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关丁氏的老二支主要是在西南关开三合店。周家车门的丁培庆、丁培兆、丁培吉也当于老二支。
基本介绍
- 中文名:南关丁
- 属于:潍县
- 居住:海州(今连云港市)城南门外
- 南关:二十条街巷
南关丁氏纪事
潍县丁氏祖居海州(今连云港市)城南门外,丁山因多年“输赋潍阳”, 所以后来在潍定居,也“卜居潍城南门外”,他的四个曾孙:纪、伦、琰、雄,被称作老四支。各支子孙繁衍,后来多数迁到城里和其它村庄居住,留下的后裔形成了南关丁氏各支杂居的局面,但以老长支和老三支的后代居多。
南关共有二十条街巷,主要是贯通南北的南关大街,但仅有不足一华里长。南关大街路两旁对峙的是东高崖子和西高崖子,老长支丁纪的后代一部分住在路西的西高崖子,老三支丁琐的后代一部分住在路东的东高崖子。南关大街路东有两条过道:偏北叫丁家老过道,偏南叫厦檐屋过道,皆通后伙巷,这里大部分住着老四支丁雄的后代。后伙巷北至月河崖,南通马路。大街路西也有两条过道:北叫水巷子,南叫赵家过道。从水巷子向西南是党家湾崖,再向南是周家车门,西车门旁另有一门通郊外。南关大街南头有木寨门,夜间上锁,有人巡更。出了木寨门,迎面一座倒座观音庙(因庙门朝北故叫倒座)。庙前分为左右两条街:东叫东股街,西叫西股街。向南皆通过横里街,横里街东至大马路,西到五道庙。过了横里街又是两条街:东股街通火车站,西股叫炉房街,也可到火车站。中间有一条郭家过道。
后来,丁善宝发迹后,在城里曹家巷建立了庞大豪华的丁氏祠堂,到丁相兰家去请五世祖丁顺的神主和影(牌位与画像),但丁相兰的后人一直不肯将神主送出去。据丁相兰的玄孙丁树德回忆,每逢阴曆年(春节),丁叔言雇的觅汉都抬着丰盛的食盒到西高崖子大客屋(祠堂)里拜年,给祖宗叩头,放鞭炮;然后,去丁山祖的墓地(在康家庄南今工具厂一带)祭祖:再去月明地(今人民公园)纪、伦、琰、雄祖宗的墓地祭祖(该墓地有块石头象月牙,所以俗称月明地)。潍城解放前夕,大土匪头子秦三被国民党部队收编后,占据了南关丁氏的客屋和后边的小楼,所以,家人只好把神主请(转移)到西南关新巷子丁湘家供奉(丁湘家是吃祭田的,祭田地处现在的工具厂)。以后,每逢过年,丁氏老长支的各分支都到西南关去祭奠祖宗的牌位。
南关丁氏
的老长支除了聚住在南关大街东西高崖子以外,还有的住在党家湾崖附近。
南关丁氏的老三支也是人口最旺的一支,一部分住南关大街东高崖子,还有一部分住赵家场院南过道;据从蔬菜公司退休的丁恩寿老先生回忆,城南市场村的丁氏就是老三支的一部分从南关迁去的。日伪时期和解放前任南关镇镇长的丁嘉惠、丁万春也是老三支的。
老四支的丁瑞卿原住南关大街中间路西,丁家老过道和厦檐屋过道也多数是老四支的后裔居住。东郊的丁家村和田家小庄也大部分属于老四支丁雄的后代。
由于丁氏家族在南关聚族而居,虽然后世分支不同,上数六世,都是一个老祖宗,所以一旦有人打架骂街骂到祖宗,就能牵扯到很多人,大家一涌而上。因此,自古就有“南关丁,一窝蜂,不用搬,来了兵.的说法。
南关丁氏祖辈以贫困户为多,民国开埠以后,才有人陆续办起一些小作坊、小企业、商店;较为有名的有:丁子明办的惠丰火柴公司,丁长康开的麵条包子铺,丁嘉惠、丁国林、丁鸿翱等人办的磨坊,丁钦、丁铭等人开的马车店等。当然,南关也居住着不少外姓人家,他们也办了不少作坊和商铺。
南关最出名的是“南门早市”,以后发展成为很大的农贸市场。菸酒糖茶,日用百货,废旧衣物,无不上市。传统节日更为热闹,清明节,四乡农民提筐携篮,就地设摊出售鸡蛋;端午节,各样粽子、刀切糕推平车叫卖;中秋节,月饼摆桌子陈列上市;春节前,各种年货无不齐全。南关早市起了沟通城乡,互通有无的作用。
潍县的市场交易形式,主要是大集。李子秀先生在《潍县南关史话》 一文中脂出:“每逢二、七集日,南关党家湾崖一带的柴草市、粮食市、土面市、石灰市,秋季还有地瓜市、腌货市,热闹非凡。柴草市有穀草、林秸、苇子等,成交后有过秤人(行头)向双方收取佣金。粮食市有斗行,摆下笸箩、官斗、塘子,斗官(也叫经纪人)负责量斗,专人送货。此种人多数是南关丁姓,外姓人不得参与。土面市有三处,经纪人分别有丁德义、丁增盛和谭云起。”
如今,旧南关已经全部拆迁改造,各式各样的新建居民小区早已楼房林立,南关丁氏绝大部分也陆续迁出了原先低矮简陋的平房,住进面貌一新的各个区域,有的还迁到其它城市。南关丁氏聚族而居的现象已经成为城南旧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