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华大学位于湖南省衡阳市,是国家工业和信息化部、国防科技工业局、中国核工业集团公司、中国核工业建设集团公司与湖南省人民政府共建的综合性大学,是国家中西部高校基础能力建设工程支持建设高校,入选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画、卓越医生教育培养计画、国家环境保护培训基地、教育部首批“新工科”研究与实践项目、国家核应急宣传和培训基地及国家核应急医学救援分队。
学校由原隶属国家核工业部的中南工学院与原隶属湖南省的衡阳医学院于2000年5月合併组建的多科性大学。2002年10月,原隶属国家核工业部的核工业第六研究所併入南华大学。
截至2018年9月,学校有红湘和雨母两个校区,设定教学学院18个,拥有直属型附属医院4所、协作型附属医院11所、研究生协作培养单位25个;开办本科专业73个,拥有博士后科研流动工作站3个、学术学位一级学科博士点5个、学术学位二级学科博士点33个、学术学位一级学科硕士点24个、学术学位二级学科硕士点127个、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类别13种、工程硕士专业学位授权领域11个;共有学生5万余人,其中全日制本科生近3万余人,博士、硕士研究生近4000余人,国际学生400余人,成人教育本专科生近1万8千人。
基本介绍
- 硕士点:学术学位授权一级学科24个
学术学位授权二级学科127个
专业学位授权类别12个
专业学位授权领域11个 - 博士点:学术学位授权一级学科5个
学术学位授权二级学科33个 - 主管部门:湖南省
- 学校官网:http://www.usc.edu.cn
- 中文名:南华大学
- 外文名:University of South China
- 简称:南华(USC)
- 创办时间:1958年
- 类别:公立大学
- 类型:综合
- 属性:工业和信息化部、国防科技工业局、中国核工业集团公司、中国核工业建设集团公司与湖南省人民政府共建高校
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画高校(2011)
卓越医生教育培养计画项目试点高校(2012)
国家环境保护培训基地(2016)
中西部高校基础能力建设工程(二期)(2016)
教育部首批“新工科”研究与实践项目(2018) - 现任领导:党委书记:王汉青
校长:张灼华 - 本科专业:73个
- 博士后:科研流动站3个
- 院系设定:机械工程学院、电气工程学院、计算机学院、土木工程学院、化学化工学院、核科学技术学院等18个教学学院
- 校训:明德、博学、求是、致远
- 校歌:《南华大学校歌》
- 校庆日:每年10月16日
- 地址:红湘校区:湖南省衡阳市常胜西路28号
雨母校区:湖南省衡阳市蒸湘区衡祁路228号 - 院校代码:10555
历史沿革
前身溯源
- 中南工学院
1958年,原第二机械工业部经与原冶金部协商,并报国务院批准,决定将中南矿冶学院矿冶工程系迁至衡阳市,以此为基础组建衡阳矿冶工程学院,隶属于二机部。
起初,二机部将学院名称定为“衡阳工学院”。1959年3月底,学院筹备处关于学院名称问题向二机部反映:座落在衡阳市青草桥黄家湾处,已有一所学校称“衡阳工学院”,为避免造成混乱,请二机部更改学院名称。6月20日,学校正式命名为“衡阳矿冶工程学院”。学院最早希望在长沙选址,但由于二机部系统及承担学院基建任务的中南矿业公司所属的很多厂矿设在衡阳附近,为便于教学与生产相结合,后来决定在衡阳定点,并最终敲定在衡阳市西郊卧虎山旁建院。10月15日,举行开学典礼,16日正式开课,按6个专业招收新生330人。
1961年5月,时任中央军委副总参谋长张爱萍、二机部部长刘杰到学院视察。
1963年6月,学校实施系、专业调整,地质专业划归抚州地质专科学校(现东华理工学院)。
1969年底,因“文革”,二机部决定衡阳矿冶工程学院停办,同时核工业第四勘察设计院迁入学院内。
1979年11月,二机部党组决定恢复衡阳矿冶工程学院,并上报国务院审批。到1984年9月新生入校,完成复建。
1980年1月,成立衡阳矿冶工程学院筹备处。5月30日,学院筹备处向二机部建议将学院名称由“衡阳矿冶工程学院”改为“中南工学院”或“中南理工学院”。
1983年1月,教育部批准:“衡阳工学院在原衡阳矿冶工程学院旧址筹建,由核工业部和湖南省双重领导,以核工业部为主。”
1984年1月30日,原核工业部转发《教育部关于正式批准成立衡阳工学院并开始招生的通知》。2月25日,时任中央军委副秘书长张爱萍为学院题写了“衡阳工学院”院名。9月正式恢复招生开学。
1993年6月23日,原国家教委批准衡阳工学院更名为中南工学院,张爱萍为学院题写了新的院名。
1998年4月,国家教育部明确学院本科教学评价的结论为合格。6月23日,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十六次会议批准学院为硕士学位授权点。
1999年,学院实现建成湖南省文明高校的目标。
- 衡阳医学院
1956年6月30日,原卫生部在《关于各省编制高等医学教育十二年规划的通知》中列入在湖南省衡阳市新建一所医学院的计画,湖南省卫生厅于7月11日即形成《关于新建医学院的初步规划请核批的报告》。经国务院批准后,成立了湖南省衡阳医学院筹备委员会,起初命名为湖南省衡阳医学院。
1958年4月,中共湖南省委作出决定,建立衡阳医学院,由湖南省卫生厅主办,要求湖南医学院给予衡阳医学院全力支援。10月13日,奉上级指示停课,全院师生投入炼钢运动达一个多月。11月12日,中共湖南省委决定湖南省医学院校师生停课下放农村除四害、防病治病、除害灭病,衡阳医学院随即开始行动,至1959年6月全院师生返校複课。
1960年8月,湖南省人民委员会批准将“湖南省衡阳医学院”更名为“衡阳医学院”。
1962年6月5日,湖南省卫生厅《关于高中等医学院校调整问题的意见》一文确定“衡阳医学院改为衡阳医学专科学校,从1962年秋季起停办三年”。
1964年底,湖南省卫生厅开始筹划复办衡阳医学专科学校。
1965年9月8日,举行复办开学典礼。当时录取新生150名,实际入学149名,所设专业为卫生系专科,学制三年。
1966年上半年,衡阳医学专科学校在复办不久,“文革”开始,1966年至1969年连续4年没有招生。
1970年4月,衡阳医学专科学校举办工人医生班,学制一年,招收学员278名,全部是从全省国防、工交系统选派的工人、学徒工、管理员或厂矿医务人员。
1971年8月,招收了一年制医疗专修班,学员共156人。
1972年开始,全国大专院校正式招生,衡阳医专招收了第一批工农兵学员400名,专业为三年制医疗和卫生专业。从1972年至1976年,学校连续5年招收工农兵大学生,合计1750名。
1975年,在零陵、衡阳、郴州三个地区各办衡阳医学专科学校分校一所。1977年,上级决定各分校完全由各地区管理,与总校不再发生关係。
1977年7月26日,中共湖南省委下发了《关于衡阳医学专科学校改为衡阳医学院的通知》,决定将衡阳医学专科学校改为衡阳医学院,恢复五年制本科招生,为省属高等学校。
1979年初开始,学院和附属医院成立了落实政策的专门班子,对“文革”造成的冤假错案和1957年反右派斗争以后历次政治运动中处理错了的人和事进行了全面複查和纠正。
1983年4年省政府决定,将衡阳地区人民医院改为衡阳医学院附属医院。10月办理交接手续,更名为衡阳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原附属医院更名为附属第二医院。
1986年9月,经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取得硕士学位授予权,并开始招收硕士研究生。
- 核工业第六研究所
1962年5月底,原中共二机部十二局党委决定在原江西矿物局研究所的基础上组建“南昌矿业研究所”,以适应中国第一批铀矿山相继投产的需要。9月,南昌矿业研究所正式成立。
1964年7月,原国家计画委员会和国务院国防工业办公室决定将北京第一设计院矿山设计部分迁往江西南昌,与南昌所合併,成立矿山研究设计院。
1965年10月,北京一院矿山设计部分陆续迁至南昌,与南昌矿业研究所合併成立第三研究设计院。
1969年10月,第三研究设计院、七O九勘察队陆续迁往衡阳市原衡阳矿冶工程学院校址,与原北京一院合併。12月17日,原二机部军管会批覆一、三院合併,定名为“第二机械工业部第四设计研究院”,院址设在衡阳市(原衡阳矿冶工程学院)。
1975年2月,经二机部批准,在第四设计院科研室的基础上建立湖南矿山研究所,承担全国铀矿山的科研任务。
1976年5月16日,二机部湖南矿山研究所(代号称湖南第六研究所)正式成立。
1976年到1979年,六所在完善科研机构的同时,建立健全了中国共产党的各级组织,过去冤、假、错案进行了拨乱反正。
20世纪80年代初,湖南矿山研究所先后更名为二机部铀矿开採研究所、核工业部铀矿开採研究所。
1983年4月,核工业部铀矿开採研究所更名为核工业部第六研究所。
1984年7月,原核工业部召开了科技体制改革会议,确定六所为改革试点单位。
1988年12月,经中国核工业总公司批准,核工业部第六研究所易名为核工业第六研究所。
1989年5月5日,中国核工业总公司下文批准六所为二类院所,相当政府的副局级单位。
1999年,张爱萍将军为“核工业第六研究所”题写所名。

合併发展
1999年,湖南省人民政府向教育部呈送《关于中南工学院与衡阳医学院合併组建衡阳大学或湖南科技大学的函》。
2000年3月27日,教育部下文同意原中南工学院和衡阳医学院合併组建南华大学。5月15日,湖南省人民政府向省教育厅和衡阳市人民政府发出《关于组建南华大学的通知》。9月20日,在学校大会堂举行南华大学成立庆典大会,国家教育部副部长周远清、湖南省人民政府副省长唐之享为“南华大学”揭牌。10月,学校向湖南省人民政府及省教育厅和卫生厅提出请示,将核工业第六研究所併入学校,将核工业四一五医院划转为学校的直属型附属医院。
学校大门

2001年9月,学校在组建成立一周年之际,启用新校名字型、校训、校徽。
2002年2月,原国家国防科学技术工业委员会与湖南省人民政府在长沙签署共建南华大学协定。10月11日,在南华大学大会堂举行湖南省人民政府、中国核工业集团公司变更核工业第六研究所、核工业四一五医院隶属关係协定签字仪式,核工业第六研究所併入南华大学、核工业四一五医院划转为南华大学直属型附属医院。
2003年,学校获批两个博士学位授权点,成为博士学位授予权单位。
2004年7月,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与南华大学共同培养军队干部协定签订,学校成为解放军后备军官选拔培训基地。
2011年9月,经教育部批准,入选第二批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画高校。
2012年11月,经教育部、卫生部批准,入选第一批卓越医生教育培养计画项目试点高校。
2013年12月,湖南省人民政府与中国核工业建设集团公司签署共建南华大学合作协定。
2014年7月,被教育部评为全国毕业生就业典型经验高校。
2016年6月,继续被列入“十三五”国防科技工业局与湖南省政府共建高校。12月,入选原国家环境保护部第一批国家环境保护培训基地。同年入选中西部高校基础能力建设工程(二期)。
2018年4月,入选教育部首批“新工科”研究与实践项目。

办学规模
院系专业
截至2018年9月,学校设定教学学院18个,拥有直属型附属医院4所、协作型附属医院11所、研究生协作培养单位25个;开办以工学、医学为主,并包括哲学、经济学、法学、文学、理学、管理学、艺术学等9大学科的本科专业73个。
学院名称 | 专业 | 学制 |
---|---|---|
机械工程学院 | 机械设计製造及其自动化 | 四年 |
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 | 四年 | |
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 | 四年 | |
测控技术与仪器 | 四年 | |
能源与动力工程 | 四年 | |
车辆工程 | 四年 | |
电气工程学院 | 电子信息工程 | 四年 |
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 | 四年 | |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 | 四年 | |
自动化 | 四年 | |
通信工程 | 四年 | |
生物医学工程 | 四年 | |
计算机学院/软体学院 | 软体工程 | 四年 |
物联网工程 | 四年 | |
网路工程 | 四年 | |
数字媒体技术 | 四年 | |
医学信息工程 | 四年 | |
土木工程学院 | 土木工程(含建筑工程、岩土工程、造价方向) | 四年 |
建筑环境与能源套用工程 | 四年 | |
给排水科学与工程 | 四年 | |
建筑电气与智慧型化 | 四年 | |
道路桥樑与渡河工程 | 四年 | |
化学化工学院 | 化学工程与工艺 | 四年 |
製药工程 | 四年 | |
高分子材料与工程 | 四年 | |
无机非金属材料工程 | 四年 | |
核科学技术学院 | 核工程与核技术 | 四年 |
辐射防护与核安全 | 四年 | |
核化工与核燃料工程 | 四年 | |
核物理 | 四年 | |
资源环境与安全工程学院 | 矿物资源工程 | 四年 |
矿物加工工程 | 四年 | |
资源勘查工程 | 四年 | |
城市地下空间工程 | 四年 | |
安全工程 | 四年 | |
含环境工程 | 四年 | |
环保设备工程 | 四年 | |
设计艺术学院 | 工业设计 | 四年 |
建筑学 | 五年 | |
风景园林 | 四年 | |
城乡规划 | 五年 | |
视觉传达设计 | 四年 | |
环境设计 | 四年 | |
产品设计 | 四年 | |
数字媒体艺术 | 四年 | |
数理学院 | 信息与计算科学 | 四年 |
衡阳医学院 | 临床医学 | 五年 |
医学检验技术 | 四年 | |
医学影像学 | 五年 | |
口腔医学 | 五年 | |
麻醉学 | 五年 | |
儿科学 | 五年 | |
生物技术 | 四年 | |
药学院 | 药学 | 四年 |
药物製剂 | 四年 | |
公共卫生学院 | 预防医学 | 五年 |
卫生检验与检疫 | 四年 | |
护理学院 | 护理学 | 四年 |
经济管理与法学学院 | 工商管理 | 四年 |
人力资源管理 | 四年 | |
市场行销 | 四年 | |
会计学 | 四年 | |
电子商务 | 四年 | |
物流工程 | 四年 | |
国际经济与贸易 | 四年 | |
经济学 | 四年 | |
法学 | 四年 | |
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 | 四年 | |
语言文学学院 | 英语 | 四年 |
翻译 | 四年 | |
日语 | 四年 | |
汉语言文学 | 四年 | |
建筑学院 | -------- | ----- |
马克思主义学院 | -------- | ----- |
体育学院 | -------- | ----- |
南华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 南华大学附属第二医院 |
南华大学附属第三医院 | 南华大学附属南华医院 |
南华大学附属长沙中心医院 | 南华大学附属公共卫生医院 |
学科建设
截至2018年9月,学校拥有博士后科研流动工作站3个、学术学位一级学科博士点5个、学术学位二级学科博士点33个、学术学位一级学科硕士点24个、学术学位二级学科硕士点127个、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类别13种、工程硕士专业学位授权领域11个;拥有国家国防支撑学科1个、国家国防特色学科5个、湖南省重点学科9个、湖南省优势特色学科1个。学校临床医学学科进入ESI全球排名前1%。
博士后科研流动工作站:核科学与技术、矿业工程、基础医学
学术学位一级学科博士点:矿业工程、核科学与技术、安全科学与工程、基础医学、临床医学
学术学位二级学科博士点:採矿工程;矿物加工工程;安全技术及工程;核能科学与工程;核燃料循环与材料;核技术及套用;辐射防护及环境保护;人体解剖与组织胚胎学;免疫学;病原生物学;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法医学;放射医学;航空、航天与航海医学;转化医学;内科学;儿科学;老年医学;神经病学;精神病与精神卫生学;皮肤病与性病学;影像医学与核医学;临床检验诊断学;外科学;妇产科学;眼科学;耳鼻咽喉科学;肿瘤学;康复医学与理疗学;运动医学;麻醉学;急诊医学;临床护理学
学术学位一级学科硕士点:哲学、套用经济学、马克思主义理论、外国语言文学、数学、化学、生物学、机械工程、电子科学与技术、土木工程、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矿业工程、核科学与技术、城乡规划学、软体工程、安全科学与工程、基础医学、临床医学、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药学、管理科学与工程、工商管理、公共管理、设计学
学术学位二级学科硕士点: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哲学;外国哲学;逻辑学;伦理学;美学;宗教学;科学技术哲学;国民经济学;区域经济学;财政学;金融学;产业经济学;国际贸易学;劳动经济学;数量经济学;国防经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马克思主义发展史;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思想政治教育;中国近现代史基本问题研究;英语语言文学;俄语语言文学;法语语言文学;德语语言文学;日语语言文学;印度语言文学;西班牙语语言文学;阿拉伯语语言文学;欧洲语言文学;亚非语言文学;外国语言学及套用语言学;基础数学;计算数学;机率论与数理统计;套用数学;运筹学与控制论;理论物理;无机化学;分析化学;有机化学;物理化学;高分子化学与物理;植物学;动物学;生理学;水生生物学;微生物学;神经生物学;遗传学;发育生物学;细胞生物学;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生物物理学;机械製造及其自动化;机械电子工程;机械设计及理论;车辆工程;物理电子学;电路与系统;微电子学与固体电子学;电磁场与微波技术;岩土工程;结构工程;市政工程;供热、供燃气、通风及空调工程;防灾减灾工程及防护工程;桥樑与隧道工程;矿产普查与勘探;地球探测与信息技术;地质工程;採矿工程;矿物加工工程;安全技术及工程;核能科学与工程;核燃料循环与材料;核技术及套用;辐射防护及环境保护;人体解剖与组织胚胎学;免疫学;病原生物学;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法医学;放射医学;航空、航天与航海医学;转化医学;内科学;儿科学;老年医学;神经病学;精神病与精神卫生学;皮肤病与性病学;影像医学与核医学;临床检验诊断学;外科学;妇产科学;眼科学;耳鼻咽喉科学;肿瘤学;康复医学与理疗学;运动医学;麻醉学;急诊医学;临床护理学;流行病与卫生统计学;劳动卫生与环境卫生学;营养与食品卫生学;儿少卫生与妇幼保健学;卫生毒理学;军事预防医学;卫生检验学;药物化学;药剂学;生药学;药物分析学;微生物与生化药学药理学;会计学;企业管理;旅游管理;技术经济及管理;行政管理;社会医学与卫生事业管理;教育经济与管理;社会保障;土地资源管理
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类别:临床医学、工程、工商管理、会计、金融、公共卫生、护理、法律、艺术、套用统计、翻译、药学、公共管理
工程硕士专业学位授权领域:机械工程、电子与通信工程、控制工程、计算机技术、建筑与土木工程、化学工程、矿业工程、安全工程、核能与核技术工程、环境工程、製药工程
国防支撑学科:分子化学与分子生物学
国防特色学科:核安全与核应急技术、核燃料循环、铀矿冶生物技术等
湖南省重点学科:核科学与技术、土木工程、内科学、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矿业工程、机械工程、管理科学工程、药学、基础医学
湖南省优势特色学科:核科学与技术
一级学科代码 | 一级学科名称 | 评估结果 | 位次百分位 |
---|---|---|---|
0827 | 核科学与技术 | B- | 30%~40% |
0837 | 安全科学与工程 | C+ | 40%~50% |
1001 | 基础医学 | C+ | 40%~50% |
0819 | 矿业工程 | C | 50%~60% |
0835 | 软体工程 | C | 50%~60% |
0305 | 马克思主义理论 | C- | 60%~70% |
0814 | 土木工程 | C- | 60%~70% |
师资力量
截至2018年9月,学校本部有教职工2316人,其中专任教师1419人;直属型附属医院临床教师2947人。共有教授、主任医师等正高职称人员398人,副高职称人员1233人;有国家级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千人计画”专家、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长江学者特聘教授、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等100余名,有省部级学科学术带头人、教学名师、优秀中青年专家等220余名。
特聘院士:叶齐蓁、王乃彦、潘自强、阮长耿、钟世镇、樊明武、李冠兴、张楚汉、计亮年、曾益新
“千人计画”专家:张灼华
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张灼华
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张灼华
国家级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姜志胜
湖南省教学名师:谢水波等
湖南省教学团队:工商管理专业教学团队、市政工程教学团队、药理学教学团队、病原生物学教学团队
教学建设
截至2018年9月,学校建有国家级特色专业、国防重点专业和紧缺专业、卓越计画专业、综合改革试点专业15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範中心、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实践教育基地6个,国家级精品课程和精品开放课程3门;有省级校企合作人才培养示範基地、创新创业带动就业示範基地、高校大学生创新创业孵化示範基地等29个,综合性实习基地347个;建有全国首批国家核应急宣传和培训基地、国家核应急医学救援队、全国核科普教育基地。
国家第一类特色专业:核工程与核技术、临床医学、工商管理、预防医学、矿物资源工程、给水排水工程
国防重点专业:核工程与核技术
国防紧缺专业:核技术、核化工与核燃料工程
国家管理专业:核工程与核技术、电气工程及自动化、工商管理、过控装备与控制工程、矿物资源工程
国家级专业综合改革试点:核工程与核技术
国家级实验教学示範中心:核工程实验教学中心
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核能与核技术工程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医学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
国家级示範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项目:AP1000核电厂蒸汽发生器传热管破裂事故分析、急性胰腺炎临床诊断与治疗、空调水系统水力平衡调节虚拟仿真实验教学系统、毒蛇咬伤的救护思维——以银环蛇为例、热力烧伤诊疗技能和临床思维训练虚拟仿真教学系统。
国家级实践教育基地:广州周立功单片机发展有限公司与南华大学共建中心
国家级精品课程:临床技能学、计算思维漫谈——感悟数位化生存的智慧
国家级精品开放课程:临床技能学、计算思维漫谈——感悟数位化生存的智慧
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画:机械设计製造及其自动化、电子信息工程、软体工程、化学工程与工艺、核工程与核技术、安全工程
卓越医生教育培养计画:临床医学
湖南省重点专业:核工程与核技术、临床医学、给水排水工程、会计学、机械设计製造及自动化、工商管理、护理学、矿物资源工程、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预防医学
湖南省特色专业:会计学、生物技术、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製药工程、生物医学工程、医学检验、护理学、卫生检验、核安全工程、化学工程与工艺、药学
湖南省精品课程:药理学、病理学、大学计算机基础、医学微生物学、暖通空调、空气理化检验、预防医学实验方法与实践技能、医学免疫学、水质工程学、国际金融、诊断学、病理生理学、爆破工程、生物化学、企业经营战略、社会责任会计、数控技术、内科学
湖南省普通高等学校实践教学示範中心:临床技能实践中心、经济管理实践教学中心、核工程与核技术实践教学中心、预防医学与放射卫生实验教学中心、城建环境与节能实践教学中心
湖南省校企合作人才培养示範基地:南华大学—南岳电控省级校企合作人才培养示範基地等
学校荣誉
截至2018年9月,学校先后被评为全国创新创业典型经验高校50强、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工作先进集体、全国青年就业创业教育先进集体、全国军工文化教育基地、全国国防教育特色学校;是湖南省文明单位、国防教育基地、学生资助工作先进单位。

学术研究
研究平台
截至2018年9月,学校拥有国家示範型国际科技合作基地1个、湖南省协同创新中心3个、省部级重点实验室/研究中心22个、湖南省院士工作站3个、其他各类省级科研平台/基地21个、行业重点实验室13个。
平台类型 | 平台名称 |
---|---|
国家示範型国际科技合作基地 | 核能与核安全国家示範型国际科技合作基地 |
湖南省协同创新中心 | 核燃料循环技术与装备协同创新中心 |
湖南省分子靶标新药研究协同创新中心 | |
建筑节能与环境控制关键技术协同创新中心 | |
国防科技平台 | 铀矿冶生物技术国防重点学科实验室 |
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研究所 | |
国防科技创新团队 | 核设施安全管理与可靠性分析技术团队 |
核设施退役治理与放射性废物处理处置技术创新团队 | |
铀矿冶生物技术国防科技创新团队 | |
湖南省重点实验室 | 氡湖南省重点实验室 |
湖南省极贫铀资源绿色提取技术重点实验室 | |
动脉硬化学湖南省重点实验室 | |
核设施应急安全技术与装备湖南省重点实验室 | |
特殊病原体防控湖南省重点实验室 | |
湖南省肿瘤细胞与分子病理学重点实验室 | |
湖南省装配式建筑节能技术重点实验室 | |
中核集团重点学科实验室 | 核工业溶浸採矿技术重点实验室 |
中核集团铀矿冶生物技术重点学科实验室 | |
中核集团高可信计算重点学科实验室 | |
核设施运行状态监测技术 | |
中核集团核设施退役作业装备设计与製造技术重点学科实验室 | |
中核集团核素配位化学重点学科实验室 | |
湖南省高校重点实验室 | 药物蛋白质组学湖南省高校重点实验室 |
肿瘤细胞与分子病理学湖南省高校重点实验室 | |
污染控制与资源化技术湖南省高校重点实验室 | |
重要特殊病原体防控湖南省高校重点实验室 | |
特殊环境下装备安全服役技术湖南省高校重点实验室 | |
湖南省工程实验室 | 湖南省建筑环境控制技术工程实验室 |
湖南省临床医疗示範基地 | 湖南省脊柱微创临床医疗技术示範基地 |
湖南省临床医学研究中心 | 湖南省脊柱微创临床医学研究中心 |
湖南省胃癌临床医学研究中心 | |
湖南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 湖南省铀矿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
湖南省铀尾矿库退役治理技术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 |
湖南省数位化反应堆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 |
湖南省电离辐射计量与仪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 |
湖南省铀矿冶放射性控制技术工程研究中心 | |
湖南省智慧型地质装备工程研究中心 | |
湖南省铀矿冶尾矿库污染控制工程技术中心 | |
湖南省高校科技创新团队 | 动脉硬化学 |
放射性测量与防护技术 | |
病原体致病机制与防治 | |
核能装备及其安全服役技术 | |
气载放射性 | |
湖南省高校产学研合作示範基地 | 湖南省高校“工艺风力与湿能技术”产学研合作示範基地 |
生产运作与安全管理湖南省高校产学研合作示範基地 | |
湖南省高校“核测控与核安全防护”产学研合作示範基地 | |
湖南省社科研究基地 | 湖南省核能经济研究基地 |
湖南省企业自主创新研究基地 | |
湖南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南华大学基地 | |
军工文化与地域文化研究中心 | |
湖南省国科技合作基地 | 湖南省动脉硬化性疾病国际联合实验室 |
湖南省中澳核聚变示範型国际科技合作基地 | |
湖南省院士工作站 | 南华大学土木工程学院院士专家工作站 |
南华大学核科学与技术院士专家工作站 | |
南华大学环境与安全工程学院院士专家工作站 |
科研成就
截至2018年9月,学校先后承担“863”计画、“973”计画、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研究计画、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科技部重大专项、国防基础研究计画、核能开发专项等科研项目2000余项;获得国家级科技奖励12项,省部级科技奖励300多项。
年度 | 项目名称 | 类型 | 等级 |
---|---|---|---|
2012 | 高坝动静力超载破损机理与安全评价方法 | 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 | 二等奖 |
以ABCA1为靶点防治动脉粥样硬化发生髮展 | 湖南省自然科学奖 | 三等奖 | |
固体钍射气标準源研製及其定值 | 湖南省科技进步奖 | 三等奖 | |
2013 | 铀矿冶放射性污染地域生物修复技术 | 湖南省技术发明奖 | 二等奖 |
环境中甲基叔丁基醚对中枢神经系统毒性作用的基础研究 | 湖南第十届湖南医学科技奖 | 三等奖 | |
核武器阵地降氡技术研究及装备研製 | 军队科技进步奖 | 一等奖 | |
我国氡照射几个关键问题研究 | 中国核工业集团公司科学技术奖 | 一等奖 | |
我国氡照射几个关键问题研究 | 国防科学技术进步奖 | 二等奖 | |
2014 | CO2和O2原地浸出采铀工艺技术研究与工程套用 | 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 | 二等奖 |
ABCA1 介导抗炎的新功能及其分子机制研究 | 湖南省自然科学奖 | 二等奖 | |
糖尿病血管併发症的基础与临床研究 | 湖南省科技进步奖 | 二等奖 | |
铀水冶离子交换塔出液装置技术 | 湖南省技术发明奖 | 三等奖 | |
胃癌侵袭转移分子机制研究及临床套用 | 湖南省科技进步奖 | 三等奖 | |
免疫小分子在B肝疫苗免疫应答和头颈鳞癌侵袭转移中的作用机制 | 湖南省科技进步奖 | 三等奖 | |
2015 | ×××系统安全技术 | 湖南省科技进步奖 | 二等奖 |
胃癌发生髮展与防治机制的套用性研究 | 湖南省科技进步奖 | 二等奖 | |
新型中上颈段脊柱内固定治疗技术及临床套用 | 湖南科技进步奖 | 二等奖 | |
糖尿病合併动脉粥样硬化基础及新药研究 | 湖南自然科学奖 | 三等奖 | |
防辐射混凝土的动力特徵与套用技术研究 | 中国建筑学会科技进步奖 | 二等奖 | |
2016 | 气体信号分子硫化氢在衰老相关性疾病中的作用及机制 | 湖南省自然科学奖 | 一等奖 |
矿物和矿床的三维热释光研究 | 湖南省自然科学奖 | 三等奖 | |
沙眼衣原体致病机制与防治研究 | 湖南省自然科学奖 | 三等奖 | |
血压促进动脉粥样硬化形成的分子机制及临床套用 | 湖南省科学技术进步奖 | 三等奖 | |
病毒性心肌疾病基因时空表达谱及黄芪甲甙干预研究 | 湖南省自然科学奖 | 三等奖 |
学术资源
- 馆藏资源
截至2017年10月,学校图书馆纸质藏书272万册,中外文期刊2400余种,数字资源356TB,其中电子图书 78.5TB;有中国知网(CNKI)、万方、超星移动图书馆、超星发现、EPS资料库、读秀知识库、人大複印资料全文资料库、以及Web of Science-SCI(SSCI)、EBSCO Host(ASP/BSP,MEDLINE complete,CASC)+Wilson资料库资料库、ASCE(美国土木工程师协会)等中外文资料库38个,拥有湖南省高校数字图书馆及核科技数字图书馆两个资源共享平台、八万余部学术专辑的超星学术视频。
- 学术期刊
《中国动脉硬化杂誌》是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主管、中国病理生理学会、南华大学主办的国家级专业性高级学术期刊。主要报导中医药学、预防医学、基础医学、临床医学、药学和特种医学中防治动脉硬化性疾病(如高血脂症、冠状动脉疾病、缺血性脑血管疾病、高血压、动脉硬化症和其他缺血性疾病等)中的研究论文(含流行病学研究、实验研究、临床研究和方法学研究)、诊治经验、病例报导、知识讲座等。被《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2014年版之内科学核心期刊、RCCSE中国核心学术期刊、科技部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中国科技核心期刊)、美国《Chemical Abstract,CA》收录期刊、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资料库核心期刊、俄罗斯《Abstract Journal,AJ》、《万方数据期刊群》、《中国学术期刊(光碟版)》等检索资料库收录。
《中南医学科学杂誌》是湖南省教育厅主管、南华大学主办的主要以医学专业为主的学术期刊,报导範围基本涵盖了基础医学、临床医学、公共预防医学以及护理医学各个学科,开设了专家论坛、专题报导、基础医学、流行病学研究、临床医学、护理医学、技术方法、研究快报、个案报导、研究综述、学术动态(中国国外期刊摘译)等栏目。2015年入选中国科技核心(统计源)期刊,被美国化学文摘(CA)、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资料库(CAJCED)、中国核心期刊(遴选)资料库、万方数位化期刊全文资料库、中国期刊网、中国学术期刊(光碟版)全文资料库(CNKI)、中文生物医学期刊文献资料库(CMCC)、中文科技期刊资料库、维普科技期刊全文资料库、中国科技论文线上、全国报刊索引、台湾华艺资料库等收录。
《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是南华大学主管、主办的综合性学术理论期刊,主要设定核工业经济与管理、衡岳论坛、政治学·哲学研究、经济学研究、管理科学研究、语言文学研究、历史学·法学研究、教育学·心理学研究、信息学·传播学研究、艺术与设计等专栏,其中核工业经济与管理栏目被评为湖南省优秀特色栏目、全国高校社科期刊特色栏目。被《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扩展版)》《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引文资料库(CHSSCD)》《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资料库》《中国期刊全文资料库》《中国核心期刊(遴选)资料库》和“万方数据一数位化期刊群”收录。
《南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是南华大学主办的综合性科技期刊,主要刊登核工程与核技术、土木工程、机械工程、艺术设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建筑环境与设备、电气工程、化学工程与工艺、资源环境工程、生物、製药、数学、物理学等学科(或专业)的基础研究和套用研究方面的学术论文。
合作交流
截至2018年9月,学校成立了由省部政府机构、核工业四大央企(中国核工业集团公司、中国核工业建设集团公司、中国广核集团、国家核电技术公司)、大型科研院所、大型三甲医院、大型企事业单位等组成的董事会,与国际组织和中国国内外近100所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建立了合作协作关係。

文化传统
形象标识
- 校徽
学校校徽包括徽志和徽章。徽志为圆形,侧面如花蕾,平面如绽开的花瓣,三层花瓣外环为中、英文校名,徽志的标準色为科技蓝。徽章为题有毛泽东同志书法集写体的中文校名标準字形证章。
- 校旗
学校校旗由学校徽志、校名两部分构成,背景由科技蓝构成。中文校名“南华大学”为毛泽东同志的书法集写体。
精神文化
- 南华精神
勤勉务实、甘于奉献、刚健自强、敢为人先
- 校训:明德、博学、求是、致远
明德:语出《大学》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即认同、践行和彰显美德。“明德”在这里,就是要求学校以德为立校之本,始终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自觉地把德育放在首位,推进以德治校与依法治校的有机结合。“明德”同时也要求全校师生员工以德为立人之本,爱国、爱民、爱校,友天、友地、友人,自立、自省、自强。
博学:作为现代大学,在专业、学科等方面都应具有“博”的特点,在学术思想、学术风格、学术观点上应兼容并包、百花争艳;作为教师,应学识渊博、造诣精深;作为学生,应打下厚实的功底,全面提升综合素质。
求是:“求是”即指探究自然、社会和人本身运动的奥秘、规律,更指追求真理的科学态度、科学精神。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有言:“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在今天,做人、做学问、做事情,求真求是,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无论学校整体,还是学校中的每一个成员,只有求真求是,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
致远:即凝神于、致力于远大理想。致远,体现了一种矢志不渝的精神,它要求大家正确认识和处理理想与现实的关係,既立足现实,又不为浮云遮望眼。办学,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做人,要站高一点、想宽一点、看远一点;做学问,要耐得住清贫与寂寞,锐意进取,勇于开拓创新。
明德、博学、求是、致远,“明德”是根本,“博学”是基础,“求是”是态度,“致远”是目标,四者相辅相成,构成一个有机整体,形成一种氛围,产生一种力量,激励学校、激励学校每一位成员自强不息、勇往直前。

- 校风、教风、学风、作风
校风:求真、求新、尚善、尚美
教风:敦品、励学、敬业、创新
学风:博学、审问、慎思、明辨
作风:廉洁、高校、节俭、奉公
- 南华愿景
努力成为湖南、中国乃至世界公认的特色鲜明的高水平教学研究型大学,并使学校传统的核、医、环保等学科专业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与社会贡献等方面创造卓越水平。
- 校歌
《南华大学校歌》 作词:集体 作曲:聂春吾 沐浴新世纪的阳光,欣欣的南华令人嚮往。 汇聚九州菁华,培育华夏栋樑。 啊,南华。 国防俊杰在这里诞生,白衣战士在这里成长。 明德博学,求是致远,英才辈出,桃李芬芳。 明德博学,求是致远,英才辈出,桃李芬芳。 汇入新世纪的洪流,奋进的南华蓬勃向上。 迎接时代挑战,谱写青春华章。 啊,南华。 人生理想在这里升华,创新精神在这里弘扬。 科教兴国,南华争先,开拓进取,永铸辉煌。 科教兴国,南华争先,开拓进取,永铸辉煌。 | ![]() |
学校领导
现任领导
职务 | 姓名 |
---|---|
党委书记 | 王汉青 |
校长 | 张灼华 |
党委委员、党委副书记 | 阳小华 |
党委委员、副校长 | 刘升学、唐振平、姜志胜、陈国民、何旭娟、雷小勇 |
党委委员、纪委书记 | 熊哲琰 |
历任领导
校名 | 姓名 | 职务 | 任期 |
---|---|---|---|
衡阳工学院 | 徐其昌 | 临时党委书记 | 1983.3-1985.7 |
筹备处主任 | 1981.9-1984.2 | ||
孙德纶 | 院长 | 1984.2-1990.12 | |
王昌汉 | 党委书记 | 1985.7-1990.12 | |
丁联池 | 党委书记 | 1990.12-2000.7 | |
汪兴华 | 院长 | 1990.12-1993.11 | |
凌球 | 院长 | 1993.11-2000.7 | |
衡阳医学院 | 唐麟 | 筹委会主任 | 1956.6-1958.11 |
邹荣美 | 党支部书记 | 1959.9-1961.8 | |
胡寅初 | 筹委会主任委员 | 1958.8-1959.3 | |
吴绍白 | 医学院党委副书记主持工作 | 1960.6-1962.6 | |
邹荣美 | 医学院院长 | 1959.4-1962.5 | |
李唯志 | 医专党委副书记主持工作 | 1965.7-1970.5 | |
周云翼 | 医专校长 | 1965.7-1970.7 | |
李寿生 | 医专“革委会”主任 | 1968.10-1970.3 | |
王冀克 | 医专党委书记 | 1971.12-1978.3 | |
医专“革委会”主任 | 1970.4-1977.7 | ||
医学院党委书记 | 1978.4-1983.12 | ||
医学院院长 | 1977.7-1980.8 | ||
赵建华 | 医学院院长 | 1980.8-1983.10 | |
刘军 | 医学院党委书记 | 1983.12-1986.12 | |
刘谋发 | 医学院党委书记 | 1986.12-1991.4 | |
杨永宗 | 医学院院长 | 1983.11-2000.5 | |
医学院党委副书记主持工作 | 1991.8-1992.6 | ||
医学院党委书记 | 1992.6-1998.7 | ||
张秀云 | 医学院党委书记 | 1998.7-2000.5 | |
核工业第六研究所 | 詹启敏 | 党委书记 | 1962.9-1965.12 |
所长(兼) | 1962.9-1965.12 | ||
李永康 | 党委书记 | 1977.10-1979.3 | |
所长(兼) | 1977.10-1979.3 | ||
赵贤 | 党委书记 | 1979.3-1983.11 | |
邢英华 | 所长 | 1979.3-1983.4 | |
刘魁荣 | 党委书记 | 1983.11-1987.4 | |
李沛 | 所长 | 1983.11-1984.12 | |
王宗棠 | 所长 | 1985.2-1986.11 | |
李占磷 | 党委书记 | 1987.4-1993.12 | |
王西文 | 所长 | 1987.4-1995.8 | |
王立庆 | 党委书记 | 1993.12-2000.8 | |
陈明阳 | 所长 | 1995.9-2002.10 | |
党委书记 | 2000.8-2002.10 | ||
南华大学 | 李湘沅 | 党委委员、书记 | 2000.7-2005.6 |
凌球 | 校长 | 2000.8-2005.7 | |
邹树樑 | 党委委员、书记 | 2005.6-2016.4 | |
文格波 | 校长 | 2005.7-2016.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