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乡子·自述》是宋代文学家苏轼创作的一首词。该词上片说自己白天睡觉,夜晚值衙,无所事事,偷闲读书;下片说自己懒于功名,时盼归去,虽是使君,愚人一个。该词为遣兴之作,更是咏怀之作,展示了作者任徐州太守期间的生活情态和生平感慨。
基本介绍
- 作品名称:南乡子·自述
- 作品别名:南乡子·凉簟碧纱厨
- 创作年代:北宋
- 作品出处:《全宋词》
- 文学体裁:词
- 作者:苏轼
作品原文
南乡子1·自述2
凉簟3碧4纱厨5。一枕清风6昼睡余。睡听晚衙7无一事,徐徐。读尽床头几卷书。
搔首赋归欤8。自觉功名懒更疏9。若问使君10才与术,何如。占得11人间一味12愚。
注释译文
词句注释
1、南乡子:词牌名。
2、自述:题目一作《和杨元素》。
3、簟(diàn):竹蓆。
4、碧:绿色。
5、纱厨:古人挂在床的木架子上,夏天用来避蚊蝇的纱帐。
6、一枕清风:是苏轼非常喜欢用的意象。如“一枕清风值万钱,无人肯买北窗眠。”
7、晚衙:古时官署治事.一日两次坐衙。早晨坐衙称“早衙”,晚间坐衙称“晚衙”。
8、归欤:即归去。据《论语·公冶长》载,孔子在陈国的时候,曾发“归欤”的感叹。
9、懒更疏:即懒散,不耐拘束。
10、使君:太守,此系作者自指。作者当时任徐州太守。
11、 占得:拥有。
12、一味:所有,全部。
白话译文
簟席生凉,碧纱橱帐,白日里闲眠醒来,枕边轻风拂过。躺在床上听闻向晚的衙门里没什幺公事,慢慢地,把床头的几卷书给看完了。
抓着脑袋吟诵起归隐的诗句来,自己感到对功名利慾已经没多少兴趣。假如有人问起我的能耐如何,只不过是一个愚字罢了。
创作背景
此词作于苏轼徐州太守任上,时间在熙宁十年(1077年)四月至元丰二年(1079年)三月之间。
作品鉴赏
文学赏析
上片写初秋的黄昏,苏轼在碧纱帐里一觉醒来,枕边微凉的秋风也吹不尽浓浓的睡意,于是继续躺在凉蓆之上,听外面公堂一片寂静,他知道这意味着今晚不用上堂处理公事了。这是一个清闲的黄昏。“一枕清风”是苏轼比较喜欢用的一个词组和意象,诗里多次用到。它把晚风吹拂下那种清爽而又舒畅的困意表达得淋漓尽致。“卧听”二字表现出苏轼起床的慵懒和悠闲,也说明他早就料到今天“无一事”的状况了。这里实是反用古人之意,古人常用“晚衙”来叹息公务繁忙,而苏轼却道“卧听”“无一事”,一种超脱的感觉就上来了,于是他徐徐起身,半躺半靠着看起了床头的书卷。这里一个“尽”字,再次把这种悠闲无止境放大,拉长。
下片开始议论,“归欤”二字直接点明了议论的主题,也就是他心中追求功名与早日归隐二者之间的矛盾。“自觉”句表面上是一种自嘲,说自己对功名日渐疏懒,但实际上却是一种窃喜,窃喜自己终于能够看破功名,心无挂碍了。正式由于这种无挂碍的心态,当别人问及“使君”的才学时,苏轼才能通达、释然而略带自嘲地说自己是“占得人间一味愚”。言外之意,在他看来,是否有才学并不重要,但自己到现在才看破功名,这才是真的“一味愚”。整个下片议论,表面上看都是自嘲,在贬低自己,实际却是在表达一种摆脱尘世功名束缚的愿望,同时也是在庆幸自己已经慢慢摆脱了这些束缚。
名家点评
首都师範大学教授姚苏杰:苏轼对此时任上的生活是比较满意的,虽然每天都有早衙,但是其余时间完全由他自己支配,这是悠闲的,同时也是萧然的。
作者简介
苏轼(1037~1101),字子瞻,一字和仲,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苏洵之子。嘉祐年间(1056—1063)进士。曾上书力言王安石新法之弊,后因作诗讽刺新法而下御史狱,贬黄州。宋哲宗时任翰林学士,曾出知杭州、颖州,官至礼部尚书。后又贬谪惠州、儋州。在各地均有惠政。卒后追谥文忠。学识渊博,喜好奖励后进。与父苏洵、弟苏辙合称“三苏”。其文纵横恣肆,为“唐宋八大家”之一。其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并称“苏辛”。 又工书画。有《东坡七集》、《东坡易传》、《东坡书传》、《东坡乐府》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