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河印章,又叫印度文明印章。印度河文明时代的小型雕刻。出土于哈拉帕和摩亨佐达罗两处遗址,总计2500余枚,印章的材料为冻石、粘土、象牙和铜等,以冻石数量最多。
基本介绍
- 中文名称:印度河印章
- 出土地点:巴基斯坦遮普省的哈拉帕
- 馆藏地点:大英博物馆等
- 所属年代:公元前2500—前2000年
- 英文:Indus seals
文物特徵
印度河印章主要形状为方形,亦有少量圆形、椭圆形、矩形,背后有穿孔凸纽。印章以浮雕的形式 ,描绘了当时印度习见的动物形象,如瘤牛、犀牛、虎、象 、羚羊、鳄鱼与一些幻想中的複合动物,如牛角虎、三头兽等,以及一些印度教中的神的形象和现实生活中的某些场面,其中以动物刻划最为成功,如牛的造型準确,浑厚有力,成功地表现出了牛的筋骨和肌肉,形象生动传神。印章的功能 ,因铭文未被破译而不得确知,但据推测,所雕形象可能系某种崇拜物,用于封泥及表现身份的印信,或具有护身符的作用。

考古发现
印度河文明与印度印章在讨论中数次被提及。1856年,当时的东印度公司在印度河谷铺设轨道时,在属于现在巴基斯坦的哈拉帕村附近,发现了一些烧制精良的古代砖块,并且发现了一枚冻石刻制的印章。这枚印章现收藏在大英博物馆。它近似方形,如同现代邮票的大小,上面雕刻着类似独角兽的母牛形象。它似乎用来表明财产的所有权,或者签署档案时用。此后五十年,先后又有多枚印章被送到了大英博物馆。直到1906年,当时印度考古所的所长马歇尔终于注意到了这些印章,下令对印章的出土地哈拉帕进行发掘。1922年,考古队在印度河谷下游,一个名叫摩亨佐·达罗的土丘挖掘出一座佛塔的废墟,并发现了大量印章。后面的情况,大家都知道了。这两座古代城址的横空出世,让世界认识到了几乎像苏美尔文明和埃及文明一样古老的古印度文明。
哈拉帕文明的总面积近130万平方公里,比两河流域古文明和早期埃及文明遗址的面积都要大。当时,人们已经会製造铜与青铜的工具和武器,如斧、镰、锯、小刀、钓鱼勾、匕首、箭头和矛头等。居民的主要生产生活是农业。当时种植的作物有大麦、小麦、稻、胡麻、瓜、枣和棉花等。居民也从事牲畜业,已驯养的牲畜有水牛、山羊、绵羊、猪、狗、象、骆驼和驴等。当时的手工业也很发达,匠人们的金属热加工和冷加工工艺都已有了较高水平,并能用焊接法製造金属器,制陶业和纺织业也有了较高的水平。
在哈拉帕文化印章中,有的刻有船的图形,这种船大概就是当时海路交通运输的工具。事实上,美索不达米亚的内陆水网和波斯湾的水路运输与贸易网路,早在公元前六千年时就已经完整地建立起来了。公元前三千年至两千年时,海洋贸易空前繁荣,持续的商业联繫连线了美索不达米亚阿拉伯伊朗和印度。在哈拉帕的大量古蹟遗存中,都发现了其与伊朗、中亚、两河流域、阿富汗,甚至缅甸和中国存在贸易往来的证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