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百科> 正文

南阳隆氏

2019-08-13 13:17:46 百科
南阳隆氏

南阳隆氏

南阳隆氏主要分布地湖南、广西、重庆、四川,代表人物隆晓辉等。

基本介绍

  • 中文名:南阳隆氏
  • 分布地区:湖南、广西、重庆、四川
  • 代表人物:隆晓辉
  • 姓氏起源:母系氏族时期
南阳隆氏源流初探
南阳隆氏
隆文超
一、中国的姓氏
姓起源于原始社会“知其母,不知其父”的母系氏族时期,代表有共同血缘关係氏族的称号。而氏则出现于后来的父系氏族社会,是姓衍生的分支,是古代贵族标誌和宗族系统的称号。
如今,姓氏只为血统关係的标誌,人身的代名词,是家族的徽记。在异地遇见同姓人,不管彼此之间多远,都显得亲热,甚至于说出“五百年前是一家”。
二、隆姓起源
1、张氏得启
黄帝称雄于姬水逐渐兼併其它小部落的时候,一种可以远射而杀敌的工具在黄帝部落里诞生,这就是后人所称的弓箭。弓箭的发明,使黄帝部落先人们的食物有了充足的保证,从而大大提高了人们征服自然和扩充地盘的能力。被尊为中华五帝之首的黄帝,正是靠着这种可以远射而制敌于非命的神秘武器战炎帝,诛蚩尤,杀刑天,从而确立了天下诸部落联盟盟主的地位。这个发明了弓箭的先哲叫“挥”,是黄帝的第五子。他是黄帝的第三妃彤鱼氏所生。黄帝因弓箭是挥创造发明,被任命为弓正(官名),弓正亦弓长,赐挥姓张,世掌其职。张姓人尊称挥为挥公,挥的后代世居清河郡(今山东临清一带),而清河也便成了张姓的一大郡望。其郡望除清河外,又有南阳、吴郡、安定、敦煌、武威、范阳、犍为、沛国、梁国、中山、汲郡、河内、高平、百忍、金鑒等多支。
2、伯隆得封
夏启死后,将帝位传给了儿子太康。太康终日不理政事,宴饮游乐,东夷有穷氏的首领后羿(音yì)乘机把太康赶下台。不久,后羿又被他的亲信寒浞(音zhuō茁)杀掉,寒浞取得王位。太康死后,他的弟弟中康得立,中康的儿子相,投靠同姓斟(音zhēn)灌氏和斟寻氏,但仍然被寒浞所杀。相的妻子无以为计,只好逃到山东有仍氏娘家,生下了儿子少康。少康成人后又被寒浞所打败,投奔有虞氏。有虞氏国君见少康年轻有为,就把自己的两个女儿嫁给他,为他修建了纶(音lún)邑(今禹州顺店康城)让他居住。纶邑西有嵩山,北有具茨,南临颍水,土地肥沃,气候宜人,有田一成(方圆10里),有众一旅(500人),少康从此有了安身之地。少康便以纶邑为根据地,抚恤招纳散亡的夏遗民旧部,发展生产,积蓄力量。又纠集自己的亲信氏族及对寒浞不满的部族,合力消灭了寒浞及其余党,“整威仪东南行,求阳翟夏王之故都”,葺宫室,修钧台,视九鼎,天下诸侯纷纷拥戴。夏帝太康失国数十年后,少康终于“坐钧台而朝诸侯”,重登天子之位,历史上称之为“少康中兴”。
在少康复国中,伯隆(张伯隆)有功,少康封其地于洛(今河南南阳)。(公元前二十世纪)
3、张容得姓
张容为南阳人,为商朝中央政府官员。商王见其丰大魁梧,以其得封地先祖“伯隆”之字赐其姓隆。(公元前十五世纪)
4、智子失守
公元前十世纪左右,周朝建立不久,南阳大族首领被赐为令尹(国家行政长官、相当于今国务院总理、但是爵位不高、仅为子男之邦也)。智子从周穆王(公元前976年—922年)周行天下,不幸死于途中。智子死后封地遂失。南阳张氏遂通称隆氏。
5、逐渐衰落
殷商时期(公元前十四世纪),隆环为中央政府要员。西周时期,隆睢(sui)为楚国大司马(掌邦权、军队最高长官)。东周之后,隆氏逐渐衰落,泱泱大族,偏安一隅。据东周列国志记载,战国时期鲁国有一县城名“隆邑”(今山东省泰安东南之乡城),以隆氏部落为主要居民。但今泰安地区隆姓只有硕果仅存的3人了。
三、历代迁徙
1、商末南迁
商纣王(公元前1075年—1046年)时,张容(隆容)后裔隆扬见商王无道,隐居山中。扬公二子隆太乙、隆百祥。太乙公居南阳,百祥公南迁荆楚。
2、西迁敦煌
公元9年,王莽篡位,西汉灭亡,天下大乱。南阳隆氏西迁敦煌以避战乱。东汉刘秀复国后,回迁南阳。
3、东迁东粤
百祥公后裔隆昌,生于战国。昌公后裔隆尔太,生于东汉光武(25-56年在位)时期,任安邑主宰。尔太公后裔隆硕,为唐太宗(627-650在位)时正谕(言官,今纪检监察官员)。唐朝末年(878年)黄巢农民起义,硕公第七代孙隆以仁公、隆以道公率族东迁至东粤(古地名,今无考,可能为今安徽、江苏、山东一带)。
4、五代漂泊
五代十国(907-960)时期,战争迭起,先辈四处奔波。
5、宋朝南渡
宋朝鼎立,北派隆氏太乙公后裔被赐姓赵。(河南三大族刘、杨、隆同时被赐姓赵)
南派百祥公后裔,以仁、以道公后裔迁江西吉安。以仁公第五代孙天九公于宋神宗(1068-1078年在位)年间迁居江西余干,其余天十公等居旧址吉安。
6、元代分散
元朝初年,吉安隆万玉以军功任宝庆武将。其子隆玉华任江西吉安太和知县。玉华公死后葬江西太和。元朝中后期,因奸臣陷害,言玉华公坟墓后代将出草寇。朝廷发兵昌掘其坟,举族应灭。吉安隆氏遂四散逃命。一支逃亡山东、安徽,一支逃亡山西,最大一支逃亡湖南宝庆(今邵阳)。西迁隆氏计十四兄弟,邵阳六支:国相公、国普公、信伯公、国华公、国祥公、君公,其中君公即为玉华公第三子,原名隆化忠,后改名隆化法,人称隆君十四郎。
7、开支散叶
明代以后,社会经济不断发展,人口流动越来越大。随着人口的不断增加,旧的聚族而居的生活方式逐渐落后并被淘汰。隆氏族人亦不断向外扩展。近300余年以来,隆氏不断呈星型向外发展,广泛分布在湖南、广西、重庆、四川、湖北、甘肃、贵州、陕西、山东、云南、青海、江苏、江西、安徽、台湾、越南等地,星罗棋布,欣欣向荣。
8、人口分布
根据大陆第六次人口普查,隆姓子弟广泛分布在全国所有的省市自治区。隆姓人口总数为12.8万,约占全国人口的0.0095%,人口排名368名。其中湖南、广西、重庆、四川均在万人以上,四省总人口数10万,占全国隆姓人口的80%以上。湖南隆姓人口3.2万居第一位,宁夏只有31人居最后一位。千人以上还有湖北、甘肃、贵州、陕西、山东、云南、青海、江苏等八省,而海南、内蒙古、西藏、天津、吉林、宁夏等六省市区只有不到百人的隆姓人口。
四、几个常见的问题
1、隆舜是隆氏人吗?
答案:不是。
隆舜: 蒙姓(?-897年),一作法,世隆之子,南诏国第九代皇帝,877年至897年在位。877年,世隆去世,隆舜即位。878年,隆舜改国号为大封民。曾和唐朝达成和亲协定,由于唐朝不久陷于内乱,事不成。隆舜沉湎田猎,897年,清平官郑买嗣指使南诏蒙氏之近臣杨登,在善阐城杀死南诏皇帝隆舜,隆舜子舜化贞即位。 南诏(738年-902年)是中国唐朝时代西南部的奴隶制政权,国境包括今日云南全境及贵州、四川、西藏、越南、缅甸的部份土地。
云南富宁近年出版一本《隆氏族谱》,以隆舜为祖,显然是不对的。隆舜既不是隆氏人,他的子孙后代也没有姓隆的。
2、隆科多姓隆吗?
答案:不姓隆。
隆科多:佟佳·隆科多(?—1728),清满洲镶黄旗人,清圣祖孝懿仁皇后之弟,佟国维子,康熙理藩院尚书兼步军统领,雍正朝吏部尚书加太保衔。隆科多实姓“佟佳”。
有的网站和有的地方文献中,把隆科多列为隆姓名人,是错误的。邵阳地区龙灯比赛时,隆氏家族的龙灯队中打出隆科多的旗子,也是对家族历史不熟悉的缘故。广西靖西有一位70多岁的老先生,编了一个隆氏名人录,里面除了隆舜、隆科多外,还有隆裕皇后、隆美尔元帅等。给我看时,我给的评语是“可爱的错误”。
3、关于“江南应天府上元县”
江南应天府上元县,今南京上元县。该地名在隆氏族谱中,多次出现,也是研究隆氏历史的重要敏感之地。根据本人收集的资料,有很多事件与上元县有关。其一:据谱载,唐朝末年(878年)黄巢农民起义,硕公第七代孙隆以仁公、隆以道公率族东迁至东粤(古地名,疑为东越,今南京上元地区)。其二:四川有族谱记录,邵阳隆氏始祖之一的信伯公,原籍江南上元县三道牌坊(需考证)。其三:邵阳隆氏始祖之一的国华公之子隆子亮,在逃难(详见第一期第一版)前任江南上元县知县。在与隆氏有关的其它典籍中,也多次出现上元县。由此可见,上元县是隆氏南迁的一个比较重要的点。至于历史上隆氏在上元地区达到多少人口规模、人文环境如何等无从考证,但一点可以确定的是,隆氏在南京地区的存在是历史悠久的。这个在沈氏族谱中可以得到佐证。以下是武昌府蒲圻县沙阳乡沈氏族谱的一段记载:
“【第三十一世】遵守长子 达 字发,又字正财,骠骑将军。生于西汉建平二年(公元前5年)丙辰七月十六日子时。居杨州马齿乡(今南京),殁于东汉永元十二年(公元100年)庚子十二月十八日酉时。配施氏,生于西汉建平四年戊午十月初二申时,殁于东汉永元十年癸卯三月二十日。与夫合葬,居右。生二子:长乾,次荣昌。
【第三十二世】达公长子 乾 尚书令。生一子:宏。后裔居江苏,南京,上海,杭州,宁波,福州等江南沿海地区。(详见长房乾公派系族谱)
次子 荣昌 字景,生于东汉建武八年(公元32年)甲寅三月十八日辰时,原籍江苏马齿乡,初居江南凤阳府(今安徽凤阳县)。配隆氏,乃扬州府隆祯祥之女,生于建武七年。荣昌公夫妇素行仁德,信义兼全。年四十,家大富,赈贷四境,周济贫困,贫者感戴。有司奏闻,汉明帝赐封万户侯。以扬州税田六万余顷赐之,毋须税焉。年四十五岁,生一子,名世畅。东汉安帝元初三年(公元116年),夫妇连日而逝,公享寿85岁,隆氏享寿86岁。帝感其夫妇高寿而终,赐回原籍合葬于马齿乡龙回峒,钦赐祭葬。茔墓座向子癸山丁午向,花雕龙戏珠,九江水趄堂。坟前有圣旨牌及石将军四个,石狮、石马、石羊各一对;并设石亭、石碑为记。封庸国公,金精光禄大夫。隆氏敕封一品志士夫人。”
从上述内容可以看出,隆氏在西汉末、东汉初就已经出现在南京地区,并且地位显赫。“扬州府隆祯祥”,在古代可以这样称谓的,一般是指该机构行政长官,应该是“扬州太守”这样地位。同时,能够与骠骑将军沈达结成亲家,在封建社会门当户对的时代,隆祯祥绝非等闲之辈。
4、姓隆的人为什幺这幺少?
据第六次人口普查统计,大陆隆姓人口128338人,居姓氏排名的368位,仅占全国人口总数的0.0095%。很多家门出门时,很少见到和自己同姓的人。社会上对有“隆”之一姓者知之甚少,见者均感好奇。云南富宁的隆爱莲老师有次出差,在一老先生的摊位上刻章,其称“待客六十余载,首见有姓隆者”。湖南益阳有一隆姓独户,偶于道上见人斗笠上书姓名“隆**”,遂邀其至家中寒暄,竟是远房亲戚。如此种种经历,族人甚有之。
隆家有姓三千余年,许多和隆同时期出现的姓氏,现在很多都是几百万上千万的人口,为何到今天隆姓人口如此之稀少?纵观史籍,或有如下原因:其一,宋初赵匡胤河南赐姓,刘、杨、隆三大家族改为赵姓(载于河南南阳赵氏族谱)。隆氏世居南阳,大部分人口都姓赵去了,只剩下零星人口姓隆。其二,元朝末年,隆家被奸臣陷害,朝廷下旨发兵剿灭隆家(载于邵阳隆氏族谱)。先祖们四散逃难,很多从此隐姓埋名,胆小者改为他姓。其三,因为先民逃难思想,后代不敢往富裕平坦之地迁徙,均落户于崇山峻岭封闭落后地区,生产力不发达,繁衍受制约(从湖南、广西、重庆、四川这隆姓人口最多的四省市得出)。其四,隆家自隆智之后,由贵族变成贫民,历代鲜有飞黄腾达者(宋.莆田《姓氏博古录》)。在经济实力决定人口繁荣的农业社会,隆家很少得到大的扩张,人口自然不会迅速增长。
5、天下隆姓是一家吗?
答案:不是。
隆姓源出有十:
一、南阳隆(有书误认为是春秋鲁国隆邑):轩辕黄帝后裔,起源于河南南阳(详见本报第一期第一版)。目前中国大部分隆姓出于这一支。南阳隆氏本为汉族,但是在人口迁徙和国家政策的影响下,很多南阳隆氏人口登记为了少数民族,如壮族、羌族等。南阳隆距今已有三千余年历史,始祖为夏朝少康时期的伯隆。
二、源于匈奴族:据史籍《路史》记载,西汉朝初年,有一位着名的人物叫隆疆。隆疆,原名叫都隆奇。是匈奴与汉朝通好的使者,他取汉名为隆疆,意为匈汉两疆和平兴隆。在都隆奇(隆疆)的后裔子孙中,有以先祖汉化之名为姓氏,称隆氏,该族后随呼韩邪单于一起归于汉朝,逐渐融入汉族。
三、源于毋将氏
毋将隆,字君房,东海兰陵人,西汉末期着名的执金吾。汉平帝时,罢免了毋将隆的所有职务,将他全族一起流徙于岭南荒蛮之地(今广西合浦)。此后,毋将隆的后裔子孙有改以先祖名字为姓氏者,称隆氏。事过一千七百八十八年后,清朝的广西峄县县令张玉树于清乾隆四十四年(公元1779年)农曆7月,在峄县周营村为毋将隆立了一通意味深长的简字石碑,上书:“隆,字君房,东海兰陵人,汉执金吾,毋将隆故里。”此碑引起学术界误解为“广西隆氏皆源于毋将隆”。今广西、云南隆氏,大多为南阳隆,疑为元末自江西迁徙湖南宝庆之十四兄弟中几支。
四、源于芈(mi)姓
出自春秋时期楚国大夫丰隆,属于以官职称谓为氏。丰隆,亦称雷师,原称祭司中的雷师,实际上就是春秋时期楚国设定的军制官位,专职负责槌擂战鼓。在典籍《屈原·离骚》中对丰隆有描述:“吾令丰隆乘云兮,求宓妃之所在。”在丰隆的后裔子孙中,有以先祖官职称谓为姓氏者,称丰隆氏、雷师氏,后有省文简化为单姓隆氏者。
五、源于姬姓
出自战国时期晋国大夫楚隆,属于以先祖名字为氏。楚隆,全名叫赵楚隆,是春秋末期晋国执政上卿赵襄子的家臣,由于赵襄子是晋国的六卿之一,因此楚隆也成为晋国大夫,他以谋略着称。在楚隆的后裔子孙中,有以先祖名字为姓氏者,称楚隆氏,后省文分衍为单姓隆氏、楚氏。
六、源于古代终隆山
属于以居邑名称为氏。在古代,“隆”字又专指南方,并用于地名,后专指终南山,因此称其为终隆山。这在典籍《淮南子·俶真训》中有记载:“终南作终隆。”在终南山的住民之中,有以居邑名称为姓氏者,称隆山氏,后省文简化为单姓隆氏。
七、源于蒙古族
属于汉化改姓为氏。蒙古族满都拉图氏,源出爵位官称,汉义“兴隆”,实际上就是主管商业贸易的官称,后有以汉义汉化为汉姓者,称隆氏。
八、源于满族
属于汉化改姓为氏。据史籍《吉林通志》、《清朝通典·氏族略·满洲八旗姓》、《中华姓府》中记载:⑴.满族卢如火氏,亦称隆克力氏,世居黑龙江下游,后多冠汉姓为卢氏、隆氏。⑵.满族完颜氏。满族最古老的姓氏,源出唐朝末期女真“通用三十姓”之一,所冠汉姓为汪氏、王氏、鄢氏、张氏、完氏、颜氏、赵氏、顾氏、瀛氏、魁氏、雍氏、艾氏、隆氏等。该支隆氏始祖为完颜·隆万杭爱,在其后裔子孙中,有以先祖名字为姓氏者,称隆氏。⑶.满族凯隆氏,是满族脱谱姓氏之一,世居齐齐哈尔城(今黑龙江齐齐哈尔),后多冠汉姓为隆氏、阚氏等。
九、源于龙姓
河北山东交界处的隆氏,原姓龙。元末明初,燕山大都督总营公,因战乱确守臣节,其后裔兄弟三人因祸起不测,由龙改隆,自天津市武清杨村迁移到霑化、利津、诸亮三地,其中诸亮绝嗣。利津、霑化隆氏延绵不绝,至今已二十二世。利津县一世祖--隆伯亮,字子明,以子贵获封奉政大夫。二世祖--隆英,字俊杰,明永乐春秋中戊子科举人,真定府南宫知县,山西监察道御史,广西按察司签事。
十、源于其他少数民族
属于汉化改姓为氏。今在壮族、苗族、土家族、佤族等少数民族中,均有隆氏族人分布。其中湖南湘西凤凰、花垣、古丈、保靖等县居住着万余的隆姓居民,是典型的苗族隆姓,蚩尤的后代。其汉姓为“隆”,苗姓是“仡扁”,属于小龙系。广西三万隆姓居民,虽然是壮族,但基本属于南阳隆。
五、历代名人
1、在少康复国中,伯隆(张伯隆)有功,少康封其地于洛(今河南南阳)。(公元前二十世纪)
2、张容为南阳人,为商朝中央政府官员。商王见其丰大魁梧,赐其姓隆。
3、智子从周穆王周行天下,不幸死于途中。智子死后封地遂失。南阳张氏遂通称隆氏。
4、殷商时期(公元前十四世纪),隆环为中央政府要员。
5、西周时期,隆睢(sui)为楚国大司马(掌邦权、军队最高长官)。
6、西汉孝元皇帝(公园前49年)时,隆华为中央政府廷尉(军队最高指挥官),封亭侯。
7、隆尔太,生于东汉光武(25-56年在位),任安邑主宰。
8、隆硕,为唐太宗(627-650在位)时正谕(言官,今纪检监察官员)。
9、唐朝高宗李治(公元649—683年在位)时,隆羽翔(临洛人,今河南中部)为丞相,与许敬宗、李义甫齐名。
10、武则天时期(690—705),隆羽翔孙隆仲修任旷骑将军(野战部队最高长官)。
11、唐朝末年,隆灏担任中央政府常吉(一般官员)。
12、北宋时期(960-1127),隆逊(河南汝宁人)任建昌太守(今南京)。
13、北宋时期(960-1127),隆方泰(江西绍兴人)任太原刺史(山西)。
14、隆万玉,江西吉安人,元初任湖南宝庆总兵。
15、隆玉华,江西吉安人,任江西太和知县。
16、隆国相(1286-1376),江西吉安太和人,元朝工部职役(低级官员,相当于六品)。
17、隆子亮,湖南邵阳人,邵阳隆氏二代,明洪武时任江南应天府上元县知县。
18、隆曜,湖南邵阳人,邵阳隆氏三代,明洪武时任四川成都府仁寿县知县。
19、隆盛,湖南宝庆人,国祥公第五派孙,明朝正统七年(1442)贡士,成化13年(1477)任沈司长史、典仪副将(二品)。
20、隆成(天九公嗣下十六派孙),利津人,明朝宣德(1425-1435在位)举人,南宫知县。
21、隆英(天九公嗣下十六派孙),利津人,明朝宣德(1425-1435在位)举人,南宫知县,后任中央监察御史(中央风纪股长会长官)。
22、隆琦(天九公嗣下十八派孙),利津人,明朝成化(1465-1487)中泰和知县。
23、隆锦,贡士,明朝弘治(1488-1505在位)间任山东诸城知县。
24、隆光祖,明嘉靖(1522-1566在位)进士,任仪制郎中。因议事时识大体,顾大局,累升工部侍郎。他因和宰相张居正不和,回家隐居。不久又被召回,任吏部尚书。
25、隆朝画,进士,国相公嗣下庆房第十派孙,后裔大驾、大智公举族迁宁乡后再迁陕西汉中府汉阴县,族盛。今无从联繫,五修、六修未入。
26、隆长庚,字大白,国相公嗣下秀房十二派孙,清初诗人。代表作有《题牡丹句》:“富贵名园种,描来别样新。淡浓春不管,肥瘦雨何因。有蕊宁招蝶,无花可赠人。经风终未落,独占四时春。”唐德益赞其像:“道貌古奇列锦屏,两朝泮水散芳馨。兴来草帖倾三峡,醉后吟诗动列星。”
27、隆观易,册名经,号无誉,一字中龙,别号罘罳山人,湖南宁乡沙坪人,国相公嗣下秀房十八派孙。着有《罘罳草堂诗集》、《西征续觚》、《西征续集》、《宁夏消食录》等传世。王闿运、陈三立各有隆观易传。陈三立曾赞之曰:业业隆生,狂狷之间。固穷无恶,猎艺斯专。观俗秦坂,咏志湘川。风犹孔硕,留规后贤。《近现代人物名号大辞典》收录。
28、隆世储,字汉材,号竹卿,1876年7月25日(清光绪二年六月初五)生,湖南宁乡沙坪人,国相公嗣下秀房十九派孙。国民党早期孙中山部高级将领,广东钦廉镇守使兼第七师师长(当时总共为七个师一个团,叶挺为独立团团长)、北伐总司令转都护使,陆军上将(1914年6月6日授陆军中将加上将衔,当时最高为上将)。1915年12月23日,曾被袁世凯(中华帝国洪宪大皇帝)授予三等男爵,l9l6年3月28日,宣布广东钦廉地区独立,护国反袁。1918年1月18日在和陈炯明军龙济光(陆军上将、袁世凯嫡系一等公爵)部作战时牺牲,年仅42岁。亡故后,政要陈嘉会撰《故陆军中将钦廉镇守使署高雷镇守使隆君行状》。
29、隆光前,字孝友,国相公嗣下二十二派孙。1942年8月生,湖南宁乡草沖人,中共第九届、十届中央候补委员。
当代名人还有:
隆晓辉 江苏中天龙投资有限公司董事长
隆国强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对外经济研究部部长
隆志勇 广西贵港军分区司令员、大校
隆义华 湖南省森林公安局政委
隆国东 湖南红网执行总编辑
隆光诚 着名诗人 南宁外国语学院教授
隆言泉 天津轻工业学院院长、教授
隆克平 电子科技大学通信与信息工程学院副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
隆武强 大连理工大学教授
隆益善 济南军区152中心医院院长、大校
隆 军 分众传媒高级副总裁
隆湘平 原济南军区坦克11师装备部部长
隆爱军 四川省国土资源厅党组成员、机关党委书记
隆福军 湖南金牛创业投资管理有限公司总经理
声明:此文信息来源于网络,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baisebaisebaise@yeah.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