卞青,1983年出生,毕业于中央民族大学美术学院,在北京从事艺术创作。2008年在北京798艺术区3818库画廊举办“拒绝长大”个展,2012年在北京今日美术馆举办“无中生有”个展,2014年在北京中艺博举办《隐山集》个展。
基本介绍
- 中文名:卞青
- 国籍:中国
- 出生日期:1983年
- 职业:艺术家
- 毕业院校:中央民族大学美术学院
- 主要成就:今日美术馆“无中生有”个展 中艺博《隐山集》个展
- 代表作品:《二十四节气》、《隐山集》
人物简介
卞青,1983年出生,毕业于中央民族大学美术学院,在北京从事艺术创作。2008年在北京798艺术区3818库画廊举办“拒绝长大”个展,2012年在北京今日美术馆举办“无中生有”个展,2014年在北京中艺博举办《隐山集》个展。
展览经历
个展:
2014年 “隐山集” 中艺博,北京
2012年 “无中生有” 今日美术馆,北京
2008年“拒绝长大” 798艺术区3818库画廊,北京
联展:
2015年 “之间”——与传统有关Zoomart艺术馆,北京
2015年 “民间的力量” 民生美术馆,北京
2014年 “小逻辑”——2014年芳草地艺术节芳草地画廊,北京
“三界外”——观念的绝对化 5艺术中心,北京
2013年新锐艺术家大瑭“传家” 文轩美术馆,成都
2012年 “再编码”当代艺术邀请展中华世纪坛,北京
2012年 “近观与冥想”当代艺术展成都,四川
名家评价
《绘事后素:卞青的艺术境界》
贾方舟
站在卞青画展的展厅,最突出的感觉可以用两个字概括:素和净。
卞青的画诉诸观者的主要是体悟而不是观看。只是观看便一览无遗,在观看中体悟,定有所获。
卞青的展览以“无中生有”命题,很符合观者品味其作品的过程:站在素白、净洁到几乎什幺都没有的一张画前,慢慢会“看”出一些东西来,仿佛大雾瀰漫中隐隐约约仍有可辨识的物象。但从画家的创作过程看,却正好相反:画面最初本来画了许多清晰可辨的物象,但经过一遍遍地删繁就简,可见物象逐一被衰减和遮蔽,使画面变得空宁素洁,虚无朦胧,似有非有,又似无非无。于是,面对作品的观者只有靠自己的悟性“无中生有”了。
卞青的画使我想到孔子说的“绘事后素”。“绘事后素”出自《论语·八佾》:
“子夏问曰: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为绚兮。何为也?子曰:绘事后素。”关于“绘事后素”历代有各种不同的解释,按照朱熹的权威说法是:“绘事,绘画之事也;后素,后于素也。《考工记》曰:‘绘画之事后素功。’谓先以粉地为质,而后施五采,犹人有美质,然后可加文饰。”这个说法的不通之处是把“后” 解释为“先”,“先以粉地为质”,那不就是“绘事先素”了吗?我认为,孔子在回答子夏时所说的这句话针对的是“素以为绚”的提问。“素”与“绚”本是两个对立的因素,但又可以相互转化——以“素”为“绚”,先“绚”后“素”。也即绚烂之极复归于素朴平淡。艳丽的色彩固然很好,但就境界而言,素朴自然反倒更高。传统绘画所经历的也正是一个“以素为绚”、“绘事后素”、从绚烂回归到平淡的过程,传统文人画以墨代色,追求清淡优雅的主张,正符合老子“五色令人目盲”的审美旨趣。所以“绘事后素”的真正意涵如“大音希声,大象无形”一样,应是指一种境界,而非在技术性的操作层面。从这个意义上看,卞青的绘画所寻求的正是一种“以素为绚”、“绘事后素”的境界。
卞青的画在短短几年中曾经历了很大的变化,前几年的作品带有浓厚的抽象表现风格,基本上是在一个可辨识的物象中演绎他对肌质的乐趣和对空间的想像。之后,他放弃了对可视的物象的表现,进入一种相对抽象的表达,色彩也单纯化为以“墨“为主,更接近一种水墨趣味。他用以点积线的方式表现“律动”中的自然景观,却并不着意于“物象”本身,而更注重对流动中的“气象”的体悟。这无疑是向着他现在的目标跨越了一步,但真正使他转入这个新的方向和新的境界,还是得益于他的“修行”和“悟道”,从佛道中体悟画道,从佛法中顿悟画法,邃使他进入一种虚无、空灵的境界,把已经呈现在画面上的东西逐一遮蔽,只留下一个晕点、一个晕圈,抑或别的什幺“蛛丝马迹”,让他的观众在画前体验“绘事后素”的美妙境界。但这种介于修行与悟道的境界,对他而言既是一种艺术的探索,也是一种精神的历练。因为作为一个从艺者,他找到了恰切表达内心的语言;作为一个修道者,他又通过艺术的方式找到了自己的精神出口。
抹擦和修炼
汪民安
曾经在2003年,栗宪庭先生策划了《念珠与笔触》展,策展前言中他将艺术类比为宗教,认为其作为心灵的自我安抚是与宗教是一致的。
作为年轻艺术家,卞青也在尝试将绘画的过程与类似东方式修行中的聚气、入静等极简行为中对“无”的体验和思想方法结合起来,描述此过程中出现的“物像”。他希望将自我从这种日常修炼所获得的精神体验和宁静心绪结晶于画面,使画布上出现一种心理内在的外部形象——绘画对他来说,也是要将对世界的体验和经验过程与“艺术”的结晶过程作为一种尝试。这对于艺术家来说,也可以说是一个高难度的思考和行动过程,其中都有一种时间过程的对应;艺术的行动与修行和悟道的时间,对身体中的私心杂念根除的过程与绘画中一次次涂抹后形成的“蹤迹”建立了一种联繫。这使得绘画的过程成为一个反思“有”与“无”的过程:我们的世界构造中那些模糊的和暂时的事物的外表——我们是要相信这些存在的测定尺度和还是相信生命向存在开放的持续发问?这些画布上出现的结晶——是虚无的形式还是视觉与可见的断裂?对卞青来说,作画,也即是在修炼自身,这种修炼不是要克服创作的焦虑或者枯燥,而是,在道行上和绘画上,希望有一种境界上体验的高度和结晶的同时显现。
在此推荐这位年轻艺术家的新作,是希望带出一些关于当前艺术家思考艺术和生活的不同的角度和维度,在当前的普遍喧嚣中,艺术家何以能保持日常中智性的活力,锻鍊和修习精神对于艺术创作的凝神有无助力?通过“繁複的手工过程”(栗宪庭“念珠与笔触”),绘画中的反覆涂抹,反覆擦拭,反覆生成,对于艺术家的产生的影响在哪里?卞青在自己的工作中,也许正在形成一种自己的工作方法,他确定自己是将一种绘画与思考——都需要用意志来控制的有效行动结合起来,让艺术之思和做在一种虚无中产生一种微妙的自由。
在卞青的绘画中最终出现的形象是似乎模糊不清的事物,也许如梦境,心灵等显现的表象,也更像是在我们的生命之流中形成的,自我内在构造中暂时和模糊的外部。从这里出发,卞青的绘画有了一些探索的新意和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