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省玉山县迄今出了5名院士、600余名博士,被称为“才子之乡”、“博士县”。
基本介绍
- 中文名:博士县
江西省玉山县迄今出了四百多名博士,被称为“才子之乡”、“博士县”。有中国胸外科奠基人、中国医学科学院院长黄家驷,原浙江大学副校长周庆祥,杭州计量学院院长、数学家谢庭藩,核弹专家胡仁宇,美国国家科学院夫妻双院士詹裕农等都是“玉山老博士”。
新中国产生的第一批十八个博士之一的黄朝商也是玉山人。这一百二十多名博士中有的还成了博士生导师,如闻名的废水专家周孝德,年仅三十多岁。
玉山县位于神奇缥缈的三清山下,被郁达夫称为“东方威尼斯”。这里的人历来就有送子女读书的传统,儘管生活不富裕,父母仍以送子女入学为荣、小孩以苦读为乐。
被称为“博士生摇篮”的玉山县第一中学每年都有数名毕业生被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录取。现任校长朱光渝说:“坚持对学生实行成才、成人、立志、爱国教育,是玉山教育长盛不衰的秘诀所在。”
新中国产生的第一批十八个博士之一的黄朝商也是玉山人。这一百二十多名博士中有的还成了博士生导师,如闻名的废水专家周孝德,年仅三十多岁。
玉山县位于神奇缥缈的三清山下,被郁达夫称为“东方威尼斯”。这里的人历来就有送子女读书的传统,儘管生活不富裕,父母仍以送子女入学为荣、小孩以苦读为乐。
被称为“博士生摇篮”的玉山县第一中学每年都有数名毕业生被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录取。现任校长朱光渝说:“坚持对学生实行成才、成人、立志、爱国教育,是玉山教育长盛不衰的秘诀所在。”
江西玉山,最值得骄傲的是教育。
玉山一中高考成绩连续20年摘取上饶市冠军,玉山二中、樟村中学、玉山职业中专分别名列江西上饶市同类学校第一。而从这里走出的200多名博士和600多名硕士,更使玉山“博士县”的品牌蜚声省内外。原国家总督学柳斌考察玉山后动情地说,玉山基础教育事业的改革和发展是我们穷国办好大教育的一个缩影。
一棒接力,重教兴学薪火相传
玉山县基础教育辉煌是一个积澱、创新的过程,历届党政班子始终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接好“教育接力棒”,一任接着一任乾。近3年,全县累计投入4000多万元用于改善办学条件,适龄儿童入学率100%,国中阶段适龄人口入学率99.9%,高中阶段毛入学率54.8%,远远高出全省平均水平,走出了一条经济欠发达地区发展教育事业成功之路。
“党以重教为先,政以兴教为本,民以助教为乐,师以从教为荣。”在玉山,这不是一个口号,而是一个个兴教办学的具体行为。在玉山,教育不仅仅是学校和教育部门的事,社会各界、各部门,都有自己的一份责任和义务。为帮助贫困生完成义务教育,全县370名副科以上干部与400名特困生结成长期帮扶对子,用自己的行动弘扬尊师重教的优良传统;双明镇桥村村民为盖教学楼,为节省资金多挑一担沙石,自带饭盒上工地;仙岩镇周家墩村党支部书记带头把自家盖房用的木料捐给学校盖教学楼;官溪乡民师捐出自己全年民师工资1300元用于学校改善办学条件……这些感人的故事,凝聚成了巨大的办学“能量”,点燃了教育事业跨越式发展的生命之火。
两大理念,贯穿素质教育始终
玉山始终冷静地对待各种教育思潮,认为教师的脑袋“富”了,素质高了,素质教育发展才有支撑。因此,该县坚持“研究性学习”、“开放式教学”两大教育理念,并将之贯穿于整个素质教育的全过程,理性地思考办学,不“跟风”、不“跟潮”,以执着的信念,遵循教育规律,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张扬学生个性,发挥学生潜能。改变单纯以考试分数、升学率评价学校的传统做法,从“面向全体、全面发展、主动发展、教育规律”等四项内容全面科学评价学校整体办学水平,营造生动活泼的育人环境,促使学生形成可持续发展的能力。
对此,玉山一中校长李云生深有感触地说:“学校的一切工作要对学生负责,不是对学生的一时一事负责,而是要对学生的一生负责。”
仅“九五”期间,全县在市以上各类竞赛中,有近千名学生获奖,其中国家级200余人次,省级560余人次。在最近一次全国国小数学奥赛中,该县组队参赛获团体总分冠军。恢复高考以来,共为高等院校输送了1.4万多名新生,其中为北京大学、清华大学输送了近百名优秀学生。
三大改革,玉山教育活力四射
改革是一种尝试,更是一次挑战。对于一个经济欠发达的县,如何使自己的教育资源发挥最大的潜力?早在1999年,玉山就着手教育网点布局的调整,最佳化教育资源配置。4年来,全县农村中国小由327所减至262所,平均成班额达到58名学生,精简率达20.8%,精简代课教师400余名,新建、改建校舍面积13.97万平方米,发挥了教育资源的整体效率。
2000年,玉山县委、县政府展开了一场重大改革———在玉山一中实行“‘公办民助’制、校长负责制、教师聘用制、能绩工资制、自主招生制、多元投入制”的“六制”改革,这在江西省重点中学开创了先河,人们把这场改革称为“突破‘禁区’的体制改革”。“六制”改革,把由单一靠政府拨款的办学体制改革为“公办民助”模式,在不改变学校产权公有制的前提下,形成了多渠道筹措资金新机制,增强了办学活力。
去年7月,玉山再次加大改革力度,藉助市场运作模式,把股份制引入教育,对原玉山一中实验学校的办学体制进行了全面改革,吸引了社会资金加盟教育的发展。目前,玉山已形成公办、民办教育共同发展的格局,民办学校发展到7所,在校学生达4600多人。
玉山一中高考成绩连续20年摘取上饶市冠军,玉山二中、樟村中学、玉山职业中专分别名列江西上饶市同类学校第一。而从这里走出的200多名博士和600多名硕士,更使玉山“博士县”的品牌蜚声省内外。原国家总督学柳斌考察玉山后动情地说,玉山基础教育事业的改革和发展是我们穷国办好大教育的一个缩影。
一棒接力,重教兴学薪火相传
玉山县基础教育辉煌是一个积澱、创新的过程,历届党政班子始终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接好“教育接力棒”,一任接着一任乾。近3年,全县累计投入4000多万元用于改善办学条件,适龄儿童入学率100%,国中阶段适龄人口入学率99.9%,高中阶段毛入学率54.8%,远远高出全省平均水平,走出了一条经济欠发达地区发展教育事业成功之路。
“党以重教为先,政以兴教为本,民以助教为乐,师以从教为荣。”在玉山,这不是一个口号,而是一个个兴教办学的具体行为。在玉山,教育不仅仅是学校和教育部门的事,社会各界、各部门,都有自己的一份责任和义务。为帮助贫困生完成义务教育,全县370名副科以上干部与400名特困生结成长期帮扶对子,用自己的行动弘扬尊师重教的优良传统;双明镇桥村村民为盖教学楼,为节省资金多挑一担沙石,自带饭盒上工地;仙岩镇周家墩村党支部书记带头把自家盖房用的木料捐给学校盖教学楼;官溪乡民师捐出自己全年民师工资1300元用于学校改善办学条件……这些感人的故事,凝聚成了巨大的办学“能量”,点燃了教育事业跨越式发展的生命之火。
两大理念,贯穿素质教育始终
玉山始终冷静地对待各种教育思潮,认为教师的脑袋“富”了,素质高了,素质教育发展才有支撑。因此,该县坚持“研究性学习”、“开放式教学”两大教育理念,并将之贯穿于整个素质教育的全过程,理性地思考办学,不“跟风”、不“跟潮”,以执着的信念,遵循教育规律,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张扬学生个性,发挥学生潜能。改变单纯以考试分数、升学率评价学校的传统做法,从“面向全体、全面发展、主动发展、教育规律”等四项内容全面科学评价学校整体办学水平,营造生动活泼的育人环境,促使学生形成可持续发展的能力。
对此,玉山一中校长李云生深有感触地说:“学校的一切工作要对学生负责,不是对学生的一时一事负责,而是要对学生的一生负责。”
仅“九五”期间,全县在市以上各类竞赛中,有近千名学生获奖,其中国家级200余人次,省级560余人次。在最近一次全国国小数学奥赛中,该县组队参赛获团体总分冠军。恢复高考以来,共为高等院校输送了1.4万多名新生,其中为北京大学、清华大学输送了近百名优秀学生。
三大改革,玉山教育活力四射
改革是一种尝试,更是一次挑战。对于一个经济欠发达的县,如何使自己的教育资源发挥最大的潜力?早在1999年,玉山就着手教育网点布局的调整,最佳化教育资源配置。4年来,全县农村中国小由327所减至262所,平均成班额达到58名学生,精简率达20.8%,精简代课教师400余名,新建、改建校舍面积13.97万平方米,发挥了教育资源的整体效率。
2000年,玉山县委、县政府展开了一场重大改革———在玉山一中实行“‘公办民助’制、校长负责制、教师聘用制、能绩工资制、自主招生制、多元投入制”的“六制”改革,这在江西省重点中学开创了先河,人们把这场改革称为“突破‘禁区’的体制改革”。“六制”改革,把由单一靠政府拨款的办学体制改革为“公办民助”模式,在不改变学校产权公有制的前提下,形成了多渠道筹措资金新机制,增强了办学活力。
去年7月,玉山再次加大改革力度,藉助市场运作模式,把股份制引入教育,对原玉山一中实验学校的办学体制进行了全面改革,吸引了社会资金加盟教育的发展。目前,玉山已形成公办、民办教育共同发展的格局,民办学校发展到7所,在校学生达4600多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