卡罗维发利国际电影节(Karlovy Vary International Film Festival),是世界上历史最久的电影节之一。作为国际A类电影节之一,在五十年代成为中国电影最爱亮相的舞台。卡罗维发利国际电影节创办于1946年,截至2008年总共举办了43届。中国曾多次参加这一电影盛会,1988年中国影片《芙蓉镇》曾获得该电影节最高奖。
基本介绍
- 中文名:卡罗维发利国际电影节
- 外文名:lKarlovy Vary International Film Festiva
- 历史:世界上历史最久的电影节之一
- 荣誉:国际A类电影节之一
- 相关:中国影片《芙蓉镇》获得最高奖
- 奖项:导演奖、男女演员奖,编剧奖等
基本简介
1946年(第1届)至1949年(第4届)在捷克斯洛伐克的马里安温泉举行。 1950年(第5届)起改在疗养地卡罗维发利举行。1958年以前,除1953年和1955年未举行外,每年举行一次。1959年苏联创办莫斯科国际电影节后,为了与之交替举行,便改为两年一次,在6~7月之间举行,为期两周。94年之后又改为每年一次。
电影节的主要目的是为和平、为人类幸福、为各国自由而斗争,同不道德的影片作斗争。1948年起正式授奖。最高奖为“水晶地球仪”(分为大奖和主要奖),其次有评审会特别奖、“利迪策玫瑰奖”。此外,还有导演奖、男女演员奖,编剧奖、摄影奖、荣誉奖、世界进步奖、为新人斗争奖、自由斗争奖、国际友谊奖等.。
电影节的主要目的是为和平、为人类幸福、为各国自由而斗争,同不道德的影片作斗争。1948年起正式授奖。最高奖为“水晶地球仪”(分为大奖和主要奖),其次有评审会特别奖、“利迪策玫瑰奖”。此外,还有导演奖、男女演员奖,编剧奖、摄影奖、荣誉奖、世界进步奖、为新人斗争奖、自由斗争奖、国际友谊奖等.。
每届电影节都有30-40个国家参加,放映大量影片。电影节的主要目地是为和平、为人类幸福、为各国自由而斗争,与不道德的影片作斗争。主要活动项目有:举行评奖工作;举行观摩映出并召开座谈会;举办回顾展;开办电影市场、推销影片。卡罗维发利电影节的最高奖是“水晶地球仪奖”。其次有评审会特别奖和“利迪策玫瑰奖”。利迪策是捷克斯洛伐克的一个村庄名字,1942年德国法西斯屠杀了该村的居民并烧光全村。电影节组织者为了纪念反法西斯的胜利而设立此奖。这些奖分别授予最佳影片、导演、男女演员、编剧、摄影等。中国从1950年起参加并多次获奖。这是中国最早参加的一个电影节。1988年,中国导影谢晋执导的影片《芙蓉镇》在第26届卡罗维发利国际电影节上获大奖。
参赛规则
参赛的电影在奖项公布之前不得在捷克境内放映。每个国家的参赛名额为:故事片3部,纪录片2部,科教片2部,美术片2部,新闻片2部(只参加会外放映的影片不受此限)。所有影片需要经过审查才能获準放映。
卡罗维发利国际电影节开幕式

奖项设定
卡罗维发利电影节竞赛于1948年第一次举行。1951年开始,由国际评审会对参赛影片进行评选。而在之后的1956年,国际电影联合会(FIAPF)将卡罗维发利电影节选为国际A级电影节。从电影节开始不久,电影节的最高奖项就是水晶地球仪奖。水晶地球仪奖的奖盃形状经过了多次改动。最新的水晶地球仪奖的奖盃是从2000年开始启用的。
42届卡罗维发利国际电影节开幕式

电影节竞赛单元的主要奖项有:
最高奖——水晶地球仪奖(奖金$20,000)
评审会特别奖
最佳导演奖
最佳男演员奖
最佳女演员奖
纪录片奖项有:
长度30分钟及以下最佳纪录片奖
长度30分钟以上最佳纪录片奖
每年的电影节上还会颁发“世界电影突出成就奖”
其他奖项:导演奖、男女演员奖,编剧奖、摄影奖、荣誉奖、世界进步奖、为新人斗争奖、自由斗争奖、国际友谊奖等。
创办历史
第1届-第4届(1946年-1949年)在捷克斯洛伐克的马里安温泉举行。
第5届(1950年)起改在疗养地卡罗维发利举行。
1958年以前,除1953年和1955年未举行外,每年举行一次。
1959年苏联创办莫斯科国际电影节后,与之交替举行,改为两年一次,在6-7月之间举行,为期两周。
卡罗维发利电影节是世界上历史最悠久的电影节之一。1946年二战结束后,一群热心于电影事业的电影人在玛利亚温泉和卡罗维发利两地创办了卡罗维发利电影节。第一届电影节并不是竞赛性质的,共有来自7个国家的影片参展。开始几届电影节,为了“照顾”新生的该国电影,捷克斯洛伐克本土电影获得了大部分奖项。之后的1948年2月,由于捷克斯洛伐克共产党在捷克斯洛伐克取得了政权,电影节开始由捷克斯洛伐克国家电影部主办。
奖盃

捷共当政后,电影节很大程度上需要为共产主义宣传服务。以至于不管是参选影片的甄选、奖项的颁发还是参赛嘉宾的邀请都要遵循这一原则。因此在之后的数十年期间,电影节的各大奖项大多为社会主义国家出品的电影所包揽。这一原则某种程度上还体现在电影节的举办上。从1946年到1958年期间,除1953年和1955年未举行外,电影节一年举行一次。而在1959年以后,由于苏联创办了莫斯科国际电影节,为了方便与之交替举行,卡罗维发利电影节改为两年举行一次,直至1994年重新改回为每年举行一次。不过在这段时间里,也有不少西方电影参与了电影节,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在电影节中也出现了很多的优秀作品。
1989年的天鹅绒革命彻底改变了这一状况。在1990年的卡罗维发利电影节上,多部之前被禁止放映的捷克本土电影被获準在电影节中播放。而之后几届中,多名国际着名电影人,特别是之前因布拉格之春被迫流亡美国的捷克着名导演米洛什·福尔曼的参加,很大程度上提高了电影节的受欢迎程度和人气。而之后几年,参赛影片的质量日益提高,风格也日趋多元化,这些都提升了卡罗维发利电影节的形象,奠定了其世界优秀电影节的地位。
活动项目
电影节的最主要的项目是长片竞赛。根据国际电影联合会的规定,参加竞赛的长片事先不得参加其它国际电影节。另外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是纪录片竞赛。电影节同时也为各国的独立电影提供了很多放映和竞赛机会。
电影节的所有活动由以下几个部分组成:
长片竞赛(Competition of feature-length films):由报名的长片进行的竞赛。所有电影之前都不得在其他国际电影节上放映。
纪录片竞赛(Documentary Film Competition):由两种纪录片分别进行竞赛。分别是长度为30分钟内的短片和30分钟以上的长片。
视野(Horizons):试映各个地区的新片,并播放在其他电影节上获奖的电影。
卡罗维发利国际电影节颁奖现场

另一种视角(Another View):放映各种实验性质以及採用非常规手法的影片。
独立电影论坛(Forum of Independents):放映各国的独立电影。
东方阵营(East of the West):放映前社会主义国家的电影。
捷克电影(Czech Films):回顾前一年的捷克电影。
回顾展(Retrospectives):对具国际影响力的电影人,特殊的电影流派或时代,或按特定标準选择的电影进行的回顾展。
奖项意义
电影节的主要目的是为和平、为人类幸福、为各国自由而斗争,同不道德的影片作斗争。1948年起正式授奖。最高奖为“水晶地球仪”(分为大奖和主要奖),其次有评审会特别奖、“利迪策玫瑰奖”。此外,还有导演奖、男女演员奖,编剧奖、摄影奖、荣誉奖、世界进步奖、为新人斗争奖、自由斗争奖、国际友谊奖等。
水晶地球仪奖

利迪策是捷克斯洛伐克的一个村庄名字,1942年德国法西斯屠杀了该村的居民并烧光全村。电影节组织者为了纪念反法西斯的胜利而设立此奖。这些奖分别授予最佳影片、导演、男女演员、编剧、摄影等。中国从1950年起参加并多次获奖。这是中国最早参加的一个电影节。1988年,中国导演谢晋执导的影片《芙蓉镇》在第26届卡罗维发利国际电影节上获大奖。
历届回顾
历届卡罗维发利国际电影节回顾 | ||
---|---|---|
第1届卡罗维发利国际电影节 | 第2届卡罗维发利国际电影节 | 第3届卡罗维发利国际电影节 |
第4届卡罗维发利国际电影节 | 第5届卡罗维发利国际电影节 | 第6届卡罗维发利国际电影节 |
第7届卡罗维发利国际电影节 | 第8届卡罗维发利国际电影节 | 第9届卡罗维发利国际电影节 |
第10届卡罗维发利国际电影节 | 第11届卡罗维发利国际电影节 | 第12届卡罗维发利国际电影节 |
第13届卡罗维发利国际电影节 | 第14届卡罗维发利国际电影节 | 第15届卡罗维发利国际电影节 |
第16届卡罗维发利国际电影节 | 第17届卡罗维发利国际电影节 | 第18届卡罗维发利国际电影节 |
第19届卡罗维发利国际电影节 | 第20届卡罗维发利国际电影节 | 第21届卡罗维发利国际电影节 |
第22届卡罗维发利国际电影节 | 第23届卡罗维发利国际电影节 | 第24届卡罗维发利国际电影节 |
第25届卡罗维发利国际电影节 | 第26届卡罗维发利国际电影节 | 第27届卡罗维发利国际电影节 |
第28届卡罗维发利国际电影节 | 第29届卡罗维发利国际电影节 | 第30届卡罗维发利国际电影节 |
第31届卡罗维发利国际电影节 | 第32届卡罗维发利国际电影节 | 第33届卡罗维发利国际电影节 |
第34届卡罗维发利国际电影节 | 第35届卡罗维发利国际电影节 | 第36届卡罗维发利国际电影节 |
第37届卡罗维发利国际电影节 | 第38届卡罗维发利国际电影节 | 第39届卡罗维发利国际电影节 |
第40届卡罗维发利国际电影节 | 第41届卡罗维发利国际电影节 | 第42届卡罗维发利国际电影节 |
第43届卡罗维发利国际电影节 | 第44届卡罗维发利国际电影节 | 第45届卡罗维发利国际电影节 |
第46届卡罗维发利国际电影节 | 第47届卡罗维发利国际电影节 | 第48届卡罗维发利国际电影节 |
第49届卡罗维发利国际电影节 | 第50届卡罗维发利国际电影节 | 第51届卡罗维发利国际电影节 |
第52届卡罗维发利国际电影节 | 第53届卡罗维发利国际电影节 | 第54届卡罗维发利国际电影节 |
获奖名单
第1-2届
(1946-1947年)
不评奖
第03届(1948年)
最佳影片:《最后阶段》(波兰)
第04届(1949年)
最佳影片:《史达林格勒大血战》(苏联)
导演奖:《黎明》(法国)
表演奖:阿·鲍利索夫 《巴甫洛夫》(苏联)
第05届(1950年)
最佳影片:《攻克柏林》(苏联)
导演奖:符·普多夫金 《俄罗斯航空之父》(苏联)
表演奖:石联星《赵一曼》(中国)
自由斗争奖:《中华女儿》(中国)
第06届(1951年)
特等奖:《金星英雄》(苏联)
导演奖:让·保罗·勒夏诺阿 《没有留下地址》(法国)
表演奖:斯莫列克 《新战士站起来》(捷克斯洛伐克)
摄影奖:冯四知《翠岗红旗》(中国)
特别荣誉奖:《白毛女》(中国)
导演特别荣誉奖:史东山《新儿女英雄传》(中国)
和平奖:《钢铁战士》(中国)
第07届(1952年)
大奖:《难忘的一九一九》(苏联)
导演奖:塔·萨夫钦柯《乌克兰诗人舍甫琴柯》(苏联)、卡洛·里扎尼《注意,强盗来》(意大得)、兹拉丹·杜多夫《妇女们的命运》(东德)
男演员奖:谢·邦达尔丘克《乌克兰诗人舍甫琴柯》(苏联)、扬·保尔斯基《最初的日子》(波兰)、比埃尔·弗莱斯纳《法勃尔先生》(法国)
女演员奖:米尔卡·杜伊柯娃《妲卡》(保加利亚)
编剧奖:王震之《内蒙人民的胜利》(中国)
争取自由斗争奖:《人民的战士》(中国)
第08届(1954年)
大奖:《忠实的朋友》(苏联)、《社会中坚》(美国)
导演奖:阿尔伯托·卡瓦尔康蒂 《海之歌》(巴西)
男演员奖:夏尔·范奈尔 《被埋葬的青春》(法国)
女演员奖:罗苏乌拉·雷维尔斯特 《社会中坚》(美国)
音乐片奖:《梁山伯与祝英台》(中国)
争取自由斗争奖:《智取华山》(中国)
第09届(1956年)
大奖:《四海之内皆兄弟》(法国)
导演奖:伊夫斯·阿力格莱 《中坚力量》(法国)
男演员奖:根塞·西蒙 《台尔曼传(下)》(东德)
女演员奖:妮凤托娃 《自由的人们》(苏联)
评审会特别奖:《深渊》(匈牙利)、《一杯麦酒》(匈牙利)
第10届(1957年)
大奖:《在夜幕下》(印度)、《汉尼巴尔教授》(匈牙利)、《劳动与爱情》(苏联)、《莉西》(东德)
导演奖:安·蒙克《铁路上的人们》(波兰)、乌·波加契奇 《大人和小孩》(南斯拉夫)
男演员奖:斯·阿尔诺布 《面向世界》(匈牙利)
女演员奖:茨·阿尔纳多娃 《历史的教训》(保加利亚)
评审会特别奖:《祝福》(中国)
第11届(1958年)
特等奖:《静静的顿河》(苏联)、《异母兄弟》(日本)
导演奖:罗伯特·乔托马克 《恶魔到来之夜》(西德)
男演员奖:马克西姆·施特拉乌赫 《列宁的故事》(苏联)
女演员奖:南吉斯 《我们的母亲印度》(印度)
青年演员奖:达奇、王晓棠《边寨烽火》(中国)
荣誉奖:《风筝》(中国/法国)
第12届(1960年)
大奖:《谢辽沙》(苏联)
导演奖:司比奈克·布里诺奇 《车祸》(捷克斯洛伐克)
男演员奖:埃尔温·格塞内克 《带翼的人》(东德)
女演员奖:托罗克 《淘气姑娘》(匈牙利)
评审会特别奖:《罗马之夜》(义大利)
传记片奖:《聂耳》(中国)
第13届(1962年)
短片特别奖:《大闹天宫》〔中国〕
大奖:《一年中的九天》(苏联)
评审会特别奖:《乞食》(义大利)、《蜜味》(英国)
第14届(1964年)
大奖:《被告》(捷克斯洛伐克)
评审会特别奖:《最好的人》(美国)
男演员奖:比埃·契斯柯夫柯连纽斯基 《口袋》(波兰)
女演员奖:让娜·摩洛 《女僕的日记》(法国)
第15届(1966年)
大奖 (空缺)
评审会特别奖:《城市生活》(法国)、《官僚之死》(古巴)
男演员奖:纳姆·肖鲍夫 《沙皇与将军》(保加利亚)
女演员奖:杜纳塔丝·潘幽奥尼斯 《谁也不想死》(苏联)
第16届(1968年)
大奖: 《气候多变的夏天》(捷克斯洛伐克)
评审会特别奖:《七月六日》(苏联)、《墙上的木偶》(匈牙利)
男演员奖:尼西拉·布洛杜尼柯夫 《同龄人》(苏联)
女演员奖:卡洛尔·霍华德 《像夜空中出现星星那样》(英国)
第17届(1970年)
大奖:《结晶球》(英国)
评审会特别奖:《上帝与我们共存》(义大利)、《列宁的道路》(东德)
男演员奖:马丘·卡里尔 《风的季节》(法国)
女演员奖:纳·贝洛赫沃斯其科娃 《湖畔》(苏联)
第18届(1972年)
大奖:《先驱者的道路》(苏联)
评审会特别奖:《山羊的角笛》(保加利亚)
男演员奖:朗吉特·马利克 《採访》(印度)
女演员奖:玛莉·塔兰西柯 《死气沉沉的风景》(匈牙利)
第19届(1974年)
大奖:《恋人曲》(苏联)
评审会特别奖:《黑河》(波兰)、《进攻克布拉乔》(阿根廷)
男演员奖:安东尼奥·费朗迪斯 《是你最近的亲属吗?》(西班牙)
女演员奖:玛塔·范柯洛娃 《一年中的情人》(捷克斯洛伐克)
第20届(1976年)
大奖:《智利颂》(古巴)
评审会特别奖:《别墅区》(保加利亚)、《X形的翅膀》(塞内加尔)
男演员奖:吉格蒙特·马洛诺维奇 《亚罗斯拉夫达布洛夫斯基》(波兰)、乔治·迪尼库 《通过帝国的废墟》(罗马尼亚)
女演员奖:希尔迪加德·内夫 《甚至独自死去》(西德)、卡琳·施尔德 《人反对人》(东德)
第21届(1978年)
大奖:《白比姆黑耳朵》(苏联)
评审会特别奖:《乡村故事》(印度)、《一件阴谋案的解剖》(阿尔及利亚)
男演员奖:朱利阿诺·吉玛 《铁腕省长》(义大利)、彼德·法贝尔 《符利明医生》(荷兰)
女演员奖:玛丽索尔 《往日的几天》(西班牙)、玛丽·罗丝纳特 《简单的往事》(法国)
第22届(1980年)
大奖:《未婚妻》(东德)
评审会特别奖:《西格南劳迪斯》(捷克斯洛伐克)
男演员奖:艾尔·帕西诺 《真相》(美国)、尤里斯·皮泰亚 《归来的儿子》(纽西兰)
女演员奖:安达·奥尼斯 《阿拉斯塔西亚渐渐地经过》(罗马尼亚)、布丽吉特·多尔 《维也纳森林的故事》(奥地利)
第23届(1982年)
大奖:《红钟》(苏联/墨西哥)
特别大奖:《警告》(保加利亚/苏联/东德)、《助手》(捷克斯洛伐克)
评审会特别奖:《血腥的婚礼》(西班牙)、《终点站》(捷克斯洛伐克)
男演员奖:亨利·方达 《金色池塘》(美国)、唐纳德·萨瑟兰 《跨过门槛》(加)
女演员奖:(空缺)
第24届(1984年)
大奖:《列夫托尔斯泰》(苏联)
特别大奖:《荒凉贝霍夫农庄的毁灭》(捷克斯洛伐克)、《埃尔米鲁索斯》(墨西哥)
评审会特别奖:《丹尼尔》(美国)
男演员奖:奥古斯汀·岗佐纳尔斯 《脚踏车在夏天用》(西班牙)、奥姆·普里 《半真》(印度)
女演员奖:苏苏·皮西拉罗 《加米拉》(阿根廷)、玛丽·科尔宾 《巴奇梅尔案件》(西德)
导演处女作奖:史蜀君《女大学生宿舍》(中国)
第25届(1986年)
大奖:《死亡的街道》(澳大利亚)
特别大奖:《黑人製革工人》(瑞士)
评审会特别奖:《大家都爱》(保加利亚)、《徒劳》(匈牙利)
男演员奖:利沃尼德·费拉托夫 《契切林》(苏联)
女演员奖:简·方达、梅格·蒂利、安妮·班克罗夫特《上帝的艾格尼丝》
电影节主要奖: 《良家妇女》(中国)
国际评论家奖:《良家妇女》(中国)
摄影技术质量奖:《良家妇女》(中国)
最漂亮女明星奖:张伟欣《良家妇女》(中国)
第26届(1988年)
大奖:《芙蓉镇》(中国)
主要奖:《野草》(美国)、《指甲下的刺》(匈牙利)
评审会特别奖:《探路者》(挪威)
男演员奖:列斯·塞鲁克 《稻草钟》(苏联)
女演员奖:科琳娜·哈弗奇(CorinaHarfouch) 《女演员》(东德)
第27届(1990年)
大奖
评审会特别奖:《我们确实如此吗?》(捷克斯洛伐克)
男演员奖:安德烈·斯默诺夫 《切诺夫》(苏联)
女演员奖:朱丽亚·杰克泽尔、克洛思尔德·德·贝塞尔、劳雷·马萨 《混乱》(法国)
导演奖:雅诺茨·基乔夫斯基 《恐怖状态》(波兰)
第28届(1992年)
大奖:《克拉帕乔克》(比利时/法国/西班牙)
评审会特别奖:《从前的电影》(伊朗)
男演员奖:盖伊·皮昂 《克拉帕乔克》(比利时/法国/西班牙)
女演员奖:叶夫多基亚·杰马诺娃 《有裂缝》(俄罗斯)
第30届(1994年)
大奖: 马里亚诺·巴罗索《我亲爱的兄弟》
最佳导演:提莫·贝克曼贝托夫《白沙瓦的华尔兹》
最佳男演员:马克斯·冯·叙多夫《时间就是金钱》
最佳女演员:娜塔莎·理察森《Widows' Peak 》
评审会大奖:《浮士德》、《帕克辛斯基档案》
第31届(1995年)
大奖:扬·斯维拉克《旅行》
最佳导演:拉斯·冯·提尔《医院风云》
最佳男演员:Ernst-Hugo Jaregard 《医院风云》
最佳女演员:归亚蕾《女儿红》
评审会特别奖:《花园》
最佳纪录片:《V zahrade 》
世界电影杰出贡献特别奖:吉娜·罗洛布里吉达
第32届(1996年)
大奖:《高加索的俘虏》
最佳导演:彼得·哥萨《神索飞天贼》
最佳男演员:皮埃尔·里夏尔《恋爱中的厨师》
最佳女演员:玛丽萨·帕雷德斯《窗边的玫瑰》
评审会特别奖:《Clara Hakedosha》
最佳纪录片:《奇士劳斯基如是说》
世界电影杰出贡献特别奖:格利高里·派克
第33届(1997年)
大奖:《我美好的生活》
最佳导演:马丁内·杜格森《注释爱情》
最佳男演员:波莱克·波利夫卡《Zapomenute svetlo》
最佳女演员:莱娜·恩卓《我在世界的另一角落》
评审会特别奖:《美好生活》
最佳纪录片:《无形》、《Noel Field - Der erfundene Spion 》
世界电影杰出贡献特别奖:米洛斯·福尔曼
第34届(1998年)
大奖:《La Coeur au poing》
最佳导演:Charles Biname《La Coeur au poing》
最佳男演员:Olaf Linde Lubaszenko《杀死色克拉》
最佳女演员:朱丽娅·斯蒂尔斯《暗夜危情》
评审会特别奖:《全月》
第35届(1999年)
大奖:《叶娜的朋友》
最佳导演:亚历山大·罗戈日金《Blokpost》
最佳男演员:Hilmar Thate《黑夜路径》
最佳女演员:Evelyn Kaplun 《Ha- Chaverim Shel Yana》
评审会特别奖:《同窗的爱》
第36届(2000年)
大奖:《追夫四人行》
最佳导演:温克·布雷森《狄托元首的精神》
最佳男演员:伊恩·哈特《阿伯丁的最后之旅》、Hamid Karokhnezad《Arous-e atash》
最佳女演员:瑞吉娜·卡赛《追夫四人行》
评审会特别奖:《薄荷糖》、《庞然大物》
第36届(2001年)
最佳影片:《蒙马特尔的阿梅莉》 (法国)
评审会特别奖:《逆女泰瑞丝》(波兰)
最佳导演奖:Ibolya Fekete 《Chico》(匈牙利)
最佳男演员奖:斯文·沃尔特《马丁之歌》(丹麦\瑞典)
最佳女演员奖:维韦卡·塞尔达尔《马丁之歌》(丹麦\瑞典)
评审团特别奖:《Unfinished Song》(义大利)、《青春紫罗兰》(墨西哥)
最佳纪录长片:《生命四重奏》(法国)
最佳纪录短片:《Pho》(越南\英国)
艺术贡献奖:本·金斯利(英国)、奥塔卡·瓦夫拉(捷克)
第37届(2002年)
最佳影片:《魔鬼之年》(捷克)
评审会特别奖:卡罗莉内·林克《何处是我家》(德国)
最佳导演奖:Asghar Massombagi 《Khaled》(加)
最佳男演员奖:威廉姆·H·梅西《焦点》 (美国)
最佳女演员奖:Ugla Egilsdottir 《The Seagull′s Laughter》(冰岛)
评审团特别奖:《没关係,别哭》(韩国)、《吸菸室》西班牙)
最佳纪录长片:《Dauhter from Yan′an》(日本)
最佳纪录短片:《Obec B.》(捷克)
特别提及:《Devil′s Playground》(美国)、《Hunting Down an Angel or Four Passions of The Soothsayer Poet》(俄罗斯)
艺术贡献奖:约翰·保曼(英国)、伏拉基米尔·布劳德斯基(捷克)、肖恩·康纳利(英国)
第38届(2003年)
最佳影片:《对面的窗户》(义大利/英国/土耳其/葡萄牙)
评审会特别奖:《Babusja》
最佳导演奖:弗森·殴兹派特《隔窗未了缘》
最佳男演员奖:Bjrrn Kjellman 《瞧左边,有个瑞典人》
最佳女演员奖:乔凡娜·梅索兹殴诺《隔窗未了缘》、西尔维·泰斯蒂《战战兢兢》
第39届(2004年)
最佳影片:《儿童故事》 (义大利)
评审会特别奖:《Tu》(克罗地亚/波赫)
最佳导演奖:Xavier Bermudez 《Leon y Olvido》(西班牙)
最佳男演员奖:马克思·雷迈特《Napola》(德国)
最佳女演员奖:格伦·利斯·迈斯特《结局》(丹麦)、玛尔塔·拉腊德《Leon y Olvido》(西班牙)
最佳纪录长片:《Svadba tisiny》
特别提及:《Niceho nelituji》(捷克)《Untertage》
第40届(2005年)
最佳影片:克尔兹斯托夫·克劳泽《我的尼克夫》(波兰)
评审会特别奖:《多幺奇妙的土地》 (以色列)
评审会特别提及:《纪子的餐桌》(日本)
最佳导演奖:克尔兹斯托夫·克劳泽《我的尼克夫》 (波兰)
最佳男演员奖:卢卡·辛加莱蒂《光天化日》 (义大利)、尤里·加弗里尔 《多幺奇妙的土地》(以色列)
最佳女演员奖:克里斯蒂娜·费尔德曼《我的尼克夫》(波兰)
最佳纪录片(30分钟以内):《Boza moj》 (捷克)
最佳纪录片(30分钟以上):《Estamira》 (巴西)
最佳纪录片特别提及:《Mad Hot Ballroom》(美国)
东西方奖:《Ragin》 (俄罗斯)
东西方奖特别提及:《Wesele》 (波兰)
观众奖: 《Vie avec mon pere,La》 (加拿大)
国际电影评论家奖 《中国人》丹麦/中国)
观众评审团奖:《中国人》(丹麦/中国)
Don Quijote奖:《纪子的餐桌》(日本)
Don Quijote奖特别提及:《我的尼克夫》 Maj Nikifor (波兰)
独立电影奖: 《Muertos,Los》 (阿根廷/法国/荷兰/瑞士)
捷克青年评论家奖:《Parvane ha badraghe mijonand》 (捷克)
杰出艺术贡献:莎朗·斯通(美国)、罗伯特·雷德福(美国)、丽芙·乌曼(挪威)
第41届(2006年)
最佳影片:劳丽·科利尔《雪莉宝贝》(美国)
评审会特别奖:《Christmas Tree Upside Down》(德国)、《靓女有难》(捷克)
评审会特别提及:《This Girl Is Mine》(法国)
最佳导演奖:约阿希姆·提尔《the film Reprise》(挪威)
最佳男演员奖:Andrzej Hudziak 《his role in the film Several People,Little Time》(波兰)
最佳女演员奖:玛吉·吉伦哈尔《雪莉宝贝》(美国)
最佳纪录片(30分钟以内):《Views of a Retired Night Porter》(奥地利)
最佳纪录片(30分钟以上):《Life in Loops》(奥地利)、《In the Pit》(墨西哥)
最佳纪录片特别提及:《Other Worlds》(斯洛伐克/捷克)
东西方奖:《Monkeys in Winter》(保加利亚/德国)
东西方奖特别提及:《White Palms》(匈牙利)、《Tomorrow Morning》(塞尔维亚)
观众奖:《Other Worlds》(斯洛伐克/捷克)
国际电影评论家奖:《Frozen City》(芬兰)
杰出艺术贡献: 安迪·加西亚(美国)、Robert K. Shaye (美国)、扬·内梅克(捷克)
第42届(2007年)
最佳影片:巴塔萨·科马库《如瓮之城》(冰岛/德国)
评审会特别奖:Michael James Rowland《幸运里程》(澳大利亚)
评审会特别提及:《Simple Things》(俄罗斯)、《Empties》(捷克/英国/丹麦)
最佳导演奖:巴德·布雷恩《消极思考的艺术》(挪威)
最佳男演员奖:谢尔盖·普斯科帕里斯《简单的事》(俄罗斯)
最佳女演员奖:埃尔薇拉·明格斯《假正经》(西班牙)
最佳纪录片(30分钟以内):《Artel》 (俄罗斯)
最佳纪录片(30分钟以上):《Lost Holiday》 (捷克)
最佳纪录片特别提及(30分钟以内):《Theodore》 (拉脱维亚)
最佳纪录片特别提及(30分钟以上):《The Mosquito Problem and Other Stories》 (保加利亚)
东西方奖: 《Armin》 (克罗地亚/德国/波赫)
东西方奖特别提及:《The Class》(爱莎尼亚)
观众奖:《Empties》(捷克/英国/丹麦)
国际电影评论家奖: 《Simple Things》(俄罗斯)
杰出艺术贡献:丹尼·德维托(美国)、Bretislav Pojar(捷克)
欧洲电影标誌奖:《The Class》(爱莎尼亚)
第43届(2008年)
最佳影片: 《Terribly Happy》(丹麦)
评审会特别奖:《The Photograph》(印尼/法国/荷兰/瑞士/瑞典)
评审会特别提及:《The Karamazovs》(捷克/波兰)、《The Investigator》(匈牙利/瑞典/爱尔兰)
最佳导演奖:阿列克谢·乌奇捷利《Captive》(俄罗斯/保加利亚)
最佳男演员奖:伊里·马德尔《Night Owls》(捷克)
最佳女演员奖:玛尔塔·艾索瓦《Night Owls》(捷克)
最佳纪录片(30分钟以内): 《Lost World》(匈牙利/芬兰)
最佳纪录片(30分钟以上):《Man on Wire》(英国)
最佳纪录片特别提及:《Bigger,Stronger,Faster》(美国)
东西方奖: 《Tulpan》 (哈萨克/德国/瑞士/俄罗斯/波兰)
东西方奖特别提及:《Seamstresses》(保加利亚)
观众奖:《12》(俄罗斯)
国际电影评论家奖:《The Karamazovs》(捷克/波兰)
杰出艺术贡献:罗伯特·德尼罗(美国)、Dusan Hanak(斯洛伐克)、朱拉·亚库比斯克(斯洛伐克)、伊凡·帕瑟(美国)
欧洲电影标誌奖:《Bahrtalo!》(匈牙利/奥地利/德国)
独立电影奖:《Mermaid》(俄罗斯)
电影节总裁奖:丹尼·格洛弗(美国)、克里斯托弗·李(英国)、阿明·缪勒-斯塔尔(德国)
终身成就奖:奥图罗·利普斯坦(墨西哥)、尼古拉斯·罗格(英国)
第44届(2009年)
最佳影片:弗瑞德里克·杜蒙特《海上天使》(比利时/加拿大)
评审会特别奖:《二十》(伊朗)
评审会特别提及:《The Karamazovs》(捷克/波兰)、《The Investigator》(匈牙利/瑞典/爱尔兰)
最佳导演奖:安德里亚斯·德里森《威士忌加伏特卡》 (德国)
最佳男演员奖:保罗·吉亚玛提《冷的灵魂们》(美国)、奥利弗·古尔迈《海上天使》(比利时/加拿大)
最佳女演员奖:帕普丽卡·斯丹尼《掌声》(丹麦)
世界艺术电影杰出贡献奖:伊莎贝尔·于佩尔(法国)、约翰·马尔科维奇(美国)、杨·史云梅耶(捷克)
总统奖:安东尼奥·班德拉斯(西班牙)
最佳纪录片(30分钟以内):《Wagah》(德国/印度)
最佳纪录片(30分钟以上):《Osadne》(斯洛伐克/捷克)
东西方奖:《Room and a Half》 (俄罗斯)
观众奖:《A Matter of Size 》(以色列/德国/法国)
国际电影评论家奖:《Will Not Stop There》(Croatia,Serbia )
杰出艺术贡献:伊莎贝尔·于佩尔(法国)、约翰·马尔科维奇(美国)、杨·史云梅耶(捷克)
欧洲电影标誌奖:《Applause》(丹麦)
独立电影奖:《Eamon》(爱尔兰)
第45届(2010年)
最佳故事片水晶地球仪奖:阿古斯蒂·维拉《蚊帐》(西班牙)
最佳导演奖:莱柯·格尔利奇《我们之间》(克罗地亚)
最佳男演员奖:菲利普·加巴兹、马太乌兹·科西基维奇《猫咪的圣母特蕾莎》(波兰)
最佳女演员奖:阿奈丝·德穆斯捷《恶之孩》(法国)
世界电影贡献奖:尼基塔·米哈尔科夫(俄罗斯导演、製片人和演员)、乔拉·赫兹(捷克导演)
总统奖:裘德·洛
评审特别奖:扬·斯维拉克《玩具熊回家路》(捷克)
国际电影团体联盟颁发的堂吉诃德奖:阿古斯蒂·维拉《蚊帐》
“西方之东”竞赛单元大奖:《奥若拉》罗马尼亚
“西方之东”竞赛单元特别提及奖:韦科·欧恩普《圣托尼的诱惑》(爱沙尼亚)
独立论坛单元独立摄影机奖:克里斯多夫·莫利斯《四头狮子》(英国)
费比西(国际影评人)大奖:《希特勒在好莱坞》(法国)
观众票选大奖:尼科莱·斯蒂恩《老男孩》
第46届(2011年)
最佳故事片水晶地球仪奖:尤西·迈德莫尼《钢琴复原》(以色列)
第52届(2017年)
独立电影人最佳导演奖:王文涛《语者》(中国)
第53届(2018年)
最佳影片“水晶球奖”:拉杜·裘德《你为此而生》(罗马尼亚)
最佳导演奖:奥尔默·欧默祖《逝去的冬天》
第54届(2019年)
最佳影片“水晶球奖”:《父亲》导演:克里斯蒂娜·戈洛佐娃、佩塔尔·瓦查诺夫(保加利亚/希腊)
评审团特别奖:《莱拉》导演:扬-奥勒·格斯特(德国)
最佳导演奖:蒂姆·米兰特斯(TimMielants)《派屈克》(比利时)
最佳男演员奖:米兰·昂德克《让光明照耀》(斯洛伐克/捷克)
最佳女演员奖:科琳娜·哈弗奇(CorinaHarfouch)《莱拉》(德国)
评审团特别提及:《八月处子》导演:荷纳斯·特鲁埃巴(西班牙)、《来自未来的男人》演员:安东尼娅·吉森(智利/阿根廷)
最佳纪录片大奖:《不朽》
纪录片特别陪审团奖:《孔夫子之梦》
艺术贡献奖水晶球奖:朱丽安·摩尔(演员)、派翠西娅·克拉克森(演员)
获奖之最
历届获奖之最 | |
---|---|
获得最佳女演员奖最多的是 | |
科琳娜·哈弗奇 | 科琳娜·哈弗奇(CorinaHarfouch)先后于1988年第26届《女演员》、2019年第54届《莱拉》两次获得最佳女女演员奖。 |
中国获奖
第五届(1950年) 最佳女主角奖:石联星《赵一曼》
第六届(1951年) 特别荣誉奖:《白毛女》;导演特别荣誉奖:史东山《新儿女英雄传》
第七届(1952年) 编剧奖:王震之
第八届(1954年) 音乐片奖:《梁山伯与祝英台》
第十届(1957年) 评审会特别奖:《祝福》
第11届(1958年)青年演员奖:王晓棠
第12届(1960年)传记片奖:《聂耳》
第13届(1962年)短片特别奖:《大闹天宫》
第24届(1984年)导演处女作奖:史蜀君《女大学生宿舍》
第25届(1986年)国际评论家奖:《良家妇女》;最漂亮女明星奖:张伟欣《良家妇女》
第26届(1988年)“水晶地球仪”大奖:《芙蓉镇》
第30届(1995年) 女演员奖:归亚蕾《女儿红》
第38届(2003年) 展映单元:《寻枪》《天下无双》
第40届(2005年)国际电影评论家奖《中国人》(丹/中)、 观众评审团奖《中国人》(丹/中)
第42届(2007年) 展映单元:《图雅的婚事》 《三峡好人》
第43届(2008年)主竞赛单元:《地下的天空》
华语电影
历史上,从影片《白毛女》1951年获特别荣誉奖开始,华语电影共在11届电影节上获得21个奖项。华语电影中唯一一次获得卡罗维发利电影节的最高奖是在1988年的第26届电影节上。当时,谢晋导演的《芙蓉镇》荣获该届电影节的水晶地球仪奖。华语电影最近的一部入围“卡罗维发利电影节”竞赛单元的影片是2008年由中国大陆导演张弛编剧并执导的《地下的天空》,这部影片也成为继《芙蓉镇》之后,唯一一部入围该电影节主竞赛单元的华语影片。
历届简况
第42届卡罗维发利国际电影节在捷克西部温泉胜地卡罗维发利闭幕。冰岛和德国联合摄製的侦探片《罐子城市》获电影节最高奖水晶地球仪奖。
挪威导演巴德·布雷恩凭影片《消极思考的艺术》获最佳导演奖;澳大利亚影片《幸福的米尔》获评审会特别奖;电影节最佳女主角奖由主演西班牙影片《羞耻》的埃尔薇拉·明格斯获得;最佳男主角奖由俄罗斯影片《简单的事》男主角谢尔盖·普斯科帕利斯摘取。
电影节期间展映了250多部故事片和数十部短片,包括中国影片《图雅的婚事》《今天的鱼怎幺样》和《三峡好人》。
第41届捷克卡罗维发利国际电影节美国影片《雪莉宝贝》获得电影节最高奖——水晶地球仪奖。玛吉·盖伦哈尔因在影片中的上佳表现,赢取了最佳女主角的殊荣。最佳男主角奖由主演波兰电影《去日无多》的安杰伊·胡德齐亚克获得,安迪·加西亚因其对世界电影的贡献获得了杰出成就奖。首次执导影片的挪威导演乔希姆·提尔凭藉影片《重複发生》获得最佳导演奖。本届电影节共展映了200多部故事片和数十部短片,其中15部故事片是全球首映。
《罐子城市》剧照

第38届卡罗维发利国际电影节为期9天。由义大利导演厄兹佩泰克执导的影片《对面的窗户》在16部参赛片中脱颖而出,夺得本届电影节的最高荣誉“水晶地球仪奖”。厄兹佩泰克凭藉这部影片获得本届电影节最佳导演奖。瑞典演员谢尔曼获最佳男演员奖,最佳女演员奖则分别由《对面的窗户》女主角梅佐戈里诺和法国新星泰斯蒂分享。
本届电影节在捷克风景秀丽的温泉疗养地卡罗维发利开幕。来自数十个国家和地区的300多部影片参加了展映,其中一些影片是全球首映。美国着名黑人影星摩根·弗里曼等明星莅临本次电影节,吸引了大批影迷,观众总数达12.2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