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百科> 正文

原因与结果

2019-09-25 04:14:53 百科
原因与结果

原因与结果

《原因与结果》是2011年中国华侨出版社出版的图书,作者是蔡卫东。

基本介绍

  • 书名:原因与结果
  • 作者:蔡卫东
  • ISBN:9787511310118
  • 页数:2197
  • 定价:¥298元
  • 出版社:中国华侨出版社
  • 出版时间:2011-3-1
  • 装帧:平装
  • 开本:16开

内容简介

蔡卫东所着的这本《原因与结果(共3册)》是一部许多人期待已久的书!《原因与结果(共3册)》是一部哲学书,从酝酿到构思、到动笔、到成书,经过了相对漫长的时间。它力求通俗易懂,深入浅出。它将改善一些人对哲学的模糊看法,它将能使许多人体会到哲学对人生及社会进步的指导作用,并享受到哲学的美妙!这部书是作者在探索人的幸福及苦难原因的道路上收穫的一个结果。
这种探索,不可避免地需要深入到哲学的层次,最终促成了该书。为了让这种探索能够惠及更多的人,并汇入人类谋求幸福生活的大联合中,便有了这部书的出版及推广。
正确的哲学能够指导实践给人带来相应的自由、幸福等方面的进步,能够帮助人合理实现自身的价值!这部书表述出了一种具有辩证统一作用的哲学体系,作者称之为“世界辩证法的哲学体系”,它有助于人及人类在世界中的进步发展。
在这部书中,作者首先分析了该书产生的原因、存在的必要等,又大致总结了人类世界在该书写作之前的发展状况,以作为该书的“序幕”。在该书的“正文”部分,作者先阐述了“世界辩证法”的哲学核心与基础,又对与人相关的社会、经济、文化等许多方面进行了一些基本分析,建立了相应的“世界辩证法哲学”的具体分支,从而形成了“世界辩证法的哲学体系”,形成了“世界辩证法哲学体系”的该书表述。随后,为了方便读者对一些问题的认识,作者又设了该书的“问题解答”部分。其后,是该书的“附录”、“后记”及“感谢”部分。在该书的附录部分,附录了该书的一些论据、引文、重要概念的重要索引、参考文献。全书约二百零六万字,分成三册。

目录

引 子 1
序 幕 2
第一章 本书形成的原因 3
第一节 主观原因 3
第二节 客观原因 7
第三节 主要的思想来源与开始写作 14
第四节 太空无知 18
第二章 本书的逻辑 23
第三章 马克思主义与世界的发展 25
第一节 什幺是马克思主义 25
第二节 马克思主义的存在方式 28
第三节 发展中的马克思主义 34
第四节 如何发展马克思主义 81
第五节 马克思主义对世界发展的影响 82
第六节 现代西方哲学及世界哲学的发展 88
第四章 中华哲学 106
第一节 中国哲学与中华哲学的异同 106
第二节 中华哲学的发展 107
第三节 中华哲学发展的分期 188
第四节 中华哲学的系统 193
第五节 中华哲学的特点 200
第六节 中华哲学的地位 201
第五章 中华武术与武术 202
第一节 意义 202
第二节 总则 205
第三节 训练 206
第四节 实践 217
第五节 实用 220
第六节 推广 221
第七节 位置 221
第八节 对武术的进一步描述 222
第九节 对武术的无为境界的进一步描述 229
第十节 武术的用兵 230
第十一节 武德 230
第十二节 武术的未来 231
第十三节 本章小结 232
第六章 科 技 234
第一节 科技的发展 235
第二节 科技的本质、理论、工具、实践与方法 278
第三节 科技的精神 281
第四节 科技的学习与套用 282
第七章 宇宙及人类发展简述 283
第一节 宇宙 283
第二节 地球 284
第三节 生命的出现 285
第四节 人类的诞生与分布 285
第五节 人类社会的总体发展 285
第六节 人类发展的阶段 289
第七节 人类发展的重要事件 290
第八节 未来 321
正 文 324
正文引子 325
第八章 世 界 327
第一节 人如何认识世界 332
第二节 影响人认识世界的一些重要因素 337
第三节 人影响世界的途径与因素 432
第四节 人与世界的相互影响 433
第五节 人对世界的认识——世界是怎样的? 434
第六节 认识世界与对待世界 686
第七节 再认识与再实践 686
第八节 小结 687
第九章 认 识 691
第一节 什幺是认识? 692
第二节 认识的目的 693
第三节 人如何进行认识及认识的过程 694
第四节 认识过程中容易犯的错误 695
第五节 认识的主体、对象和桥樑 695
第六节 认识的存在与再认识 696
第七节 认识的基础、能力、能量与能源 697
第八节 认识在世界中的位置 698
第九节 认识的基本问题和基本方法 699
第十节 认识的“无和有”的问题 699
第十一节 认识和实践 701
第十二节 认识的浑然、浑元、分析、直觉、灵感与顿悟 702
第十三节 认识的属性和因素 703
第十四节 认识的体系与系统化 704
第十五节 个人认识的构成 705
第十六节 认识的关係 705
第十七节 认识的分类 707
第十八节 认识的矛盾 717
第十九节 认识的意义 718
第二十节 认识的出发点、立场、角度及方向 719
第二十一节 认识的来源、形成与储存 723
第二十二节 认识的反覆 725
第二十三节 认识的方法 725
第二十四节 认识的阶段 727
第二十五节 认识的层次 728
第二十六节 认识的使用与运用 739
第二十七节 认识的效率与速度 739
第二十八节 认识的程度 740
第二十九节 影响人认识的一些重要因素 740
第三十节 认识的环境 740
第三十一节 认识的境界 741
第三十二节 认识的心理、态度与状态 742
第三十三节 认识的结果 743
第三十四节 认识的局限性、迷茫和错误 744
第三十五节 正确的认识 746
第三十六节 认识的积累、归纳、总结、记忆、交流、学习、表达、理解、实践、继承、传播 765
第三十七节 认识的发展 777
第三十八节 认识的规律与规则 778
第三十九节 认识的否定与非认识 778
第四十节 认识的无限与有限 779
第十章 实 践 781
第一节 什幺是实践 782
第二节 实践的目的 783
第三节 实践与认识 784
第四节 对实践的分析与综合 788
第五节 实践的结果 788
第六节 实践的属性 789
第七节 实践的基础 789
第八节 实践的基本问题 790
第九节 实践的分类 790
第十节 实践的关係 792
第十一节 实践的条件 792
第十二节 实践的环境、过程、态度与状态 793
第十三节 实践的方法 795
第十四节 实践的位置 797
第十五节 影响实践的主要因素 798
第十六节 实践的否定与非实践 798
第十七节 实践的境界 798
第十八节 实践的发展 798
第十一章 环 境 800
第一节 环境概述 801
第二节 环境的重要性 802
第三节 环境的分类及其分析 802
第四节 环境的属性与因素 808
第五节 环境的关係与矛盾 810
第六节 人与环境的发展 813
第七节 生态与生态的平衡 814
第八节 环境的改善 816
第十二章 精 神 817
第一节 精神的本质 817
第二节 精神的属性与关係 818
第三节 精神的背景与基础 818
第四节 精神的分析与矛盾 819
第五节 精神被物质所作用 820
第六节 精神的层次、涵养与矛盾 821
第七节 精神的反作用 826
第八节 精神世界与虚拟世界 831
第九节 从精神和物质的对立统一的角度来说,人唯有通过其精神才能改善物质,人也唯有通过已有的才能得到未有的,才能改善人,这就需要改善人的环境(包括社会环境)。 838
第十节 精神的稳定性 839
第十一节 精神的过程 840
第十二节 精神的发展规律 840
第十三章 心 理 842
第一节 什幺是心理、心理学?它们的重要性如何? 842
第二节 心理的发展、来源与表现 843
第三节 心理的差异 844
第四节 心理健康 844
第五节 心理调节 845
第十四章 思 维 849
第一节 思维的定义 849
第二节 思维的来源与产生 850
第三节 思维的基础 850
第四节 思维的属性 851
第五节 思维的规律 851
第六节 思维的分类 854
第七节 思维的物质性 857
第八节 思维的能力 857
第九节 思维的能量 858
第十节 思维的集中 858
第十一节 思维的深度 858
第十二节 思维的广度 859
第十三节 思维的属性与特性 859
第十四节 思维的关係 860
第十五节 思维的层次 861
第十六节 思维的情感与理智 861
第十七节 思维的分区 861
第十八节 思维的训练 861
第十九节 思维的实践 861
第二十节 思维的态度 862
第二十一节 思维的控制 862
第二十二节 思维的状态 863
第二十三节 思维的方法 863
第二十四节 思维的转换 864
第二十五节 思维的角度与方向 864
第二十六节 思维能力的培养 864
第二十七节 思维的浑元、分析与综合 864
第二十八节 思维的习惯与变通 864
第二十九节 想像 865
第三十节 思维的自由 865
第三十一节 思维的发展 865
第十五章 能、能力、能源、能量 867
第一节 能量及非能量综述 867
第二节 能力的本质 869
第三节 能力的训练及能量的转换 872
第四节 能量在人发展中的位置和意义 872
第五节 能量的分析与浑元 872
第六节 能量的属性 872
第七节 能量的关係 873
第八节 能量的环境 873
第九节 能量的衡量与表达 874
第十节 能量的状态 874
第十一节 能量的层次 874
第十二节 能量与过程 875
第十三节 能量的因素与发展 876
第十四节 对人的身心而言,能量的作用、来源、採集、吸收、加工、转换、储藏、保养和运用。 877
第十五节 能力的进步(含生产能力) 885
第十六章 状 态 887
第一节 状态的定义 887
第二节 状态的分类 888
第三节 状态的属性 889
第四节 状态的作用 889
第五节 状态的环境 889
第六节 状态的结构、关係、观察 890
第七节 状态的程度与表达 893
第八节 状态的分析与矛盾 893
第九节 状态的状态 894
第十节 状态的辩证法 894
第十一节 状态的利用与调整 894
第十二节 人的状态与人的最佳状态 896
第十三节 一些常见状态分析 901
第十四节 状态的意义和推衍 904
第十七章 本质与形势 906
第一节 本质 906
第二节 形势 908
第十八章 方 法 912
第一节 方法的定义 913
第二节 方法的重要性 914
第三节 方法的辩证法 914
第四节 方法的分类 915
第五节 方法的属性 917
第六节 方法的层次 917
第七节 方法的关係 918
第八节 方法的位置 919
第九节 方法的环境 919
第十节 方法的分析与综合 919
第十一节 方法的局限性与可借鉴性 920
第十二节 方法的状态与态度 920
第十三节 影响方法运用的一些因素 921
第十四节 对一些方法的进一步阐述 924
第十五节 小结 950
第十九章 态度与作风 951
第一节 定义 951
第二节 态度与作风的形成 952
第三节 态度与作风的影响与重要性 952
第四节 态度与作风的分类 953
第五节 态度与作风的辩证法 955
第六节 态度与作风的利用、改善、调节、培养与发展 956
第二十章 信 息 957
第二十一章 策略与政策 962
第二十二章 合作与协作 964
第二十三章 工 具 966
第二十四章 效 率 968
第二十五章 历 史 969
第一节 历史观 969
第二节 世界的发展规律、趋势与关键 984
第三节 人类的发展规律、趋势与关键 984
第四节 文明的发展规律、趋势与关键 985
第五节 对历史的进一步分析 988
第六节 小结 990
第二十六章 文 化 991
第一节 什幺是文化和文明? 991
第二节 文化的基础 995
第三节 文化的属性 996
第四节 文化的分类与形式 998
第五节 文化的关係 1000
第六节 文化的位置 1007
第七节 文化的分析与矛盾 1007
第八节 文化的推行与作用 1007
第九节 文化的组成或结构 1009
第十节 文化的无限与有限 1011
第十一节 文化的环境与发展 1012
第十二节 文化的发展与革命 1014
第十三节 东、西方文化的特点及其对立统一地发展 1016
第十四节 更新文化与先进文化 1022
第十五节 文化与人类的发展 1026
第二十七章 哲 学 1029
第一节 人为什幺需要哲学 1030
第二节 哲学的目的 1032
第三节 哲学的词源及定义 1033
第四节 哲学的基础 1038
第五节 哲学的属性 1038
第六节 哲学的本质 1040
第七节 哲学的分类 1040
第八节 哲学的关係 1043
第九节 哲学与世界 1048
第十节 哲学的内容 1049
第十一节 哲学的起源 1052
第十二节 哲学的历史、体系及流派 1054
第十三节 哲学与宗教的区别和联繫 1054
第十四节 东、西方哲学的区别与联繫 1055
第十五节 哲学的结构 1055
第十六节 哲学与环境 1056
第十七节 哲学的过程 1057
第十八节 哲学的一般性与普遍存在性 1058
第十九节 哲学在文化中的地位 1060
第二十节 哲学的学习 1060
第二十一节 哲学的表达 1061
第二十二节 哲学的形式 1061
第二十三节 哲学与哲学家 1062
第二十四节 哲学与人 1064
第二十五节 哲学的方法 1064
第二十六节 哲学的矛盾 1065
第二十七节 哲学与社会 1065
第二十八节 哲学与实践 1065
第二十九节 哲学的发展 1066
第三十节 哲学的态度与精神 1068
第三十一节 哲学的局限性与哲学的否定 1068
第三十二节 哲学的套用与普及 1069
第三十三节 哲学与社会发展 1070
第三十四节 哲学的敌人 1070
第三十五节 哲学的意义与价值 1073
第二十八章 科 学 1075
第一节 什幺是科学 1075
第二节 科学的目的及手段 1077
第三节 科学的属性 1078
第四节 科学的关係 1080
第五节 科学的方法 1085
第六节 科学的环境 1086
第七节 科学的态度与精神 1087
第八节 科学的意义与价值 1088
第九节 东、西方文化都应对科学的进步作出其应有的贡献 1088
第十节 科学的分类与非分类 1088
第十一节 科学的研究 1116
第十二节 科学的发展 1116
第十三节 科学的套用 1120
第二十九章 艺 术 1123
第一节 艺术的定义 1123
第二节 艺术的目的和作用 1125
第三节 艺术的本质 1126
第四节 艺术的分析与矛盾 1126
第五节 艺术的属性 1126
第六节 艺术的关係 1127
第七节 艺术的分类 1129
第八节 艺术的来源 1132
第九节 艺术的形成 1133
第十节 艺术的欣赏与评价 1134
第十一节 艺术的实践和方法 1135
第十二节 艺术的套用 1135
第十三节 艺术的后果 1136
第十四节 艺术的发展 1136
第十五节 艺术的意义 1136
第三十章 道德、伦理与礼仪 1138
第一节 “道德、伦理与礼仪”的定义 1138
第二节 “道德、伦理与礼仪”的内容 1142
第三节 “道德、伦理与礼仪”的必要性和意义 1152
第四节 “道德、伦理与礼仪”的形成 1153
第五节 “道德、伦理与礼仪”的本质和规律性 1171
第六节 “道德、伦理与礼仪”的合理性与不合理性 1172
第七节 “道德、伦理与礼仪”的属性 1173
第八节 “道德、伦理与礼仪”的关係 1173
第九节 “道德、伦理与礼仪”的发展 1175
第三十一章 繁衍与两性 1176
第一节 繁衍 1176
第二节 两性 1182
第三十二章 人 生 1209
第一节 人的宝贵 1211
第二节 生命、人及人生 1212
第三节 人生的意义 1214
第四节 人生的目的 1219
第五节 如何达到人生的目的 1225
第六节 人的本性及属性 1226
第七节 人生的角度 1230
第八节 人生的过程、策略、计画与方法 1230
第九节 人的结果 1231
第十节 人生的条件与环境 1232
第十一节 人的综合实力与能力 1232
第十二节 人生的态度 1233
第十三节 人的发展 1236
第十四节 人生的成熟 1238
第十五节 人生的关係 1238
第十六节 人生的竞争与合作 1252
第十七节 人生的失败与成功 1254
第十八节 人生的品德 1257
第十九节 人生的处世与处事 1257
第二十节 人生的友谊 1258
第二十一节 人生的矛盾与分析 1259
第二十二节 谁都不会完美无缺,你只需要不断取得进步。 1260
第二十三节 如何面对失败与死亡的威胁 1261
第二十四节 人才与英雄 1262
第二十五节 修身及修生 1262
第三十三章 修身及修生 1264
第一节 修身及修生的一些重要概念 1269
第二节 修生的过程 1314
第三节 修身及修生的方法 1315
第四节 修生的状态与态度 1322
第五节 人的精神 1325
第六节 眼光 1327
第七节 思维 1328
第八节 如何睡好觉 1329
第九节 如何对待疾病 1330
第十节 修生的实践 1335
第十一节 修生的发展 1338
第十二节 修生的心胸与状态 1338
第十三节 抉择 1341
第十四节 如何面对挫折 1342
第十五节 如何战胜困难及敌人 1342
第十六节 如何对待错误 1343
第十七节 人的心理 1344
第十八节 如何面对成功 1345
第十九节 情感与理智,及爱 1345
第二十节 预警与自卫 1346
第二十一节 拥有未来 1347
第三十四章 教 育 1348
第一节 教育的定义 1348
第二节 教育的本质 1349
第三节 教育的形成 1349
第四节 教育的建立 1350
第五节 教育的环境 1350
第六节 教育的属性 1351
第七节 教育的目的 1352
第八节 教育的辩证 1354
第九节 教育的分类 1355
第十节 教育的对象与成功 1356
第十一节 教育的内容与形式 1357
第十二节 教育的手段 1358
第十三节 教育的态度与作风 1359
第十四节 教育的分析与矛盾 1359
第十五节 教育在社会发展中的位置 1359
第十六节 教育的关係 1359
第十七节 教育的方法 1365
第十八节 教育的实践 1369
第十九节 教育的套用与实用 1369
第二十节 教育的过程 1370
第二十一节 教育的结果 1370
第二十二节 教育的发展 1371
第二十三节 教育的意义与价值 1371
第三十五章 民 族 1372
第一节 什幺是民族 1372
第二节 民族的词源及阶级性 1373
第三节 民族的形成 1375
第四节 民族的环境 1376
第五节 民族的存在 1376
第六节 民族的属性 1377
第七节 人类的分类 1380
第八节 民族的关係 1381
第九节 民族的状态 1388
第十节 民族的分析与矛盾 1389
第十一节 民族发展的过程 1390
第十二节 民族的意义 1391
第十三节 影响民族发展的一些重要因素 1391
第十四节 如何对待民族问题 1392
第三十六章 宗 教 1394
第一节 近、现代对“宗教”的定义及观点的简述 1394
第二节 本书对宗教的定义 1409
第三节 宗教的存在 1411
第四节 宗教的分类与分布 1412
第五节 宗教的主要流派 1413
第六节 宗教的目的 1413
第七节 宗教的属性 1414
第八节 宗教的关係 1415
第九节 宗教的环境 1420
第十节 宗教的状态 1420
第十一节 宗教的本质 1420
第十二节 宗教的发展 1421
第十三节 宗教的意义、作用及价值 1422
第三十七章 经 济 1423
第一节 经济概论 1423
第二节 经济的本质和目的 1429
第三节 一些重要经济名词的解释 1430
第四节 经济的属性 1465
第五节 经济的关係 1468
第六节 经济的分类 1473
第七节 经济的状态 1475
第八节 经济的环境 1475
第九节 经济诸因素的协调 1477
第十节 经济的过程 1481
第十一节 经济的管理 1482
第十二节 经济的激励 1486
第十三节 经济的认识和实践 1487
第十四节 经济的结果 1488
第十五节 经济的意义、位置和发展 1488
第十六节 对一个相对独立经济区域的经济分析 1489
第十七节 货币在经济和社会中的地位 1575
第十八节 经济的矛盾与分析 1576
第三十八章 劳 动 1578
第一节 劳动、有益的劳动、有益劳动的效率 1578
第二节 劳动的位置与关係 1579
第三节 劳动的意义 1581
第四节 劳动的状态与态度 1581
第五节 劳动的环境 1583
第六节 劳动的方法 1583
第七节 劳动的认识与实践 1584
第八节 劳动的发展 1584
第三十九章 生 产 1585
第一节 生产概论 1585
第二节 生产的目的 1586
第三节 生产的位置 1586
第四节 生产的属性 1587
第五节 生产的分类 1587
第六节 生产的要素 1588
第七节 生产的能力及关係 1588
第八节 生产的状态及範围 1589
第九节 生产的方式、过程及环境 1590
第十节 生产的组织及结构 1592
第十一节 生产的一些重要推衍 1594
第十二节 生产的管理 1594
第十四节 生产的结果 1599
第四十章 政 治 1600
第一节 政治的重要性 1600
第二节 政治概论 1601
第三节 政治的本质 1606
第四节 政治的产生及根源 1607
第五节 政治的目的与政治的监督 1608
第六节 政治的分类 1609
第七节 政治的关係 1610
第八节 政治的环境 1617
第九节 政治的状态 1617
第十节 政治的认识与实践 1618
第十一节 政治的作用和意义 1618
第十二节 政治的矛盾与分析 1618
第十三节 政治的方法与手段 1619
第十四节 政治的普及 1620
第十五节 政治的发展 1621
第十六节 合理的政治 1621
第四十一章 法 律 1623
第一节 法律的定义 1623
第二节 法律的目的和本质 1625
第三节 法律的形式 1625
第四节 法律的属性 1627
第五节 法律的关係 1629
第六节 法律的状态 1630
第七节 法律的环境 1630
第八节 法律的存在与套用的过程 1631
第九节 法律的意义 1632
第十节 法律的基础 1632
第十一节 法律的辩证法 1633
第十二节 法律的发展 1638
第四十二章 军 事 1639
第一节 什幺是军事 1639
第二节 军事的作用、地位和意义 1640
第三节 军事的原因与基础 1641
第四节 军事的本质和目的 1641
第五节 军事的属性 1642
第六节 军事的关係 1645
第七节 军事的环境 1648
第八节 军事的认识与实践 1649
第九节 军事的能力与比较 1650
第十节 军事的方法与手段 1650
第十一节 军事的準备 1651
第十二节 军事的套用及範围 1652
第十三节 军事的结果 1653
第十四节 军事的发展 1654
第四十三章 战 争 1656
第一节 什幺是战争 1656
第二节 战争的本质和目的 1658
第三节 战争的伦理和辩证法 1659
第四节 影响战争胜败的因素 1660
第五节 战争的分类 1662
第六节 战争的关係 1664
第七节 战争的分析与矛盾 1665
第八节 战争的环境 1666
第九节 战争的状态 1666
第十节 战争的认识与实践 1667
第十一节 战争的基础 1667
第十二节 战争的产生、徵兆、避免不利战争与最佳战争 1668
第十三节 战争的侦查与对策 1671
第十四节 战争的準备 1671
第十五节 战争的计画 1671
第十六节 战争爆发的方式 1672
第十七节 战争的方法与手段 1672
第十八节 战争的指挥 1672
第十九节 战争的形式 1673
第二十节 战争的综合 1708
第二十一节 战争之后与结果 1708
第二十二节 战争的未来 1709
第四十四章 国 家 1710
第一节 国家总论 1710
第二节 国家的产生、发展与灭亡 1713
第三节 国家的属性 1714
第四节 国家的关係 1714
第五节 国家的状态 1717
第六节 国家的分析与矛盾 1717
第七节 国家的治理 1718
第八节 国家间的竞争与合作 1719
第九节 国家的意义 1720
第四十五章 人 才 1721
第一节 人才的定义 1721
第二节 人才的属性 1724
第三节 人才的分类 1724
第四节 人才的环境 1725
第五节 人才的关係 1727
第六节 人才的状态 1729
第七节 人才的态度 1730
第八节 人才的矛盾 1731
第九节 人才的产生、认识与培养 1731
第十节 人才的使用 1732
第十一节 人才的脱颖而出 1733
第十二节 人才的退出 1734
第十三节 人才的发展 1735
第四十六章 社 会 1736
第一节 社会总论 1736
第二节 将来更为合理的社会 1860
第三节 实际的社会 1906
第四节 人为因素对社会进步发展的能动作用,尤其是对未来社会规划方案的优选作用。 1913
第四十七章 生 活 1915
第一节 什幺是生活 1915
第二节 生活的目的 1915
第三节 生活的环境 1916
第四节 生活的关係 1916
第五节 生活的状态 1918
第六节 生活的认识与实践 1919
第七节 生活的预警与保卫 1920
第八节 生活的改善 1921
第九节 生活的发展 1922
第四十八章 修生、卫生与保健 1924
第四十九章 技 术 1926
第五十章 现 实 1927
第五十一章 死 亡 1930
第五十二章 将 来 1933
第五十三章 套用、博弈与互动的辩证法 1936
第一节 套用、博弈与互动过程中的方法问题 1938
第二节 应变 1943
第五十四章 有限与无限 1944
第五十五章 否定与非否定 1947
第五十六章 世界辩证法的扩展及进步 1949
问题解答 1952
一、什幺是世界辩证法? 1952
二、人类怎样才能达到健康发展的目标? 1957
三、如何处理好个人和社会的矛盾? 1958
四、如何处理好感情和理智的矛盾? 1960
五、如何解决人口增长与资源减少的矛盾? 1962
六、如何提高做某件事情的效率? 1964
七、如何对政府组织和领导社会发展的工作进行监督? 1964
八、计算机将给人类的生活带来哪些变化? 1965
九、如何防止现代社会中贫富的严重分化? 1969
十、如何才能实现社会物质财富的丰富? 1970
十一、人如何才能在衣食无忧的情况下获得幸福? 1971
十二、社会如何才能在丰衣足食的情况下,做好个人幸福与社会发展的统一、处理好个人与社会的矛盾? 1973
十三、为什幺要在总体上提倡“改善世界”,而不是“改造世界”? 1973
十四、为什幺有些人觉得“万言不值一杯水”? 1974
十五、如何面对失败? 1975
十六、如何摆脱痛苦? 1976
十七、如何解决失业? 1976
十八、为什幺说:“一切反动派都是纸老虎”?——在正确发展的道路上一切困难都是可以克服的! 1977
十九、如何提高生产力? 1978
二十、如何发展经济? 1978
二十一、为什幺说人类仅有生产力的提高是不够的,而且仅依赖生产力的提高来促进社会的整体进步,也是不可能的? 1978
二十二、吃苦耐劳、艰苦奋斗与中国精神 1979
二十三、人的发展是由人的基因决定的吗? 1980
二十四、人如何在社会及世界中最大限度地获得利益? 1982
二十五、人在进步发展中如何避免不必要的损失? 1983
二十六、如何赢得爱? 1983
二十七、如何说服他人? 1985
二十八、如何把压力转化为动力? 1986
二十九、如何实现培养全面发展与精专发展的良好对立统一的人? 1986
三十、个人、集体、国家和社会怎样才能强大起来? 1986
三十一、如何对待委屈? 1987
三十二、人如何缓解疲劳?如何避免疲劳? 1987
三十三、如何对待疾病? 1988
三十四、人如何变得健美? 1989
三十五、如何正确理解“顺则生,逆则仙,全在阴阳颠倒颠。”这句话? 1991
三十六、如何更新中国目前的农村? 1992
三十七、“城”与“市”的区别? 1994
三十八、如何改革及超越中国现有的高考制度? 1995
三十九、“智慧财产权”的合理运用 1998
四十、实现複合资本主义的条件 1999
四十一、本书对孔子、儒家文化、封建文化及传统文化的一些看法的小结 2000
四十二、阶级先进性的辩证 2007
四十三、答网友——兼论共产主义合理实现的条件 2008
附 录 2013
一、论 据 2013
论据0:经典马克思主义关于“阶级”、“资产阶级”、“无产阶级”的定义 2013
论据1:经典马克思主义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结果是“无产阶级取得政权,并且把生产资料变为国家财产” 2014
论据2:经典马克思主义论阶级斗争 2014
论据3:《共产党宣言》中所表达的共产党人的最近目的 2015
论据4:经典马克思主义论商品生产 2015
论据5:经典马克思主义论资本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解决 2015
论据6:经典马克思主义论当时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 2016
论据7:经典马克思主义论社会生产的目的 2016
论据8:经典马克思主义论唯物主义历史观的基本原理 2016
论据9:经典马克思主义论国家的功能和民族的关係 2016
论据10:经典马克思主义论个人、劳动和社会的关係 2017
论据11:经典马克思主义论大工业的技术基础的性质 2017
论据12:经典马克思主义论述比当时的资本主义更先进的社会中人和社会劳动的关係 2018
论据13:经典马克思主义论述大工业对工业生产的作用 2018
论据14:经典马克思主义论述城市和乡村的融合 2018
论据15:经典马克思主义论述比当时资本主义社会更先进的社会所造就的生产者 2018
论据16:经典马克思主义论述消灭城市和乡村分离的方法 2018
论据17:马克思、恩格斯论宗教 2019
论据18:马克思、恩格斯论科学社会主义家庭 2019
论据19:马克思、恩格斯论科学社会主义教育 2020
论据20:经典马克思主义看理论依据 2021
论据21:经典马克思主义看共产主义与私有制 2021
论据22:经典马克思主义看无产阶级取得政权后所要採取的主要措施及社会关係的特点 2021
论据23:经典马克思主义的商品观及他人的误解和我的一些评价 2023
论据24:经典马克思主义论思想的发展与物质发展的关係 2025
论据25:经典马克思主义的无产阶级革命的斗争策略 2025
论据26:经典马克思主义看理论与民众 2026
论据27:经典马克思主义看小农的改造 2026
论据28:经典马克思主义看待哲学基本问题 2027
论据29:经典马克思主义谈表达哲学的语言 2028
论据30:列宁谈辩证法的核心与实质 2029
论据31:列宁谈套用马克思主义的关键 2029
论据32:列宁论帝国主义的侵略性 2030
论据33:列宁论帝国主义剥削的新特点 2031
论据34:列宁论帝国主义战争与无产阶级革命 2032
论据35:列宁论垄断资本与社会主义及解决帝国主义危机的办法 2035
论据36:列宁的“积极推进革命”、“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及“目的性与灵活性相统一”的策略 2035
论据37:列宁论“新经济政策”与“国家资本主义”的利用 2037
论据38:列宁对帝国主义战争、民族战争及民主战争的区分与态度 2038
论据39:列宁论社会主义的基础和集体农庄的过渡 2039
论据40:列宁论无产阶级专政的实质及民主的实行 2039
论据41:列宁论文化学习、文化革命及其必要性 2042
论据42:列宁论俄国民主革命与社会主义革命的关係 2047
论据43:列宁论社会主义革命的时机与过程 2047
论据44:列宁论合法斗争与不合法斗争的统一 2048
论据45:他人看列宁的“文化革命”观 2048
论据46:马克思、恩格斯看俄国革命的发展 2049
论据47:经典马克思主义强调“工人阶级的解放应当是工人阶级自己的事情。” 2051
论据48:经典马克思主义论民族问题 2052
论据49:经典马克思主义论理论思维 2053
论据50:列宁论唯心主义与认识的发展 2054
论据51:马克思论理论与人民 2054
二、引 文 2056
引文1:《庄子·知北游》的“东郭子问于庄子”一节 2056
引文2:《庄子·天道》的“论书”一节 2058
引文3:《阴符经》 2060
引文4:《大学》 2064
引文5:周敦颐的《太极图说》 2065
引文6:李斯的《谏逐客书》 2066
引文7:《人类与大地母亲:一部叙事体世界历史》 2070
引文8:毛泽东的《论十大关係》(节选) 2072
引文9:《地球村落里的困惑——人类社会面临的50个重大难题》 2078
引文10:《道教史》 2085
引文11:卢梭《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础》 2085
引文12:“中国的革命是伟大的,但革命以后的路程更长,工作更伟大,更艰苦。” 2085
引文13:毛泽东《反对本本主义》的前四节 2086
引文14:毛泽东1931年4月的《总政治部关于调查人口和土地状况的通知》的结尾 2088
引文15:毛泽东1941年3月的《农村调查》的序言二 2088
引文16:1941年9月毛泽东的《关于农村调查》的“情况是不断了解的,需要继续不断地努力”一节 2089
引文17:《为什幺学习越好的孩子主动性越差》 2090
引文18:《中国人民大学硕士研究生系列教材:中国古代哲学研究》 2091
引文19:《中华哲学範畴通论》 2093
引文20:《文明的溪流》 2093
引文21:《世界发明与发现故事丛书:天文破译》 2094
引文22:《新编中国通史·第二册》 2094
引文23:《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三卷 2094
引文24:《马克思恩格斯军事文集》 2094
引文25:帝国主义在非洲的掠夺 2095
引文26:《约翰·克利斯朵夫》 2095
引文27:《列宁选集》第二卷 2097
引文28:《列宁选集》第三卷 2098
引文29:《列宁选集》第四卷 2098
引文30:史达林与布哈林对工农业产品价格“剪刀差”的不同态度 2099
引文31:《列宁传》 2100
引文32:《马克思主义史教程》 2100
引文33:《我所知道的毛泽东——林克谈话录》 2101
引文34:《开国领袖幽默趣谈丛书:毛泽东幽默趣谈》 2102
引文35:毛泽东的《新民主主义论》 2104
引文36:《毛泽东文集》第三卷 2104
引文37:《中外着名人士谈毛泽东》及续集 2105
引文38:《第五项修炼:学习性组织的艺术与实务》 2108
引文39:《我在美国当护士》中的“护理没有下不为例”一节 2109
引文40:《80%癌症发病与不良生活方式有关》 2110
引文41:《“精子危机”预警男性》 2111
引文42:《用“心”治病的信念疗法》 2111
引文43:《古印度六派哲学经典》 2113
引文44:《心理学基础知识讲话》 2113
引文45:《面向21世纪的中华哲学》 2115
引文46:《庄子》 2115
引文47:《禅宗语言和文献》 2115
引文48:《坛经》 2116
引文49:《禅宗文化纵横谈》 2117
引文50:《康乾盛世历史报告》 2117
引文51:《落日的辉煌:17、18世纪全球变局中的“康乾盛世”》 2118
引文52:《清代简史》 2119
引文53:《哲学的故事》一书的结束语 2120
引文54:《朱德与毛泽东》 2120
引文55:《音乐商业的秘密》的前言 2120
引文56:美国苹果电脑总裁2005年6月12日在美国史丹福大学演讲中的两段话 2120
引文57:《世界史简编》 2121
引文58:《全国干部学习读本:毛泽东思想基本问题》 2122
引文59:《中国问题报告:第五次高峰——当代中国的犯罪问题》 2122
引文60:2003年中国进出口的一些统计数据 2123
引文61:经典马克思主义对历史环境、生活条件、民族独立和革命阶段性的强调 2123
引文62:《中国院士书系:脑对机体调控的结构基础》 2125
引文63:《人性的优点》 2127
三、参考文献 2130
四、重要概念的重要索引 2135
后 记 2154
感 谢 2155
声明:此文信息来源于网络,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baisebaisebaise@yeah.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