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百科> 正文

南越国(秦末汉初赵佗建立政权)

2019-02-20 09:23:53 百科
南越国(南越(秦末汉初赵佗建立政权))

南越国(秦末汉初赵佗建立政权)

南越(秦末汉初赵佗建立政权)一般指本词条

南越国,亦称南粤国(粤拼:Naam4-jyut6-gwok3),是位于中国岭南地区的一个政权。秦末(公元前207年),南海郡尉赵佗乘秦亡之际,封关、绝道;三年后,兼併岭南的桂林郡、象郡;于公元前204年正式建立南越国,自号“南越武王”,国都定于番禺。南越国全盛时疆域包括当今中国广东、广西(大部分地区)、福建(一小部分地区)、海南、香港、澳门和越南(北部、中部的大部分地区)。南越国是汉朝藩属国。

从开国君主赵佗至亡国君主赵建德,历经五王,享国九十三年(公元前204年至前112年)。公元前112年夏季,汉朝第七任皇帝刘彻出兵10万发动对南越国的战争,并于公元前112年冬季灭亡南越国。

岭南地区属九州之中的扬州;东汉时期又被分属荆州、益州(梁州);在晋代,岭南地区又属扬州。南越国时期对外出口漆器、丝织品、陶器和青铜器,为中国海上丝绸之路的形成奠定了基础。汉代,广州成为中国与古罗马帝国的海上贸易中心和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成为中原商贾缔造财富传奇的地方。

基本介绍

  • 中文名:南越国
  • 外文名:Nanyue
  • 地区:今中国岭南地区及今越南北部
  • 国都:番禺(今广州)
  • 货币:半两
  • 列王:佗、眜、婴齐、兴、建德
  • 人口数量:60万(西元前165年)
  • 建国时间:公元前204年
  • 亡国时间:公元前112年
  • 英文名称:The Namied Kingdom
  • 别称:南粤国
  • 官方语言:上古汉语
  • 国王:赵佗、赵昧等
  • 民族:华夏族、古越族

历史

先秦时期

据广东郁南磨刀山遗址与南江旧石器地点群考古发现,岭南在旧石器时代早期就有人类活动。旧石器时代中期,距今约14万年以前,岭南出现早期古人(峒中岩人)。广东英德出土1.4万年前稻作遗存,农业文明或起源于岭南。
百越範围百越範围
先秦古籍对长江中下游及以南地区的部落,常统称为“越”,文献上称之为百越、诸越等,岭南地区分属南越、西瓯、骆越三个部落。约在战国前后时期,在广西地区出现了西瓯、骆越两大方国,这是岭南地区方国的鼎盛时期,而广东地区人口稀少、政治实体较为鬆散。春秋时期,广东东江流域内曾出现过一个“缚娄古国”,管辖地域包括今惠州、博罗、东莞、深圳一带。
商与西周时代,广东先民便与中原有经济文化往来。春秋战国时代,岭南与吴、越、楚国关係密切,交往频繁。历史上楚庭、南武城的传说,反映出这一时期岭南与楚、越的关係。《国语·楚语上》也有“抚征南海”的记载,可见当时岭南与楚国有军事、政治关係。

秦至建国前

公元前219年,秦始皇命屠睢率50万大军分五路,一路攻取东瓯和闽越(浙江、福建),两路攻南越(广东),其余两路攻西瓯(广西)。据《淮南子》记载:“一军塞镡城之岭(今越城岭一带),一军守九疑之塞(今九嶷山一带),一军处番禺之都(今广州),一军守南野之界(今江西南部),一军结余乾之水(今江西余干县一带)”。50万秦军分五路,平均一路10万,其中“一军结余乾之水”与岭南地区无涉,可见用于岭南越地的秦军数目是40万。
南越国
在秦始皇统一岭南战争中,第一阶段就很快打下广东地区,几乎没有遇到什幺大的阻力。而在广西则打了六年之久,并且是以“伏尸流血数十万”的代价才能统一广西及越南地区。秦人南伐岭南之初即占领番禺一带的广东地区并留军驻守,另外30万秦军西赴广西地区与当地的越人作战,虽然击毙西瓯部落首领“译吁宋”,然而持续三年的征战却失败,连主将屠睢也在战争中被杀。公元前214年,秦始皇重新任命任嚣为主将和赵佗再次进攻广西地区的西瓯、骆越各部落,同年完成平定岭南的大业,整个岭南由此划入了秦朝的版图。
秦始皇将岭南地区设“桂林、象、南海”3个郡。南海郡辖境是东南濒南海,西到今广西贺州,北连南岭,包括今粤东、粤北、粤中和粤西的一部分,辖番禺、龙川、博罗、四会4个县(据《汉书》记载),郡治番禺。今广东省的大部分地区属南海郡。此外,湛江等地属象郡,粤西有一部分属桂林郡,粤北部分地区属长沙郡。这是广东历史上第一次划分行政区。
秦将赵佗任龙川县令后,上书朝廷要求从中原迁居五十万的居民至岭南。从中原迁来的50万人,除了遭到贬职的官员之外,大多是“贾人”,也就是“商人”的意思,是朝廷重农抑商政策的打击对象;既惩治“商人”,又渗透了岭南,朝廷认为一举两得。因此,岭南北方移民的经商血统确实是有根有据的。据记载,秦代的移民大致有5批,为了稳定军心,解决战后驻留士兵的配偶问题,南海郡向朝廷申请加派3万单身女性来岭南,其理由十分含蓄:“为来自北方士兵补衣服”。秦朝最终批准这个申请,但是在数额上打了折扣,15000名中原寡妇和未婚女子浩浩蕩蕩加入支援边疆的行列。
赵佗像赵佗像
当时广东地区人口稀少,中原移民大规模迁入,推动了广东的开发,到公元2年,广东人口有37.52万人。秦汉时期的经济和人口分布的重心在粤北和西江流域。人口分布的这种特徵与中原移民南迁广东两条路线有关:一是由湘桂走廊下西江,在高要、罗定等地定居,有的更南达雷州半岛;二是经摺岭的隘口顺连江而下到达连县、阳山等粤北一带,形成汉代广东的人口分布以粤北山地人口最多,西江流域次之。而珠三角地区、潮汕平原一直到唐代都是人烟稀少、还没有被开发的地区,直到宋代,由于移民的大规模迁入才迅速发展起来。
秦末,南海郡尉任嚣病危,委任龙川县令赵佗代职。任嚣死后,赵佗即起兵隔绝五岭通中原的道路。秦亡之际,赵佗武力攻并桂林、象郡,建立南越国(公元前204年至公元前112年),自称“南越武王”。当时,广东除今连州及乐昌北境属长沙郡管辖外,都属南越国地盘。南越国实行郡县制。
公元前209年,山东爆发了陈胜、吴广领导的农民起义,并因此而引发了全国性的大起义,四面楚歌的秦王朝陷入了分崩离析的局面,此时的南海郡正是兵强马的时候,郡尉为任嚣,看到秦朝庭无力南顾,便起了割据的野心,对于秦朝庭的徵召,採取拖延观望的态度;对于其它起义军,则是採取“人不犯我、我不犯人”之势。但是,此时的任嚣,已经是病入膏肓之躯,而他自己的儿子们实在不成器,周围的心腹又没有堪当大任、可以委託之人,所以整天吁叹,总觉得如此良机,不能为我所用,心中实在不甘心;某日忽然想到旧时的部将——龙川县令赵佗,想想觉得还是他是个可托大任之材,便派人日夜赶赴偏远的龙川县,把他招来,然后驱散旁人,在病榻上向他面授机宜,之便后向全郡公开发下文书,文书指定赵佗为自己死后的继承人,并马上让他代理郡尉,行使尉权。
公元前208年,任嚣去世,赵佗接任南海郡尉后,按照任嚣生前面授的策略,立即命人封锁了五岭上所有的交通要道,控制横浦、阳山、湟谿三座关隘以断绝与岭北地区的一切联繫,同时把郡内那些忠于秦朝庭的军政官员杀的杀,撤的撤,全部换上自己的心腹,处理好自己郡内的问题后,在得到秦朝灭亡的讯息后,即于公元前206年举兵西向,开始了为时数年的艰苦征战,先后吞併了桂林郡和象郡(雒越,即瓯雒国)。
公元前204年,赵佗正式公开建国称王,自封为“南越武王”,这样,一个南到越南中部及海南岛、北达五岭、东临大海、西至滇黔桂交界处的南越国就诞生了,国都设于番禺(今广州)。

南越武王时期

公元前204年,赵佗正式建立南越国,南越建国的第一年,赵佗为自号“南越武王”。南越武王赵佗元年。
南越国宫殿复原模型南越国宫殿复原模型
公元前202年初,汉高祖不承认南海、桂林、象郡三郡为赵佗所有,反而将南海、桂林、象郡三郡封给长沙王吴芮。
公元前196年夏季,汉高祖正式承认南海、桂林、象郡三郡为赵佗所有,遣陆贾封赵佗为南越王,赵佗受汉高祖所赐南越王印绶,臣服汉朝,南越国遂成汉朝的藩属国。
公元前181年,因吕后打算停止与南越国贸易关係,南越国不满,于是发兵攻打汉朝长沙国数县而去,吕后闻讯遣周灶将兵攻南越国。
公元前180年,吕后崩,汉朝命周灶罢兵归。南越国因抗击汉朝成功而声威大振,乘机对东边的闽越国用经济手段施加影响,而对西边的西瓯、雒越等部落(即瓯雒国故地)加强控制。南越武王赵佗因此而自称“南越武帝”。
公元前179年,吕后死,汉文帝刘恆即位,派人重修赵佗先人墓,置守墓人按时祭祀,并给赵佗的堂兄弟们赏赐了官职和财物。又经丞相陈平推荐,命高祖时多次使南越的陆贾再次出使南越说服赵佗归汉。赵佗再次接受了陆贾的劝说,除帝号复归汉朝,但在南越国内,仍然继续用着皇帝的名号,而赵佗始终都向汉朝称臣,每年在春秋派人到长安朝觐。
南越国士兵复原南越国士兵复原
公元前138年,东瓯国因受闽越国侵略的困扰,决定全国人民迁往汉朝江淮地区生活。东瓯国故地由闽越国接收。
公元前137年,南越武王赵佗崩,其孙赵胡继位。
越南陈朝时,赵佗被追封为开天体道圣武神哲皇帝。赵佗死后,由第二代南越王赵胡安排殡葬,下葬时製造了大量假象,以至赵佗的陵墓无迹可寻。

南越文王时期

公元前136年,南越王赵胡元年。
南越国(南越(秦末汉初赵佗建立政权))
公元前135年,闽越国在吞併了东瓯国故地后版图大增,闽越王驺郢发兵南侵南越国,在南越文王赵胡的请求下,汉武帝行围魏救赵之计,发兵,命王恢从西边、韩安国从北边攻打闽越国,在外部军事压力之下,闽越国以王弟驺余善为首的权贵杀闽越王驺郢以求和,东南地区一场战祸就此避免;汉武帝想赵胡入朝,然而赵胡以称病为词不入朝,仅遣太子赵婴齐入朝长安宿衞。
公元前125年,南越文王赵胡重疾,赵婴齐因而归国,不久,赵胡崩,太子赵婴齐归国登极。

南越明王时期

公元前124年,南越王赵婴齐元年。同年,赵婴齐立其子赵兴为太子、赵兴之母樛氏为王后。赵婴齐遣其子赵次公入朝长安宿衞。
南越国(南越(秦末汉初赵佗建立政权))
公元前121年,赵婴齐向汉武帝贡献经受训练的大象和鹦鹉。
公元前113年,南越明王赵婴齐崩,其子赵兴继位,樛氏为太后。

南越哀王时期

公元前113年,南越明王十二年。南越王赵兴即位不久,汉武帝派遣安国少季劝说南越王及南越太后入朝长安,并使路博德兵驻桂阳;太后樛氏因图内属汉朝而与南越国相吕嘉有隙,吕嘉不愿南越国归附汉朝,汉武帝闻讯遣韩千秋与南越太后樛氏之弟樛乐率2000人往南越。
南越国(南越(秦末汉初赵佗建立政权))
公元前112年夏季,南越王赵兴元年,太后与吕嘉的不和很快演变成公开冲突,当韩千秋等人一入南越国,吕嘉即攻杀南越王赵兴、南越太后樛氏及汉朝使者安国少季等人,吕嘉在向南越全国各地及苍梧秦王赵光说明后,另立南越明王赵婴齐之子术阳侯赵建德为南越王,同时,吕嘉派兵消灭韩千秋等2000人并调动军队防守国境要害处。同年,汉武帝在得知韩千秋兵败及吕嘉弒王叛汉的讯息后,决定遣兵十万南伐南越王国。

南越术阳王时期

公元前112年夏季,南越王赵建德元年。赵建德即位不久,汉朝与南越国已处于战争状态。
南越国(南越(秦末汉初赵佗建立政权))
同年秋季,汉武帝所遣的十万大军分四路进攻南越王国,一路由伏波将军路博德率领,从桂阳溯耒水而上,跨越骑田岭入连江;一路由楼船将军杨仆率领,溯赣江而上,跨越大庾岭入浈江;一路由戈船将军郑严及下厉将军田甲率领,由零陵出发后,沿灕江而下至苍梧;一路由驰义侯何遗发巴蜀兵及夜郎国兵,沿北盘江而下。计画最终四路大军在南越国首都番禺会师。
公元前112年冬季,路博德一军与杨仆一军先行会合,两军一同围攻番禺,后番禺降于伏波将军路博德,术阳侯及吕嘉出海西逃时被路博德捕获,南越国灭亡,时为汉武帝元鼎六年,整个南越王朝历五王,凡九十三年。

疆域

在汉朝,整个故南越国地区,即南越、西瓯、骆越在分野中都归属于九州中的扬州。西汉时期,岭南地区属九州之中的扬州;东汉时期一度将南越地分属荆州、梁州;到了晋朝重新将南越地属于扬州。此后南越地区都属于扬州州域。

边界

南越国是在秦朝南海郡、桂林郡、象郡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国家。立国之后,赵佗沿袭了秦朝的郡县制。在郡的设定上,赵佗保留了南海郡和桂林郡,并把象郡拆分为交趾郡和九真郡。
南越国(南越(秦末汉初赵佗建立政权))
鼎盛时期的南越国,其疆域北至中国岭南,南至越南中北部,“东西万余里”,实力称雄。北部边界一直到南岭一带,包括现代广西北部的三江、龙胜、兴安、恭城、贺州,广东北部的连山、阳山、乐昌、南雄、连平、和平、梅州,蕉岭一线,大部分地区与长沙国交界;东部边界一直到今福建西部的永定、平和、漳浦,与闽越交界;南部疆域包括整个香港、澳门及海南岛在内,边界一直向南到今越南中部的长山山脉以东及大岭一线以北的地区;西部边界到达今广西百色、德保、巴马、东兰、河池、环江一带,与夜郎、毋敛、句町等国。
南越王国的疆域相当于南海、苍梧、郁林、合浦、交趾、九真、日南、珠崖、儋耳九郡之地。西元前82年,汉朝将儋耳郡併入珠崖郡;公元前46年,汉朝罢弃珠崖郡,所以日后马援又将南越国故地称为“七郡”。

郡治

南海郡大体包括了今广东省的大部分区域,秦时设有番禺、龙川、博罗、四会、揭阳五县,南越国建立之后,赵佗又在此基础上增设浈阳、含洭两县。其中番禺县是南海郡的郡治,也是南越国的都城,位于现代的广州市越秀区内。1983年,在广州市越秀区发掘出了南越文王赵眜的陵墓,1995年和2000年,又先后在此发掘出南越国宫署御花园遗址和宫殿遗址,证实了南越国都城的确切位置。
西汉岭南九郡西汉岭南九郡
桂林郡包括了今广西的大部分区域,下设的县可考者只有布山一县,布山县是桂林郡的郡治,位于今广西桂平西南(有待考证),1976年,在贵港发掘出土了罗泊湾一号墓,该墓的主人被考古学家认为是南越国桂林郡的最高官吏桂林郡监"居翁",而"居翁"是一个称号而非一个人,"居翁"是西瓯、骆越族的首领,(也有一种观点认为是苍梧秦王)。
交趾郡、九真郡包括了今越南中北部地区,下设的县可考者只有象林县。西于王被赵佗赐封为最高官吏

社会经济

赵佗统治南越国广大地域六十七年,深具独创性并取得成功:政治上仿效汉朝制度,郡县制和分封制并行,并实施中央官制和地方官制;军事上设立将军、左将军和校尉制度,又分为步兵、舟步和骑兵;经济上推广使用铁农具和耕牛,废“刀耕火种”和“火耕水耨”,大量发展水稻、水果和畜牧业、渔业、制陶业、纺织业、造船业、冶铁业,以及交通运输和商业外贸;文化上首先是推行使用汉文,《粤记》说“广东之文始尉佗”。凡此种种,使岭南社会跨入汉朝主流社会的有序发展。
先秦时期,岭南先民在南海及南太平洋沿岸开闢了以陶瓷为纽带的交易圈,南越国时期更对外出口漆器、丝织品、陶器和青铜器,根据出土遗物以及结合古文献的研究表明,南越国已能製造25~30顿的木楼船,并与海外有了相当的交往,主要的贸易港口有番禺(今广州)和徐闻(今徐闻),为中国海上丝绸之路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汉书.地理志》记载“自日南障塞、徐闻、合浦船行……有译长,属黄门,与应募者俱入海市明珠、璧琉璃、奇石异物,赍黄金杂缯而往。……”说明“海上丝绸之路”兴起于汉武帝灭南越国之后。东汉(特别是后期)航船已使用风帆;大秦(罗马帝国)已第一次由海路到达广州进行贸易;中国带有官方性质的商人也到达了罗马。这标誌着横贯亚、非、欧三大洲的、真正意义的海上丝绸之路的形成。广州成为中国与古罗马帝国的海上贸易中心和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成为中原商贾缔造财富传奇的地方。《史记·货殖列传》说:“番禺,亦其一都会也,珠玑、犀、瑇瑁、果、布之凑”;《汉书》说:“粤地处近海,中国(即中原,笔者注)往商贾者多取富焉”;《晋书》说:“广州包出大海,珍异所出,一箧之宝,可资数世”。

人口

南越国境内除了从中原迁入的数十万的移民外,还有百越部落,又分成南越、西瓯、骆越等支系部落。南越部落聚居于今广东和广西东部一带,演化为今天广东地区的壮族、瑶族、疍家等少数民族;西瓯部落聚居于今广西西江的中游以及桂江流域和越南北部的一些区域;骆越部落聚居于今广西左江、右江流域,越南红河三角洲及贵州的西南部。西瓯、骆越演化为今天广西地区的壮族、侗族、黎族、毛南族、仫佬族、水族等少数民族。
公元2年南越国故地人口
南海郡:1万9613户,9万4253人。
郁林郡:1万2415户,7万1162人。
苍梧郡:2万4379户,14万6160人。
交趾郡:9万2440户,74万6237人。
合浦郡:1万5398户,7万8980人。
九真郡:3万5743户,16万6013人。
日南郡:1万5460户,6万9485人。
  • 南越国故地共有越人人口137万2290,其中南越部落故地(南海、苍梧二郡全境及郁林、合浦二郡部份地区)的人口约30万多;而西瓯部落及骆越部落故地(交趾、九真、日南三郡全境及郁林、合浦二郡部份地区)的人口就有约106万多。
  • 儋耳郡于西元前82年被併入珠崖郡,而珠崖郡于公元前46年被汉朝放弃,故此二郡总计共“二万三千余”户的人口不在统计之列。

文化

语言文字

南越国除了从中原迁移过来的数十万华夏部落使用古汉语外,本地的南越部落、西瓯部落、骆越部落等土着居民大部分使用古越语,分布在中国广东、广西两地的粤语则就被认为保留了很多古越语的成分。南越国由于其创立者赵佗和大部分官员均来源于中原,因此汉字成为南越国的官方文字,在南越王墓和广西罗泊湾一号墓出土的文物中,发现一些铭刻有文字的印章、铜器、银器和陶器等,大部分文字为秦汉隶书。而本地的南越、西瓯、骆越等土着部落一般相信只停留在刻符记事的阶段。

音乐舞蹈

南越国的人民能歌善舞,在南越国的墓葬中,出土了不少的乐器,其中打击乐器有钟、磬、勾鑃、铙、铜鼓等,弓弦乐器有琴、瑟等,吹奏乐器有笛等。在这些乐器中,铜鼓是最有特色的土着乐器之一,它除了作为乐器使用之外,还是古越人地方首领们权力和财富的象徵。在南越国墓葬的出土文物中还发现了不少描绘南越舞蹈的图绘,据考古学家分析,这些舞蹈主要分为越式舞和楚式舞,越式舞种类繁多,有翔鹭舞、羽舞、武舞、芦竹舞等,楚式舞只有一种,即长袖舞。
南越国(南越(秦末汉初赵佗建立政权))

陶器

据考古专家的研究,珠江流域的早期陶器有近万年的历史,而其中几何形印纹陶更被认为是珠江流域先民的创造。先秦时期在中国南部出现了这个陶系,其特点是在陶器的表面装饰有各种几何图形的花纹图案。印纹陶最早的考古发现是在1914年~1915年广东南海发现的实物。上个世纪三四十年代,环珠江口的香港多个岛屿及粤东海丰一带的沙丘遗址发现了种类繁多的印纹陶,它们的分布不限于珠江流域,与福建、江西、浙江连成一片,还流传到中原地区。
南越国(南越(秦末汉初赵佗建立政权))

风俗

南越国的南越、西瓯、雒越等部落和其他百越部落一样有着独特的风俗习惯。他们和中原华夏部落的风俗不同,他们当中的大部人很有现代潮流感,喜欢把头髮剪得很短,喜欢在身上刺上各种颜色和花纹的文身,即中原史籍所记载的“断髮文身”,这也是东南沿海地区及越南地区所有百越部落的习俗。
南越国(南越(秦末汉初赵佗建立政权))
《淮南子·齐俗训》中有“胡人便于马,越人便于舟”的记载。我国古代南方水网地区人们常以舟代步,以舟为生产工具和交通工具。人们在捕捉鱼虾的劳作中,攀比渔获的多寡,休闲时又相约划船竞速,寓娱乐于劳动、生产及闲暇中,这是远古时竞渡的雏形。由于南越国南面临海,境内河网众多,所以很多的越人水性很好,他们擅于利用船来进行渔猎,喜欢食用各种鱼类和贝类,在一些出土的铜鼓上还描绘有他们竞赛龙舟的习俗。
在中国各地多个发现有早期水稻遗存的重要遗址中,广东英德云岭牛栏洞遗址是广东发现有水稻遗存最早的遗址。发现水稻硅质体,将水稻驯化年代前推至最早1.4万年前,并据此推断广东英德牛栏洞很可能是世界稻作发祥地。
古越人的房子多为“乾栏式房屋”,这类“乾栏式建筑”主要流行于长江中下游及其以南,湿热多雨的地区,是一种底部栽以竖立的木桩使得居住面高离地面的木构建筑,上层住人,纳凉、防潮、可避毒虫禽兽,下层或圈养牲畜。居住形式与各地域生活的自然与经济条件有密切联繫,而南方百越部落则住乾栏式房屋。
南越国(南越(秦末汉初赵佗建立政权))

外交

汉朝

赵佗在攻灭桂林及象郡(安阳国)后开国称王。
南越国自西元前196年第一次向汉朝称臣后,共经历了两段臣属和两段抗衡的时期,一直到西元前112年被汉武帝所灭。
南越国首次臣属于汉朝是从公元前196年汉高祖派陆贾出使南越国,赵佗接受汉高祖的印绶开始,一直到西元前181年为止。在这个臣属期里一方面双方的政治、经济来往不断,两国都有收益,通过贸易,岭北获得了南越国的特产,南越国获得了岭北的铁器、马牛等。另一方面,两国又在互相提防,在两国交界的关口互相都有重兵布防。
南越国首次和汉朝抗衡是从公元前181年吕后对南越国实行禁绝关市的经济封锁,赵佗和汉朝绝裂开始,一直到西元前179年为止。在这段时间里,赵佗脱离汉朝,公开称帝,并出兵攻打汉朝的诸侯长沙国,吕后亦派大将和军队前去和南越国交战。在这场战争中,因为南越国的军队成功阻止了汉朝军队的南下,使南越国的声望大增,连闽越国都归属南越国。
南越国第二次臣属于汉朝是从公元前179年汉文帝派陆贾第二次出使南越国,赵佗再次去帝号归复汉朝开始,一直到西元前112年为止。这段臣属期维持时间非常长,共经历了四任南越王,总共67年。在这段时间里,除了开国君主赵佗外,其余君主都比较平庸,没什幺建树,对汉朝的依附也越来越深。第二任南越王赵眜在闽越侵犯南越时,甚至把汉武帝搬了出来,让汉武帝出兵来对付闽越。此举使赵佗时期就已经役属南越国的闽越,和南越国脱离了役属关係,而直接受制于汉朝中央,使南越国实际上被孤立起来。
南越国第二次和汉朝抗衡是从公元前112年夏季丞相吕嘉反叛,杀南越王赵兴、樛太后和汉朝使者开始,一直到西元前112年冬季南越国灭国为止。此时的汉朝经过十几年的休养生息,国力强大,曾在北方数次大败匈奴,迫使匈奴远走漠北。而此时的南越国内部分裂,樛太后和吕嘉之间的矛盾非常深,并最终导致了他们之间的互相残杀。所以这次南越国的反叛在不到一年的时间里就被汉武帝大败,最终灭掉了南越国。

长沙国

长沙国位于南越国的北边,刘邦在分封第一代长沙王吴芮时,把南越国实际统治的南海、桂林、象三郡也一併分封给吴芮,所以长沙国对南越国从一开始就怀有敌意,在长沙国和南越国交界的关口长期守有汉朝派驻的重兵。长沙国因为是汉朝的一个内诸侯,所以通常汉朝对南越国的政策和外交,也就是长沙国对南越国的政策和外交。

闽越国

闽越国位于南越国的东边,秦朝时被秦始皇所灭,设为闽中郡,国王无诸被废。汉朝立国时,无诸因辅佐刘邦有功,于公元前202年被汉朝立为闽越王。南越国和闽越国的关係经历了三个阶段。
  • 第一阶段是从公元前196年赵佗第一次臣服汉朝后开始,此时,南越国和闽越国同臣属于汉朝,是对等的关係。
  • 第二阶段是从公元前181年南越王赵佗和汉朝交战,成功阻止汉军南下开始,此时,南越国的声望大增,闽越因而役属于南越国,开始了臣属的关係。
  • 第三阶段是从公元前135年闽越王郢袭击南越国,南越王赵眜请求汉武帝出兵,平复闽越之乱开始,这时闽越国重新归属汉朝中央,和南越国恢复了对等的关係。

瓯雒国

蜀王蜀泮于公元前257年攻灭文郎国,于文郎国故地建立瓯貉国,都于螺城(封溪,又名思龙城),,瓯貉之“瓯”即指代西瓯部落,而瓯貉之“貉”即雒,指代雒越部落。
公元前214年,秦朝南伐扬越时,瓯雒国的西瓯诸部落曾经推举译吁宋为领导以抗秦,终为秦人所灭,西瓯之地成为象郡、桂林郡的一部份,而瓯貉国则成为秦朝的象郡。
公元前210年,任嚣率军进攻瓯貉国,双方平手,以现代的越南天德江为界,江北属任嚣,江南属蜀泮,同时赵佗遣子赵仲始入贽瓯貉国。
公元前208年,南海尉任嚣死,龙川令赵佗代任嚣为南海尉,2年后即兼併象郡与瓯貉国。

西南夷

汉初的西南夷国家主要有夜郎、毋敛、句町等,夜郎是这些西南夷当中地域最广的国家,疆域包括今中国贵州、云南及四川南部地区。在公元前180年赵佗成功抗击汉朝后,包括夜郎在内的西南夷国家都纷纷役属于南越国,一直到南越国灭亡,都保持着一种鬆散的役属关係。

帝王世系

王謚帝謚封号姓名在位时间备注
南越武王
南越武帝
圣武神哲皇帝
赵佗
西元前204年—西元前137年
别称尉佗,恆山郡真定县(今河北正定县)人
南越文王
南越文帝
-
赵眜(胡)
西元前137年—西元前122年
赵佗孙、仲始子
南越明王
-
-
赵婴齐
西元前122年—西元前113年
赵眜子
南越哀王
-
-
赵兴
西元前113年—西元前112年
赵婴齐子
术阳王
-
高昌侯、术阳侯
赵建德
西元前112年
赵兴的哥哥

南越王王墓

南越国一共经历了五任国王:赵佗、赵昩、赵婴齐、赵兴和赵建德。
南越王博物馆南越王博物馆
南越武帝.赵佗墓
南越国第一任王赵佗南越武王,西元前214年一个叫赵佗的将军,在秦始皇的钦点南下,统一了岭南,秦灭亡后,他自立为王。赵佗一共活了103岁。南越王赵佗墓仍未被发现,有可能南越王赵佗就是埋葬在广州的越秀山上的某个位置。孙吴曾经派人盗掘赵佗墓,但不成功。
第二任南越文帝.赵胡墓
赵胡是赵佗的孙子、仲始的儿子。
1913年在广州东山龟岗发现疑似南越国第二任王赵胡的古墓,1983年在广州象岗山发现文帝行玺,确认这是赵胡文帝赵眜的陵墓。
1983年6月,考古工作者在广州城北象岗发现一座南越国时期大型石室墓。此墓凿山为陵,深藏于象岗腹心二十米处。令人惊喜的是,墓主竟是赵佗之孙———南越文王赵眛。墓中出土了“文帝行玺”龙纽金印等一千余件(套)珍贵文物,被誉为近年来中国五大考古新发现之一。
第二任南越王赵胡墓的发现,极大地振奋了岭南学术界,也重燃了广州考古队找寻第一任南越王赵佗墓的希望之火。千百年来,神秘的赵佗陵墓一直是岭南最大的历史之谜,考古队员从史书中只知道赵佗死后安葬在南越国的都城———番禺,但其具体地点却是众说纷纭、莫衷一是。过去,广州考古队根据汉代王陵距离都城长安100余公里的线索,把寻找赵佗陵墓的眼光放在离广州几十公里的远郊山冈。而就在考古队的眼皮底下,在离汉代古番禺城仅1公里的象岗,发现第二任南越王墓。
第三任南越明王.赵婴齐墓
1983年5月,考古人员在西村一个名叫凤凰岗的山岗,发现了一座大型南越国时期木椁墓,此墓墓道残长7.9米,墓室长13.8米,宽5.7米,仅次于象岗南越王墓。可惜古墓被严重盗扰,墓室中有明显的盗洞,令人惊异的是,盗洞中竟发现了20余件精美玉器,有壁、璜、舞人、龙形佩饰、虎形佩饰、剑格等,这批玉器製作极为细腻考究,应是南越国王室工匠之杰作。考古人员分析,可能当年的盗墓贼盗墓时心存恐慌,忙乱中把已盗到手的一包玉器遗留了下来。后来,有专家考证,西村凤凰岗木椁墓很可能就是当年孙权派人来广州盗挖的第三任南越王赵婴齐的陵墓。
第四任南越哀王赵兴第五任南越术阳王赵建德
南越王第四任和第五任王在位时间都比较短,只有一年多时间。
南越国自西元前204年立国至西元前112年被汉武帝所灭,共历五帝九十三年。
声明:此文信息来源于网络,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baisebaisebaise@yeah.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