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派之家重组虽好,但对于不切实际地走重组之路,十堰有过痛苦的记忆和太多的教训。在八十年代中后期“规模经济”理念导人的时候,行政命令代替了市场因素,使得相当一部分重组企业重複叠加、效益低下,如神雁、金星、金牛等所谓的集团企业,不仅自身未得以发展,而且为此付出了几亿元的“学费”。
基本介绍
- 中文名:博派之家
- 理念:“规模经济”理念
地方汽配工业出路问题调查报告
如何解决“散乱差”,业内人士认为出路有三条,前两条难度大,第三条可以尝试:
“集小成大”,实施重组之路
不仅如此,有的企业重组了,但改制上不去,僵化的机制及落后的管理使重组的效益难以发挥,出现过“l+1<2”甚至等于零的结局。再者,一些好的企业不愿重组,进行重组的大多是一些成长性不好、不具互补优势的企业,结果一些本该死掉的企业收编进了强势企业,社会的“散乱差”转变成了企业内部的“散乱差”,对提高优势企业的竞争力毫无益处。
所以,重组之路对十堰汽配工业散、乱、差、弱而言,是必须的、长期的,但靠行政命令、人为撮合,结果往往适得其反。在市场因素、企业发展未到位的情况下,执意重组是不可取的。
博派之家

“以大兼小”,实施兼併之路
“以大兼小”在市场竞争中是一种很正常的优胜劣汰行为。问题是,地方众多的、弱小的汽配工业现今处于“无人愿兼”的地步。原因很简单,此类企业虽数量众多,但多以来料加工收取劳务费的形式存在,属于技术、资金、人才、资源“四缺”企业。对强势企业来说,兼併“四缺”企业无疑于自惹麻烦。
调查走访中,“东风”多数零部件企业对此深有同感。他们认为,十堰众多零部件企业尚不具备被兼併的资格,拿出部分简单产品让其加工,包含有扶贫、关係的成份。再说,地方的机械设备,大多是被“东风”淘汰掉的,若想兼併之,怎幺可能再把它买回来呢?所以,从市场竞争、自身发展而言,都是不可能的。
这一点,从十堰众多零部件企业业主的座谈中也得到证实。当然,十堰汽配企业改制不彻底,也是原因之一。比如,在谈兼併方案时,地方企业经常出现资产不多、附带的人员包袱多,使优势企业或外商望而却步,不敢涉足。的确,兼併寻求的是一种双赢,一种优势互补,失去其一,任何一方的“单相思”都将落空。
走集群化之路,在竞争与融入中解决“散乱差”
所谓汽配企业集群是指以一个主导产业为核心、众多关联企业及相应支撑组织在空间上的大量集聚。在集聚中把产品(甚至是几分钱的小产品)做精、做细,做出规模。
我市的问题在于:“成群”而不“集聚”,尤其是对某一单一产品的开发、生产、投入的集中度不够,其后果是遍地开花,常常是一种产品系列,几家企业同时做,致使技术、资金、人才、资源过于分散,难以形成合力与竞争力,造成“谁也吃不饱,谁也活不好”的局面。
走集群化之路,就十堰来说,产业“核心”有了,“集聚”程度不够。如何“集聚”,十堰有基础,但缺乏切实可行的引导。因为地方有200多家汽配企业、几十亿资产为后盾。儘管其中一类优势企业占比过小,二、三、四类等弱势企业占比过多,但只要分类引导、措施到位,十堰汽配业通过集群化之路提升竞争力,构建“宝塔式”供货关係,进而达到规模优势是可以达到的。分类施策的思路如下:
一、对一类企业重在服务对位、到位。
通达、华阳橡胶、冠达塑胶製品等企业能与“东风”整车配套,且研发、生产能力较强,初具配套“龙头”的雏形。尤其是通达、华阳年配套份额已稳定在亿元以上,具有兼併重组的实力,但基于兼併重组的複杂性、危险性及不确定性,此类企业尚无明确意愿。作为政府及职能部门应尊重企业的选择,在服务中促其上档次,稳固其产品在“东风”的配套份额,着眼于国际竞争力的培育和提升,以壮大其发展实力。
如何服务,具体而言就是服务到位。
调查中,某企业负责人无奈地说:企业稳步发展,需要在自己厂区里新建厂房,几个月下来,资金、原料均已到位,可就是相关的建房手续办不下来。最让人头痛的是,职能部门不说不能办,就是给你拖着、耗时间。”其他企业也遇到类似困境,只是程度不同而已。一些企业家们认为,职能部门把你搞活难,但把你搞垮易如反掌。
服务不在口头上,而在实际行动中的到位上,这样企业才能壮大。当然,也只有当地方(一类)企业做大了做强了,才能带动汽车相关扩散产品的配套,为地方弱势配套企业以此类产品集聚成群,为营造“四大配件加工中心”创造条件,进而在4个亿的基础上,实现集群规模份额6至10个亿是可以预期的。
二、对二类企业重在“四提升”。
对此类实力较弱的企业,当务之急是通过市场引导(诸如政策、税收、科技创新基金等),使其有效资源集聚成群,以实现二类企业的“四提升”:
一是产品技术提升,逐步形成系统化、模组化、高附加值的稳定的供货产品;
二是装备技术提升,适应“东风”柔性化、多品种、订单式生产方式;
三是效率、管理的提升,造设一支善于学习的团队,实现生产高效化、管理信息化、创新自主化;
四是体制机制的提升,通过二次改制,健全现代企业制度,为将来能与优势企业兼併重组铺好路。同时,在提升中要充分考虑配件全球化採购浪潮,郑重体现“五化”,即资本国际化、行为法律化、运行程式化、资源社会化、分配市场化。
据测算,若50%的二类企业技术、装备、管理、人力资源等集聚成群进而提升为汽配加工的小巨人,则意味着十堰一类优势企业的销售收入将净增2亿。
三、对三类企止重在扶持。
此类企业虽规模弱小、遍布在车城的各个角落,但经营灵活、产权清晰(私营为主),只要扶持得当,引导其以深加工集聚成规模,完全可能成为地方极具潜力的增长点。
在小汽配加工较为集中的张湾、茅箭两区的座谈中,业主们对其生存环境极为担忧,由于技术、资金、人才缺乏,生产长期处于“小打小闹”状态,有时好不容易靠关係或政府出面拿到了订单(产品),不是自己一时生产不了,就是限于能力根本无法生产,常常为痛失大好商机而扼腕长叹。为此,超过半数的业主建议:
一是组建市、区、街(乡镇)民营企业配件加工协会,在提供产、供、销信息的基础上,协调辖区内小加工业的合作与生产能力的最佳化组合;
二是小加工业自愿合作或共同生产某一配件产品时,工商、税务、金融等部门在税票、证件、收费、结算等方面提供便利与服务。
据测算,我市100多家小加工企业,在将来(发展)集群中为地方配套工业增加2到3亿的深加工规模或实行销售收入翻一番,是完全有可能的。
四、对四类企业重在“先破后生”。
所谓“先破后生”,就是让扭亏无望的企业先破产,然后通过优良资产的拍卖,由买主组建新的配件企业。地方原“汽配铸厂”破产后,有效资产得以重现生机就是此类个案的成功範例。
据测算,现10家资不抵债的企业总资产接近4个亿,有效资产约为2个亿,如果实施“先破后生”,2个亿的拍卖款,既可用于安置相当一批职工,还可由买主组建全新的、无包袱的、有相对竞争力的配件企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