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南有桐城,北有萧县,两个城市南北相望,春秋时为萧国、桐国,都是历史文化名城。桐城代表文化桐城派,萧县代表文化龙城画派。
基本介绍
- 中文名:南桐北萧
- 文化:桐城派、龙城画派
- 历史:萧国、桐国
地理位置
萧县
萧县位于安徽省最北部,苏、鲁、豫、皖四省交界处,古为萧国(东周时建萧国),春秋附庸于宋,秦置萧县,由此而得名。地处安徽省淮北平原北部,黄淮海平原南端。东和北部与江苏省徐州市铜山区、丰县接壤,西与砀山县及河南省永城市毗邻,南同淮北市杜集区、濉溪县交界,东南与宿州市埇桥区相连。
桐城
桐城市位于安徽省中部,北距省会合肥98公里,南至安庆市68公里,是皖西南的交通枢纽和承东启西的通衢之地,更是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範区的前沿阵地和合肥经济圈南翼门户城市。
旅游
. | 相关景点 | 图片 |
---|---|---|
人文景观 | 皇藏峪国家森林公园、中国百孝文化园、凤山森林公园、金寨古文化遗址园、花果山旅游区、三仙台、萧县博物馆、汉墓群、陶谦墓、苏迈墓、蒋介石祖陵(蒋横墓)、萧县名人纪念馆、王子云故居、朱浮纪念馆、徐树铮墓、徐氏总祠、安徽汉画像石艺术馆、中央文史研究馆、郑正故居、萧龙士故居、萧龙士纪念馆、萧县烈士陵园、冯楼汉墓遗址、西域遗址、宋墓遗址、苏轼得石炭歌处、萧县县衙旧址 | ![]() |
古剎寺庙 | 天门寺、圣泉寺、瑞云寺、广济寺、九圣寺、萧县文庙、萧县孔庙、龙泉寺、竹林寺、三圣阁、千佛禅寺、粉榆寺、龙寿寺、黄姑庵、萧县基督教堂、萧县城隍庙 | ![]() |
自然景观 | 龙湖公园、龙霄公园、蓬莱湖公园、凤湖公园、梅山森林公园、梅村生态园、凤凰山、龙山公园、虎山生态公园、永堌水库、岱湖公园、黄河故道湿地自然保护区、卧佛山天一角乐园—地下溶洞、故道夕照、凤翔体育场馆、栲栳泉、雾猪泉、麻虾泉、拔枣泉、丁里月亮湾、饮马泉山庄、凤山游园、公园路游园、龙河、西湖生态园 | ![]() |
文化遗址 | 淮海战役总前委旧址、金寨文化遗址、花甲寺遗址、萧城旧址、大蔡庄遗址、北泉遗址、陶墟遗址、城阳遗址、萧窑遗址、黄庙战役纪念碑、陈展真烈士纪念碑、淮海战役包围杜聿明部中心战场、萧宿铜灵抗日纪念馆、祖庄铸钱遗址、帽山铸钱遗址、前圩子窑址、卢屯碉楼 | ![]() |
名村古镇 | 永堌古镇、萧国古城、朱陈村、车牛返、郭庄、瓦子口、刘裕故里(西峪)、张老庄村、陶墟村、费村、沈峪村、白土古镇 | ![]() |
商贸中心 | 萧县龙城国购广场、大湾步行街、上岗街、萧县商贸城、中山南路商业街、交通西路商业街、淮海西路商业街、萧县书画街(民治街)、富贵路美食街、丁里镇美食镇、龙城美食文化街、萧县小商品市场(前进路)、萧县巴黎商街、萧县博文城市广场、萧县万尚城时尚广场 | ![]() |
特产
分类 | 名称 | ||||
---|---|---|---|---|---|
水果 | 萧县葡萄 | 萧国圣桃 | 帽山萝蔔 | 萧县水晶梨 | 萧县石榴 |
萧县提子 | 萧县胡萝蔔 | 徐里巴斗杏 | 樱桃 | 朱谢庄黄桃 | |
早餐 | 王二嫂子茶 | 啥汤 | 糖糕 | 烙馍 | 蒸饺 |
油条 | 肉盒 | 煎饺 | 混沌 | 烧饼 | |
菜品 | 萧县羊肉汤 | 皇藏峪蘑菇鸡 | 滑鸡 | 把子肉 | 杂烩 |
瓤菜(千子) | 油炸金蝉 | 香炸琵琶虾 | 葡萄鱼 | 白鸡丝 | |
香椿豆腐 | 蒸菜 | 鱼咬羊 | 绣球羊肉 | 桂花肚 | |
戴四园狗肉 | 萧县羊肉 | 萧国米线 | 酒店乡驴肉 | 糖醋鱼 | |
小吃 | 蛙鱼 | 蜜三刀 | 窝窝头 | 蜜汁地瓜 | 萧县麵皮 |
饊子 | 糰子 | 火烧 | 烫麵 | 拔丝 | |
其他 | 萧县葡萄酒 | - | - | - | - |
地方节日
截至2013年,萧县已成功举办六届中国萧县书画艺术节和五届中国萧县伏羊文化节。
名称 | 时间 | 地点 |
---|---|---|
伏羊文化节 | 初伏之日开始持续一个月 | 全城 |
龙城十月古会 | 农曆十月二十五至二十九日 | 龙城镇 |
萧县书画艺术节 | 一月八日至十日(三年一届) | 龙城镇、刘套镇 |
孝善文化节 | 每年三月十四日 | 杜楼镇 |
皇藏峪文化旅游艺术节 | 每年四月二十五 | 皇藏峪 |
皇藏峪汉文化艺术节 | 每年十月一日 | 皇藏峪 |
刘套农民书画节 | - | 刘套镇 |
黄河故道採摘节 | - | 黄河故道湿地公园 |
饮马泉杏花节 | 每年三月底四月初 | 饮马泉山庄 |
苗山万亩葡萄园观光採摘节 | 每年七月到八月 | 苗山葡萄园 |
皇藏峪重阳登山节 | 重阳节 | 皇藏峪 |
酒店乡万亩西瓜採摘节 | - | 酒店乡 |
黄河故道生态文化节 | 每年四月九日 | 黄河故道 |
概述
桐城历史悠久、人文荟萃、风光优美,人文和自然旅游资源丰富。据普查统计,桐城市共有旅游资源点86处,具有资源总量大、类型齐全、文化内涵丰富和分布相对集中等特点。桐城市的旅游资源主要分布在“一带三区”,即以城区历史文化遗存和历史文化景观为主题,以龙眠山人文山水区和孔城历史文化街区为重点的桐城文化旅游带和嬉子湖湿地生态旅游区、三道岩幽谷飞瀑旅游区、古洞岩古战场遗址旅游区等。城区主要有桐城文庙(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六尺巷、博物馆、桐城派陈列馆、名人故居、桐城老街、龙眠河、仙龙湖等;龙眠山人文山水区人文景观与自然景观交相辉映,文和园(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赐金园、双溪草堂、龙眠山庄、投子山等历史胜迹数不胜数,碾玉峡、观音崖、湄笔泉、璎珞崖、绕云梯冲、披雪瀑等自然胜景美不胜收;孔城古镇民俗区以十甲建制的孔城老街为突出亮点,以及桐梓晴岚和古镇民俗风情等。嬉子湖是安徽省环境优美乡镇和优秀旅游乡镇,镇区水域广阔,物产丰饶,气候分明,湿地连片,资源、植被保护良好,既是一个历史悠久的“鱼米之乡”,又是一个天然安逸的生态家园。三道岩位于青草镇,景区峰峦叠嶂,飞瀑流泉,丹霞炫彩,烟岚腾霄,似一幅天然山水画卷。古洞岩位于桐城市大关镇和舒城县交界处,是三国“硖石之战”古战场,有牌坊和月台、古洞、龙泉庵和罗汉树等景点。老桐城八景是指桐梓晴岚、练潭秋月、投子晓钟、孔城暮雪、浮山夕照、枞川夜雨、竹湖落雁、荻埠归帆;新桐城十景是指孔城老街、古巷和风(六尺巷)、桐城文庙、文和竹影(文和园)、嬉子渔歌(嬉子湖)、龙眠河韵(龙眠河)、桐城中学、灵岩飞瀑(三道岩)、活海乐园(活海欢乐水世界)、黄梅飘香(黄梅酒业文博园)。
桐城市共有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三家(嬉子湖生态旅游区、仙龙湖·活海欢乐水世界和黄梅酒业文博园),国家AAA级旅游景区一家(文庙·六尺巷),国家工业旅游示範点一家(鸿润集团),省级旅游商品生产示範企业1家(霞珍集团),优秀旅游乡镇两个(嬉子湖镇、孔城镇),五星级旅游饭店一家(金瑞古井大酒店),四星级旅游饭店一家(桐城国际大酒店),三星级旅游饭店一家(嬉子湖度假村),五星级农家乐3家(嬉子湖畔养生大酒店、横山庄园、仙龙湖渔港),四星级农家乐二家(三和园、新店农庄),三星、二星级农家乐10余家,国内旅行社8家,旅游商品生产企业18家,旅游购物场所10余家,旅游休闲娱乐场所10余家。拥有桐城文庙、六尺巷等国家级3A级旅游景区,东大街、南大街、胜利街三大历史文化街区,以及1700余年历史的孔城老街、省级龙眠山森林公园和国家4A级嬉子湖生态旅游区,文博馆、宰相府、龙眠河、嬉子湖、投子山文化园、玉雕产业园等景点。
古城区
桐城古城区为桐城市(县)治所在地,已有1200余年历史。古城坐北朝南,背依玉屏、投子、龙眠三山,旁挟石河、龙眠二水。古城初名山城,民国时改为孟侠镇,建国后定名为城关镇。古城建造典雅,曲折迴旋,有“七拐、八角、九弄、十三巷”之称。城中保存完或经修复的古建筑有:体现桐城文化特色的“桐城文庙”;体现明清建筑特色的“东南二老街”;具有江南风韵的“告春及轩”;横跨龙眠河上的“紫来桥”;幽静肃穆的“静土莲社”;千年不涸,富有传奇色彩的“仙姑井”等等。
城中每走一步,就有一处名人遗存,诸如方学渐的“讲学园”,方以智故居“潇洒园”,左光斗故居“啖椒堂”及“左公祠”,张英、张廷玉“宰相府”及“六尺巷”遗址,姚鼐的“惜抱轩”及其手植的银杏树,姚莹故居,姚元之旧馆“竹叶亭”,方东树家庙,方宗诚故居“九间楼”,吴汝纶藏书处“半山阁”,方守敦吟诗亭“凌寒亭”,以及近代革命烈士吴樾故居等等,均历历在目,展示了古城特有风姿。当代着名学者和作家朱光潜、方东美、叶丁易、方孝岳、方令孺、马茂元、光仁洪、舒芜等也都在家乡古城留下青少年时期的足迹。
嬉子湖
嬉子湖生态旅游区位于桐城市东南部,安徽省优秀旅游乡镇嬉子湖镇境内,三面环水、水陆交通发达,距市区25公里,濒临江城名府安庆,距省城合肥仅1.5小时车程;水路泊枞川而通长江,可上溯湖广、下达苏杭。占地面积71平方公里,其中陆地面积30平方公里,水面积41平方公里。嬉子湖景区现有嬉子湖度假村、嬉子湖养生酒店、生态湿地、垂钓中心、户外拓展、古漕运八大码头、嬉子仙岛、十二生肖园、天文科普及4D动感影院、水上乐园、游乐园、欢乐园、空中脚踏车、农副产品及瓜果採摘、游客接待中心、方以智广场、生态停车场等景点及旅游配套设施。
其他景点
市 区桐城文庙(桐城派陈列馆、桐城博物馆、严凤英陈列馆)、六尺巷、宰相府、懿德流芳牌坊、东大街古建筑群、南大街古建筑群、告春及轩、凤仪里、潇洒园、讲学园、桐城中学校园、惜抱轩、半山阁、渡江战役指挥所、左公祠、姚莹故居、吴越故居、紫来桥、净土莲社、古灵泉、仙姑井、芹菜田、活海欢乐水世界等 。
廊桥

城 郊披雪瀑、西山公园、望湖亭、祈雨亭、一笠庵、石门沖、投子山、投子寺、投子晓钟、赵州桥、卓锡泉、盛仪墓表石刻等。
龙 眠龙眠山风景区、龙门、颂嘉湖(境主庙水库)、碾玉峡、绕云梯冲、璎珞崖、媚笔泉、观音崖、双溪草堂、别峰庵、椒子崖、玉龙峡、赐金园、文和园、相国桥、龙眠山庄、大龙井瀑布、黄草寨、姚莹墓等;
白 马白马寺等。
孔 城孔城老街、桐乡书院、藻青山、箱石山、砂岗、桐梓晴岚、孔城暮雪、荻埠归帆、十里柳堤、白兔湖、戴名世墓、戴钧衡墓等。
高 桥南山桥、白兔湖等。
兴 店金牛湖(东风水库)、马尾松人工林等。
大 关古洞岩、硖石关。欧家岭等。
卅 铺龙头山、双忠墓等。
吕 亭鲁王墩、鲁王河、鲁肃读书亭、半天山居、望曹尖、试剑岭、洞宾泉、谷林寺、双龙水库等。
中 义老关岭、杨头茶园等。
黄 铺城西湖(牯牛背水库)、程芳朝墓、檀香崖等。
唐 湾百丈崖、二姑洞、三芝庵、椒岩古民居等。
大 塘桐舒古隘口、民主县政府旧址等。
陶 沖王屋寺塔墓群、三道岩、五聚岭等。
青 草大沙河、青草老街、钓鱼寺(潜山)、太平庵、梅城寺等。
挂车河挂车山、桃花洞、挂车河、水库大坝等。
老 梅老梅树街、银杏林等。
范 岗山考山老尖、朱邑墓等。

金 神金神墩、施从云墓、六儿城遗址等。
嬉子湖松山、落凤窝、嬉子墩、嬉子湖、余珊墓等。
香 铺马家宕、赵汝墩圩等。
新 渡人形河、挂车河、柏年河等。
双 港大横山、练潭老街、练潭秋月、妲妃台、吴鳌墓等。
鲟 鱼枞川夜雨、长江、沿江滩涂等。
文化
桐城文化
桐城历史悠久,文风昌盛,为江淮文化圈的发祥地和集中地。文化是桐城最具特质的资源,也是桐城最具代表性、最具影响力的资源。桐城有各种不可移动文物500多处,其中重点地面文物130多处。桐城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也很丰富。以“六尺巷”为代表的众多的民间故事与传说,数千首民间歌谣,多彩多姿的民俗,《高拨子》、《十番锣鼓》等民间音乐作品,独具特色的民间舞蹈和民间谚语,以及彩绘、编织、雕刻、刺绣、纸扎等民间工艺等,具有深厚的民众基础和蓬勃的发展活力。
桐城派主盟文坛200多年,作家遍及全国,影响达于海外。此外,无论是哲学、史学、诗歌、音韵、绘画,还是美学、翻译、小说与戏剧创作,桐城人都作出了较大的贡献。诗歌方面,仅明清时期桐城能诗者便达千余人,其中女诗人近百家。再如书画,仅安徽省博物馆编辑的《安徽书画家》一书,便收录桐城历代书画家130多人。方以智、胡宗绪等更是才华横溢,在文史哲、自然科学以及书画等方面都作出了重要贡献。
明清之际,大量世家大族迁入桐城,程朱理学发展鼎盛 ,尊儒重教风气盛行,“穷不丢书、富不丢猪”成为民间共识,《桐城耆旧传》记载:“城里通衢曲巷,夜半诵声不绝;乡间竹林茅舍,清晨弦歌琅琅”,桐城人于这一时期在科举上取得了巨大的成功。明清两代有据可考的进士240人,举人640人,贡生509人,明清两代进士、举人人数,与同属安庆府之怀宁、潜山、太湖、宿松、望江等五县进士与举人总和相比,还超越一倍有余。
由科举步入仕途的七品以上官员786人(大学士3人,尚书9人)。另有大量的不走科举之路的名儒硕学,马其昶《桐城耆旧传》为明清耆旧900余人立传,《明史》《清史》记载桐城人物达到70余人,可见本地人才之密集。此地也是仕女结社、论文和诗的集中之地,当时文化气氛之浓厚可见一斑。
建国后,全国各地的桐城籍老一辈学人硕果纍纍,贡献卓着。音韵学家方孝岳、历史学家严耕望、文学家马茂元、散文家张漱菡、黄梅戏表演艺术家严凤英等数百名教授、研究员、编审、艺术家一如星汉灿烂,光彩夺目。县内,文艺新人犹如黄莺争树,一支汇集文学、书画、摄影、戏曲人才的文艺队伍逐渐形成。
1987年,桐城文联各协会拥有会员370人,其中加入国家和省级文联的22人。全县在省以上报刊发表和出版部门出版的各类文艺作品近千篇(部)。民众文化活动更是蓬勃兴盛,推动着公共文化事业不断发展。1987年,县内有文化馆(站)53个,文化专业户400余家;图书馆(室)数百个,藏书数十万册;电影院5座,影剧场48座,新华书店门市部5个;县、乡广播站56个,调频广播发射率覆盖全县,电视转播覆盖半径10公里。
萧县文化
【主词条:萧县文化】
综况
萧县“城形争南北诸朝,风气兼东西两楚”,素有“文献之邦”、“文化大县”的美誉,自秦汉起就是贯通东西南北经济和文化的交流之地。是汉文化、孝善文化、酒庄文化、陶瓷文化的重要发源地之一。是闵子骞芦衣顺母故事的发生地、南朝宋开国皇帝刘裕故里。
原始社会末期,萧县已有很高文化和发达的经济,有花甲寺、金寨、大蔡庄、北泉、城阳等新石器时期文化遗址。夏、商、周三代,萧县是中原文化和东夷文化的交汇区,夏代殷商六族迁此建立萧国,春秋时复建萧国。西汉,丞相韦贤被封为扶阳侯,在萧县建立扶阳侯国。三国时,曹操封四子曹熊在萧县建萧王国。
级别 | 名称 | ||
---|---|---|---|
国家级 | 淮海战役总前委旧址 | 汉墓群 | 金寨文化遗址 |
皇藏峪 | 萧窑遗址 | - | |
省级 | 花甲寺遗址 | 萧县孔庙(萧县文庙) | 北泉遗址 |
瑞云寺 | 天门寺 | 大蔡庄遗址 | |
市级 | 城阳遗址 | 徐树铮墓 | 冯楼汉墓遗址 |
西域遗址 | - | - | |
县级 | 车牛返 | 萧国古城 | 苏迈墓 |
陶潜墓 | 郭庄公社 | 萧县县衙旧址 | |
徐氏总祠 | 宋墓遗址 | 苏轼得石炭歌处 |
级别 | 名称 | ||
---|---|---|---|
国家级 | 坠子戏 | 淮北梆子戏 | 淮北花鼓戏 |
花腔渔鼓 | - | - | |
省级 | 萧县坠子 | 萧县琴书 | 鞭打芦花的传说 |
萧县农民画 | 萧县剪纸 | 萧县石刻 | |
市级 | 萧县炭精画 | 萧县高跷 | 萧县伏羊宴加工技艺 |
萧县书画 | 萧县梆子戏 | - | |
待审 | 丁里镇丁固传说 | 葡萄酒酿造技术 | 刘邦祖籍地的传说 |
刘裕故里的传说 | 皇藏峪的传说 | 龙河的传说 |
诗词
王安石、黄庭坚、曾巩、晁补之、晁端中、陈师道等文坛巨匠以及大宋皇帝高宗赵构都曾或写过萧令(陈),或写过萧景、萧事(白土镇、龙泉寺、清心亭、拱翠堂、颜子柳等)。
诗人 | 诗词 |
---|---|
白居易 | 《朱陈村》 |
苏轼 | 《陈季常所蓄朱陈村嫁娶图二首》 |
《祈雪雾猪泉寄舒尧文》 | |
《石炭歌》 | |
黄庭坚 | 《送陈萧县》 |
曾巩 | 《清心亭记》 |
骆宾王 | 《灵泉颂》 |
康有为 | 游皇藏峪,作《咏香椿》 |
臧克家 | 丰沛萧砀自古多英雄 |
吴融 | 《萧县道中》 |
王维翰 | 《题圣泉》 |
书画
【主词条:画乡赋、萧县书画、宋绘】
萧县书画古称宋绘,从数千年前的良渚文化开始就已出现,书画传统绵延至明代,清中晚期形成民间中国画·水墨写意的“龙城画派”,享誉徐淮。现代萧县被称为国画之乡,由萧龙士为代表的萧籍画家创建了江淮大写意画派,1993年,被文化部首批命名“中国书画艺术之乡”。截至2015年9月,建有10多个书画艺术协会,有书画家4万人,省级以上书画协会会员400多人。
龙城画派
“龙城画派”,发端于明末,形成于清代中期,发展壮大于清末民初。这一时期,影响较大的书画家有王之麟、许辉祖、吴作樟、张太平、路荫南、侯子安、谢来占、王为翰、袁汝霖、刘云巢等,他们冲破笼罩画坛的“四王”画风,追逐时代新潮,以强烈的个性阔笔写意,以泼辣豪放的笔触写实,师法自然,具有浓厚的生活气息。他们艺术思想趋于一致,技法意趣趋于相同,融合南北,形成了一种新的画风和流派。因其影响较大,活动中心又在龙城,故称“龙城画派”
江淮画派
萧龙士是江淮大写意画派的创始人,该画派经过几十年来的继承发展,成绩斐然,“龙门学士”中有的在安徽画坛已崭露头角甚至成为中坚人物。“江淮大写意画派”传承光大,对宣传安徽书画、让安徽书画走向全国都将具有重要的意义。
工艺
萧县剪纸
萧县是着名的书画艺术之乡,而萧县剪纸,堪称水墨丹青的姐妹艺术,历史悠久,蕴涵丰富,既满足了人们的精神生活,表达了心中的理想、愿望,又美化了生活、环境,增添了祥和、喜庆、欢乐的气氛,充分体现了剪纸自身价值。剪纸艺术是祖辈们遗存下来的精美而厚重的民间艺术,以其独特的文化魅力和神奇的工艺创作正吸引着更多人的欣赏目光。
石刻艺术
萧县石刻是一种历史悠久的汉族传统雕刻艺术。始于汉代的画像石,至今已有二千多年,可谓源远流长。石刻取材于该县山中的青石,青石蕴藏丰富,质地细密,坚硬耐风化,宜于雕镂艺术品。
萧县出土160余块汉墓石版浮雕,内容涉及诸多上古神话传说和史迹。萧县汉画像石不仅是绘画和雕刻两门艺术完美结合的产物,还是汉代民间艺术的综合体现。萧县汉石刻壁画的大量出土,丰富和充实了中国古代石雕艺术和壁画艺术的宝库。它虽经两千年左右的风化侵蚀,却使我们看到了已消失的汉代生活场景和文化艺术陈迹,再现了汉代的历史画卷。为我们了解研究汉代的政治、经济、文化和民间习俗提供了有力的佐证,是十分难得的历史资料。其艺术成就堪与世界艺术名作媲美,在中国和世界艺术领域中占居重要的地位。
戏曲
明、清时萧县是着名的曲艺、戏曲之乡,渔鼓、坠子、大鼓、琴书和梆子、拉魂腔、花鼓戏等曲艺、戏曲活动频繁。现代有萧县坠子、花腔渔鼓、萧县梆子戏、淮北花鼓戏等本土戏曲。
萧县坠子
萧县艺人在演唱河南东路坠子的基础上,大量汲取了当地其他曲种和徐州梆子的音乐唱腔,逐步形成了“说、唱、噱、做”具有自己风格、特色的萧县坠子。萧县坠子戏为板腔体,板式、曲调包括新创的主要有:平板、寒板、慢板、慢板连、快板、正十字、倒十字、三字锦、五字嘣等,典调优美,长于抒情和叙事。伴奏乐器为简板、坠胡。唱词多为七字句,也有十字句。
花腔渔鼓
花腔渔鼓又称渔鼓道情、梆梆筒子,是一种安徽省的汉族戏曲剧种。敲打渔鼓配上说唱,就成了渔鼓道情这种演艺形式。渔鼓从清末开始盛行,已有100多年的历史了。其形式是用三尺三寸长的竹筒,蒙上猪护心皮,配上木筒板拍打发出响音说唱。一人边演唱边伴奏,右手拍击渔鼓,左手敲击竹板作为伴奏。流行于中国民间社会,作为一种宣扬道家思想的汉族说唱艺术,是道教济世度人的教化方式和传播道教教义思想的通俗说唱。花腔渔鼓也是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
萧县坠子戏

萧县梆子戏
萧县梆子戏的唱腔融于河南和山东梆子之间的腔调,属板腔体,曲调丰富,结构严谨,能够细緻地表达各种感情,唱腔板式有载版、非板、慢板、流水板、二八板,二八板又分为二八、慢二八,紧打慢唱,生动地表现人物唱腔。梆子戏在县城各乡镇流行,民众非常喜爱,极大丰富了全县人们的精神生活。
花鼓戏
淮北花鼓戏是安徽省极具民间特殊演唱风格的汉族稀有戏曲剧种之一。淮北花鼓戏的唱腔哀婉缠绵,低徊流转。尤其“寒调”,唱来如泣如诉,如哀如叹,别具一格,极富个性。民间向有“花鼓戏难学、难唱、又难听,听过三天,迷上就不轻”之说。乐多哀音,行腔幽婉低徊。可谓原汁原味民间俚俗戏曲音乐的活化石。出生于萧县农村的周钦全是淮北花鼓戏的传承人,2008年时,淮北花鼓戏被列入国家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
萧窑
萧窑即安徽省萧县窑,窑以地名,称“萧窑”,始创烧于隋朝,与芜湖的繁昌窑、淮南的寿州窑并成为安徽三大名窑之一。萧窑是南北窑瓷文化交汇的“中间站”。器形、釉色与寿州窑相似,宋以后以烧瓷为主。萧窑在唐代除烧黄瓷外,还兼烧白瓷与黑瓷。史树青主编《中国艺术品收藏鉴赏百科全书、陶瓷、萧窑》中说:萧窑“纹饰以印花、绣花、画花为代表,题材以折枝、虫鸟等为多,几何图形较少,显然受到当时画风的影响。”
姓氏
萧县是萧姓的起源地。史载贤士伯益善用火,夏禹时掌管火种,他带族人焚烧荆棘,使禽兽逃匿,开闢农田,疏通河道,为人造福。因其功绩,孙都得到了封赏,其中一个叫孟亏的分封至萧地(今安徽萧县西北),建立了萧国,并以国为氏,其后代都姓萧。周代宋国微子启后裔大心(讳叔,字正义)诛南宫长万有功,被分封于萧,并升萧邑为附庸国,大心为萧国君主。宣公十二年,萧为楚所灭,大心子孙复国未得,遂以国为氏,称萧姓。
方言
【主词条:萧县方言】
古萧县地域辽阔,上古时代此地建有萧国,历史上称之为“东夷”,所操语言为“夷言”,与吴越语同属东南夷越语系。萧县地处淮北,历史上南北朝廷往往以淮河为界,因此,萧县方言多受中原与齐鲁方言冲击。大约南宋以后,萧县方言已与中原汉语较为相近了。总体来说,萧县方言的语音系统与国语较为接近。萧县方言与国语差异较大的是辞彙。萧县方言中存留着许多古词语,这些词语仍然保存着古代汉语或早期白话的面貌。
饮食
【萧县羊肉、全羊宴】
萧县地处四省通衢处,饮食受南北菜系的影响,主要菜系有鲁菜、沿淮菜、徐州菜,本地主食有米饭、馒头、麵条等。而反映萧县饮食特色的“全羊宴(萧县羊肉)”已有300多年历史,截至2015年9月,全县“羊饭店”达5000余家,日销量达万余只,已形成圣泉寺、丁里镇、筛子泉和龙城镇“四大羊美食集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