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袁北苗”,两位都是1930年出生的同龄育种专家,“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和“寒地香稻之父”苗永增。让中国人吃饱吃好,都是对世界粮食安全的贡献,也是对人类社会进步的贡献,在人类发展史上留下重要记载。
基本介绍
- 中文名:南袁北苗-袁隆平/苗永增
- 国籍:同为:中华人民共和国
- 民族:同为:汉族
- 出生日期:同为:1930年
- 职业:同为:水稻育种专家
- 信仰:同为:无党派
在国内近代水稻发展始上,人们不乏会听到这样的说法“南袁北苗”——南有袁隆平,北有苗永增。这一南一北,两位专家创造的不仅是他们人生的奇蹟,更是我国稻米史上的奇蹟篇章。的确,在我们这个人口大国中自古以来大米是我们赖以生存的主食。
为此,我国对稻米的需求量远远超过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先生在“量”上解决了我们对稻米的需求,“寒地香稻之父”苗永增先生却在“质”上保证了我们对稻米品质的苛求。这一“量”一“质”恰恰解决了我们对“食”的欲望。
二位老人家这份“生命不息,奋斗不止”的精神真的值得我们每一个人去学习,不是简单的感慨,而是发自内心的敬佩。带给我们的启示是: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
人物 | 袁隆平 | 苗永增 | ||
身份 | 杂交水稻之父 | 寒地香稻之父 | ||
作用 | 提高水稻产量 | 提高水稻质量 | ||
水稻 类型 | 籼稻 | 粳稻 | ||
爱好 | 体育、读书、小提琴 | 体育、书法、小提琴、手风琴、民族乐器 | ||
生日 | 1930年9月7日,星期一,农曆七月十五日 | 1930年3月13日,星期四,农曆二月十四日 | ||
属相 | 马 | 马 | ||
政治 面貌 | 无党派 | 无党派 | ||
淡漠 名利 | 将专利无私贡献国际 | 绥粳4号等“绥字号”品种不申请专利,不以个人姓氏命名 | ||
出生地 | 北京协和医院 | 黑龙江省绥稜闲的上集镇 | ||
曾居 住地 | 北平、天津、江西九江、江西赣州、湖北汉口等地。 现居住湖南长沙市。 | 吉林梨树、榆树、黑龙江绥稜、富裕、肇源县。 现居住绥化市双河镇 | ||
接 受 教 育 | 1936- 1946 | 湖南重庆中国小 | 1939- 1946 | 双河镇国小 |
1946- 1948 | 汉口博学中学读高中 | 1946- 1947 | 绥化县一中学 | |
1948- 1949 | 南京中央大学附中读高中(今南京师範大学附属中学) | 1947- 1949 | 现黑龙江绥化学院前身原绥化简师(后师範学院) | |
1949- 1953 | 重庆北碚夏坝的相辉学院农学系后併入重庆新建的西南农学院农学系 | 1949- 1959 | 毕业后分配到双河区政府工作队 | |
从事 农校 教学 | 1953 | 毕业于西南农学院(现西南大学)农学系。服从中国统一分配,到湖南省怀化地区的安江农校任教。同年被分配到偏远落后的湘西雪峰山麓安江农校教书。 | 1964- 1968 | 双河镇农业中学任教 |
1968- 1982 | 双河镇中学任教农业、水稻技术 | |||
励志 | 1961 | 把这株变异株的种子播到创业试验田里,结果证明了1960年发现的那个“鹤立鸡群”的植株,是“天然杂交稻”。他当时是一个安江民校的教师,但面对当时严重饑荒,他立志用农业科学技术击败饥饿威胁,从事水稻雄性不育试验。 | 1942 | 日寇侵占东北,不让中国人吃大米,苗永增决心让中国人想什幺时间吃就什幺时间吃,而且要吃最好的大米。 |
1977 | 苗永增看到家乡双河镇因稻瘟病使水稻产区却吃上了国家返销粮,内心十分不安,励志用自己积累的技术经验,培育出高产、早熟、抗病虫害的水稻良种。 | |||
发现 | 1964.7 | 在中国首创水稻雄性不育研究。在安江农校实习农场的洞庭早籼稻田中,找到一株奇异的“天然雄性不育株”,这是中国首次发现。经人工授粉,结出了数百粒第一代雄性不育材料的种子。 | 1968 1982 | 苗永增在双河镇中学担任农业基础知识和水稻栽培技术课程,根据上级指示搞教学、科研、生产、“三结合”,带领学生“学农基地”积累了大量技术经验和资料,被评为绥化地区“三结合”先进积极分子,并根据气象资料编制《双温曲线交图》。 |
从 云 南 引 进 稻 种 | 1970 | 从云南引进野生稻,拟在靖县(安江农校又搬迁到了靖县)做杂交,后因没有进行短光照处理而未成功。秋季,袁隆平带领科研小组李必湖、尹华奇来到海南岛崖县南江农场进行三季水稻实验条件良好的海南,进行研究试验,向该场技术员与工人调查野生稻分布情况。 | 1978 | 苗永增从云南、陕西、湖南等地引进黑稻,香稻品种,开始在世界上最高纬度北纬47°的寒地黑土双河镇进行研发,并注重收集水稻栽培方面的资料,与当地的粳稻和糯稻杂交,按排列组合选取。 |
打 开 突 破 口 | 1970.11 | “把杂交育种材料亲缘关係儘量拉大,用一种远缘的野生稻与栽培稻进行杂交”的构想指导下,助手李必湖和冯克珊在海南岛南红农场找到“野败”,为籼型杂交稻三系配套打开了突破口。 | 1982 | 呼兰河与诺敏河之间的双河镇大旱,河水几近乾涸,试验田用机井水灌溉,因水凉而使稻秧茎叶发红不出穗,在机井进水口处苗永增突然发现一奇异单株,绿油油挺立并将要秀穗,经细心观察与护理,秋后收到了3穗总计100多粒饱满稻穀。 |
科 研 经 过 | 1972 | 袁隆平将“野败”材料分发到中国10多个省、市的30多个科研单位,用了上千个品种与“野败”进行了上万个测交和回交转育的试验,扩大了选择机率,加快了三系配套进程。同年选育成了中国第一个套用于生产的不育系二九南1号。 | 1984 | 泰国、日本香米的价格是普通大米的4~5倍,苗永增于是萌生了寒地香稻育种梦,并坚信世界三大黑土地之一的家乡双河镇一定会长出香稻,时年从湖南引进香稻品种,与当地及云南的黑稻和吉林的黏稻杂交香稻收穫成熟香稻品种仅三粒,为之珍藏一冬。 |
1973 | 国家协作组通过测交找到了恢复系,攻克了“三系”配套难关。正式宣告中国籼型杂交水稻“三系”已经配套。 | 1985 | 苗永增将三粒香稻与当地粳稻再次杂交后,喜获一株独苗,观察发现植株变矮分櫱多穗,秋后收到近千粒香稻。 | |
科 研 成 就 | 1973 1974 | 袁隆平选育成了中国第一个套用于生产的不育系二九南1号。 育成了中国第一个强优势杂交组合“南优2号”。 | 1986 1987 | 苗永增再次与云南黑稻和吉林糯稻杂交,品种逐步成型,呈现出明显的抗冻、抗硷、抗旱较强的抗逆性。 |
1987.9 | 双河突降大雪,大片水稻被雪压倒,唯有一株水稻傲雪挺立,其抗倒伏性抗严寒能力令人惊喜,它就是后来的“绥粳1号”。 | |||
国家 列为 科研 项目 | 1972.3 | 国家科委把杂交稻列为中国重点科研项目 | 1987.11 | “绥粳1号”被国家列为省级科研项目 |
成果 | 1974 | 中国第一个强优势杂交组合“南优2号”。在安江农校试种,667平方米产量628公斤。翌年作晚稻栽培1.33公顷,667平方米产量511公斤。攻克了“优势关”。1975年,攻克了“制种关”,摸索总结制种技术成功。12月中旬,华国锋指示:中央拿出150万元人民币支持杂交水稻推广;由农业部主持召开南方13省(区)杂交水稻生产会议,部署加速推广杂交水稻。 | 1987 1991.4 | 该品种与绥化地区农科所联合进行异地试验,均有良好表现,均产量9000kg/公顷,比当地主栽品种增产20%,绥化市红旗乡引种试验点,产量10000kg/公顷。 |
1992 | 黑龙江省有关部门组织专家鉴定,“绥粳1号”六项主要技术指标均达到并超过全省大面积栽种的优良品种,被命名为“绥粳1号”,因此创“绥”字号水稻品种先河。 | |||
1986 | 袁隆平培育成杂交早稻新组合“威优49”解决了中国人的吃饱问题。 | 1992 1998 | “绥粳2号”与“绥引1号”等品种相继经国家审定推广。在与黑稻、糯稻反覆组合杂交后,“绥粳4号”经分离、变异、谱选整理,渐趋定型稳定,为我省此后的系列香稻提供了种质资源。 | |
1998.8 | 袁隆平应邀赴北戴河休假期间,向朱镕基总理呈送“申请总理基金专项支持超级杂交水稻选育”的报告。朱镕基总理批示:“国务院全力支持这个研究”,并拨经费1000万元予以支持;获日本“越光国际水稻奖”。 | 1999 | 在绥化地区科研所合作下,“绥粳4号”被省水稻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推广,至此结束了黑龙江没有香稻的历史,“绥粳4号”填补了这个空白并成为世界上纬度最高的香粳稻品种。 | |
2000 | 苗永增与袁隆平先生联繫构想搞杂交稻,委託其瀋阳苏家屯课题组提供研究材料,此课题在本地连续研试5年后,因条件不宜放弃,但此前却在他们的指导下,找到了籼粳之间杂交的桥樑本亲,解决了籼稻与粳稻交源太远不亲和的重大难题。 | |||
2004 | 袁隆平出任国家杂交水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天津分中心首席科学家。5月,获得沃尔夫奖,以色列总统为其颁奖。9月,获得泰国国王金镰奖。10月,胡锦涛总书记在湖南调研期间赴国家杂交水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充分肯定了他们作出的重大贡献。 | 2006.7 | 由宋亚东先生将“苗香粳1号”(苗系918-4号)送到三亚实验基地袁隆平处,袁先生亲自蒸饭品尝后称讚不止。 | |
2005 | 被贵州省人民政府聘为贵州省农业科学院顾问。10月19日上午,在外交部第四期大使参赞学习班上作有关杂交水稻的报告。11月,在2005年亚太地区种子协会(APSA)年会上,袁隆平院士被授予“APSA杰出研究成就奖”。 | 2010.1 | “苗系918-4号”经国家水稻品种审核认定为“苗香粳1号”同年该米被第五届全国粳稻米大会组委会评为“优质食味粳米”。 | |
2011.9 | 超级稻第三期目标亩产900公斤高产攻关获得成功,湖南隆回县百亩试验田亩产达到926.6公斤。 | 2013.1 | “苗稻1号”(苗系918-16)经国家审定推广。 | |
2014.1 | “苗稻2号”(苗系918-20)经国家审定推广。 | |||
顾问 | 2012.6 | “陈游标绿色食品产业高级顾问”,6月15日,陈游标赴长沙拜访袁隆平先生,向他请教了绿色食品、绿色农业的有关问题;在青岛农业大学做了题为“发展杂交水稻,保障粮食安全”的主题报告,并被青岛农业大学聘请为学校高级顾问。 | 2015.10 | "四季味道(大连)生态农业科技有限公司高级指导专家",10月17日,四季味道总裁张文远先生携联合创始人团队亲赴绥化双河镇拜访苗永增先生,向他请教寒地香稻种植技术与如何在北纬42°东经119°,海拔588米,地处内蒙古高平原向松辽平原过渡地带的赤峰市哈拉道口镇沙漠土且平均日照时间≥3000h,年积温≥3200°的环境下种植香稻—“米哈达·沙之米”等技术问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