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百科> 正文

南沙大山乸山烽火台

2017-08-24 12:11:21 百科

南沙大山乸山烽火台

一座修建于明末清初,距今至少450多年历史的烟墩(又称烽火台)——大山乸烟墩,在南沙区开展的第四次文物普查中被发现。

文物普查人员根据有关史料的记载,以及走访当地的居民民众,最终在位于黄阁地区的大山乸山上最高处的山头上,发现了这座相传建于明末清初烟墩。

基本介绍

  • 中文名:南沙大山乸山烽火台
  • 修建时间:明末清初
  • 地理位置:黄阁镇中南部
  • 海拔:224米

概况:

这座烟墩还残存有高4米、底部直径13米台顶直径5米的主体。烟墩从底部到腰帮都是用石头堆砌而成,里面是土堆,基本保存了昔日的原貌。文物普查人员第一次上来调研普查之时,发现在这座烟墩周围长满了杂草、芦苇和树木,把这座烟墩给遮住了,在外面什幺也看不见。后来,专门出资请来农民把烟墩周围的杂草等清除。也有可能,这个烟墩能保留到现在是被外面的杂草等包围没有让外人发现。
大山乸山位于黄阁镇中南部,海拔224米,是南沙境内的第二高峰,主峰四周环绕着十多座海拔150米小山,犹如众星拱月,众子拥母,故名,山体以花岗岩为主,山体南北长2000米,东西宽2600米。
由于大山乸地势高,又处于出海口附近,是一个难得的制高点。因而在当时被选为为传递报警信号的烽火台即烟墩就不足为奇。据当地村民回忆,历史上这里曾多次在有海盗入侵时举烟向当地及番禺、广州方向的各村镇报警,远近闻名,烟墩所在的地方因而得名为“烟墩岗”,此名一直沿用至今。

防御

近代以来,帝国主义烈强都是从海上入侵我国,而且海盗也经常从海上袭击沿海的村镇。为了及时向内地的人员及时传递信息,以共同做好各种防範措施,抗击外敌的入侵。在中国沿海城市历史上就有了一些标誌性的建筑—烟墩(也就是内地所说的烽火台),如大连、青岛等地都有自己着名的烽火台。

历史价值

南沙作为中国沿海重要门户不但有当年清政府修建的虎门炮台、各村镇也多有炮楼之外,也有传递警报示警的烽火台设施,这就是大山乸上的这个烟墩。大山乸烟墩的发现,填补了广州做为沿海城市历史文物方面的一项空白。(南宣)
(摘自《南沙文史》)
声明:此文信息来源于网络,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baisebaisebaise@yeah.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