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百科> 正文

南狮

2019-04-22 04:40:43 百科
南狮

南狮

南狮是起源于广东南海的传统民俗文化。民俗认为舞狮可以驱邪辟鬼。是民间体育艺术的典型代表,更是华人筚路蓝缕、昂扬向上和奋发进取精神的写照。龙舟和南狮,在南海有着深厚的民众基础。每逢节庆或有重大活动,例如新张庆典、迎春赛会等,必有扒龙舟、敲锣打鼓,舞狮子助兴,自古至今,长盛不衰。特别是得到港澳和海外同乡的传承发扬,在改革开放以来,这种富有喜庆色彩的民间活动更加兴旺。

基本介绍

  • 中文名称:南狮
  • 地理标誌:中国
  • 批准时间:2006
  • 非遗级别:III-5
  • 英文名称:Chinese Southern Lion

历史

舞狮,又称“狮子舞”、“狮灯”、“舞狮子”,多在年节和喜庆活动中表演。狮子在中国人心目中为瑞兽,象徵着吉祥如意,从而在舞狮活动中寄託着民众消灾除害、求吉纳福的美好意愿。
舞狮历史久远,《汉书·礼乐志》中记载的“象人”便是舞狮的前身。唐宋诗文中多有对舞狮的生动描写。近年来,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与国际影响力的提升,在世界华人的传播下,舞狮已经走向世界,全世界有华人的地方就有舞狮表演与比赛。舞狮已经成为了中华民族优秀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民间体育艺术。

舞狮的起源

舞狮的起源有很多种说法。
最早的传说认为,狮子是文殊菩萨的坐骑,随着佛教传入中国,舞狮子的活动也在中国逐渐兴起。因此,舞狮是中国与西亚、南亚国家之间文化交流的产物。
更多的传说认为,舞狮本来就起源中国。由于狮子体型威武,被誉为百兽之王,而中国一般不受狮患所害,因此,民间对狮子有亲切感,把它当成威武与吉祥的象徵,并希望用狮子威猛的形象驱魔赶邪。中国社会历来以农为本,配合节气变更与农事生活,各种节日或迎神喜典应运而生。在这些节庆中,人们为了祈求生活平安详宁,就以神或瑞兽来驱鬼娱神,这种形式便渐渐具有娱乐民间的意义。随着人们对狮子的喜爱,人们已不满足于门墩、屋檐、石栏、印章、年画上静止的狮子形象,他们要让狮子活起来,于是创造了模拟狮子行为的舞蹈,再加以改进和发展,就成为中华民族的一门独特艺术。

舞狮起源于中国

主要有以下的起源说:
汉代起源说。有关舞狮子的文字记载,最早见于《汉书·乐志》,其中提到“象人”,按照三国时魏国人孟康的解释,“象人”就是扮演鱼、虾、狮子的艺人。由此可见,三国时已有舞狮子了。相传汉章帝时,西域大月氏国向汉朝进贡了一头金毛雄狮子。使者扬言,若有人能驯服此狮,便继续向汉朝进贡,否则便断绝邦交。在大月氏使者走后,汉章帝先后选了三人驯狮,均未成功。后来金毛雄狮狂性发作,被宫人乱棒打死,宫人为逃避章帝降罪,就将狮皮剥下,由兄弟俩装扮成金毛狮子,一人逗引起舞,此举不但骗过了大月氏使臣,连章帝也信以为真。此事后来传出汉宫,老百姓认为舞狮子是为国争光、吉祥的象徵,于是仿造狮子,表演狮子舞。舞狮从此流行。
南北朝起源说。南北朝时,民间也流行舞狮子。相传北魏时屡受匈奴侵扰。有一次,匈奴特製木雕狮头并用金丝麻缝成狮身,派善舞者到北魏进贡,意图在舞狮时行刺魏帝,幸亏被忠臣识破,匈奴使者才知难而退。但是,北魏皇帝喜爱上了舞狮,命令仿製,舞狮得以流传后世。也有说法认为,舞狮的起源与宗教活动有关。其中,最具代表性和说服力的是南北朝宋文帝元嘉二十三年(446),交州(今广东、广西一带)刺史檀和之奉命征讨林邑,林邑王范阳指挥士兵,操着长矛,骑在又高又大的象背上,使宋兵无可奈何。宋先锋官想到百兽害怕狮子,想必大象也不例外,于是命士兵做了很多假狮子。每只假狮子由两个士兵披挂着,一人舞狮头,一人舞狮尾,隐伏于草丛中。双方交战,宋军放出了许多张开血口的假狮子,张牙舞爪直奔大象,大象吓得掉头乱窜,林邑军全军败退。从此,舞狮在军队里流传开来,后来又流传到民间。五代之后从中原流传至岭南一带。
唐代起源说。传说唐明皇有一天做梦,梦见一只五彩缤纷、阔口大鼻的独角兽对着自己。这只怪兽没有恶意,在台阶前滚球,姿态威武。唐明皇醒后想重睹这一现象,于是要近臣照他梦境中的瑞兽模样製造出来,同时让乐部用雄壮的锣鼓配乐编成舞蹈。自此之后,舞狮便流入民间。在唐朝,舞狮子已发展为上百人集体表演的大型歌舞,还作为燕乐舞蹈在宫廷表演,称为“太平乐”,又叫“五方舞狮子”。当时的舞狮子还流传到了日本。日本的一幅《信西古乐图》中,就画有古代日本奏乐舞的场面,与唐代的相似,只是规模小得多。
唐代以后,舞狮子在民间广为流传。宋代的《东京梦华录》记载,有的佛寺在节日开狮子会,僧人坐在狮子上做法事、讲经。明人张岱在《陶庵梦忆》中,介绍了在浙江举行的灯节上,大街小巷,锣鼓声声,处处有人聚集观看舞狮子的盛况。

南狮起源于南海

南粤大地,以其北隔五岭,南接大海的特殊地理位置,孕育出敢于拼搏进取,务实致用等具有鲜明地方特色的岭南文化。
受岭南文化的薰陶,岭南地区的舞狮具有鲜明的区域特色,南狮由北方的黄狮子(北狮)脱胎而来,与北狮相近,南狮头上扎有一只角,威猛粗犷,讲究神似,鼓乐激昂,令人警醒,故南狮又被称为醒狮。
南狮
传说,在远古时候,广东南海出现奇兽,身长八尺,头大身小,眼若铜铃,青面獠牙,头生一独角。这头奇兽于除夕晚出现,来去如风,专门破坏农作物,包括稻米,蔬菜等等,村民乡众不胜其烦。因他每逢过年时就出现,于是人们称之为“年兽”,乡民们就商议消灭“年兽”。
有智者献计,用竹篾及纸,扎成奇兽的形状并染上颜色,以各种形状的布织成兽身,再集勇士十数人,持锅等打得响的器具,并由一人手持双菜刀,立于一圆砧旁準备敲打。大家依计而行,他们埋伏于“年兽”必经之地。
当“年兽”出现时,众勇士一涌而出,击打乐器发出“锵锵”、“咚咚”之声,如雷贯耳。“年兽”听见,吓坏了,落荒而逃,从此销声匿迹,不复出现。为了庆祝驱赶奇兽成功并纪念纸扎兽头的功劳,村民便于春节将它拿出来舞动。有的人们建议把它命名为舞狮:因为狮是兽中之王、勇猛的代表和吉祥的象徵。后来,乡民除了在新年期间舞狮,也在庆典上表演舞狮,以增加热闹的气氛。
相关史料也记载,广东南海是南狮最早最正宗的发源地。明代初期,南海便有专门製作舞狮和锣、鼓、钹的能工巧匠。附近墟集、村落、逢年过节或遇到重大喜庆必定出动舞狮助兴,成为民间传统体育活动。四乡和相邻郡县多有到佛山採购狮子和锣鼓,这使南海的舞狮技艺得到流传和推广。
经过多年的发展,南狮就种类而言分为四大流派,有南海大头狮、鹤山鸭嘴狮、清远英德鸡公狮、雷州半岛的鹦雄狮。各地方的不同特点:广州、佛山的大头狮俗称“佛庄、笑狮”,它的外形取唐代石雕狮子的精华,特点是额高、眉精、眼大、口宽频笑。鹤山的鸭嘴狮头稍长,俗称“鹤庄、画形、禽形或豹仔”,特点是眼企、吊眉、嘴形有鸭嘴和青蛙嘴两种。清远英德的鸡公狮和雷州的鹦雄狮等,其狮头有大号、二号和三号之分,外貌是以色彩来表现其性格。
关于南狮最大的特点就是神似,南狮突出一个“醒”字,就必须在“跃”、“扑”、“扎”三方面下功夫,功夫老练的舞狮手舞起狮来,已经达到睡狮已醒,动静分明,刚柔相济,形神俱备,人狮一体。
传承与创新 南狮文化与技艺
在广东,每逢节庆或有重大活动,舞狮助兴是必不可少的节目。各个自然村落每年都会舞狮游行,鸣放鞭炮,耍武比艺,共祝万事顺意,人乐年丰。脱胎于唐代宫廷狮子舞的广东南狮,在广东田野的自娱自乐中轻鬆过滤掉宫廷艺术的迟缓慵懒,注入草根的积极爽朗。
明清以来,随着珠江三角洲人到南洋谋生,南狮也像对家人的牵挂一样,被人们带着漂洋过海,成为今天维繫华人世界的重要文化纽带,也成为世界认识中华文化最生动的一个样本。现在,“有华人的地方就有舞狮活动”,日本横滨中华街的华人学校里,舞狮是男生们的必练功夫。2007年,“舞狮”被马来西亚官方列为本国50大国家文物遗产,得到政府固定拨款支持发展,成为维繫大马华人社会的又一纽带。
反过来,流传到海外的舞狮也在推动中国舞狮的更新。20世纪末,马来西亚、新加坡等地的华人舞狮界经过精研中国舞狮,创出动作惊险、更具观赏性的高桩舞狮。脱胎于广东南狮的高桩舞狮回流中国,诞生了现在的“竞技南狮”。如今,各种舞狮大赛的竞技场上,在2.5米-3米的高桩上演绎惊心动魄的动作场面,已然成为夺取锦标的最有力法宝。湛江的许屋、太平镇等舞狮团,甚至已经开发出高桩单狮“飞跃穿火圈”的绝活。提起这些,湛江市民众艺术馆馆长朱卫国总是心潮澎湃,因为他知道这是舞狮发展历程中一次了不起的跨越。
南狮文化是岭南文化的优秀代表,距今已经有一千多年历史,历代相传,鼎盛不衰,是我国众多民族体育中的一朵亮丽的奇葩。舞狮文化内涵丰富,狮是一种雄健、威武、勇敢和力量的象徵,更是一种文化的载体。这项运动集武术、舞蹈、编织、刺绣、绘画和音乐等多种艺术于一身,通过人体之间的搭配连线、密切合作,模仿狮的各种形态动物,来表现体意,是最能体现我国民俗民风的传统体育项目之一。
南狮深厚的文化底蕴决定了其不愧为我国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它不但能烘托节日热闹气氛,而且显示出我国人民尚武、爱国的精神,其深厚的文化底蕴与内涵是当代流行的西方体育无法比拟的。
南狮蕴涵着中华民族特有的精神价值、思维方式和文化意识。南狮文化也是岭南文化的有机构成,寄託了岭南先民勇于创新,坚持不懈的精神,我们甚至可以从南狮演变与发展轨迹中看出岭南文明不断进步、冲突、融合的轨迹。在发展过程中,南狮文化广泛地吸纳了各个文化特质,形成了岭南文化先进而鲜明的文化性格,成为岭南文化的缩影。
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经过二十多年的发展,南狮文化被广大华侨带到了东南亚、欧美地区,代表华夏民族的文化核心,成为凝聚海内外华人、华侨的“黏合剂”,对推动民族认同、民族和解、跨文化交流与互动、人类文明的进步和丰富世界文化多样性作出了杰出的贡献。
南狮蕴藏着中华民族特有的精神价值、思维方式和民族情结,当前,以南狮为代表的文化建设受到冲击的趋势正在日益加大,抢救与维护已经刻不容缓,保护与传承南狮文化是我们义不容辞的义务。我们要站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高度保护该运动,要建立体育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成立专门的南狮研究与保护机构,逐步实现南狮文化保护的科学化、规範化、法制化,使我国各民族的经济文化共存共荣,交相辉映,永葆中华文明的灿烂多姿。

南狮与北狮的区别

北狮北狮
狮有南狮和北狮之分。近年来,在国家体育总局、中国龙狮运动协会与各地龙狮运动协会的推动与倡导下,尤其是中国龙狮名镇西樵每年
南狮南狮
五一节和国庆节都举办“黄飞鸿杯”狮王争霸赛,有力地打破南、北狮区域界限,促进了南北狮艺交流,推动了中华狮艺发展。如今多个南方地区组建有北狮队,许多北方地区同样有南狮队。
南狮和北狮各有不同的风格和特点。南狮以广东舞狮最有代表性,而广东的舞狮则以广州、佛山较有特色。
南狮外形与北狮外形在造型上有严格区别,北狮以写实为基础,它的造型、结构、色彩、装饰和表演以模仿狮子为主。最初北狮在长江以北较为流行,而南狮则流行在华南地区。近年也有将二者融合的舞法,主要是用南狮的狮子,北狮的步法,称为“南狮北舞”。
南狮表演有采青过程。北狮的“引狮员”不仅是表演者也是指挥者,但没有采青程式。南狮“狮头”与“狮被”紧密相连,而北狮是分开的,表演时捆绑在一起。

北狮

造型酷似真狮,狮头较为简单,全身披金黄色毛。舞狮者(一般二人舞一头狮子)的裤子、鞋都会披上毛,看起来就像是维、惟肖惟妙的狮子。狮头上有红结者为雄狮,有绿结者为雌性。北狮表演注重灵活的动作,与南狮着重威猛不同,舞动是以扑、跌、翻、滚、跳跃、擦痒等动作为主。
北狮一般是雌雄成对出现,由装扮成武士的主人前领。有时一对北狮会配一对小北狮,小狮戏弄大狮,大狮弄儿为乐,尽显天伦。北狮表演较为接近杂耍。配乐方面,以京钹、京锣、京鼓为主。

南狮

又称醒狮,以神似为基础,同武术相结合,以塑造一个夸张、浪漫的狮子为艺术形象,其形象不如北狮细腻,但重在轻灵敏捷,刚柔相济。
南狮
南狮造型较为威猛,舞动时注重马步,主要是靠舞者的动作表现出威猛的狮子形态,一般二人舞一头。狮头以戏曲面谱作鑒,色彩艳丽,製造考究,眼帘,嘴都可动。南狮的狮头还有一只角,传闻以前还用铁做,以应付舞狮时经常出现的武斗。传统上,南狮狮头有“刘备”、“关羽”、“张飞”之分。三种狮头,不仅颜色、装饰不同,而且舞法根据三者的性格而异。南狮除外形不同外,尚有性格不同。白须狮舞法幅度不宽,花色品种不多,但沉着刚健,威严有力,民间称为“刘备狮”。黑须红面狮,人称“关公狮”,舞姿勇猛而雄伟,气概非凡。灰白鬍须狮,动作粗犷好战,俗称“张飞狮”。
南狮的舞动造型很多,有起势、常态、奋起、疑进、抓痒、迎宾、施礼、惊跃、审视、酣睡、出洞、发威、过山、上楼台等,舞狮者通过不同的马步,配合狮头动作把各种造型抽象地表现出来。为了增加娱乐性,有时还会用上特技动作,例如,上肩(舞狮头者站在狮尾者肩上)、叠罗汉、上桿(爬上竹桿)、过梅花桩等。舞动中主要表现狮子喜、怒、哀、乐、动、静、惊、疑等八种神态,以采青为己任,随着锣鼓的节奏,历尽艰险取得胜利。
随着鼓乐节奏,狮子从“沉睡惊醒”、“搔头摆尾”、“仰视低顾”、“探测方向”,到“出洞”、“见青”、“碎青”、“狂欢”、“翻滚”等,动作千姿百态,栩栩如生,很富有人情味,时而威风凛凛、怒视邪恶。时而谦恭有礼,憨厚善良,逗人喜爱。
舞南狮时还会配以大锣、大鼓、大钹,擂动起来也更是振聋发聩,使人警醒。狮的舞动要配合音乐的节奏。舞南狮有时还会有一人扮作“大头佛”,手执葵扇带领。舞狮之前通常还会举行“点睛”仪式,就是把硃砂涂在狮眼上,象徵给予其生命。可以说,南狮是集观赏性、艺术性、竞技性为一体的具有强烈吉祥、喜庆色彩和气氛渲染能力的中华民族传统体育项目。
“佛装”和“鹤装”
传统的南狮分为“佛装”和“鹤装”两种。
佛装狮,由叫佛山狮,外形口大高身,步法阔大,舞动起来较为威武、有霸气,但狮头有七八斤重,舞起来不够灵活。
鹤装狮,又叫鹤山狮,则狮嘴扁圆,狮头比“佛装狮”要轻得多。其外形较扁身,嘴椭圆形、长扁。
清朝道光年间,鹤山越塘乡名医冯庚长,将狮艺带回原乡发扬,在佛山狮头之基础上将狮头稍加改良,使鹤山狮更加不怒而威,狮头主框较椭圆形,长扁。此外,鹤山狮的舞法较为轻灵,活泼。
鹤山狮鹤山狮
佛鹤狮
南海大沥叶四牛师傅将这两种狮的优点结合起来。他设法对传统的“佛装狮”进行改进,把“鹤装狮”鹤眼、长嘴的特点与“佛装狮”虎眼、阔嘴的特点相融合,製作出了鹤眼、翘嘴的“佛鹤狮”,改装后的狮头不但保留了原来“佛装狮”威武勇猛的特点,同时也具备了敏捷灵活的能力,这种狮子被称为“佛鹤狮”。
2009年,“佛鹤狮”狮头扎制被列入了南海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政府的重视也让四牛师傅看到了南狮扎制工艺传承和发展的希望。

南狮的传统套路与高桩南狮

按表演套路分为传统狮与现代高桩狮,按类别分为“佛装狮”和“鹤装狮”。南海既是传统南狮的策源地,更是现代高桩狮的创新地。

传统南狮的形态与套路

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舞狮的时候,狮子随着鼓乐声,左腾右挪,上窜下跳,前探后视,时而威武勇猛,雄壮威风,时而嬉戏欢乐,幽默恢谐。不懂传统南狮的人认为狮子舞得活灵活现、生动有趣。懂得南狮的内行人则知道,每一个鼓点、每一个动作、每一个形态都有着规定的套路与不一样的意义。
南狮
成功的表演让观众看到的不但是精湛的技艺和高超的难度,更重要的是让观众从中看出或悟到狮子在表演中的各种思维、各种动作的目的,把舞狮表演拟人化,赋予人的思想。
在舞狮技艺中,南狮重写意,所以,南狮有喜、怒、哀、乐、动、静、惊、疑这八种形态,这些形态把狮子表演得惟妙惟肖、出神入化、淋漓尽致。例如,喜:狮子为了采青,不惜千辛万苦,排除万难,当採得青时,喜形于色。怒:狮子遇到物体阻挡或外物骚扰,便会愤怒,舞狮者须领会表达。哀:狮子遇到困难,未能解决,便会显露哀伤,如何表达,全靠舞狮者。乐:狮子在桩上自由跳跃,落脚抓水,尽显快乐神态;动:狮子好动,喜爱跳跃,舞狮者在桩上跳跃,更能表现其动态。静:狮子经过千辛万苦,困难重重,身心感到疲倦,便需静下来休息。惊:狮子遇到危险,便会产生惊怕的动作,舞狮者便须要将其惊怕动作表达给观众。疑:狮子多疑,对身边每一样新的事物,皆产生怀疑,故舞狮者必须做出疑虑神态。
南狮各种形态在表演时,要求鼓点作如下配合:
:配轻、快、欢乐的鼓点,狮子高兴、快乐、眨眼、微笑、轻摆头或轻跳转身,配弓步、马步、上膝或独立步等。
:配重、急、快鼓点。狮子生气发怒,怒目瞪眼,开口吼叫,狮头用力抖动,配马步、弓步站立步等。
:配急、重的鼓点,狮子遇到困难而露哀伤,狮头左右摆动,老是踏步或转身等。
:鼓点要轻、重、快结合。狮子喜欢快乐,摇头摆尾,眼、嘴随鼓点节奏而开合,配小跳、秩歌步、小步跑等步法。
:根据狮动激情配以轻、重、快、慢、急、缓鼓点,步法随鼓点节奏而改变姿态。
:鼓停狮静,目光平稳,配仆步、弓步、马步。
:鼓点快、重,后突停鼓点,因突然情况使狮子产生受惊而狂奔或原地瞪眼开口或合嘴,狮身抖动,特别狮后腿的抖动要突出,迫真,配弓步、马步等。
:配轻、慢鼓点,开眼合嘴,狮头左右慢转或前伸后缩,不轻举妄动,猜疑不信,配与仆步、弓步、马步,上膝等造型。
南狮造型套路也很多,这就要求舞狮人利用人体多种姿态和狮头、狮尾双人配合,将力度、幅度、速度、耐力等揉进舞狮技巧中,完成各种高难度动作,或动或静,表现狮子的勇猛剽悍、顽皮好动等习性。
根据南狮的形态与套路,南海舞狮编出了许多脍炙人口、广为流传的套路。最为着名的有瑞气护佑创辉煌、群狮起舞庆昇平、巧夺莲花青、勇夺帅旗、翻山越岭采灵芝、狮子过三山、双狮楼台会、灵蛇献瑞等。
南狮每一个套路都有不同的含义。例如,“瑞气护佑创辉煌”是指醒狮得知在高山峻岭中有一株汇聚天地灵气孕育成型的仙草,醒狮为求仙草,穿溪过涧,上高山、过峻岭,历尽千难万险,终得灵气仙草。该套路的寓意为:成功创业,靠的是志气、勇气和自身努力。又如,“群狮起舞庆昇平”,是指群狮在抑扬顿挫、轻鬆活泼的鼓乐节奏中来回穿插,翻飞腾跃。动作乾净利落、整齐划一、造型威武。呈现当今太平盛世之喜相。该套路寓意为:天下太平盛世,群狮起舞,气氛热烈,适合企业开张、大型楼宇奠基、周年誌庆等庆贺场面。

醒狮采青

在南狮表演与比赛中,最重要的一个环节就是采青。相传,“采青”原来有“反清复明”之意,缘于清代统治者施行暴政,大兴文字狱,滥杀无辜,激起民众义愤,百姓反清活动风起云涌,将南狮称为醒狮就有暗示国人应该觉醒之意。采青有“采清”与“踩清”的谐音,含有推翻清朝的含意。之后,采青遂变成娱乐昇平的狮艺表演的一个环节,“青”普遍用生菜。
南狮
舞狮的时候,人们一般会悬挂一根生菜,取其意头,有“生猛”、生意兴隆的象徵。把生菜及利市(红包)悬挂起来,狮子在“青”前舞数回,表现犹豫,然后一跃而起,把生菜一口“吃”入嘴内,再把生菜“咬碎吐出”,然后向大家致意,或把“青”吐出来抛给主人,主人接“青”以后,表示接到福了,无比高兴。
生菜的粤语谐音为“生财”,有财源滚滚、生意兴隆之意。为了增加娱乐性,采青有时还会用上特技动作,如上肩(舞狮头者站在狮尾者肩上)、叠罗汉、上桿(爬上竹桿)、过梅花桩(经过高低不一长木桩)等等。
南海风俗喜舞狮,每到春节、元宵节都有狮队进村,家家户户均在门前放置生菜一盘,以备狮子採食,南狮“食”生菜称之为“采青”。有些人家为避免狮队看不见“青”而将生菜用竹竿高挂门前,并附红包一封,以酬谢狮队舞狮辛苦。时至今日,在南海大沥镇,每年的的农曆正月十四,全镇都保留这一风俗。
采青经过一代代舞狮人的传承与发展,已经有了多种形式,如盘青、蛇青、蟹青、凳青、高青、地青、水青、和桥青等。其中,采高青又名“企膊”(站在肩膀上),最为高难。舞者各舞狮头和狮尾,站在二人的肩膀上表演,一边舞耍动作,直至将预先扎挂的“青”採下来。狮的舞动要配合音乐的节奏。舞狮有时还会有一人扮作“大头佛”,手执葵扇带领。

南狮点睛

南狮点睛是南狮传统习俗之一,有着悠久的历史,蕴藏着吉祥喜庆之意。一般新的狮头扎成还没有启用前就要举行点晴仪式。在古代,富贵人家请狮子,都要求狮队扎作新狮子,在舞狮之前举行点睛仪式,由邀请狮队的主人点睛。主人来到雄狮面前,妙笔数落,分别在狮子的双目、额和舌头三处点上殷红硃砂漆,随即礼成。
南狮
到了现代,无论是企业开张庆典或奠基,还是表演比赛集会,都会启用一批新狮子,在活动前均要举行点睛仪式。一般认为,南狮点睛之举能使每个狮子都充满希望和祝福,点睛后的狮子才有生命。
点睛仪式很隆重,点烛焚香,拜过祖师爷后,就开始点晴。点睛的原料由硃砂、金粉、红水、白酒调成,有资格开光点睛的都是德高望重的人士。一般点六下,取“六六大顺”之意。
点睛的顺序是:一点中央额头镜,点过天庭亮,福星高照。二点左眼,点过眼睛有神,眼光独到。三点右眼,点过事业兴隆,人财两旺。四点狮口利头(舌头),点过狮利有口福,衣食无忧,口福万利,财源广进,吉祥如意。五点耳朵,点过耳朵听八方,生意兴隆,能接八方财神。六点尾巴,点过尾巴人缘好,能承上启下。点睛仪式结束后,点睛人士直接赏红包给狮子。

高桩南狮起源于南海

高桩南狮起源于南海,发展创新也在南海,现已成为国家体育总局与中国龙狮运动协会在全国、全世界推广的南狮比赛项目。
高桩南狮的发展只有二十多年时间。1988年,当时的南海县组织狮队外出参赛,开始上高桩。高桩南狮由此而生并很快风靡世界。受中国龙狮运动协会委託,南海龙狮运动协会制定了《高桩南狮比赛套路》、《高桩南狮比赛规则》,推动了传统南狮向竞技南狮发展。高桩南狮的诞生与普及推广,南海功不可没,成为南狮创新发展的试验田与排头兵。
如今,高桩南狮已经在世界各地得到推广,许多体育学院都有这个训练课程。相比传统狮艺,高桩南狮虽然动作难度也大,但对动作内涵要求却没有那幺高,比较容易学。主要动作有上腿、站肩、坐头、上桩、桩上飞跃、桩上来回穿梭、桩上环回快走、钳腰、壁虎功、翻、钢索、过桥、悬挂等。
高桩南狮桩阵从桩头至桩尾全长16米,最高桩3米。随着锣鼓声,南狮飞身上桩、上肩坐头、桩上飞跃、来回穿梭、钳腰饮水、悬挂采青。尤其是南海狮队的狮头狮尾能够同时飞身跃过4米左右间距的桩柱,腾跃跨度是目前国内外南狮表演中最远的纪录。
高桩南狮一系列高难度动作惊心动魄、刚健勇猛、威风凛凛、扣人心弦,让人眼花缭乱、拍手称绝,把狮子的喜、怒、哀、乐、动、静、惊、疑等各种形态表现得淋漓尽致。
近年来,在西樵山举行的“黄飞鸿杯”狮王争霸赛中,南海龙狮运动协会更是再度创新,首度推出竞争南狮、水上飞狮、双狮对打等新套路。被世界狮艺界称为“中华绝技”。
高桩南狮表演套路多、难度大。如喜则欢而碎步,怒则仪态万千,平常则闭眼稳步,乐则跃而跨步,这些都是神秘而古老的南狮套路。而飞身上桩,腾挪飞跃,挂桩钳腰,勇过铁索,这些都是高桩南狮的难度。高桩南狮让人们在观赏舞狮表演中,时而紧张,时而惊奇,时而欢乐,从而陶醉在美好的艺术享受之中。

大头佛

传统的舞狮子必少不了“大头佛”。头戴弥佗佛一样的大头面具,身穿岭南水乡自製的丝绸长衫,手摇一把破扇,摇头晃脑地做出各种搞笑动作。
南狮
“大头佛”传说之一:“大头佛”是文殊菩萨的化身。
狮子是森林之王、百兽之首,兇猛异常。传说,玉皇大帝为了将狮子驯化后给人类所用,就专门安排文殊菩萨驯狮子。
把动物界的狮子驯化为听从人指挥的狮子,驯狮是十分重要的。民间认为,经文殊菩萨驯化的狮子能给人带来喜庆与吉祥。所以,舞狮子首先由文殊菩萨出场训练坐骑狮子,文殊菩萨怕人认出来,就化妆成笑脸常开、没有烦恼的“大头佛”。舞狮开始,狮子先呈睡觉状,“大头佛”依次刷牙、漱口、擦面、拗腰、饮水,然后唤醒狮子、驯化后的狮子按“大头佛”的指引玩滚绣球等传统狮套路。“大头佛”与狮子演毕,再由各徒众表演拳术、气功、兵器、对打等内容,这些是传统狮的基本套路。
“大头佛”传说之二:“大头佛”是个顽皮的男孩。
很久以前,佛山某街住着一个寡妇和其独子,独子名叫佛山,生得头特别大,绰号“大头佛”,“大头佛”喜欢玩秋色,母亲觉得玩秋色就是做戏,不同意他去参加。但“大头佛”常背着母亲去玩。有一年,秋色巡游,“大头佛”偷偷跟随秋色队伍去玩,母亲发现后去追赶儿子;那时正当初秋,天气尚热,母亲手里拿着一把葵扇,一见到儿子就用葵扇照头打去,边打边骂,“大头佛”则左闪右避,在秋色队伍里左穿右插,民众见到这幕“寡母当街打仔”的闹剧,还以为是秋色的新节目,不禁在旁喝彩。后来,民间艺人将“大头佛”编成秋色游行的一个节目,并保留至今。
在西樵,梁光泰会玩全套“大头佛”动作。2007年,63岁的兴光泰还考取国家级龙狮裁判和教练证书,成为了西樵镇第三位国家级龙狮裁判和教练。

中国醒狮之乡

“中国醒狮之乡”---广东省湛江市遂溪县。遂溪县政府决定从2005年开始,每年12月8日都举行“遂溪醒狮艺术节
“遂溪醒狮艺术节”就2005年举行过一次;后来就没举行过。
遂溪文车醒狮团2008.8,8在鸟巢表演遂溪文车醒狮团2008.8,8在鸟巢表演
2004年首届“遂溪醒狮艺术节”于11月26日开幕。当天,在该地的文化广场和县城主要街道,举行了精彩的醒狮展演和“狮乡之夜”文艺晚会,11月27日至12月8日,各地醒狮队轮番表演,切磋技艺。此外,还举办了与醒狮有关的书法摄影展。
遂溪的民间醒狮活动历史悠久,源远流长。
近几年来,当地政府遵循“积极保护、合理开发、有效利用、鼓励竞争”的原则,坚持“现代与传统并重,推进文化事业全面发展”的思路,积极发展民间醒狮艺术,醒狮队伍不断壮大,民间醒狮团队已有255个,其中高桩狮28个,地狮227个,表演者过万人。
遂溪文车醒狮团在北京奥运鸟巢表演排练遂溪文车醒狮团在北京奥运鸟巢表演排练
舞狮是一门集武术、舞蹈、锣鼓于一体的综合性艺术。遂溪的舞狮队中,有男子、女子醒狮队;单狮、双狮;地狮、高桩狮;高桩单狮、高桩双狮等,形成独具特色的醒狮艺术风格,多支舞狮队在全国大赛上获奖,其中的文车醒狮队还到法国巴黎参加“中法文化年”展演,2003年12月遂溪县被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命名为“中国醒狮之乡”。
遂溪醒狮属于南狮,享有醒狮之乡之美誉,曾代表中国出访多个国家。湛江遂溪文车醒狮团担任2008北京奥运会开幕式醒狮表演特约嘉宾。
声明:此文信息来源于网络,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baisebaisebaise@yeah.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