占察忏是佛教的法门之一,出自《占察善恶业报经》。
基本介绍
- 中文名:占察忏
- 记载:《占察善恶业报经》
- 来源:地藏菩萨
- 性质:佛教的法门之一
- 目的:洗脱前世的罪恶
- 俗语: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
忏法缘起
在佛陀的精典《占察善恶业报经》中,地藏菩萨告诫我们,将来如果众生想要解脱生、老、病、死的苦恼,而开始要来发心学习佛法,和修行禅定及不执相的般若智慧时,就应当要先观察、占察,过去世所造恶业的有多少和轻重等情形。如果恶业造得多而深厚的人,是不可以马上来修学禅定和智慧的,应该要先来修持忏悔的法门。
为什幺呢?因为恶业深重的人,过去世所带来的习性和恶念、欲望会很强,那种阿赖耶识的识种、根因会很深,所以今生的种种劣跟习性,也会很明显、深重,必然会时常造作恶业、毁犯根本的戒律,而且也很容易会被外魔所引诱而不自知。
所以如果不勤修忏悔法门,来净化恶业!就直接来修行禅定和智慧,就会产生许多障碍、幻想、不当的邪思,而不能剋期取证、悟道或有所收穫。或有自信心较强的行人,不相信不忏悔就不能修学褝定智慧的论调,而勉力去用功修学,但多因距离太远,用功过猛,也常常会发生失去正常心理,甚至还会发生失去理智、精神错乱、被邪魔所侵扰附身、接受邪恶的道理、增长错误的见解,而走火入魔都还不自知。所以应当先修行忏悔的法门,如果戒行和心念都得到清净了,过去世的重罪和业念减轻了以后,便可能远离各种障碍、烦恼、疑惑和引诱。
忏法殊胜
《地藏菩萨本愿经》说地藏菩萨在因地所发的誓愿:“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不唯入地狱,而且庄严地狱,“地狱不空,誓不成佛。”所以释迦牟尼佛临入涅槃,以六道众生再三殷勤地嘱託地藏菩萨来教化,把我们託付给地藏菩萨,地藏菩萨就是代理佛。
《占察善恶业报经》是地藏法门之一。末法时期众生,对于佛法信心微薄,业障又很重,佛陀为了能使众生消除障碍,增长信心,成就菩提,特垂方便,推荐地藏菩萨宣说了以三种木轮相来占察吉凶善恶的方法。蕅益大师曾讚叹这是最微妙、最不可思议的法门,是末法时代救生死重病的灵丹妙药,是慢慢生死轮迴长夜之中照破无明的宝炬。而且她有实际的方便法,能够在日常生活之中运用,能够解开我们世间、出世间的一切困惑,所以是无上的阿伽陀药,特别的殊胜方便。
本经里面的“占察忏”是非常殊胜的,其他的“地藏忏”、“三昧水忏”、“梁皇宝忏”等等都是祖师编辑的,唯有“占察忏”是地藏菩萨亲自对坚净信菩萨说的,所以非常殊胜,能够使我们速获清净。第二个要点就是,如果我们无始劫以来所造的恶业不忏悔清净而马上去修定、修慧就容易产生违缘障碍。
“占察忏”有八大殊胜功德:
1、传承殊胜:地藏菩萨亲说;2、有的放矢忏罪殊胜;
3、神通殊胜;4、解决现实问题殊胜;5、易学易懂易用殊胜;
6、地藏加持力殊胜;7、占察轮殊胜;8、证悟空性殊胜。
正修忏法
第一 严净道场
经云:欲修忏悔者,当住静处。随力所能,庄严一室。内置佛事及安经法,悬缯幡盖,求集香华,以修供养。
第二 清净三业
经云:澡浴身体,及洗衣服,勿令臭秽。準诸行法,每至秽处,必须更衣,旋转既讫,洗浴清净,还着净衣。纵一日都不至秽,亦须一浴。终竟一期,或七日,或二七、三七乃至千日,以得三业纯善轮相为期。于中专莫杂语,及一切接对问讯,或有所需,但可直索,不得因事牵发余语。专秉一心,念所修法,不得剎那念世杂事。当思生死大事一本作事大,无常迅速,坚精努力,乃克有济。倘稍违净法,则唐丧劬劳,不可不慎。
第三 香华供养
(行者初入道场,至法座前,敷具正身,合掌倚立;应先缘念一切三宝,体常遍满,无所不在。众生迷惑,流转可哀;我为众生,翻迷归悟,礼敬三宝。作是念已,唱言:)
一切恭敬(可深鞠躬问讯)
一心敬礼十方常住三宝。(一礼)
(如是礼已,随所有香华等,当修供养,作是唱言:)
严持香华,如法供养。愿此香华云,遍满十方界,供养一切佛,尊法诸贤圣;无边佛土中,受用作佛事。
(至此停唱,散华作供,手执香炉,作是想云:
一切佛法僧宝,体常遍满,无所不在。愿令以此香华,等同法性,普熏一切诸佛剎土,施作佛事。十方一切供具,无时不有。我今当以十方所有一切种种香华、璎珞、幢幡、宝盖、诸珍妙饰,种种音乐、灯明、烛火、饮食、衣服、卧具、汤药,乃至尽十方所有一切种种庄严供养之具,忆想遥拟,普共众生,奉献供养。一切世界中,有修供养者,我今随喜;若未修供养者,愿得开导,令修供养。又愿我身,速能遍至一切剎土,于一一佛法僧所,各以一切种疑漏一种字庄严供养之具,共一切众生等持奉献,供养一切诸佛法身、色身、舍利、形像、浮图庙塔,一切佛事;供养一切所有法藏及说法处;供养一切贤圣僧众,愿共一切众生,修行如是供养已,渐得成就六波罗蜜、四无量心,深知一切法,本来寂静,无生无灭,一味平等,离念清净,毕竟圆满!)
(如上想念完后,唱言:)
供养已一切恭敬。 (一礼)
第四 启请三宝诸天
(本经无启请法。準余行仪,于建首日,宜致三请。良以三宝虽无所不在,而众生久积迷惑,背觉合尘,念与悲隔。今既翻迷归悟,应须缘念三宝,充满虚空,应物现形,如水中月。作是念已,涕泪翘勤,逐位三请,手执香炉,烧众名香,口作是唱:)
一心奉请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想云:我三业性如虚空,释迦如来亦如是,不起真际为众生,与众俱来受供养。下皆準此,但改佛名及形相来处。至请贤圣,则云一切贤圣亦如是,余皆準知。三请毕,随作一礼)。
一心奉请南无毗婆尸等过去七佛。
一心奉请南无普光佛等五十三佛。
一心奉请南无一切诸佛所有色身、舍利、形像、浮图庙塔、一切佛事。
(想云:诸佛法身如虚空,化事住世难思议,我今三业如法请,惟愿影现受供养。)
一心奉请南无十方三世一切诸佛。
一心奉请南无占察善恶业报经微妙法藏。
(想云:法性如空不可见,常住法宝难思议,我今三业如法请,惟愿影现受供养。)
一心奉请南无十方一切法藏。
(想如上。)
一心奉请南无十方一切贤圣。
一心奉请南无坚净信菩萨摩诃萨。
(此是当机启教之人,应念菩萨,为我等故,请问大法,我今得闻此最胜法,皆是菩萨莫大恩德。)
一心奉请南无遍吉菩萨、观世音菩萨摩诃萨。
(应念此二菩萨慈悲慧行,普度群迷,与地藏菩萨威神无异。遍吉菩萨即普贤菩萨。)
一心奉请南无地藏菩萨摩诃萨。
(应念:“此是我等的对忏悔之主。依此菩萨大慈大悲威神力故,令我无恶不灭,无善不生。我今归命启请,如子忆母,此为道场正主,余佛菩萨,同作证明。涕泣求哀,犹如面奉,必冀菩萨,摄受护持。”观想偈文,应知如上。)
一心奉请梵释四王天龙八部,僧伽蓝内护正法者一切圣众。
(例皆三请。但除礼拜,白衣无妨。)
惟愿释迦慈父七佛世尊五十三佛,一切觉者;他心道眼,无碍见闻,身通自在,来降道场摄取我等令成净信。
占察善恶业报尊经,十方一切清净法藏等真法性,充满虚空,显现道场受我供养。
坚净信菩萨遍吉菩萨观世音菩萨等十方一切贤圣,不捨大慈来临法座,哀怜覆护,证我行法。
地藏菩萨摩诃萨,救世真士,大智开士,善安慰说者,速除诸障增净信者,大慈大悲,不违本誓,放大光明,满我所愿。
护法天龙伽蓝真宰,随我请来,坚守道场,却诸魔障,示现吉祥,令我所修自在成就。
(每节执炉三说已,一礼,惟护法处不须礼拜,白衣无妨。)
第五 赞礼三宝
(经无赞法,不别立科。但取十轮经中地藏菩萨赞佛二偈,随行礼敬,合为一科。)
我闻遍知海 真实德无边 度脱诸有情 心欢喜敬礼
曾修无量福 今得礼尊足 愿无量劫中 常修多供养
一心敬礼过去毗婆尸佛。
(想云:能礼所礼性空寂,感应道交难思议,我此道场如帝珠,毗婆尸佛影现中,我身影现如来前,头面接足归命礼。下皆準此,但改佛菩萨名。)
一心敬礼尸弃佛。
一心敬礼毗舍浮佛。
一心敬礼拘留孙佛。
一心敬礼拘那含牟尼佛。
一心敬礼迦叶佛。
一心敬礼本师释迦牟尼佛。
一心敬礼普光佛。
一心敬礼普明佛。
一心敬礼普净佛。
一心敬礼多摩罗跋栴檀香佛。
一心敬礼栴檀光佛。
一心敬礼摩尼幢佛。
一心敬礼欢喜藏摩尼宝积佛。
一心敬礼一切世间乐见上大精进佛。
一心敬礼摩尼幢灯光佛。
一心敬礼慧炬照佛。
一心敬礼海德光明佛。
一心敬礼金刚牢强普散金光佛。
一心敬礼大强精进勇猛佛。
一心敬礼大悲光佛。
一心敬礼慈力王佛。
一心敬礼慈藏佛。
一心敬礼栴檀窟庄严胜佛。
一心敬礼贤善首佛。
一心敬礼善意佛。
一心敬礼广庄严王佛。
一心敬礼金华光佛。
一心敬礼宝盖照空自在力王佛。
一心敬礼虚空宝华光佛。
一心敬礼琉璃庄严王佛。
一心敬礼普现色身光佛。
一心敬礼不动智光王佛。
一心敬礼降伏众魔王佛。
一心敬礼才光明佛。
一心敬礼智慧胜佛。
一心敬礼弥勒仙光佛。
一心敬礼善寂月音妙尊智王佛。
一心敬礼世净光佛。
一心敬礼龙种上尊王佛。
一心敬礼日月光佛。
一心敬礼日月珠光佛。
一心敬礼慧幢胜王佛。
一心敬礼师子吼自在力王佛。
一心敬礼妙音胜佛。
一心敬礼常光幢佛。
一心敬礼观世灯佛。
一心敬礼慧威灯王佛。
一心敬礼法胜王佛。
一心敬礼须弥光佛。
一心敬礼须摩那华光佛。
一心敬礼优昙钵罗华殊胜王佛。
一心敬礼大慧力王佛。
一心敬礼阿閦毗欢喜光佛。
一心敬礼无量音声王佛。
一心敬礼才光佛。
一心敬礼金海光佛。
一心敬礼山海慧自在通王佛。
一心敬礼大通光佛。
一心敬礼一切法幢满王佛。
一心敬礼东方一切诸佛所有色身、舍利、形像、浮图庙塔、一切佛事。
(想云:诸佛法身如虚空,化事住世难思议,我皆影现化事前,一一皆悉归命礼。)
一心敬礼东南方一切诸佛所有色身、舍利、形像、浮图庙塔、一切佛事。
一心敬礼南方一切诸佛所有色身、舍利、形像、浮图庙塔、一切佛事。
一心敬礼西南方一切诸佛所有色身、舍利、形像、浮图庙塔、一切佛事。
一心敬礼西方一切诸佛所有色身、舍利、形像、浮图庙塔、一切佛事。
一心敬礼西北方一切诸佛所有色身、舍利、形像、浮图庙塔、一切佛事。
一心敬礼北方一切诸佛所有色身、舍利、形像、浮图庙塔、一切佛事。
一心敬礼东北方一切诸佛所有色身、舍利、形像、浮图庙塔、一切佛事。
一心敬礼下方一切诸佛所有色身、舍利、形像、浮图庙塔、一切佛事。
一心敬礼上方一切诸佛所有色身、舍利、形像、浮图庙塔、一切佛事。
一心敬礼十方三世一切诸佛。
一心敬礼十方一切法藏。(三礼)
(此恐太繁,依阄取决。倘能随十方面一一致礼,尤为善也。想云:真空法性如虚空,常住法宝难思议,我身影现法宝前,一心如法归命礼。下一礼同。)
一心敬礼占察善恶业报经微妙法藏。
一心敬礼十方一切贤圣。(三礼)
(此亦依阄取决。倘能随十方面一一致礼尤善。)
一心敬礼坚净信菩萨摩诃萨。
一心敬礼遍吉菩萨观世音菩萨摩诃萨。
一心敬礼地藏菩萨摩诃萨。
(此是忏主,应须三礼,想偈如前。但末句须云:为求灭障接足礼。又或各随所求称之亦可。如求律仪,即云:为求律仪接足礼。求证果,求往生等,类此可知。)
第六 修行忏悔
(经云:应当说所作罪,一心仰告。夫罪虽无量,而就轮相所现者,尤为最重,能招恶果,能障圣道。故须惭愧涕泪,各别陈之,殷勤悔过,冀令消灭。五体投地,说重罪已。仍作是念:)
我及众生,无始常为三业六根重罪所障,不见诸佛,不知出要,但顺生死,不知妙理。我今虽知,犹与众生同为一切重罪所障。今对地藏、十方佛前,普为众生,归命忏悔,惟愿加护,令障消灭。作是念已,胡跪唱言:
普为法界一切众生,悉愿断除三障,归命忏悔。
(唱已,五体投地,复作是念:)
我与众生,无始来今,由爱见故,内计我人、外加恶友、不随喜他一毫之善、惟遍三业广造众罪、事虽不广噁心遍布、昼夜相续无有间断、覆讳过失不欲人知、不畏恶道、无惭无愧、拨无因果;
故于今日深信因果、生重惭愧、生大怖畏、发露忏悔、断相续心、发菩提心断恶修善、勤策三业翻昔重过、随喜凡圣一毫之善、念十方佛有大福慧,能救拔我,及诸众生,从二死海,置三德岸、从无始来,不知诸法本性空寂,广造众恶;今知空寂,为求菩提,为众生故,广修诸善,遍断众恶、惟愿一切三宝、地藏菩萨,慈悲摄受,听我忏悔。
(作是念已,胡跪唱言:)
我弟子某甲,至心忏悔,我及众生,自性清净,一实境界,诸佛体同。无明痴暗薰习因缘,现妄境界,令生念着,计我、我所,习诸恶法,三业六根,广造众罪,十恶五逆,重难轻遮,障慧障定,障诸戒品,致使长沦苦海,永无出期。设欲修行,多诸疑障,或扰外魔,或遭邪见,助缘缺乏,净信不成。今遇:
地藏菩萨摩诃萨,善安慰说,开我迷云,涤虑洗心,求哀悔过。惟愿十方诸大慈尊,证知护念,我今忏悔,不复更造。愿我及一切众生,速得除灭无量劫来十恶、四重、五逆、颠倒谤段(编者注:“段”疑是“毁”)三宝、一阐提罪,如是罪性本惟空寂,但从虚妄颠倒心起,无有定实而可得者。愿一切众生速达心本,永灭罪根。
(或一说,或三说,皆可,下四亦然。)
忏悔已,归命礼三宝。
(此忏悔文,并下三愿,皆出本经;但于惟愿之前,撮略经中他处数语,以表说所作罪一心仰告之意,余皆一字弗敢移易。)
第七 发劝请愿
我弟子某甲,至心劝请,愿令十方一切菩萨未成正觉者,愿速成正觉;若已成正觉者,愿常住在世,转正法轮,不入涅盘。
劝请已,归命礼三宝。
第八 发随喜愿
我弟子某甲,至心随喜,愿我及一切众生,毕竟永舍嫉妒之心,于三世中,一切剎土,所有修学一切功德及成就者,悉皆随喜。
随喜已,归命礼三宝。
第九 发回向愿
我弟子某甲,至心回向,愿我所修一切功德,资益一切诸众生等,同趣佛智,至涅盘城。
回向已,归命礼三宝。
第十 补发愿及端坐静室称念名号
(五悔法门,别有发愿,此经不说,盖以劝请等三即是愿故。又行人修此忏法,所求不同,或求律仪,或求定慧,或求往生净土,或求现在安乐。今因阄决听许补愿,是在修行者各自陈白,不容预拟成言也。然所求之愿,虽各不同,须与四弘相合,不得增长生死,诚恐不知梗概,违背经宗,聊陈大意,以便行持,或用或否,任从决择。)
我弟子某甲至心发愿,愿:
十方三宝,地藏慈尊,哀愍护持,救拔拯济,令此国土,灾乱消除,正法流通,鹹生净信,无诸障碍,永断魔邪;我及众生,重罪速灭,现离衰恼,充足资生;三聚戒根,毕竟清净,二种观道,应念现前,三昧总持,神通方便,四摄六度,无不圆成,了悟自心,一实境界,捨身他世,生在佛前,面奉弥陀,历侍诸佛,亲蒙授记,回入尘劳,普会群迷,同归秘藏。
发愿已,归命礼三宝。
自归依佛,当愿众生,体解大道,发无上心。
自归依法,当愿众生,深入经藏,智慧如海。
自归依僧,当愿众生,统理大众,一切无碍。
和南圣众
(次往余静室,端坐一心,若称诵,若默念,地藏菩萨。其惛盖多者,应于道场中旋绕诵念。昼三夜三,具如经说。七日之后,每旦以第二轮相频三掷之。若身口意皆纯善者,名得清净;若不得三业纯善轮相者,虽见光明、异香、吉祥好梦等,止名虚妄,非善相也。若未获纯善轮相以前,止许称念地藏名号,未许修行观法;得善相后,乃于二种观道,可以如实修之。)
(诸忏坐禅一科,即于忏毕出坛时修,故列在正修第十。此经二观,要于忏悔清净之后,方许正修,故十科毕,方别明之。
经云:彼诸众生,但学至心,使身口意得清净相已,我亦护念,乃至堪能修习诸禅智慧。
又云:若有众生,欲向大乘者,应当先知最初所行根本之业,所谓依止一实境界,以修信解。
又云:若欲依一实境界修信解者,应当学习二种观道。一者,唯心识观;二者,真如实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