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百科> 正文

南湖(安徽省宣城市南湖)

2017-11-14 04:47:04 百科
南湖(安徽省宣城市南湖)

南湖(安徽省宣城市南湖)

宣城南湖位于宣城地区北边,是一个湖光山色美景十分诱人好地方,这个南湖在当地也叫南漪湖,湖水总面积189平方公里,是皖南第一大湖泊,为古丹阳湖的一部分。

基本介绍

  • 中文名称:南湖
  • 地理位置:宣城

历史渊源

宣城南湖早在中国古代的唐朝年间就已经名气很大的,当时有名的大诗人白居易就专为描写南湖风景写过名诗名为《南湖春早》、《南湖晚秋》,诗中把南湖的春光美景摆写的生动诱人,特意突出了这里的大片竹林景观。登临敬亭向东眺望,可以看见大片烟岚缥缈的水域,就是湖的倩影了。有诗讚美道:“风回云断雨初晴,反照湖边暖复明。乱点碎红山杏发,平铺新绿水萍生。”还有:“问旧时荷花,问当年绿萍,沿着记忆的田埂,一个趔趄,依稀扑进桃花渡。”革命家、军事家、诗人陈毅于1939年3月4日所写《由宣城泛湖东下》一诗也广为传诵。
宣城南湖不光是春天景色诱人,这个地方的秋景也十分美妙,特别是在秋天的傍晚时分,游人漫步在南湖岸边,放眼四望时,不但可以看到美丽的蓝天白云,更能看到大雁队队飞行的样子,它们飞累了以后,湖边的芦苇就是它们天然的家园,这些大雁的存在也成了南湖风景区的一大亮点。南湖风景区是一个交通便利的地方,因为宣城市正好是连线上海的皖江的重要交通枢纽,游人不论从江南的哪个城市出发,到达宣城都是很方便的,从宣城区有分交车可以直达南湖。

地理位置

宣城南湖

自然资源

水系生态
宣城南湖三面环山,湖内有九嘴十三湾,其中南姥咀半岛直伸湖心,形如游龙,气象万千。南湖分东西二湖。西湖盛产河蟹、青虾、鱅鱼、甲鱼;东湖鱼群畅游,水鸟翔集,碧波蕩漾,湖光潋滟,环境优美,水质良好,保护着湖区的生态平衡。南湖的鱼、虾、蟹、鸟、雁等水产野禽资源极其丰富,尤以出产银鱼、螃蟹享誉海内外。并被国家列为河蟹出口基地。自古南湖有“日产斗金,夜生斗银”的美誉。湖中资源极为丰富,盛产各种鱼类及菱、藕及野禽等,尤以青虾、河蟹、银鱼、毛刀鱼四大特产而闻名。
南湖
风力发电
2014年10月9日,南漪湖风电场正式併网发电,该项目系皖南地区第一座併网发电的风电场,总投资近5亿元。项目併网发电后,理论年发电量14943.4万Kwh,年上网电量11268万Kwh,等效满负荷利用小时数2333h。2015年,该风电场将提供更加清洁的电力,为当地的社会发展和居民需求提供更多电力服务。

休闲娱乐

南湖景色绮丽,鱼种繁多,也是鸟儿的栖息之地,每当秋来临之时,大雁会到这里来,在夕阳下起舞。这就是古人“南湖落雁”之美誉的由来,也是古宣城“十大胜景”之一。所以到南漪湖上赏秋景是一件很美妙的事情,并且南漪湖有很多物种都值得去研究。
南湖

美丽传说

沈村传说

当年富甲江南的沈万三因为得罪了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军师刘伯温借治理水患之由,遂修筑“东坝”,淹没了沈万山的三十万亩良田而大大拓展了湖面,为南漪湖注入了新的生命。后人在枯水季节依稀可见湖滩上人工修建的石桥、沟壑。另一种说法是沈万三富有以后,什幺都不顾及而且说大话,由于他的田地多,所以言道:我走路不沾天边,吃饭不靠老天,正由于这句话,得罪了老天爷,所以老天爷就将南湖压了下去,以惩罚沈万三,所以形成了今日的南湖。在渔民中至今还流传着很多美丽、动人的传说:刘伯温筑东坝时,因切断了水道,惹怒湖中妖魔出来作祟,于是在沿湖的新沟嘴、黄龙嘴、许家嘴、南姥嘴、铁鱼嘴、穆家嘴各建一座宝塔,镇住了六条妖龙。在大金山上有只金鸡也趁乱作怪,刘伯温遂又号令一雄鹰化作山石将其镇住,命她每天凌晨按时报晓,以唤醒湖中渔民下湖作业……
南湖

贡村遗址

位于棋盘乡南漪湖畔的贡村没有出现传说中的富商大贾沈万三。历宋、元、明、清四朝,这里倒是出过好几任“天官”,成为江南一大名门望族。
据《贡氏宗谱》记载,贡姓者原为複姓“端木”,其先祖名赐,字子贡。孔子七十二个得意门生之一。子贡的后裔,为念始祖,次“贡”字属姓,沿袭至今。南宋靖康年间(公元1126),金兵南侵,贡氏族中一位叫祖文的青年因护驾宋高宗赵构南渡有功,封为都总将军使,后与岳飞“岳家军”会合,大破金兵于新城(今江苏江宁县),又升任镇守秣陵关(今南京)总镇,遂举家迁居宣、广之间的南漪湖滨,即今日之贡村。
南湖(安徽省宣城市南湖)
绍兴十年三月(1141年4月)秦桧以诬陷不实之词逮捕岳飞下狱,次年岳飞即遭杀害。贡祖文在极度悲愤中,冒着生命危险,辞官归里,并一度将岳飞三子岳霖隐匿于贡村宅中。现村子里有一棵千年银杏树,说是贡宅遗物。岳飞是一位伟大的民族英雄,他的抗金业绩,如日月经天,江河行地,永垂史册。而贡祖文的义举,也时时鸣响着民族精神的另一面。我对这棵银杏树注视良久,崇敬之情油然而生。今贡村有贡祖文衣冠冢,棺内放祖文当年所用战刀一把。清嘉庆二十三年(1818),贡氏合族重立的先祖墓碑尚在,碑文清晰可辨。
村里人说,贡氏家族几经辗转,曾一度移居地处偏僻的曲河城南三十里处的柳塘(今江苏省丹阳县延陵乡柳菇村),直至贡祖文第四代孙贡大用复由丹阳迁居宣城。此后弃武从文,建“南湖私塾”,延师办学,教育子弟。从此,芳村德里,官宦不绝,文人雅士,层出不穷。至贡祖文第八代孙贡师泰,做上了拜监察御史、吏部侍郎、兵部侍郎、礼部尚书,也就是所谓“天官”了,成为元代“名高一代,文照千古”的显赫人物。元史记载,贡师泰生性倜傥,形貌伟岸,他为官清廉,善断狱,“以文学知名而优于政事”,已然成为一种文化现象。正像余秋雨对柳宗元柳侯祠的评述:“在这里,他已不是朝廷棋盘中一枚无生命的棋子,而是凭着自己的文化人格,营筑着一个可人的小天地。”
如今的贡村湮没在一片废墟之中,显得落寞和荒凉。一片片破碎的瓦砾散落在荒草之中,一处处断垣残壁在夕阳下悽然而立。随处可见的太湖石,倒塌的牌坊群以及水阁亭榭、假山荷池、曲径迴廊的遗痕,既昭示岁月的沧桑,也让人觉出这里曾经的辉煌。村里人指着一块三米见方的巨石说,这叫“流觞石”,整个图像是一个大大的“贡”字,已引起国内古典艺术研究者极大的兴趣。可以毫不夸张地说,这是一处中国古典园林的精粹,它甚至会让你与国内如圆明园等许多着名的园林废墟产生联想。毫无疑问,如果将贡村园林遗址加以开发,这里也会塞满旅游的人群!

胡村部落

明朝初年,这里就呈现一片繁荣的景象。当时的岳村、上湖、下湖、西阳、周村等自然村计300余户,人口逾千人,户间皆铺石板通道。居民中有胡、岳、樊、周4大家族,以胡氏家族为盛。胡氏等族善习武,胡氏先辈胡祖恆为一代名师,且守信重义、乐善好施,后人为纪念其公德和名威,就取村名为胡村。
胡村地广人稀,山林茂盛,南漪湖水产资源十分丰富,因此吸引了很多外地渔民。湖北广济吴氏兄弟率先到此垦荒种粮、结网捕鱼,收穫丰硕。他们生活艰辛的同乡惊羡不已,纷纷结伴迁来;广济人日益壮大,以致至今广济籍人口占全村总人口的60%以上。到晚清,这里建制为“丹山北保”。
回民迁徙胡村始于清末。民间流传,有计姓回民因参加义和团而被清兵和洋人追剿,1881年,计氏自湖北陨阳来投靠沈村镇马镇长(回族),遂在地处偏僻山丘湖湾的回民沖安身;次年返乡将十余户族兄弟接到回民沖落户。1890年,山东、河南等地又相继迁来白、马、魏、赵、袁等族回民,回民人口发展到140余人,回民沖初步形成了规模。回民们白天开荒种地,晚上习文练武。他们信奉伊斯兰教,1922年,回民自筹资金建起了清真寺,寺内设有大殿、客房、水房、厢房、厨房等;他们的心灵也有了皈依之所,回民遂在胡村安居乐业。近年回民又筹资对清真寺进行了修护。胡村逐渐成为皖东南一个很大的回民村,民族大融合的见证。
古老优美的传说,悠远厚重的历史文化现象——南湖的确是一个值得流连的地方。从南湖向南看,从东到西,有三座青山遥遥相望,这就是名闻遐迩的“麻姑晓日”、“敬亭烟雨”、“行廊积雪”三处胜景。有人撰联:“麻姑有意嫁行郎(廊),敬亭阻隔。”一位来自湖北的客人对出下联:“黄鹤无语对鹦鹉,夏口代传!”夏口为汉阳古称,位于黄鹤楼与鹦鹉洲之间,三者也都是武汉的景胜之地。这样,宣城敬亭山、武汉黄鹤楼,一为“诗山”、一为“诗楼”,珠联璧合,又为南漪湖文化圈增添了一道亮丽的风景
声明:此文信息来源于网络,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baisebaisebaise@yeah.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