原素欣(1900-1979),水利专家。奉天(今辽宁)宽甸人。1929年毕业于美国伊利诺伊大学土木工程系。先后入康奈尔大学和威斯星大学学习,并获土木工程硕士学位。回国后,曾任中央大学教授、土木系主任,甘肃鸳鸯池水库主任工程师、副总工程师,南京市工务局局长。建国后,历任河南省治淮总指挥部工程部副部长兼总工程师。水利部勘测设计局副局长、水利电力部水电建设总局副总工程师。对土坝建筑有较深的研究。四十年代负责修建了我国第一座碾压土坝-鸳鸯池水库。曾主持设计。修建了白沙、薄山、南湾等水库及老王坡、吴宋湖的洼地蓄洪工程。参与审查了大伙房、密云、黄壁庄等水库的土坝设计。
四、郡望堂号 济源县:周朝原地、轵地,汉于此置轵、波、沁水三县,均属河内郡。轵在今济源治所甫,波在轵东,沁水在波北,一个不规则的三角形。后三县先后废,隋开皇间析轵县置济源县,属怀州。而轵县亦省人河内县,唐初复置轵县,旋省入济源,昔三县分立之局卒形成一统。后济源之隶属关係多有变动,于元初曾一度改置原州,寻复称济源,至今不变。
============================================================

迁徙分布

(缺)原氏出自姬姓,以国名为氏。周武王灭商朝,建立西周。封周文王第十六子为原伯(伯爵),史称原伯贯,受封于原国(古称轵邑,今为河南济源市)。原伯是他的氏。官职先是卿大夫。春秋时原国被晋国灭,其后人以原为氏。古城济源南临黄河与古都洛阳相望,北依太行与晋国毗邻。是愚公的故乡。《水经注》曰:“济水有二源,东源出原城东北。”杨守敬《水经注疏》曰:“在今县西北四里,俗呼为原村,遗蹟犹存。”现济源市西北2公里的庙街有原城故址。20世纪40年代尚存城垣,其文化内涵以龙山文化为主,也有周代遗存。史传夏帝宁都于原,周初的原国可能就建在夏都原城的故墟上。《左传·僖公二十五年》载,晋文公于前635年围攻原国。原国人跟愚公一样坚韧不屈,说:“晋(山西)人想霸占我们,咱不乾”。 晋文公只好屯兵攻打,跟士兵约定三天为期。过了三天还没打下来,晋文公就命令撤退。军官们请求等一下,说:“原国就要投降了”。晋文公说:“信用是国家的珍宝。得到原国失掉珍宝,我不这样做”。终于离开了。没走多远,原国人听到讯息,文公守信,主动撤军,哪儿找这幺好的守信用的国君啊。原人感动得赶紧下城,把晋文公接进城里。 原国亡国后,晋文公将原伯贯迁往冀(山西省河津市)。原氏后裔主要居住于太行,王屋山中以及纷河,漳河两岸,在别的地区及世界各大地区也有他们的身影。无论在那里,他们都在象愚公移山一样刻苦耐劳,奋斗不息。河南省济源市,在温县西北60公里处,有原社、原庄等遗址村名。据《济源志》云,为春秋是原国所在地。《温县誌》云,周襄王十七年(公元前635年),晋文公率师勤王,夏四月在温败太叔带,襄王将温、州、原、向等四邑赐给晋国,说明此时原国被晋文公所灭。“温”邑即今温县西部、孟州市东部,“州”即今温县的赵堡镇、武德镇、武陟县的西陶镇、大虹桥乡,“原”即济源市北部,“向”即济源市南部。据《济源志》载,西周武王封弟原叔为原国,为苏忿生苏国之邑。周宣王元年(公元前827年),宣王封仲山甫为樊侯即樊国。周幽王五年(公元前777年),皇父孔圣作都于向为向国。这说明今河南济源市,周初武王时此地封弟原叔称原国,宣王时赐此地给仲山甫为樊国,幽王时又把此地给皇父孔圣为向国。所以,济源周时有原、樊、向之称。春秋时晋文公灭原邑时,在王屋山封门口(古称轵关),晋军与原军打了几天几夜,后围邑城原国降晋。此时,原国人大批逃往各地,一支逃到温地的邢丘处(今北平皋村),他们不忘祖先和国家以原为氏,落户于邢丘古地(邢丘到西汉初改名平皋)。由此可知,原国人虽以国(邑)为氏,但却是在温地开始姓原的。温县邢丘(今北平皋)可为原氏祖地,今住着原氏族人数千人,有原氏宗祠,海内外原氏多来此寻根(余略)。原姓望居济源悬(今河南省西北部焦作市济源县)。

原姓宗祠通用对联

原姓宗祠四言通用联

冀州贤吏;
泗水圣徒。
——佚名撰原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唐代人原复,开元年间官冀州刺史,政令严明,境内太平。下联典指春秋时鲁国人原宪,字子思,孔子的弟子,生活贫困而洁身自好。戴帽子时带子断了,穿上衣时胳膊肘露在外面,穿鞋时脚后跟出来了。子贡见了问他:“你病了吗?”他答道:“无财叫做贫,学道而不能实行叫作病。像我,只是贫,而不是病。”子贡大为惭愧。
-============================================================

原姓宗祠七言以上通用联

泗水圣徒,虽贫非病;
冀州贤吏,有政皆兴。
——佚名撰原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春秋时鲁国人原宪,孔子弟子,为鲁国泗水人。下联典指唐代人原复,为冀州刺史,政兴令举,境内肃然。
声明:此文信息来源于网络,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baisebaisebaise@yeah.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