始建于五代梁乾化二年(912年),原址在今南禅山边。当时闽王审知推崇佛教,在福州大兴寺院。鑒于郡之东、西、北向均有寺院,而南郊独缺,遂在此建寺,名为南禅院,通称南禅寺。因寺中祀有千尊佛像,又名千佛南禅院。
基本介绍
- 中文名:南禅寺
- 始建于:五代梁乾化二年
- 原址:在今南禅山边
- 地点:福建省福州市
寺依山面水,素为南台游览胜地。南宋初谏议大夫洪刍(字驹父,江西人)、将士郎黄乾(字直卿,闽县人)、元代汀洲知事陈阳至(字子善,福宁川人)、明代诗人曾垣(闽县人)等均到寺瞻礼,并留下纪游诗篇。 清道光年间(1821~1850年),寺曾重修,并种有千叶莲花。鹹丰年间(1851~1861年),南台诗人翁时农(字莘老)来游,留有《南禅寺有怀旧遇》:“桃花依旧径通幽,垩棹新修四十秋(注:寺为先严道光间重修,有千叶莲花),竽火一龛听早课,茶烟半榻活前游。重逢老佛犹青眼,相识雏僧欲白头。贾岛呈诗余兴在,撞钟久未上层楼。”光绪三十年(1904年)十月,福州私立开智高等国小堂设在寺内,殿堂诸佛像,多被封藏。翌年,民众因寺院办学,妨碍宗教活动,发生捣毁校舍、殴伤教师、逼迁学校的事件。后通过法律手段,确定整座南禅山与南禅寺均拨归学校使用,纠纷才告解决。民国后,开智国小附设初级中学,民国6年(1917年),由于附近发生火灾,南禅寺毁于火中。后开智学校在寺之废墟上重建校舍。1954年,改为福州市第十四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