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关于原子的化学性质,原子在化学反应中得失电子。.原子在化学反应中的得失电子或电子的偏移主要都是发生在最外层电子上,所以原子最外层电子数的多少就决定该原子是得到电子还是失去电子或电子是偏离还是偏向.是得到多少个电子还是失去多少个电子都是由最外层电子数决定.因此元素的化学性质主要由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决定。
基本介绍
- 中文名:原子化学性质
- 外文名:Chemical properties of atoms
- 质量集中在:原子核上
- 决定于:原子最外层电子数
概述
所谓元素的化学性质就是该元素的一个原子在化学反应中表现出的得到电子或失去电子或电子的偏向或偏离的能力大小.原子在化学反应中的得失电子或电子的偏移主要都是发生在最外层电子上,所以原子最外层电子数的多少就决定该原子是得到电子还是失去电子或电子是偏离还是偏向.是得到多少个电子还是失去多少个电子都是由最外层电子数决定.因此元素的化学性质主要由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决定。
原子的化学性质与分子的相似,大致为:
一 质量、体积小;
二 总在不断运动;
三 原子间是有间隔的。
性质 原子的质量主要集中在原子核上。(电子质量太小可以忽略不计)
原子是由原子核和电子组成的。原子核中含有质子,但不一定含有中子(如:氢原子)
质子数决定原子种类(由此,排出元素周期表)
原子核的质量决定原子的质量。
原子的化学性质决定于原子最外层电子数。
质量
质量数(mass number)
由于质子与中子的质量相近且远大于电子,所以用原子的质子和中子数量的总和定义原子质量,称为质量数。
相对原子质量
原子的静止质量通常用统一原子质量单位(u)来表示,也被称作道尔顿(Da)。这个单位被定义为电中性的碳12质量的十二分之一,约为1.66×10-27kg。氢最轻的一个同位素氕是最轻的原子,重量约为1.007825u。一个原子的质量约是质量数与原子质量单位的乘积。最重的稳定原子是铅-208,质量为207.9766521u。
摩尔(mol)
就算是最重的原子,化学家也很难直接对其进行操作,所以它们通常使用另外一个单位摩尔。摩尔的定义是对于任意一种元素,一摩尔总是含有同样数量的原子,约为6.022×10^23个。因此,如果一个元素的原子质量为1u,一摩尔该原子的质量就为0.001kg,也就是1克。例如,碳-12的原子质量是12u,一摩尔碳的质量则是0.012kg。
原子半径
原子没有一个精确定义的最外层,通常所说的原子半径是根据相邻原子的平均核间距测定的。
共价半径
我们测得氯气分子中两个Cl原子的核间距为1.988Α,就把此核间距的一半,即0.994Α定为氯原子的半径,此半径称为共价半径。共价半径为该元素单质键长的一半
金属半径
另外,我们也可以测得金属单质比如铜中相邻两个铜原子的核间距,其值的一半称为金属半径。
范德华半径
指在分子晶体中,分子间以范德华力结合,如稀有气体相邻两原子核间距的一半.
部分元素的原子半径表
下表为一些元素的原子半径(pm),数据取自《无机化学-第四版》(2000年)和j.chem.phys(1967)。
元素 | 氢 | 氦 | 锂 | 铍 | 硼 | 碳 | 氮 | 氧 | 氟 | 氖 |
半径 | 37 | 122 | 152 | 111 | 88 | 77 | 70 | 66 | 64 | 160 |
元素 | 钠 | 镁 | 铝 | 硅 | 磷 | 硫 | 氯 | 氩 | 钾 | 钙 |
半径 | 186 | 160 | 143 | 117 | 110 | 104 | 99 | 191 | 227 | 197 |
元素 | 钪 | 钛 | 钒 | 铬 | 锰 | 铁 | 钴 | 镍 | 铜 | 锌 |
半径 | 161 | 145 | 132 | 125 | 124 | 124 | 125 | 125 | 128 | 133 |
元素 | 镓 | 锗 | 砷 | 硒 | 溴 | 氪 | 铷 | 锶 | 钇 | 锆 |
半径 | 122 | 122 | 121 | 117 | 114 | 198 | 248 | 215 | 181 | 160 |
元素 | 铌 | 钼 | 鎝 | 钌 | 铑 | 钯 | 银 | 镉 | 铟 | 锡 |
半径 | 143 | 136 | 136 | 133 | 135 | 138 | 144 | 149 | 163 | 141 |
元素 | 锑 | 碲 | 碘 | 氙 | 铯 | 钡 | ||||
半径 | 141 | 137 | 133 | 217 | 265 | 217 |
注:表中非金属元素为共价半径、金属元素为金属半径、稀有气体为范德华半径
注:许多元素的半径值在不同书籍中差异较大,其原因有
①原子半径的单位有(pm)和埃(Α)两种,Α=100pm
②原子半径的测定方法不同
③原子半径的种类不同
原子半径的周期规律
在元素周期表中,原子的半径变化的大体趋势是自上而下增加,而从左至右减少。因此,最小的原子是氢,半径为0.28Α;最大的原子是铯,半径为2.655Α。因为这样的尺寸远远小于可见光的波长(约400~700nm),所以不能够通过光学显微镜来观测它们。然而,使用扫描隧道显微镜,我们能够观察到单个原子。
磁性
电子是一种带电体,正如所有带电体一样,电子旋转时会产生一个磁场,因此,不同的原子往往有不同的磁学特性。
分子轨道理论可以很好地解释分子的磁性问题,例如氧气的顺磁性。
逆磁性
一些物质的原子中电子磁矩互相抵消,合磁矩为零。当受到外加磁场作用时,电子轨道运动会发生变化,而且在与外加磁场的相反方向产生很小的合磁矩。常见的逆磁性金属有Bi、Cu、Ag、Au。
顺磁性
顺磁性物质的主要特点是原子或分子中含有没有完全抵消的电子磁矩,因而具有原子或分子磁矩。但是原子磁矩之间并无强的相互作用(一般为交换作用),因此原子磁矩在热骚动的影响下处于无规(混乱)排列状态,原子磁矩互相抵消而无合磁矩。但是当受到外加磁场作用时,这些原来在热骚动下混乱排列的原子磁矩便同时受到磁场作用使其趋向磁场排列和热骚动作用使其趋向混乱排列,因此总的效果是在外加磁场方向有一定的磁矩分量。这样便使磁化率(磁化强度与磁场强度之比)成为正值,但数值也是很小,一般顺磁物质的磁化率约为十万分之一(10-5),并且随温度的降低而增大。
常见的顺磁性物质有:氧气、一氧化氮、铂。
核性质
放射性
某些物质的原子核能发生衰变,放出我们肉眼看不见也感觉不到的射线,只能用专门的仪器才能探测到的射线。物质的这种性质叫放射性。
衰变
不稳定(即具有放射性)的原子核在放射出粒子及能量后可变得较为稳定,这个过程称为衰变(Radioactive decay)。这些粒子或能量(后者以电磁波方式射出) 统称辐射(radiation)。由不稳定原子核发射出来的辐射可以是α粒子、β粒子、γ射线或中子。
放射性核素在衰变过程中,该核素的原子核数目会逐渐减少。衰变至只剩下原来质量一半所需的时间称为该核素的半衰期(half-life)。每种放射性核素都有其特定的半衰期,由几微秒到几百万年不等。
原子核由于放出某种粒子而变为新核的现象.原子核是一个量子体系,核衰变是原子核自发产生的变化,它是一个量子跃迁过程,它服从量子统计规律.对任何一个放射性核素,它发生衰变的精确时刻是不能预知的,但作为一个整体,衰变的规律十分明确.若在dt时间间隔内发生核衰变的数目为dN,它必定正比于当时存在的原子核数目N,显然也正比于时间间隔dt
衰变有3种: α衰变 、 β衰变 和γ衰变。
核裂变(unclear fission)
核裂变指是一个原子核分裂成几个原子核的变化,核裂变通常由中子轰击质量数较大的原子核引起,原子核裂变后会形成两个质量相当的部分,并放出能量,有时会导致链式反应的发生。
核聚变(nuclear fusion)
当多个粒子聚集形成更重的原子核时,就会发生核聚变,例如两个核之间的高能碰撞。常见的核聚变发生于氘与氚之间。
在太阳的核心,质子需要3-10KeV的能量才能够克服它们之间的相互排斥,也就是库伦障壁,进而融合起来形成一个新的核。
光谱
参见“原子轨道”
在稳定状态下,原子中的电子位于离核最近的轨道上,这时的原子就被称为基态原子;电子吸收能量后跃迁到更高的轨道上,这时原子就处于激发态。由于原子的轨道是量子化的,因此原子的能量发生变化时,会吸收(放出)特定的能量,产生不同的光谱图像,古斯塔夫·罗伯特·基尔霍夫(Gustav Robert Kirchhoff)和罗伯特·威廉·本生(Robert Wilhelm Bunson)最早套用这一性质对不同元素的原子进行鉴定。
焰色反应(flame test)
当原子的光谱落在可见光区时,肉眼就可以看见不同的颜色,这是有些元素的原子在灼烧时引起火焰颜色变化的原因,这种变化被称为焰色反应,可以粗略地检测某些元素原子的存在。
下表给出部分金属(或金属离子)焰色反应产生的颜色
类别 | 锂离子 | 钠离子 | 钾离子 | 铷离子 | 钙离子 | 锶离子 | 钡离子 | 铜离子 |
颜色 | 紫红 | 黄 | 淡紫 | 紫 | 砖红 | 洋红 | 黄绿 | 绿 |
价电子
价电子是原子参与化学反应的电子数,价电子数与原子的化学性质密切相关,对于主族元素来说,价电子数等于其最外层电子数;对于副族元素,价电子数包括最外层电子数和次外层的d(有时还包括f)轨道的电子数,元素周期表中通常会用电子排布式标示一个特定元素的价电子。根据价电子的不同,元素周期表可以分为s区、p区、d区、ds区、f区。
化合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