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明(1644年—1683年)是明朝京师顺天府失陷后,由明朝宗室在南方建立的若干政权,历经四帝一监国。
崇祯十七年(1644年)李自成起义军攻占北京,崇祯帝朱由检在煤山自缢。清军入主中原,明朝宗室及文武大臣大多逃亡南方,还据有淮河以南的半壁江山抵抗清兵,包括弘光政权、鲁王监国、隆武政权、绍武政权、永曆政权及明郑时期。
崇祯帝殉国后,福王朱由崧监国南京,后即皇帝位,改元弘光。随后清军快速南下,围攻扬州,扬州城池破,清军屠城,史称“扬州十日”。不久南京陷落,弘光帝被俘。1645年闰六月,唐王朱聿键在郑芝龙等人的拥立下,在福州称帝,改元隆武。隆武帝在大臣黄道周的主持下发动了短暂的北伐,同时还採取联寇抗清政策,但随着郑芝龙降清,局势恶化,隆武帝被俘后绝食而亡,清军迅速占领东南大部。
在局势危机的情况下大西军余部和明朝官僚联合起来,在西南地区拥护桂王朱由榔为帝,改元永曆。与此同时,郑成功在东南沿海也乘势崛起,东西两面打击清军,抗清局面出现了高潮。但是随着三王内讧和清军的加大进攻,明军滇黔防线被清军迅速击破。1661年吴三桂率清军入缅,缅王莽白将永曆帝执送清军。次年四月,永曆帝与太子朱慈煊在昆明被吴三桂所弒,明统始亡。
此后郑成功仍奉大明正朔,东征收复台湾,作为抗清基地,建立明郑王朝,明郑政权继续沿用永曆年号,但未再拥立明朝宗室称帝或监国。1683年清军占领台湾,延平王郑克塽降清,宁靖王朱术桂自杀殉国,明朔始亡。
基本介绍
- 中文名称:南明,后明
- 英文名称:The Ming Dynasty
- 简称:明、大明、明国
- 所属洲:亚洲
- 首都:除应天府为留都外,其余皆为行在
- 主要城市:应天府、奉天府、天兴府、云兴府
- 国庆日:1368年1月23日(农曆正月初四)
- 官方语言:南京官话
- 货币:通宝
- 政治体制:君主制
- 国家领袖:朱由崧、朱聿键、朱聿鐭、朱由榔
- 人口数量:约10500万(1644年)
- 主要民族:汉族
- 主要宗教:道教、佛教、天主教
- 国土面积:251万km2(1644年),143万km2(1649年)
- 弘光时期:应天府(南京)、杭州府(杭州)
- 鲁王监国时期:绍兴府(绍兴)、宁波府(舟山)
- 隆武时期:天兴府(福州)、延平府(延平)
- 永曆前期:肇庆府(肇庆)、奉天府(武冈)
- 永曆后期:安龙府(安龙)、云兴府(昆明)
- 明郑时期:思明州(厦门)、承天府(台南)
国号
明朝京师顺天府被李自成率领的大顺军攻陷后,明朝宗室先后在南方成立朝廷,沿用“大明”国号。但由于清朝入关之初宣称“天下取自于贼,而非明”。立足未稳之时便着急诏修《明史》,目的显而易见。以此宣告明朝已亡,不再承认南明朝廷的合法性,所以清朝官方即在南明君臣称呼上加“伪”加以区别“前明”;比如:“伪永曆”、“伪晋王”,称呼加“伪”是对南明朝廷的蔑称。辛亥革命以后官方开始把这段历史改称为“南明”或“后明”。
历史
崇祯失国
参见:明末农民战争、大顺政权、明清战争、清军入关、山海关大战、甲申之变
崇祯十七年(1644)正月,李自成在西安称帝,建国“大顺”,三月十五日李自成率大顺军抵达居庸关,监军太监杜之秩、总兵唐通不战而降,同时,刘芳亮率领南路军,东出固关后,真定太守邱茂华、游击谢素福出降,大学士李建泰在保定投降。
崇祯帝

崇祯十七年(1644)三月十九日清晨,兵部尚书张缙彦主动打开正阳门,迎刘宗敏部进京;中午,李自成由太监王德化引导,从德胜门入,经承天门步入内殿。此时崇祯帝带着太监王承恩上煤山了望,又返回乾清宫,大臣皆己逃散,最后崇祯帝前往景山自缢,史称甲申之变。李自成下令将朱由检“礼葬”,在东华门外设厂公祭,后移入佛寺。二十七日,葬于田贵妃墓中。
京师失陷,天子殉国,明朝宗室及文武大臣多辗转向南。此时李自成的大顺据有淮河以北原明朝故地,张献忠的大西据四川一带,大清据有山海关外的现今东北地区,且控制蒙古诸部,而明朝的残余势力据有淮河以南的中国半壁江山。
弘光南渡
参见:江北四镇、东林党、南渡三案、大西政权、联虏平寇、青州之变
明朝留都南京的一些文臣武将决计拥立明室中的藩王,延续明朝,然后挥师北上恢复国土,但具体拥立何人则发生争议。根据“皇明祖训”,有嫡立嫡、无嫡立长,在当时明神宗长子光宗一脉已无人能继位,而次子朱常漵甫生即死,三子朱常洵虽已亡故,但长子朱由崧仍健在的情况下,按照兄终弟及、父死子继的顺序,第一人选为福王朱由崧(前有嘉靖帝继位为例);但钱谦益等东林党人则由于之前的“国本之争”事件,心存芥蒂,违背了东林党在国本之争中的立场,以立贤为名拥神宗弟弟朱翊镠之子潞王朱常淓,而史可法主张既要立贤也要立亲,拥立神宗七子桂王朱常瀛。最终福王朱由崧在卢九德的帮助下,获得了高杰、黄得功、刘良佐、刘泽清以及凤阳总督马士英的支持,成为最终胜利者。五月初三,朱由崧监国在南京,五月十五日即皇帝位,改次年为弘光元年,明季时代自此开始。
江北四镇镇守图

新成立的南京朝廷发生了三大疑案(“大悲案”、“太子案”和“童妃案”),三大疑案都在弘光元年(1645年)发生,严重削弱弘光朝的凝聚力,为快速灭亡埋下伏笔。
崇祯十七年(1644年)四月八日,由权将军郭升率领的李自成军占领了济南府德州,任命了阎杰、吴徵文等一批地方官。四月二十七日,以卢世漼、赵继鼎、李赞明、程先贞、谢陛、马元騄经过周密的準备之后,利用瘟司降辰之日,乘全城百姓出城看戏时,关闭城门,将“大顺”伪官一网打尽,并在城上树起“大明中兴”的旗帜。并推举逃难到这里地的顺天府香河知县、庆藩奉国中尉朱帅𨨢称济王。
济王政权活动最显着的实绩是向北直隶到长江以北地区发布驱逐“大顺”政权派遣地方官僚的檄文,结果是各地群起回响,济南府、东昌府、青州府、河间府、大名府、真定府、广平府所属40余个州县恢复了明朝的统治体制,在江南鼓舞了刚成立的弘光政权。
南明“文天祥”左懋第

崇祯十七年(1644年)六月初三,前都督同知总兵官陈洪範自告奋勇,奏请北使,命来京陛见。十三日,陈洪範入朝。十九日,应天、安庆等处巡抚左懋第“以母死北京,愿同陈洪範北使。许之”。七月初五日,“进左懋第南京兵部右侍郎兼右佥都御史,经理河北,联络关东军务;兵部职方郎中马绍愉进太僕寺少卿;都督同知陈洪範进太子太傅”,组成了北使团北上和清朝和谈,而清廷以代明“复仇”为名推行灭明之策,联虏平寇的策略失败。
崇祯十七年(1644年)七月十九日朱帅𨨢上书归顺清朝,后被任为保定知府。
崇祯十七年(1644年)十一月张献忠于成都称帝,国号为“大西”,建元“大顺”。大西国全盛时辖四川大部地区。
南都失陷
参见:左良玉清君侧、“清朝灭南明弘光政权之战”、清初六大弊政、清灭大西之战(豪格平川陕之战)、清灭大顺之战
- 第一次抵抗与失败(1645年)
明朝南渡后,大顺已被大清击溃,李自成先后丢失北京和西安,退往湖北。
弘光元年(1645年)三月,多尔衮将军事重心东移,命多铎移师南征。这时弘光政权内部正进行着激烈的党争,爆发太子案,驻守武昌的左良玉不愿与李自成正面交战,以“清君侧”为名,顺长江东下争夺南明政权。马士英被迫急调江北四镇迎击,致使面对清军的江淮防线陷入空虚。史可法时在扬州虽有督师名义,却实无法调动四镇之兵。一月中,清军破徐州,渡淮河,兵临扬州城下。
弘光元年(1645年)四月二十五,南明兵部尚书史可法,在扬州率老百姓抗击清兵。后扬州城池破,清军屠城,扬州百姓死难八十万,史称“扬州十日”。随后,清军渡过长江,克京口镇江。弘光帝出奔芜湖。五月十五众大臣献南京降清;五月二十二弘光帝被俘获,送往北京,弘光帝在位仅一年。
南京失陷后,南明从此四分五裂,再无统一的核心领导机构。各地有野心的宗室纷纷自立,先后有杭州的潞王朱常淓(1645年)、应天的伪太子王之明(1645年)、抚州的益王朱慈炲(1645年)、桂林的靖江王朱亨嘉(1645年)等宣布监国,但都是昙花一现,数天后就被推翻。
弘光元年(1645年)明朝已无像样军队,清军南下多为当地人自发抵抗。其中尤以嘉定(今属上海)、江阴为最。降臣钱谦益,赵之龙等向多铎献策曰:“吴下民风柔弱,飞檄可定,无须用兵。”然而确是:剃髮令朝下,相顾为发悲。三吴同时沸,纷纷起义师。。嘉定人民的誓死抵抗遭到了清军报复性的“嘉定三屠”。“江阴死战八十一日,史载江阴举城战亡,“竟无一人降者”。
隆武北伐
- 第二次抵抗与失败(1646)
参见:一官党、清灭南明隆武政权之战
弘光元年(1645年)闰六月丁未,唐王朱聿键在郑芝龙等人的拥立下,在福州监国称帝,并迅速得到各省的承认,由于讯息隔绝,朱聿键监国后四十天鲁王朱以海监国在绍兴。这时清朝再次宣布薙髮令,江南一带掀起了反薙髮的抗清斗争,清军后方发生动乱,一时无力继续南进。但南明内部严重的党派斗争与地方势力跋扈自雄,且隆武政权与鲁王政权不但没有利用这种有利形势,发展抗清斗争,反而在自己之间为争正统地位而形同水火,各自为战,所以清军再度南下时,先后为清军所各个击灭。
隆武帝是南明时期最有作为的一位皇帝,励精图治,关心百姓疾苦,一洗前人弊端,基本国策改以“御虏”为主,但被拥立其继位的郑氏集团架空,处处受郑芝龙控制。
黄道周

隆武元年(1645年)九月,黄道周募众数千人出仙霞关与清兵抗击,不幸在婺源被俘。
隆武二年(1646年)六月,鲁王兵败,在张煌言保护下逃亡海上。清军兵分两路由仙霞关、分水关进逼福建。八月,隆武帝被乱箭射杀于汀州府衙(一说被俘杀)。九月十九日,清军占领福京。十一月,郑芝龙不顾郑成功苦谏,北上福州降清。
隆武帝被害后,桂王朱由榔于十月初十监国于肇庆,十月二十日清军陷南赣,朱由榔逃往梧州。这种行为无异于放弃广东,导致永曆朝廷在广东人心尽失。十一月初五,隆武帝之弟唐王朱聿鐭援引“兄终弟及”自立于广州,改元绍武。十一月十八日朱由榔称帝,以次年为永曆元年。双方为争正统不能团结,甚至大动干戈,互相攻伐,绍武帝仅41天即被清军俘虏绝食而死,永曆帝在清军进逼下逃入广西。
金李反正
参见:联寇抗清、忠贞营、李成栋广东反正、姜瓖大同反正、金声桓、王得仁江西反正
- 第一次抗清高潮(1647年-1648年)
正当南明朝廷一个接一个地覆亡,形势万分危急之际,大顺军余部出现在抗清斗争最前线,挽救了危局。从李自成在弘光元年(1645年)五月战死在九宫山后,他的余部分为二支,分别由郝摇旗、刘体纯和李过、高一功率领,先后进入湖南,与明湖广总督何腾蛟、明湖北巡抚堵胤锡联合抗清。
1647到1648各地反清活动

永曆元年(1647年)郝摇旗部护卫永曆帝居柳州,并出击桂林。年底,在全州击败清军,进入湖南。1648年,大顺军余部又同何腾蛟、瞿式耜的部队一起,在湖南连连取得胜利,几乎收复了湖南全境。
永曆二年(1648年)广东、四川等地的抗清斗争再起,清江西提督金声桓、清广东提督李成栋、清广西巡抚耿献忠、清大同总兵姜镶、清延安营参将王永强、清甘州副将米喇印先后反正回归明朝,清军后方的抗清力量也发动了广泛的攻势。一时间,永曆政权名义控制的区域扩大到了云南、贵州、广东、广西、湖南、江西、四川七省,还包括北方山西、陕西、甘肃三省一部以及东南福建和浙江两省的沿海岛屿,出现了南明时期第一次抗清斗争的高潮。
- 第三次失败(1649年-1650年)
永曆政权内部仍然矛盾重重,各派政治势力互相攻讦,农民军也倍受排挤打击,不能团结对敌,这就给了清军以喘息之机。
永曆三年(1649年)七月初十日,清军围困南昌,城破,金声桓投帅府荷花池死,就在南昌城陷的同一天,何腾蛟在湘潭被俘,六天后在长沙被杀。
永曆四年(1650年)正月瞿式耜,张同敞在桂林被孔有德俘获,后二人坚贞不屈,被杀。三月初一日,李成栋部突围信丰城,清军乘势尾随追击。李成栋部大乱,将领纷纷南窜,李成栋在渡河时坠马淹死。清军重新占领湖广,其他刚刚收复的失地也相继丢掉。
两蹶名王
参见:齐楚浙党、十八先生之狱、沙普之乱、李定国两蹶名王、郑家军
- 第二次抗清高潮(1652年-1653年)
弘光元年到永曆六年(1645年-1651年)间,明军与清军作战中,败多胜少,大批明军先后降清。先后丢失了江苏、安徽、浙江、江西、福建、两广、两湖等地。直到以孙可望为主的大西军加入,才再次改变了整个局势。

隆武二年(1646年)张献忠阵亡后,以义子孙可望、李定国、刘文秀、艾能奇等人为主的大西军余部自永曆元年(1647年)应黔国公沐天波之约入滇平定土司叛乱;大西军余部占据滇黔二省全境,川省一部。
永曆七年(1652年)永曆政权接受孙可望和李定国联合抗清的建议,定都安龙府。不久,以大西军余部为主体的明军对清军展开了全面反击。李定国率军八万东出湖南,取得靖州大捷,收复湖南大部;随后南下广西,取得桂林大捷,击毙”清“定南王孔有德,收复广西全省;然后又北上湖南取得衡阳大捷,击毙”清“敬谨亲王尼堪,天下震动。同年,刘文秀亦出击四川,取得叙州大捷、停溪大捷,克复川南、川东。孙可望也亲自率军在湖南取得辰州大捷。
永曆五年(1651年)东南沿海的张煌言、郑成功抗清军队也乘机发动攻势,接连取得磁灶大捷、钱山大捷、小盈岭大捷、江东桥大捷、崇武大捷、海澄大捷的一连串胜利,并接受了永曆封号。一时间,永曆政权名义控制的区域恢复到了云南、贵州、广西三省全部,湖南、四川两省大部,广东、江西、福建、湖北四省一部,出现了南明时期第二次抗清斗争的高潮。
- 第四次失败(1652年-1653年)与相持(1653年-1657年)
永曆六年(1652年)十月,刘文秀四川用兵失利,在保宁战役中被吴三桂侥倖取胜。而孙可望妒嫉李定国桂林、衡州大捷之大功,逼走李定国,却在宝庆战役中失利。东南沿海的郑成功也在漳州战役中失利。所以明军在四川、湖南、福建三个战场上没能扩大战果,陷入了与清军相持的局面。
永曆播迁路线

永曆七年(1653年)、永曆八年(1654年)李定国率军两次进军广东,与郑成功约定会师广东,一举收复广东;清廷在永曆七年、八年招降郑成功,郑成功为了不破坏和谈,消极与李定国会师,导致肇庆战役跟新会战役失败。
永曆八年(1654年)孙可望欲自立,大臣吴贞毓等奉永曆命欲召李定国护驾。事情败露之后,孙可望派遣郑国举兵问罪,最后孙可望以“盗宝矫诏、欺群害良”拟罪,赐吴贞毓自缢并斩吴以下十七朝臣。
永曆十年(1656年)郑成功取得泉州大捷,1657年又取得护国岭大捷。同年王兴率部取得文村大捷,确保了南明在广东沿海的抗清据点,维持了西南永曆朝廷和东南郑成功部之间的联繫。
三王内讧
参见:曲靖之战、孙可望投清、磨盘山血战、郑成功北伐
永曆十年(1656年)孙可望秘谋篡位,引发了南明内讧,李定国拥永曆帝至云南,次年于曲靖交水大败孙可望,孙可望势穷降清。孙可望降清后,西南军事情报尽供清廷,滇黔虚实尽为清军所知。
延平武王郑成功

永曆十二年(1658年)四月,清军主力从湖南、四川、广西三路进攻贵州,年底吴三桂攻入云南。
永曆十三年(1659年)正月,清军下昆明,占据云南,永曆帝逃亡缅甸,二月,吴三桂及赵布泰、尚善等率清军与李定国部激战滇西磨盘山。六月,郑成功称招讨大元帅,率十余万水路大军,在崇明岛登入,开始北伐,接连取得定海关大捷、瓜州大捷、镇江大捷的胜利,一度兵临南京城下。郑成功、张煌言海上抗清联军秘密遣使至赣州与抗清英雄李玉庭联繫,争取呼应。被清朝臣子汤斌查获。汤斌将使者交与江西巡抚苏宏杀害,并报请清朝移兵守南安。李玉庭争取汤斌支持抗清,被汤斌告密,被俘后凌迟处死。汤斌藉此染红顶戴,官至工部尚书。 然而郑成功中清军缓兵之计,最终失败,撤回厦门。
永曆十四年(1660年)五月十日,清军围攻厦门,企图一举歼灭郑成功,郑成功沉着应战,取得厦门海大捷的胜利,稳定了东南沿海局势。
永曆狩缅
参见:郑成功收复台湾、李定国德勒之战、咒水之难、夔东十三家、茅麓山战役
永曆十三年(1659年)八月二十八日,朱由榔由滇西逃往缅北。这实际上已标誌着南明灭亡了,此时南明在中国境内已无任何立足点。
永曆十四年(1660年)李定国、白文选亲统明军入缅迎回永曆,缅军杀使者,明军与缅军大战于缅北,明军大胜,后接旨退兵。
永曆十五年(1661年)三月,郑成功率领将士25000,分乘几百艘战船从金门出发,準备夺取台湾为新根据地。同年八月十二日,缅王以饮咒水盟誓为名,杀害了永曆朝四十二名大臣和太监;十二月初三,缅王受到于压力,将永曆帝及家属送交清军带回昆明。
永曆十六年(1662年)正月,台湾荷军向郑成功投降。四月十五日,永曆帝与儿子朱慈煊被吴三桂绞杀在昆明;郑成功二子郑经在思明与乳母私通,加上当时郑芝龙在北京被杀,又闻永曆帝朱由榔在云南遇害,郑成功数痛攻心,于五月初一日病逝(据最近考证是被暗杀);六月二十七日,李定国在真腊得知永曆帝死讯,也忧愤而死。
永曆十八年(1664年)八月,夔东十三家抗清失败,李来亨全家自焚,明朝在大陆的抵抗结束。
明郑时期
主词条:明郑时期、郑经嗣位之争、清荷联军、三藩之乱、东宁之变、澎湖海战
永曆十六年(1662年)郑经从厦门来到台湾接手经营,名义上仍奉永曆帝为正朔,继续沿用永曆年号。
永曆十七年(1663年)接监军宁靖王朱术桂入台。十一月,清荷联军攻金厦,金厦两岛陷,明郑势力撤回台湾,在陈永华的辅政下,抚土民、通商贩、兴学校、进人才、定製度,境内大治。
永曆十八年(1664年)九月初七日,张煌言被清军杀害在杭州弼教坊。
永曆二十七年(1673年)三藩之乱爆发,郑经接受耿精忠请援,率军西征福建,郑克臧授职监国。郑经收回厦门后,并收漳州、泉州与潮州三府,进而攻下广东惠州。后来,广东尚可喜、福建耿精忠相继为清军所平定,云南吴三桂也亦败亡,郑经势力败退只能守住厦门。
延平文王郑经

永曆三十四年(1680年)清将万正色遣人游说郑军水师副总督朱天贵率舰300艘,将士2万余人降清,郑经放弃厦门并班师回台,之后沉迷于酒色。
永曆三十五年(1681年)郑经病殁,遗命郑克臧嗣位,冯锡范毒害郑克臧,拥立女婿郑克塽,独揽大权。康熙帝趁明郑内部爆发内讧,以施琅为水师提督着手征讨台湾。
永曆三十七年(1683年)施琅大败刘国轩,攻克澎湖,给台湾造成极大军事压力,同年延平王郑克塽降清,宁靖王朱术桂携五妃自杀殉国,全国最后一支明朝抗清势力覆灭。
疆域
疆域範围 | 地图 |
---|---|
崇祯十七年(1644 年)三月,李自成进入北京。这时大顺军势力已东至鲁豫,南跨荆楚,西迄秦陇,北抵燕晋,整个北方几乎皆为其所有。南明只控制了江淮、江南和西南大部分地区。而在西边的四川, 此时张献忠领导的另一支农民军正屯兵万县, 準备向成都进发。 | ![]() |
崇祯十七年(1644 年)四月二十二日,大顺军被吴三桂和清军击败。清军占领北京后即出兵追击, 十月初三, 清军占领山西首府太原。 得知李自成被清军击败, 山东河南等地明朝官绅蜂拥而起, 大顺军在这里的政权纷纷瓦解。而清军乘虚南下,到1644 年十一月清廷已派遣使者兵卒招抚了畿南﹑山东和河南北部三镇。而在西南,张献忠已攻下成都,夺取了四川大部,并在11 月称帝,建立了大西政权。此时的南明控制範围进一步缩小。 | ![]() |
李自成由山西退入陕西后,清军向陕西进发。1645 年清军占领大顺军都城西安。在击败大顺军,占领陕西后,清军即分兵三路南下江南:多铎部出潼关, 经归德向南直趋泗州﹑扬州, 进攻南京; 阿济格部尾随李自成已至江西九江, 派遣降清的金声桓部收取南昌, 然后顺江东下,与多铎部会师芜湖; 原驻山东的固山额真準塔南下徐州,水陆并进,收取淮安﹑南通等江北之地。 清朝大军已进入江淮地区,南明江北诸镇面对清朝大军望风而溃,不降即逃。 扬州、南京纷纷陷落。弘光帝也被俘。1645年六月十四日,清军不费力占领杭州,湖州﹑嘉兴﹑绍兴﹑宁波等地。1645 年,明朝诸臣在福州又拥立唐王朱聿键为帝,年号隆武,开始与清朝对抗。 | ![]() |
1646 年二月,清朝再派大军南征,一举击破明军防线, 攻陷绍兴﹑金华﹑定海等浙东之地。但福建的郑芝龙却是不战而降, 八月二十八日,清军追至汀州, 隆武帝被俘杀。 九月十九日, 清军进入福州, 郑成功遂与郑鸿逵引兵避于中卫所(今厦门)鼓浪屿。十月,在江西的金声桓部清军攻下赣州,江西全境也落入清朝之手。 在西边的四川, 张献忠在八月焚毁成都, 弃城而走。 而在西南边陲,1645 年十二月蒙自土司沙定洲掀起叛乱,夺取云南首府昆明, 世守云南的黔国公沐天波被迫逃往楚雄。 至来年二月, 除楚雄以西的整个云南都归附了沙定洲。 1646 年十月初十,桂王朱由榔在广东肇庆继位监国,这时传来赣南重镇陷落的讯息,朱由榔逃往广西梧州,这时 清军李成栋﹑佟养甲部正迅速由福建向广东推进,清军均以布帕包头,伪称明军,偷袭广州。 | ![]() |
1647 年一月,李成栋部清军西进占领肇庆,在攻陷梧州后在桂林受挫后退回广东。此时清军已北上占领韶州,渡海占领琼州。四月时,广东十府均沦陷于清军之手。 清朝派孔有德﹑耿仲明﹑尚可喜由北京南下,逕取湖南,在1647年二月占领长沙。此后,孔有德又派耿仲明部北上攻常德,尚可喜部西进取攸县。到年底之时,除湘西部分土司外,湖南全境都被清朝所得。 在西南,1647 年正月,张献忠被清军射死,清军迅速入川。 大西军余部在孙可望﹑李定国﹑刘文秀﹑艾能奇四将军的率领下急速南撤,渡过长江天险,进入贵州,占领贵阳,途中艾能奇在进攻东川时战死。豪格统率的清军追至遵义,因地方残破荒芜,粮草不济,只得由四川撤回北京,只在川北据有保宁一隅之地。 1647年九月,大西军与沐天波达成协定,决定“共扶明后,恢复江山。 ”至此除沙定洲仍据守蒙自﹑阿迷州,东川土司禄氏仍存观望外,整个云南都为大西军平定。 而在东南沿海,鲁监国已被据守东南沿海的郑彩等人由舟山迎至厦门,1647年七月,趁清军主力北返,鲁监国率部亲征福建,一时义军飙发,远近回响。至1648 年6 月,南明义军已一度攻陷福建三府一州二十七县之地。 | ![]() |
1647 年十二月,清军攻占全州,打开广西门户,1648 年正月, 江西总兵金声桓在南昌宣布反清复明, 除广信﹑赣州二城外, 江西全省皆反清归明。 清军已调大军南下镇压。 三月, 甘肃回民将领米喇印﹑丁国栋也发起反清起义, 连克西北各州又引兵东进,攻破兰州,声势大振,清朝在甘肃统治趋于瓦解。清廷于四五月间,夺回洮州﹑兰州等地,米喇印战死。八月,甘州也被清军包围。 四月十五日,清两广提督李成栋也在广东宣布反清归明。即领兵北攻赣州,后又中计,在赣州城下立足未稳,便遭突击,被打败。 在湖南战场,清军得知江西反叛退保岳阳,明军趁机反攻:先后收复常德、辰州、靖州、黎平﹑武冈﹑宝庆等地; 督师阁部何腾蛟收复了全州,进攻永州。十一月,攻下永州,重占宝庆,清军不敌,弃衡州而走。长沙府属十二州县已被忠贞营攻陷九座,长沙已成孤注。至此,明军已收复湖南大部,清兵保据长沙﹑岳阳而已。 这年十二月,大同总兵姜瓖也在山西反清,到莅年四﹑五月,山西除省会太原及平阳外都被复明义军占据,反清起义扩展到北方。东南沿海的郑成功在1648 年四月攻福建同安。 | ![]() |
1649 年正月,形式逐步恶化,清军突袭湘潭,湖南宝庆﹑衡阳﹑靖州等地重新沦陷,广西门户全州也失守, 堵胤锡及忠贞营部由湖南郴州撤入广西南宁。而在江西,清军已围困南昌半年,正月十九日城破。 在西北,清军于正月攻占甘州,不久又破肃州,丁国栋等人被擒杀。 二月,李成栋再次北上进攻赣州,三月初,明军在信丰被清军击败,兵溃慌乱之中,李成栋也坠马溺亡。 二月十五日,继姜瓖在山西反清后,王永强也在陕西榆林起事, 南下占领延安,恢复陕北十九个州县, 秦﹑晋两省反清势力已联成一片。 直到 1650 年十一月,清军才平定陕北。 1649 年十一月,清朝调定南王孔有德﹑靖南王耿仲明﹑平南王尚可喜三王旧部再次南下,孔有德由湖南攻广西,耿仲明﹑尚可喜经江西取广东。 | ![]() |
1650 年除夕之夜,尚可喜与耿继茂部由江西偷袭广东南雄,又攻陷韶州,三月,清军围攻广州。尚可喜见城坚难破,先发兵招降惠﹑潮二州明军。六月,郑成功垂涎潮州产量之地,竟趁乱引兵攻打驻守此城的郝尚久,此时潮州以西的惠州已归附清朝,潮州已于南明隔绝,而又受到“友军”郑成功的攻击,于是郝尚久一怒之下再次投降清朝。十一月初二,清军调集援兵大炮, 攻破广州城池,杜永和由水路逃往海上琼州。不久降清。 1650 年九月,孔有德部进入广西,另一路由全州南进,南北夹击桂林, 明军战败。李成栋儿子李元胤不忍广东全省重新沦陷清军之手,遂往高州﹑雷州收拾残部,準备再战。此时,孙可望已率军由云南进至贵州铜仁,收编了黔省各地割据军阀,準备与清军交战。这一年,郑成功夺取占据的厦门﹑金门。 | ![]() |
1651 年,清朝平﹑靖二藩攻陷广东雷州﹑廉州。1651 年十二月,由柳州南下的清军攻占南宁。 1651 年三月,清军趁郑成功进攻广东之际,发兵袭取其在厦门的根据地;七月,清军兵分三路攻取鲁监国占据的舟山:一路由杭州至绍兴,一路由衢州经台州——两路军同至定海,共取舟山,另一路由台州乘船北上,吴淞水师则由海上南下。八月,清军在海战中击败明军,于九月登入舟山破城,鲁监国等人被迫南下,经温州海域三盘至福州海坛山,1652 年正月进驻厦门,与郑成功会合。 同年,在南宁屡受排挤﹑又不愿投靠孙可望的忠贞营在高一功的率领下经庆远﹑独山北上夔东,与袁宗第﹑刘体仁﹑李来亨等部会合,后来这一带拥明抗清的武装一起被称为夔东十三家。 | ![]() |
1652 年四月,李定国引军入湖南,连克靖州﹑武冈,至八月,湖南大部州县都被明军收复,除辰州孤城明军久攻未下外,只有岳州﹑常德二城尚为清军据守。明军在七月初四破桂林。攻克桂林后,李定国乘胜追击,收复梧州。 顺治皇帝得知湘桂失利后急派敬谨亲王尼堪领八旗精锐往援湖南。 孙可望得知清兵即将奔赴湖南,急调李定国由桂入湘,于是广西大部重新沦于清军之手。十一月,尼堪大军进至湖南湘潭,明军退往宝庆。尼堪轻敌冒进直奔衡阳,遭李定国重军伏击大败,同一天,辰州孤城也被孙可望军攻克。 1652年二月, 吴三桂与李国翰已由汉中入川, 迅速占领成都﹑嘉定﹑重庆﹑叙州等地。八月,入川的刘文秀军开始反击,一举攻克叙州﹑重庆。九月时,清军已退至川北保宁。刘文秀光复四川大部后,率军追至保宁,中吴三桂埋伏,明军大溃,刘文秀败回贵州。1652 年十月,郑成功进攻福建漳州失利。 | ![]() |
孙可望逼走李定国后,亲统大军由武冈进至宝庆,1653年与清军大战, 明军战败,清兵趁胜占领宝庆,双方开始在辰州﹑武冈一线对峙。李定国退入广西,脱离驻守贵州湘西的孙可望后,决定由广西向广东进军。1653 年二月,李定国重占梧州,师出广东,进抵肇庆城下。自三月二十六日起,李定国开始攻城,李定国攻肇庆未能得手,只得于四月退回广西。 而这时,江南反清志士正密谋联络东西明军,与孙可望军会师于长江。1653年秋,张名振﹑张煌言统水师由福建北上,抵达长江口,1654 年正月直到瓜州,后因孙军不出,只得返航东下。1653 年四月,清军攻海澄,被郑军击败。 | ![]() |
1654 年三月,李定国再次进军广东,攻陷廉州﹑高州,但此时清朝援兵到达,李定国被迫撤回广西,所复州县重新沦陷。1654 年十二月, 得到郑成功援军的张名振三入长江, 直逼南京。 1654 年,郑成功夺得漳州﹑泉州,后毁城而去。1655 年五月,刘文秀水陆并进,进攻常德,由于天降大雨,陆军延期,水军被得到援军的清兵击败,进军长江的计画遂告失败。1655 年,郑成功遣水军北上浙江,南下广东。北征之师在十二月进抵舟山;张名振部也从沙洲航海南下进攻舟山,二十六日,舟山群岛和定海清军都反正归明。南下广东的郑军在潮州揭阳战败,在1656 年扬帆东返。 | ![]() |
1656 年二月,趁李定国西返云南之际,清军迅速向广西推进,广西大部州县再次沦陷。1656 年七月,郑成功军攻克福州门户闽安镇,进军福州。1656 年,清军再攻舟山,在八月二十七日重占该岛。1657 年月八月,孙可望率大军由贵阳出师讨伐李定国,挑起内战。孙可望走投无路,深恨李定国,一怒之下投奔宝庆,剃髮降清。 清廷得孙可望之助,尽悉云贵虚实守备,在十二月起兵三路,进军西南。 | ![]() |
1658 年正月,清朝三路入黔:击败湘西明军,攻克沅州﹑靖州,一路西进,占领贵州镇远,四月入省会贵阳;至四月占领重庆,遵义,于五月与托罗会师于贵阳; 赵布泰军三月由湖南赴广西,取道桂林﹑南丹,与五月攻占都匀。至此。三路清军已在贵阳会师。在明军节节败退之际,李定国奏请永曆帝遣使前往川东,联络夔东十三家,令其西下攻重庆,以牵制清军。七月,夔东刘体仁等部攻重庆,吴三桂深恐后路被切断,率主力回防,将明军击败。十一月,夔东十三家水陆并进,再攻重庆,双方激战十余日,由于内变,明军水师大败,陆军也被迫回师东撤,忠州﹑万县也落入清军手中。同年四月,刘文秀病死。 九月,李定国决定分兵把守关岭﹑七星关﹑贞丰,以挡清军,未成。十二月,清朝大军已至曲靖。 永曆朝廷大为震动,决定由建昌北撤川西, 但马吉翔等人私心自用,撺掇永曆帝及李定国西逃,最终逃往滇西。 1658 年八月,郑成功趁清军主力聚集于西南时,乘船北上想入长江。不料八月驶至浙江羊山突遇飓风,兵船损失颇大,只得南下浙江,以图再举。 | ![]() |
1658 年十二月十五日,永曆君臣撤往大理。1659 年正月初三,清军未经抵抗即入昆明,初四,永曆帝至永昌(保山),清军发兵追击, 克永昌,渡过怒江直逼腾冲。 永曆帝经边境铁壁关逃入缅甸境内,于五月经水路至缅甸首都阿瓦。 1659 年吴三桂部又平定川南叙州﹑嘉定等地,七月,清军进入成都。 1659 年,郑成功与张煌言再次北上,夺取定海,由吴淞口入长江,破瓜州﹑陷镇江,逼近南京。张煌言率前军西上,招抚上游各州县来归, 一时大江南北群起回响, 徽州﹑芜湖﹑巢县﹑当涂﹑太平﹑铜陵﹑宣城﹑无为等地依次归附。清廷闻南京危急,急调清兵支援, 于七月击败郑氏陆军。 1662 年四月,永曆帝被绞杀在昆明。李定国军得知永曆皇帝被清军俘杀的讯息伤心备至﹑不久发病死在景线。部下不久便纷纷降清。 1662 年二月,在东南率军渡海的郑成功收复荷兰人盘踞三十余年的台湾岛,在海外另闢乾坤。 1662 年永曆朝廷覆亡后,只有东南沿海郑成功﹑张煌言部和川东鄂西的夔东十三家还在坚持抗清。1663年正月初一,清朝发三路大军会剿夔东,双方在山险岭峻之地鏖战九月,均损失惨重。十一月,清军调西安满兵经汉中入川,助攻夔东。夔东十三家最终不敌,刘体仁自缢,袁宗第﹑郝摇旗被俘,夔东抗清基地失陷。至此,明室在大陆已无寸土。 郑成功在收复台湾的二年,1663年五月病卒,子孙郑经﹑郑克塽相继保有台湾。清康熙二十二年,清朝水师大举攻台,郑克塽不敌,在1683 年降清朝。 | ![]() |
政治
平反
崇祯十七年七月,弘光帝追复懿文太子謚庙号兴宗孝康皇帝,敬懿皇太子妃常氏为孝康皇后。追上建文帝謚庙号惠宗嗣天章道诚懿渊功观文扬武克仁笃孝让皇帝。惠宗马皇后为孝愍温贞哲睿肃烈襄天弼圣让皇后。追上景泰帝謚庙号代宗符天建道恭仁康定隆文布武显德崇孝景皇帝。贞惠安和景汪皇后为孝渊肃懿贞惠安和辅天恭圣景皇后。
弘光元年九月初三,弘光帝下令为北京殉难诸臣上谥号,文臣二十一人、勛臣二人、戚臣一人;又为郢国公冯国用、宋国公冯胜、济国公丁德兴、德庆侯廖永忠、长兴侯耿炳文等开国功臣追上谥号;给方孝孺、齐泰、黄子澄、陈迪、景清、卓敬、练子宁等建文朝死难诸臣,蒋钦、陆震等正德朝死谏诸臣,左光斗、周朝瑞、周宗建、袁化中、顾大章、周起元等天启朝死难诸臣均补上谥号,并为他们平反。
追尊
明安宗朱由崧即位后于三月上明熹宗懿安皇后谥号孝哀慈靖恭惠温贞偕天协圣悊皇后,六月追封祖母郑贵妃为孝宁太皇太后。父福恭王朱常洵为贞纯肃哲圣敬仁毅恭皇帝(后改謚孝皇帝)。上嫡母邹氏尊号为恪贞仁寿皇太后。生母姚氏为孝诚端惠慈顺贞穆符天笃圣皇后。赠洛阳城陷时遇害的胞弟颍上王朱由榘为颍王,謚曰沖。六月上崇祯帝庙号为思宗(弘光元年二月改上庙号毅宗),谥号绍天绎道刚明恪俭揆文奋武敦仁懋孝烈皇帝;上崇祯帝周皇后谥号孝节贞肃渊恭庄毅奉天靖圣烈皇后。
明昭宗朱由榔即位后上弘光帝謚庙号安宗奉天遵道宽和静穆修文布武温恭仁孝简皇帝;上伯父福忠王朱常洵謚庙号恭宗慕天敷道贞纯肃哲修文显武圣敬仁毅孝皇帝;上父桂端王朱常瀛謚庙号礼宗体天昌道庄毅温弘兴文宣武仁智诚孝端皇帝;上隆武帝謚庙号绍宗配天至道弘毅肃穆思文烈武敏仁广孝襄皇帝;上嫡母吕氏谥号孝钦静淑慈敬天昭豫保康圣端皇后;嫡母王氏尊号孝正庄翼敦仁端惠天圣皇太后;上生母马氏尊号为昭圣慈惠仁寿皇太后。
国策
明末清初,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史学界有不同意见。
有的人认为从清军入关占领北京起,民族矛盾就成了主要矛盾;也有人认为由明至清阶级矛盾一直处于主要地位。所以南明初期的主要政策是“联虏平寇”,意思是联合清朝扫灭“流寇”。可以说“联虏平寇”(或称“借虏平寇”)是弘光政权的基本国策。
但是随着时局的变化,弘光政权却被“联虏平寇”方针所葬送,数十万官军叛降清朝,反过来为清朝征服江南各地效犬马之劳。隆武政权以后,朝廷改变方针,由“联虏平寇”转为联合农民军共同抗清,即“联寇抗清”。
但是后期因为内部不和逐步被清军分化瓦解,义军和南明诸政权纷纷被清军消灭。
党争
参见:东林党争
东林党与阉党之争,一直延续到南明时期;阮大铖打击东林党人向来不遗余力,本来阮大铖和东林诸君子关係不错,但受到赵南星的打压,最后倒向阉党。当时东林党人力主拥立潞王,史可法写信给马士英说明福王“七不可立”,马士英却抢先拥立福王。史可法在东林党与阉党之间两难。《桃花扇》记载阮大铖刻意逢迎复社的吴应箕、沈昆铜、沈眉生等人,结果反被责打一顿,后来阮大铖成为弘光朝重臣,随之展开报复行动。
朱聿键针对万曆以来党争给国事带来的危害,提出了消除党争,“用舍公明”的方针。就任监国时,他亲自撰写了“缙绅”、“戎政”、“儒林”三篇《便览》。
永曆朝又有吴楚党争,主要是“东勛”李成栋养子李元胤及杜永和等和“西勛”陈邦傅以及瞿式耜节制的将领之间的斗争,楚党的幕后人物为李元胤、袁彭年、丁时魁、蒙正发。吴党有瞿式耜、堵胤锡、陈邦傅、王化澄、朱天麟。堵胤锡等人主张联合原农民军,何腾蛟、瞿式耜则排斥农民军。吴、楚党争使得南明与大顺军、大西军的战力始终无法整合,最后灭亡在清军手里。
选秀
弘光元年(1645年)正月,上派太监田成至杭州、嘉兴二府选淑女。四月甲子,上在南京贡院选淑女,七十人中选中一人,即阮大铖的侄女。四月壬戌,杭州送来淑女五十人,上选中周姓一人,王姓一人。
朱聿键登基数月,不选秀,只皇后曾氏一妻,不选太监入值,只以贴身的亲信入值司礼监。
朱由榔登基诏书中特谕不立东厂,不选宫人。
军事
参见:南明抗清
新朝初建,重建军事力量乃为必然之举。南明各政权在招收溃兵、流寇及定策之兵等基础上,开始军事重建之路,最终形成几支较强大的军事力量作为支撑本政权的存亡。
南明皇帝多为武将拥立。从而导致各政权的军头常以败军之将坐收“定策”之功,出现了军阀操纵朝廷的局面。地方军队大多为私军,统军将领往往称霸一方。南明多次东征、北伐,确有助巩固偏安之局。关于兵源方面,因为战乱军户大减,兵员改以募兵补充,或直接徵兵。其中由大顺军余部改编的忠贞营、大西军余部改编的驾前军,屡次击败清军。
从军事斗争上看,南明造就了许多爱国志士、民族英雄。南明处于满洲,蒙古联合入侵的严重威胁之下,为此南明军民进行了四十年艰苦卓绝的抵抗斗争,涌现了无数气壮山河、可歌可泣的民族英雄,如史可法、李定国、郑成功、李来亨、瞿式耜、何腾蛟等。仅《钦定胜朝殉节诸臣录》就收录有殉节诸臣2249人,其中大部分身处南明时期。
军费
时任弘光朝廷都给事中的李清在《三垣笔记》中就军费开支算了一笔账:武昌的左良玉有五万人,每年军费一百万两;江北四镇各三万人,总计十二万,每年军费二百四十万两;京营六万人,每年军费一百二十万两;其余八镇共十二万人,每年军费二百四十万两。弘光政权的军队总计三十五万人,每年的军费累计七百万两。
异姓王
根据明朝会典等制度的规定,只有皇族可以在生前封为王爵。非皇族者生前最高爵位为国公,死后可追赠郡王爵。此制度一直实行至弘光、隆武两朝。但是至永曆朝时局混乱,在孙可望的逼迫下,永曆帝打破了异姓不封王的惯例,加封了诸多异姓王爵。
爵位 | 谥号 | 姓名 | 在世时间 | 在位时间 |
---|---|---|---|---|
秦王 | - | 孙可望 | ????-1660 | 1651-1658 |
西宁王、晋王 | - | 李定国 | 1620-1662 | 1652-1656-1662 |
南康王、蜀王 | 忠 | 刘文秀 | ????-1658 | 1652-1656-1658 |
黔阳王 | - | 皮熊 | ????-1665 | 1655-1665 |
巩昌王 | - | 白文选 | 1615-1675 | 1656-1661 |
庆阳王 | - | 冯双礼 | ????-???? | 1657-1662 |
嘉定王、汉阳王 | - | 马进忠 | ????-1659 | 1657-1659 |
延平王、潮王 | 武 | 郑成功 | 1624-1662 | 1657-1662 |
延平王、潮王 | 文 | 郑经 | 1642-1681 | 1662-1681 |
延平王 | - | 郑克臧 | 1664-1681 | 1681 |
延平王 | - | 郑克塽 | 1670-1717 | 1681-1683 |
经济
货币
南明朝廷也铸造发行有货币,如弘光朝廷铸有“弘光通宝”、隆武朝廷铸有“隆武通宝”、鲁王朝廷铸有“大明通宝”、永曆朝廷铸有“永曆通宝”,其中以“永曆通宝”钱铸造使用时间最长,前后长达37年。
朝代 | 大明 | |||
---|---|---|---|---|
通宝 | 弘光通宝 | 大明通宝 | 隆武通宝 | 永曆通宝 |
年限 | 1644-1645 | 1645-1646 | 1645-1646 | 1646-1683 |
朝代 | 大清 | 大顺 | 大西 | 大周 | 总统兵马大将军 | |||||
---|---|---|---|---|---|---|---|---|---|---|
通宝 | 顺治通宝 | 康熙通宝 | 永昌通宝 | 西王赏功 | 大顺通宝 | 兴朝通宝 | 利用通宝 | 昭武通宝 | 洪化通宝 | 裕民通宝 |
年限 | 1644-1661 | 1662-1722 | 1644-1645 | 1644 | 1644-1647 | 1647-1651 | 1674-1678 | 1678-1679 | 1679-1681 | 1674-1676 |
贸易
南明时期的中日贸易是官方贸易与民间贸易共同进行。自隆武朝廷开始的历次乞师活动中,日本提供了大量的财务,同南明进行的贸易属于官方贸易。而民间贸易的繁荣始于清朝占领东南沿海后实行的迁海令。
清国针对南明,加强对沿海实行迁海令。对沿海各省严禁中国商船出海,沿海军民内迁30多华里,屋舍焚毁,坚壁清野,试图孤立东南台湾抗清势力。
清国的大陆迁海令实行,减少了大陆前往日本的贸易船只,但反而繁荣了台湾郑氏与日本的贸易。日本因天主教徒作乱,1636年发布锁国令,严禁日本商船外出贸易,只允许中国、荷兰船只到长崎通商。
中日贸易自始至终一直是只通过中国商船开到长崎港的单方面来航的方式而进行民间往来。从中国输人的物品有生丝、丝织品、白糖等多种,而日本方面则输出大量的金、银、铜,用于单线贸易的结算;1675年郑经使者至长崎,取得郑氏与日本贸易所赚白银71万两中的26万两。
文化
参见:明末三大思想家
明末三大思想家,即王夫之、顾炎武、黄宗羲,他们在明末清初社会激烈变革之际,提出了许多人本主义论点,比如反对满洲殖民统治及君主专制,提高商人地位,重实践、轻理论的实用主义。他们的思想,在后来君主集权严重的清朝并没有多少发展,但对于中国传统哲学具有重要意义。
外交
清国
弘光帝曾以对等的礼仪派使者左懋第诏谕清国,并称顺治帝为清国可汗。在诏书中,弘光帝提出四件事:要安葬崇祯帝及崇祯皇后、以山海关为界,关外土地给予清国、每年十万岁币,并“犒金千两、银十万两、丝缎万匹、犒银三万两”、建国任便。意图令明国和清国共存,通好议和。不过左懋第到北京被囚,使事失败。
潞王朱常淓监国次日,按马士英的意见,派陈洪範同清军议和,以割让江南四郡为条件。但由于陈洪範早已降清,此事不了了之。
- 清廷对郑氏集团一贯採取“剿抚兼施”,以抚为主的政策
招抚 时间 | 招抚 对象 | 清廷条件 | 郑氏 |
---|---|---|---|
1646年 | 郑芝龙 | 剃髮易服;闽粤总督 | 郑芝龙率 |
1653年 | 郑成功 | 剃髮易服;海澄公;泉州总兵;泉州府 | 漳州、潮州、惠州、泉州四府;粤、闽、浙三省沿海地方 |
1654年 | 郑成功 | 剃髮易服;海澄公;靖海将军;漳州、潮州、惠州、泉州四府 | 福建全省,广东惠州、潮州二府,浙江温州、台州、宁波、绍兴、处州五府 |
1662年 | 剃髮易服;登岸,高官厚爵 | 仿朝鲜事例,不削髮,世守台湾,称臣纳贡 | |
1667年 | 剃髮易服;世守台湾,称臣纳贡;台湾沿海诸岛 | 仿朝鲜事例,不削髮,世守台湾,称臣纳贡 | |
1669年 | 剃髮易服;藩封,世守台湾, | 仿朝鲜事例,不削髮,世守台湾,称臣纳贡 | |
1677年 | 剃髮易服;世守台湾,称臣纳贡 | 不剃髮,世守台湾,称臣纳贡;大陆沿海岛屿及漳、泉、惠、潮四府,提供粮饷 | |
1679年 | 不剃髮不易服;退守台湾,大陆沿岸海岛归朝廷,以澎湖为界 | 不剃髮,世守台湾,称臣纳贡;以实际控制线停战,海澄互市,提供粮饷 | |
1680年 | 不剃髮不易服;不登岸;世守台湾,称臣纳贡 | 不剃髮,世守台湾,称臣纳贡;海澄互市 | |
1681年 | 人地入版图,剃髮易服;移入内地,听从朝廷安排 | 不登岸,仍居台湾 |
安南
隆武二年(1646年)二月,安南后黎朝遣正使阮仁政,副使范永锦、陈概、阮滚等,同明朝都督林参航海往福建求封于隆武政权。时值清兵攻占福建,部分安南使者被俘至北京。永曆政权建立后,安南使臣阮仁政往广西,拜见新即位的永曆帝。永曆遣翰林潘琦赍敕书、诰命、涂金银印与安南使臣同行,前往安南册封后黎政权的太上皇为安南国王。永曆元年(1647年)五月潘琦至镇南关,后黎朝派礼部尚书阮宜、户部侍郎阮寿春等接至升龙,明使行颁封礼。永曆二年(1648年)三月,永曆驻跸南宁,安南至南宁入贡。永曆四年(1650年)十一月,清兵陷广州,永曆自肇庆逃至南宁。永曆五年(1651年)二月永曆从南宁遣使敕谕后黎朝,令其资矢、象、粮、铳,以助恢剿。该年十月,永曆使臣再至册封后黎实权派郑梉为安南副国王。
随着清军逐步南进,安南开始改变对南明的态度。清军进入广西、云南后,安南各政权已经开始建立了与清朝的宗藩关係。这段历史反映了古代中越关係史中,不是正统观念,而是政治实力才是双方建立朝贡关係的基础。
琉球
南明朝廷中,只有弘光、隆武和监国鲁王与琉球国有过交往关係。这一时期中琉的交往始于1644年,终于1649年,5年间琉球国6次遣派使臣,中琉关係不仅得以维繫,而且保持相互友好交往,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应予充分肯定。
1644年清军入关之后的相当长一段时间,琉球仍旧尊奉明朝为中央王朝,与南明保持密切的联繫,朝贡不绝。1644年,尚贤王遣正议大夫金应元、使者吉时逢等渡明请求册封;因当时清军攻入中原,战乱未平,且又有海盗阻隔道路,所以长时期滞留在福建省。1645年,弘光帝即位,遣福州左卫指挥花煾诏谕琉球。尚贤王遣毛大用、阮士元庆祝并再次请求册封。弘光帝以礼科给事中陈燕翼为册封正使、行人司行人韩元勛为册封副使。不过未出航的时候弘光政权就被清军所灭。
隆武帝立于福建,遣指挥闽邦基诏谕琉球,琉球还继续遣使向明朝朝贡。1646年,隆武帝为清朝所灭后,琉球仍然向监国鲁王朱以海朝贡。琉球王国也同支持鲁王的建国公郑彩关係密切,郑彩也严禁手下船只袭击琉球贡船。鲁王和建国公通过琉球的朝贡贸易获得了抗击清军所需的硫磺;另一方面,建国公希望从日本购买武器,但由于江户幕府坚持锁国政策而失败了。
琉球一直拒绝同清朝建立关係,直到1653年(永曆七年),琉球中山王尚质才遣使前往清朝,决定同清朝建立朝贡关係。第二年,再遣贡使,并且缴换了明朝敕印,请求封号。
日本
弘光政权延续了明朝旧有的对日政策,在抗清作战中没有改善中日关係的行动,仍然设定敌视日本的官职,给浙江总兵官王之仁镇倭将军印。随着清军南下的兵锋愈来愈强劲,南明武将跋扈控制朝廷和各个政权相互争夺正统地位的局面的出现,使得抗清形势变得愈来愈严竣。南明朝廷中不愿亡国的忠贞义士利用他们曾经与日本建立的各种关係,多次前往日本乞求军事援助,希望抗清力量得以扩充。日本态度犹豫不绝,历经曲折,虽然日本官方并未直接出兵对清作战,但却在历次的南明乞援行动中给予南明抗清势力诸多军事物资援助。这种以军事作战为需要的政治交往,同时带动着中日贸易和文化交往的展开。
澳葡
南明朝廷也得到葡萄牙澳门当局的承认和支持。后者通过耶稣会士,与南明朝廷展开了相当密切的军事政治合作关係。隆武政权建立后,向澳葡当局求援。葡澳当局命尼古拉·费雷拉率领300葡萄牙士兵北上援明抗清。
1646年十二月,清将佟养甲、李成栋攻占广州,隆武政权覆亡,清军继而转攻肇庆,威胁永曆政权。永曆出逃广西,被瞿式耜接到桂林安顿,清军随即攻击桂林。明清两军在桂林展开战斗,明军大胜,从而稳定了初建的永曆政权,并使得金声桓、李成栋等明朝叛将也都见势反正,从而大大加强了永曆政权的声势。而明军在桂林守卫战中取得胜利,在很大程度上是得到了费雷拉率领的300名葡萄牙士兵的帮助。
天主教
主词条:南明求助罗马教皇
永曆六年(1648年)宫中受洗嫔妃50人,大员40人,太监无数。永曆帝其嫡母王太后、生母马太后、妻子王皇后、太子朱慈煊都进行过洗礼,但永曆帝本人则并未受洗。
拉丁文的求救信

永曆六年(1648年)十月再度危机,永曆帝再次派人赴澳门求援,澳门的葡萄牙当局仅以火枪百枝相助,显得微不足道。
于是,王太后又决定派使臣陈安德与传教士卜弥格直接赴罗马向教宗求援。她在致罗马教宗英诺森十世的书信中诚恳地祈求“天主保祐我国中兴太平”,并希望教廷多送耶稣会士来中国广传圣教。此书信历时两年之久方才抵达。
而当卜弥格携教宗复书返回抵安南时,已经是永曆十六年八月,永曆朝廷已经濒于瓦解,教宗的回信最终亦未能送到永曆帝之手。
行在
甲申之变后,明朝北方国土大面积沦陷,明朝宗室避难南方,先后建立偏安朝廷。为显示收复故土的决心,南明诸朝廷中除弘光朝以原留都应天府(今南京)为都外,其余各政权的天子或监国驻跸之处皆称之为行在,各衙门前均加“行在”二字,仍将大明曆代先帝陵寝所在的顺天府(今北京)和应天府(今南京)称为南北两京。
姓名 | 身份 | 驻跸之处 | 行宫 | 行在时间 |
---|---|---|---|---|
朱由崧 | 监国 | 仍以应天府为留都 | 以南京内守备府为行宫 | 1644年5月1日-1644年5月14日 |
皇帝 | 以南京紫禁城为皇宫 | 1644年5月14日-1645年5月10日 | ||
朱常淓 | 监国 | 以杭州府为行在 | 以杭州知府衙门为行宫 | 1645年6月8日-1645年6月14日 |
朱以海 | 监国 | 以绍兴府为行在 | 以分守台绍道公署为行宫 | 1645年7月18日-1646年5月29日 |
以宁波府为行在 | 以舟山参将府为行宫 | 1649年10月-1651年9月2日 | ||
朱聿键 | 监国 | 以福州府为行在 | 以福州南安伯府为行宫 | 1645年6月7日-1645年6月26日 |
皇帝 | 以天兴府为行在 | 以福京布政司为行殿 | 1645年6月27日-1646年7月 | |
以延平府为行在 | 以延平知府衙门为行宫 | 1646年8月-1646年8月21日 | ||
朱聿鐭 | 监国 | 以广州府为行在 | 以广州都指挥使司署为行宫 | 1646年11月2日-1646年11月4日 |
皇帝 | 1646年11月5日-1646年12月15日 | |||
朱由榔 | 监国 | 以肇庆府为行在 | 以丽谯楼为行宫,称永明宫 | 1646年10月10日-1646年11月17日 |
皇帝 | 1646年11月18日-1646年12月26日 | |||
以奉天府为行在 | 以岷王府为行宫 | 1647年4月15日1647年-8月24日 | ||
以安龙府为行在 | 以安龙千户所为行宫,称文华宫 | 1652年2月6日-1656年1月26日 | ||
以云兴府为行在 | 以云南贡院为行宫 | 1656年1月26日-1656年8月12日 | ||
以为秦王府行宫,称万寿宫 | 1656年8月12日-1658年12月15日 |
弘光政权
朱由崧,明神宗朱翊钧孙,福忠王朱常洵子。万曆四十八年(1620年)封德昌王,后进封世子。崇祯十六年(1643年)袭封福王。
崇祯十七年五月初三日(1644年6月7日)称监国在南京,十五日(6月19日)即皇帝位于南京紫禁城武英殿,以明年(1645年)为弘光元年。
弘光元年五月十二日(6月5日)朱由崧至太平府,不入,寻即移驾芜湖,五月二十四日(6月17日)清军占领南京,二十八日(6月21日)被俘。翌年四月初九日(5月23日)被杀。葬河南洛阳孟津东山头村之弘光陵。
隆武政权

朱聿键,明太祖朱元璋的九世孙,唐裕王朱器墭长子。崇祯五年(1632年)嗣立唐王,崇祯九年(1636年)因率兵勤王擅离南阳获罪,废为庶人,幽禁在凤阳高墙。弘光元年(1645年)获释,封南阳王。
弘光元年六月初六日(1645年6月29日)称监国在福州,二十六日(7月19日)即皇帝位,以七月初一日(8月21日)后为隆武元年。改福京布政司为行殿,额鼓楼门为行在大明门。
隆武二年八月甲午,隆武帝率宫嫔自延平出狩,欲逃往江西避难。八月庚申至汀州,以府署为行宫。八月壬戌清军占领福京,八月二十八日(10月7日)被俘。后不食而死。葬福建省福州市罗汉岭之隆武陵。
隆武帝本人可以说是南明诸帝中最为有能力的皇帝之一,只可惜在错误的地点选择了错误的势力,才使得他无所建树,最终隆武朝廷的复国计画称为了泡影。
鲁王政权

朱以海,明太祖朱元璋的十世孙,鲁王朱寿镛的第五子。崇桢十七年(1644年)袭封鲁王。
弘光元年闰六月二十一日(1645年8月12日)称监国在绍兴,改次年为鲁监国元年,以分守台绍道公署为行宫。
鲁监国元年(1646年)清兵攻取浙东,流亡海上,走石浦,依附张名振,后至舟山,以舟山参将府为行宫。
鲁监国八年(1664年)三月,自去监国号,奉表滇中。
永曆十六年(1662)正月,朱由榔在云南遇害后,张煌言一度上书朱以海,要求朱以海“争取闽海勛镇,速正大号,以求正统”,但是由于郑成功与郑经的不支持而未成。郑成功死后,朱以海也一度无人服侍,1662年11月朱以海病故在金门。葬福建省泉州市太武山南麓。
绍武政权
朱聿鐭,明太祖朱元璋的九世孙,唐裕王朱器墭三子。弘光元年(1645年)袭封唐王。
明绍武君臣冢

隆武二年十一月初二日(12月8日)称监国于在州,初五日(12月12日)即皇帝位,改次年为绍武元年,就广州都指挥使司署为行宫。十二月十五日(1647年1月20日)清军占领广州。同日被俘,后自缢殉国,结束其四十日的统治。葬广东广州象岗山之绍武君臣冢。
永曆政权
朱由榔,明神宗朱翊钧之孙,桂端王朱常瀛四子。崇祯六年(1633年)封永明王。隆武元年(1645年)袭桂王封爵。
隆武二年十月十四日(11月20日)监国在肇庆,十一月十八日(12月24日)即皇帝位,改次年为永曆元年,以肇庆府署(丽谯楼)为行宫,称永明宫。
永曆二年(1647年)四月,朱由榔西狩武冈,以岷王府为行宫,改武冈州为奉天府。
永曆六年(1652年)正月,朱由榔巡幸安笼,以安笼千户所署(安龙永曆皇宫)为行宫,改安笼所为安龙府。
永曆十年(1656年)正月,朱由榔西狩昆明,以云南贡院为行官,昆明成为南明最后一个政治中心,时称滇京。后孙可望谋反,被李定国击败,朱由榔即移驻五华山,以秦王府为皇宫,称万寿宫。
永曆十五年元月,清军三路入滇,滇京陷落,朱由榔西狩缅北。七月十九日(1661年8月13日)朱由榔左右臣子共四十二人被杀。十二月初三日(1662年1月11日)朱由榔被缅王送至清军营内。
永曆十六年四月十五日(6月1日)被吴三桂绞杀在云南昆明篦子坡(今逼死坡)。衣冠冢在贵州都匀高塘山的永曆陵。
帝王世系
庙号 | 尊号 | 谥号 | 姓名 | 生卒及在位时间 | 年号 |
---|---|---|---|---|---|
恭宗 | - | 贞纯肃哲圣敬仁毅恭皇帝 (安宗朱由崧追上谥号) | 朱常洵 | 1586-1641年 | - |
贞纯肃哲圣敬仁毅孝皇帝 (安宗朱由崧改上谥号) | |||||
慕天敷道贞纯肃哲修文显武圣敬仁毅孝皇帝 (昭宗朱由榔累上谥号、追上庙号) | |||||
质宗 | 圣安皇帝 | 赧皇帝 (绍宗朱聿键遥上尊号、监国鲁王朱以海上謚庙号) | 朱由崧 | 1607-1644-1645-1646 | 弘光 |
安皇帝 (监国鲁王朱以海改上谥号) | |||||
安宗 | 奉天遵道宽和静穆修文布武温恭仁孝简皇帝 (昭宗朱由榔改上謚庙号) | ||||
- | - | 闵王 (监国鲁王朱以海上谥号) | 朱常淓 | 1607-1645-1646 | - |
顺宗 | - | 同天合道承明纯靖康文懿武神仁献孝悼皇帝 (监国鲁王朱以海上谥号) | 朱慈烺 | 1629-1644 | 义兴 |
- | - | - | 朱以海 | 1618-1645-1653-1662 | 监国 |
- | - | 敬皇帝 (明绍宗朱聿键追上谥号) | 朱宇温 | ?-1560 | - |
惠皇帝 (明绍宗朱聿键改上谥号) | |||||
- | - | 顺皇帝 (绍宗朱聿键追上谥号) | 朱宙栐 | 1538-1564 | - |
- | - | 端皇帝 (绍宗朱聿键追上谥号) | 朱硕熿 | ?-1632 | - |
- | - | 裕皇帝 (绍宗朱聿键追上谥号) | 朱器墭 | ?-? | - |
宣皇帝 (绍宗朱聿键改上谥号) | |||||
绍宗 | 思文皇帝 | 配天至道弘毅肃穆思文烈武敏仁广孝襄皇帝 (昭宗朱由榔遥上尊号、上謚庙号) | 朱聿键 | 1602-1645-1646 | 隆武 |
文宗 | - | 贞天应道昭崇德毅宁文宏武达仁闵孝节皇帝 (敬宗朱常清遥上尊号、上謚庙号) | 朱聿鐭 | 1605-1646-1647 | 绍武 |
敬宗 | - | 忠天隆道昭义钦成靖文襄武奋仁睿孝和皇帝 (延平武王朱成功上謚庙号) | 朱常清 | 1616-1648 | 东武 |
礼宗 | - | 体天昌道庄毅温弘兴文宣武仁智诚孝端皇帝 (昭宗朱由榔追上謚庙号) | 朱常瀛 | 1597-1645 | - |
昭宗 | - | 应天推道敏毅恭俭经文纬武礼仁克孝匡皇帝 (延平文王朱锦上謚庙号) | 朱由榔 | 1623-1646-1662 | 永曆 |
注:弘光陵位于河南省洛阳市孟津县东山头村,隆武陵位于福建省福州市罗汉岭,监国鲁王墓位于福建省金门县太武山西麓,永曆陵位于贵州省都匀市大坪镇高塘山,绍武君臣冢位于广东省广州市越秀公园,恭宗熙陵位于河南省洛阳市孟津县麻屯乡庙槐村,礼宗兴陵位于广西省南宁市左右江汇合河畔上的三江口宋村,唐藩四帝陵位于河南省南阳市紫山东麓,潞闵王朱常淓葬处不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