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百科> 正文

印欧语言区

2019-11-01 00:16:16 百科

印欧语言区

语言区是根据语言上的差异而划分的空间分布範围。各种语言差异的程度变化比较大,在辞彙和语法、发音等方面可能完全不同。各语言地理学家可根据自己研究的目的与选择的标準不同,画出各种特徵语言分布区。印欧语系(Indo-European)是世界上最大的语系。其分布地区即为印欧语言区。印欧语系包括西部语群和东部语群。

基本介绍

  • 中文名:印欧语言区
  • 外文名:Indo-European
  • 属性:差异而划
  • 对应:语言差异

区域介绍

印欧语言区
据推测,最早使用印欧语的是库尔乾人(Kwrgan)。他们早先居住在裏海北部靠近伏尔加河的草原地区。据考古学研究,库尔乾人遗蹟最早年代可追溯到公元前4300年,即距今6000多年前。语言学家是根据所有印欧语中某些共同使用的辞彙以追溯其共同根源的。这些辞彙所代表的实物和现象必然是原先印欧语使用者所熟悉的,后来掺杂到印欧各语系中的辞彙,则难于研究其起源,因为这些辞彙是印欧语分化后才掺杂进去的。在各种印欧语言中,经研究其中共同性的基本辞彙有“冬天”和“雪”,而不是“海洋”。所以可以认为原先说印欧语的人居住在寒冷气候地区,那里距海较远。在印欧语中某些代表动物和树木的辞彙有共同的词根,而在其他语系中却没有。此类词有山毛榉树、橡树、熊、鹿、雉鸡和蜜蜂,但却没有象、骆驼、稻米和竹子这类辞彙。这些动植物分布的环境,可作为研究印欧语的起源的佐证。

历史发展

据考古学研究,早期说印欧语的库尔乾人已经有牧业,他们已驯养了马和羊,但还没有高度发达的农业。大约在公元前的3000—2500年间,库尔乾人向欧亚各地迁移。他们向西进入欧洲,向东进入西伯利亚,向南则抵达西亚,并征服了这些地区。在其征服活动中,马为他们立下功绩。库尔乾人起初是为其牲畜寻找新的草地而迁移、扩展,以后被其征服的人为了生存不得不顺从统治者的语言。库尔乾人所占据的领土範围很广,但并没有统一的政权,各地的部落又相互孤立,由于世代的孤立,语言分异日益增大,最终在广大地区形成具有多语种的印欧语系。

研究成果

最近一项研究表明,144种所谓的印—欧语言(包括英语和几乎全部欧洲和印度次大陆语言)的共同起源是8000多年前土耳其中部安纳托利亚地区新石器时代农民的语言。
纽西兰奥克兰大学的进化生物学家RussellGray及其指导的研究生QuentinAtkinson结合套用了两种技术———最新的进化生物学计算方法和一种名为词源统计分析法的古老技术———来确定语言的年代。词源统计分析法根据“同源词”(词根相同的词)所占的比例来确定各种语言的分化年代。例如,梵语和拉丁语中的“火”一词———“agnis”和“ignis”明显拥有共同的起源。这种技术早就不受欢迎了,其中部分原因在于,它假定辞彙随着时间的推移而逐步变化,而这种假定是有问题的。耶鲁大学的语言学家IsidoreDyen曾经编制了一个资料库,包括87种印—欧语言中的2449个同源词,Gray和Atkinson将他们的方法套用到这个资料库上。
无论他们怎样改变单词的变化速度等参数,总是得到几乎相同的结果:印—欧语言最初是在7800年至9800年前发生分化的。可能性最大的时间为大约8700年前。此外,该分析还表明,古代希泰语(一种已经消亡的安纳托利亚语言)最接近这棵“语言树”的根部,从而为所谓的“安纳托利亚假说”提供了一个有力的佐证。
声明:此文信息来源于网络,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baisebaisebaise@yeah.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