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百科> 正文

博尔和罗姓

2018-01-29 04:48:49 百科

博尔和罗姓

博尔和罗[博尔和罗、博尔苏特,读音作bó ěr hé luó(ㄅㄛˊ ㄦˇ ㄏㄜˊ ㄌㄨㄛˊ),满语为“Borhero”]

基本介绍

  • 中文名:博尔和罗姓
  • 读音:bó ěr hé luó
  • 满语:Borhero
  • 源自:满族

姓氏渊源

在清朝中叶以后,蒙古族、满族、达斡尔族博尔和罗氏多冠汉姓为博氏、罗氏、海氏等,皆世代相传至今。

得姓始祖

乞颜·别速台(Kiyat·Bésut)。

迁徙分布

博尔和罗氏是蒙古族、满族、达斡尔族共有的古老姓氏,历史悠久,今仍在称呼使用,亦多汉化为博氏、罗氏、海氏等,分别融入各氏大家庭,多以辽西、海拉尔为郡望,后裔子孙大多分布在今内蒙古自治区的呼伦贝尔草原以及大、小兴安岭地区。

郡望堂号

郡望

辽西郡:即以今辽宁省朝阳市为中心向西北延伸的一带地区。战国时期燕国初设辽西郡,秦朝时期将治所设在阳乐(今辽宁义县),其时辖域在今河北迁西、乐亭,辽宁松岭山以东、长城以南、大凌河以西地区。西汉时期属幽州辽西郡,辖境渐小。东汉时期属幽州辽西郡柳城县。魏、晋两朝属昌黎郡。东晋十六国时期的前燕国、前秦国、后燕国时期属昌黎郡,治所皆在龙城(今辽宁朝阳),前燕国曾移治于令支(今河北迁安);北燕国时期属昌黎尹龙城,曾移治于肥如(今河北卢龙),北齐时期废入北平郡,其后治所逐渐北迁,最后仍以龙城为中心。北魏时期属营州昌黎郡龙城(和龙城)。东魏、北齐时期属营州。隋朝时期属柳城郡柳城县,即今辽宁朝阳、义县一带。朝阳地区古代文化源远流长,其境内的“鸽子洞”古人类遗址证明,早在十多万年前朝阳大地已有人类祖先繁衍生息,境内的牛河梁遗址也证明早在五千年前就存在一个具有国家雏型的原始文明社会,这一重大发现,把中华民族的文明史提前了一千多年。
海拉尔:海拉尔的名称是因河而来的,早在清朝雍正年间是一座清政府戍边的军事重镇,因坐落在呼伦贝尔草原而被称为呼伦贝尔城,是《中俄尼布楚议界条约》签定后大清帝国北部的重要门户,在历史上为捍卫一千公里长的中俄边界发挥了巨大的历史作用。呼伦贝尔城所处的地埋位置,使其发挥出巨大的辐射作用。建城初即建有通往齐齐哈尔、黑山头、古北口、张家口、库伦(今乌兰巴托)、阿尔山、吉拉林等数条可通车马的道路。当年草原上盛况空前的甘珠尔庙会就是依靠这些古道畅通而促成的。二十世纪初,随着沙皇俄国对中东铁路的修筑、通车,俄、日、德、美等外国资本主义经济的侵入,海拉尔地区进入新的商贸发展时期,在呼伦贝尔城外开闢了市场,清光绪三十三年(丁未,公元1907年)被正式闢为对外国人开放的商埠。因修筑东清铁路建立车站时,定名为“海浪”站,是海拉尔的译音,后来新街开发,海拉尔站的知名度渐渐提高,“呼伦贝尔城”的名称被取而代之。海拉尔河在《辽史》中记载为“海勒儿”,在《元史》中称“海喇儿河”,后来也汉译“海兰儿河”、“合泐里”等,其含义众说纷纭,长期以来有多种说法:最流行的是“野韭菜”的意思,考证者还用《蒙汉辞典》来作证,说“哈利亚尔”是野韭菜生长的地方,因此其河也就叫海拉尔;另有说法是“流下来的水”之意,持这一观点的人用翦伯赞的《内蒙访古》一文为依据,看来也有一定的道理;还有一种说法是“黑色”之意,但其解释是海拉尔河两岸牧草繁茂,呈深绿色,远远望去,与蓝天、白云、绿地之间有如黑绿色飘带,所以也称之为墨色之意。海拉尔河的名称早在一千多年前就见于史册,发源于大兴安岭,全长七百多公里,流入额尔古纳河,注入黑龙江,是黑龙江的主要源头之一。海拉尔河牙克石以上地形起伏较大,植被良好,水流较急,河水较清;当河水进入呼伦贝尔草原以后,开始放慢了流速,平坦的大草原使河道迂迴曲折,河水漫溢扩散,渗透增加,旁蚀力增强。尤其到与伊敏河汇合处以下今海拉尔市区后,地势开阔平坦,河草茂密深绿,芦苇荡片片相连,河水连起一串串水泡、湖泊,河道流速每秒钟只能走几公分的距离,常年泡在水中的苇根水草、腐殖物把水染的更黑,就连生长在这里的鲇鱼、鲫鱼都是黑色的。早在一千多年前的原始蒙古人,见到这条黑如墨的水,自然“海拉尔”的河名就产生了。海拉尔河是条母亲河,具有悠久的历史,早在二、三万年以前就有古人类活动。当时在呼伦贝尔大草原上生活的古人类被考古界称为“扎赉诺尔人”。自民国二十三年(甲戌,公元1934年)以来,在扎赉诺尔煤矿先后发现古人类化石已有二十多个。虽然目前在海拉尔市境内尚未出土古人类化石,但扎赉诺尔人在这里活动是无疑的。不仅是因为海拉尔河与达赉湖相连,按着人类生活规律应同属一个活动範围,而且也有考古证据能说明,当时的人类社会处于旧石器晚期,生活在这里的古人类与没有灭绝的猛犸象、披毛犀、东北野牛等古生物共存,而且人类以此为捕猎对象。在海拉尔地区,无论是北山、东山取土场,都发现大量的此类古生物化石。在文化大革命期间,黑龙江博物馆徵集发掘了大批古生物化石,现在黑龙江博物馆展出的猛犸象、披毛犀、东北野牛化石很多是海拉尔地区出土的。1985年,在东山取土场,又发现零散的猛犸象化石,考古人员就曾在一块化石上发现人类砍砸的痕迹,充分证明这里在旧石器时期就是古人类活动的地方。进入距今一万年左右的全新世纪,海拉尔地区气候、地貌与生物群同现在基本相似,人类也走进了新的发展时期。在考古学中,从旧石器向新石器过渡期间,有一个中石器时代,目前考古界都把海拉尔西山(松山)细石器作为中石器时代的代表,也就是在距今六千~一万年间,在海拉尔活动着一支使用细石器、走向文明时代的原始人类。他们手持石制工具,同大自然进行顽强的拚博,过着原始氏族社会生活,创造出中石器文化。当中原进入新石器时代,生活在海拉尔的原始人也步入了新的历史时期,创造了辉煌的哈克文化,人类文明的重要标誌礼器玉器出现了,生产力发展了,先进技术推广了,複合工具套用了,将细石器发展到了顶峰。进入历史时期以来,海拉尔市同呼伦贝尔一样,是中国北方游牧民族的历史摇篮。在历史发展到春秋战国之际,海拉尔地区的狩猎、游牧民族已见于史籍,他们的名称就是东胡民族。那时,在中国北方草原有个强大的游牧民族,被中原称为匈奴,史书简称其为“胡”。而其北,在大、小兴安岭,乃至外兴安岭,存在一个比匈奴还强大的狩猎、游牧民族,因在匈奴东,被称作为“东胡”。秦、汉之际,北方草原战火纷飞,匈奴不仅和汉朝兵戎相见,也和东邻的东胡刀枪相击,而东胡民族被匈奴打散的一支鲜卑族在呼伦贝尔草原的孕育下形成、发展、强大,占据了匈奴故地,建立了强大的鲜卑部落联盟。海拉尔地区就留下鲜卑人的遗蹟——谢尔塔拉鲜卑古墓群。东汉末年,鲜卑人经过南征北战,吞併五胡十六国,统一了黄河流域,建立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以少数民族为主体的中央政权北魏王朝。鲜卑南迁的留守部队,再去中原晋见虽然是本族的,但已是中国的天子时,就以“室韦”的名称被记入史册。“室韦”与“鲜卑”是同音异释之音,都属蒙古语,是“森林中的人”之意,与“喜桂”、“喜桂图”等译音一致。今天,在额尔古纳市的原始森林中,也有“室韦”的地名。在北魏、隋、唐之际,中原就把居住在大兴安岭和呼伦贝尔草原的狩猎、游牧民族都称作为“室韦”。最近文物考古工作者在谢尔塔拉发现了室韦古墓群,就雄辩地说明室韦及其后裔蒙古,都曾是海拉尔地区的主人。后梁贞明二年(丙子,公元916年),契丹族人在中国北方建立了辽政权,海拉尔地区全部为辽国占据,设乌古敌烈统军司,契丹族人在海拉尔河流域建立了边防城池,成为契丹族人统治下北方游牧民族驻牧的地方,考古工作者在海拉尔东山、谢尔塔拉镇、哈克镇等许多遗址都发现辽代遗蹟。南宋嘉泰二年(壬戌,公元1202年)秋天,蒙古族英雄铁木真打败了塔塔尔人,尽掠其部众,占领了海拉尔河流域,统一了呼伦贝尔草原,并以此为休养生息据点,仅用四年时间就完成了从东到西统一蒙古高原的大业,被各部族拥立为成吉思汗。从此,北方草原上形成了一个具有共同语言、地域和文化的,并在心理素质和经济生活上也有共同特点的民族蒙古族。他们南征北战,服了欧亚大陆,建立了四大汗国,随后又统一了中国。元朝灭亡后,战乱使呼伦贝尔草原的游牧民族又过着动荡不定的原始游牧生活。至后金兴起,这里的蒙古各部陆续臣属清朝,女真人为利用蒙古人对明朝的反抗情绪,先后把居住在这里的勇敢善战的蒙古人迁到乌兰察布草原。这期间呼伦贝尔地区仅有为数不多的巴尔虎、布里亚特蒙古族和达斡尔族、鄂温克等游牧和狩猎者活动的区域。就在这时,沙皇俄国侵略魔爪伸向呼伦贝尔地区。清朝雍正年间,针对沙俄的侵略行径,清政府开始注重边防建设,在呼伦贝尔境内设十二处卡伦(哨所),并迁大兴安岭东麓布特哈八旗索伦(今鄂温克、达斡尔、鄂伦春)和巴尔虎,到岭西呼伦贝尔地区戍边。从此,呼伦贝尔地区进入了人丁日益增多的历史新时期,在今海拉尔市正阳街一带修筑了“呼伦贝尔城”。从此,现在的海拉尔市成为呼伦贝尔的商贸、交通、政治、文化的中心,被誉为“草原明珠”。二十世纪初,俄国人修筑中东铁路,在呼伦贝尔旁建一车站,因临海拉尔河而定名“海浪”站,即海拉尔的译音,靠近车站处为新街,随着商埠的开发,海拉尔的知名度提高,旧街“呼伦贝尔城”被新街“海拉尔”取而代之。2001年10月10日,海拉尔市随着呼伦贝尔撤盟设市,相应撤销了海拉尔市,改设呼伦贝尔市的海拉尔区。

堂号

辽西堂:以望立堂。
海拉尔堂:以望立堂。

历史名人

博尔和罗·海三岱:(生卒年待考),满族。着名清朝三等轻车都尉。
声明:此文信息来源于网络,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baisebaisebaise@yeah.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