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矛头蝮,爬行动物,生活在在平原、丘陵及山地生活,是我国数量最多的一种毒蛇。该物种已被列入中国国家林业局2000年8月1日发布的《国家保护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录》,简称《三有名录》。
基本介绍
- 中文学名:原柔头蝮
- 界:动物界
- 门:脊索动物门
- 纲:爬行纲
一般分布
国内分布:浙江, 安徽, 福建, 台湾, 江西, 湖南, 广东, 广西, 海南, 四川, 重庆, 贵州, 云南, 陕西, 甘肃。
原柔头蝮

国外分布:印度(阿萨姆), 孟加拉国, 缅甸。海拔:82~2200。
药用价值
濒危因素:作为医药成分被捕猎。
原柔头蝮

药用:中医传统理论认为原矛头蝮身体有止痛的功效。
体形特徵
体长一般在70--90厘米,尾长16--18厘米,体重50--70克左右.头长呈三角形,头长约为其宽的1.5倍。颈细,头背布有很多细鳞片 吻较窄,两鼻间鳞较小,隔有数片更小的鳞片。左右两眼上鳞之间一横排上有小鳞14--16片。鼻鳞与颊窝鳞前缘之间有1--数片小鳞。体长1米左右 体背颜色棕褐,在背部中线两侧有并列的暗褐色斑纹,左右相连成链状,腹部灰褐色,有多数斑点,有夜行性。
原柔头蝮

生活习性
栖息于山区灌木林,竹林溪边,住宅区附近阴湿的环境中,常盘踞在柴堆内。多在晚上活动,尾有缠绕性,有时盘缠在树上或竹子上。有夜行性。
原柔头蝮

种族分布
生活在在平原、丘陵及山地地区。
原矛头蝮身体瘦长,捕食攻击都比较灵活,以鱼,蛙,蜥蜴,鸟为食。小雪至次年清明为冬眠期,常利用树洞,竹洞作为越冬场所。原矛头蝮为卵生,每次产仔5--13枚,自然温度孵化,孵卵期一般在35--45天。
咬伤症状
局部症状
可见两个深而清晰的牙痕,伤口有刺痛及麻木感,周围肿胀明显。局部压痛,活动则加剧,肿痛于2-4天为甚。伤口出血不多但常见有黄色粘液渗出,局部可见瘀斑及水、血泡。亦可有局部组织坏死灶。
原柔头蝮

全身症状
全身症状多于伤后1-6小时出现,眼睑下垂、视力模糊、复视是蝮蛇伤早期中毒的特徵之一。严重者可出现吞咽困难,颈项强直,张口困难,胸闷,全身肌肉酸痛,患肢活动移动,皮下出现紫癜,尤以妇女儿童较为多见。呼吸急促,心跳加快,心律紊乱及血压下降,尿少或无尿,常出现酱油样颜色的尿。若治疗不及时,多死于呼吸衰竭和急性肾功能衰竭。
保护措施
该物种已被列入中国国家林业局2000年8月1日发布的《国家保护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录》,简称《三有名录》。
原柔头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