危机,汉语辞彙。
拼音:wēi jī;
词义:是有危险又有机会的时刻,是给测试决策和问题解决能力的一刻,是人生、团体、社会发展的转折点,生死攸关、利益转移,有如分叉路。
基本介绍
- 中文名:危机
- 外文名:crisis;crash
- 拼音:wēi jī
- 释义:有危险又有机会的时刻
词目
危机
拼音
wēi jī
基本解释
1. 英文[crisis;crash]
2. 指产生危险的祸根;
3. 指严重困难的关头;
4. 指令人感到危险的时刻;
5. 指一种产生危险的祸根;
6. 严重困难的紧要关头;
7. 指一种十分紧要的危险关头;
8. 也指一种处于特别危险的境地,即将发生祸害的末端。
引证解释
亦作“ 危几 ”。
1、潜伏的祸害或危险。
三国 魏 吕安 《与嵇茂齐书》:“常恐风波潜骇,危机密发。”
《文选·陆机》:众心日陊,危机将发,而方偃仰瞪眄,谓足以夸世 。吕延济 注:“偃仰,骄傲貌。”
《宋书·范泰传》:“如此,则苞桑可系,危几无兆。”
唐 刘言史 《观绳伎》诗:“危机险势无不有,倒挂纤腰学垂柳。”
毛泽东 《评国民党十一中全会和三届二次国民参政会》:“须知正是在国民党十一中全会之后,内战危机是空前未有的。”
茅盾《子夜》九:“不要太乐观。上海此时也是危机四伏。”
2. 严重困难的关头,如:经济危机、核危机、危机公关等。
瞿秋白 《欧文的新社会》:“ 英国 的工业经过了一次大危机又恢复过来了。”如:危机输出。
3. 危险的机关。用于杀敌、猎兽、捕鱼等的器具。
清 陈维崧 《八声甘州·南耕斋中食鲥鱼作》词:“贪听渔翁笛,悞触危机。”
定义
关于危机的定义有很多,这里列出六种。
1、危机是当人们面对重要生活目标的阻碍时产生的一种状态。这里的阻碍,是指在一定时间内,使用常规的解决方法不能解决的问题。危机是一段时间的解体和混乱,在此期间可能有过多次失败的解决问题的尝试。
2、危机是生活目标的阻碍所导致的,人们相信用常规的选择和行为无法克制这种阻碍。
3、危机之所以是危机,是因为个体知道自己无法面对某种境遇作出的反应。
4、危机是一些个人的困难和境遇,这些困难和境遇使得人们无能为力,不能有意识的主宰自己的生活。
5、危机是一种解体状态,在这种状态中,人们遭受重要生活目标的挫折,或其生活周期和应付刺激的方法受到严重的破坏。它指的是个人因某种破坏所产生的害怕、震惊、悲伤的感觉,而不是破坏本身。
6、危机的发展有3个不同的时期:(1)出现了一个关键的境遇,并分析一个人的正常应付机制是否能够满足这一境遇的需要;(2)随着紧张和混乱程度的增加,逐渐超越了个人的应付能力;(3)需要解决问题的额外资源(如谘询);
凯普兰最先系统地提出心理危机的概念。他认为,每个人都在不断努力保持一种内心的稳定状态,保持自身与环境的平衡与协调。当重大问题或变化发生使个体感到难以解决、难以把握时,平衡就会打破,内心的紧张不断积蓄,继而出现无所适从甚至思维和行为的紊乱,即进入一种失衡状态,这也就是危机状态。简言之,危机意味着稳态的破坏。危机形成的过程大致分为以下几期:危机前状态、易感期、重整期。
在通常状态下,个体通过套用已拥有的应付技巧和解决问题的技巧,能保持自身与环境间的平衡,可视为一种稳态。
然而,个体可能会遭遇应激强度很大的事件,在这里我们称之为:“有害事件”即对个体的生活目标或自我形象等重要方面构成威胁的事件。此时,个体会一如既往地动员所有解决问题的常规技能,但结果却发现仍不足以摆脱困境,在这种情况下,不安感开始产生。有害事件的发生,揭开了危机发展过程的序幕。
在危机期,紧张和焦虑达到难以忍受的程度,个体处于渴求解脱的状态。这一期有一定的时限,一般不会超过6─8周。在这一期,个体往往不得已而求助于专业人员。有些人会因难以忍受强烈的焦虑和高度的紧张而出现精神和行为的紊乱。还有些人会用适应不良性行为来减轻焦虑,如大量饮酒或滥用某些镇静剂。
在危机期之后,是所谓重整期。此时,焦虑水平降低,某些方面开始恢复正常。个体在危机之后的适应水平可能与危机前相当,也可能低于或高于危机前的水平。通过专门的干预,治疗者可帮助患者至少恢复到危机前的状态,若能藉机使其达到更高的适应水平就更为理想。
特点
危机的四大特点:
1. 意外性:危机爆发的具体时间、实际规模、具体态势和影响深度,是始料未及的。
2. 聚焦性:进入资讯时代后,危机的信息传播比危机本身发展要快得多。媒体对危机来说,就象大火借了东风一样。
3. 破坏性:由于危机常具有“出其不意,攻其不备”的特点,不论什幺性质和规模的危机,都必然不同程度地给企业造成破坏,造成混乱和恐慌,而且由于决策的时间以及信息有限,往往会导致决策失误,从而带来无可估量的损失。
4. 紧迫性:对企业来说,危机一旦爆发,其破坏性的能量就会被迅速释放,并呈快速蔓延之势,如果不能及时控制,危机会急剧恶化,使企业遭受更大损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