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服饰是长期生活在南方地理环境和人文环境下的产物。南方地区因为地理环境複杂多样,气候湿热,再加上自然资源丰富,如各种服饰所需要的原材料等,为形成南方特色服饰提供优势条件,也形成了南方人特有的地域文化。南方人比较注重单衣的穿着,且多为不易吸热的浅颜色,衣服形制多为短衣和裙类;在服装的用料上。多是以棉布为衣料,特别是南方的许多少数民族服装的质料,大多是自织麻布和土布。这种状况在古代最为明显。南方许多地方时兴穿裙,特别是一些少数民族,更是离不了裙服。这些是南方服饰的要义所在。
基本介绍
- 中文名:南方服饰
- 原因:长期生活在南方
- 特点:多裙装
- 特殊:瑶族
概述
中国地域辽阔,各地自然条件、地理环境多有不同:一望无垠的广阔平原,层峦叠障的高山峻岭,纵横交错的江河湖海,连绵不断的绿色森林。由于自然环境的不同,必然形成了气候和物产的不同,进而也就造成了人们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以及审美情趣的差别。有道是:“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受上述各种因素的影响和制约,人们的服饰习俗必然有所不同。特别是在交通很不发达、文化交流稀少、信息传播艰难的古代社会,人们的穿戴打扮更是大相逕庭。 南方服饰是长期生活在南方地理环境和人文环境下的产物。南方地区因为地理环境複杂多样,气候湿热,再加上自然资源丰富,如各种服饰所需要的原材料等,为形成南方特色服饰提供优势条件,也形成了南方人特有的地域文化。表现在服饰上因季节而变,因人而变,因爱好而变,因贫富而变,因社会地位而变,因时代而变,从每个角落体现其南方服饰的共同点,又彰显一定的差异。
特点
南方和北方温差较大,对于服饰需求就很不一样:南方人比较注重单衣的穿着,且多为不易吸热的浅颜色,衣服形制多为短衣和裙类;北方人则较注重皮衣、棉衣的穿着,且多为易吸热的深颜色,衣服的形制多为长衣和袍类。
用料南方又有西南、中南、东南之分。不管怎样,其特点是:首先是在服装的用料上。多是以棉布为衣料,特别是南方的许多少数民族服装的质料,大多是自织麻布和土布。这种状况在古代最为明显。
用料南方又有西南、中南、东南之分。不管怎样,其特点是:首先是在服装的用料上。多是以棉布为衣料,特别是南方的许多少数民族服装的质料,大多是自织麻布和土布。这种状况在古代最为明显。
形制其次看形制。 南方许多地方时兴穿裙,特别是一些少数民族,更是离不了裙服。这是因为南方气候比较温和,雨水多,人们一年四季大部分时间是在农田里劳动,且要时时下水,因而穿裙子比较凉快、方便和美观。上衣多具有无领、开襟、短袖、紧身等特点,富有热带、亚热带的情调。
南主裙服的款式多样,变化多端,有长裙、短裙、筒裙等,各具风采。就长江流域广大地区而言,穿及踝长裙者有彝族、傈僳族、普米族、德昂族、苗族、土家族、侗族、布依族等;穿短裙者有哈尼族、佤族、基诺族等;穿筒裙者有傣族、景颇族、仡佬族、布朗族、拉祜族等。这些裙服穿起来各有特色:长裙着身,走起路来徐疾自如,有飘动之态,显得婀娜多姿,风情万种;短裙围腰,既紧且窄,可将女性的曲线美充分地显现出来。女子穿上短裙,身材显得苗条颀长,更露出健美的小腿;筒裙更是引人注目,上下宽窄相同,呈圆桶状,看上去别有情趣,人们身着筒裙,移步时多藉助腰部的扭动,颇象当今时装模特的步态。
南裙,并不是女子的专利,男子穿裙者也不在少数。苗族、傣族的男子大都有穿裙的传统。土家族男子早先也是穿裙。
南主裙服的款式多样,变化多端,有长裙、短裙、筒裙等,各具风采。就长江流域广大地区而言,穿及踝长裙者有彝族、傈僳族、普米族、德昂族、苗族、土家族、侗族、布依族等;穿短裙者有哈尼族、佤族、基诺族等;穿筒裙者有傣族、景颇族、仡佬族、布朗族、拉祜族等。这些裙服穿起来各有特色:长裙着身,走起路来徐疾自如,有飘动之态,显得婀娜多姿,风情万种;短裙围腰,既紧且窄,可将女性的曲线美充分地显现出来。女子穿上短裙,身材显得苗条颀长,更露出健美的小腿;筒裙更是引人注目,上下宽窄相同,呈圆桶状,看上去别有情趣,人们身着筒裙,移步时多藉助腰部的扭动,颇象当今时装模特的步态。
南裙,并不是女子的专利,男子穿裙者也不在少数。苗族、傣族的男子大都有穿裙的传统。土家族男子早先也是穿裙。
南方的许多少数民族流行以布裹头,即戴头帕(也叫包头帕)。仡佬族人早些年代不论男女都是用长帕包头,妇女盘大髮髻,用三条各一丈多长的布来包。男子包头则只用一条一丈多长的布。
贵州扁担山布依族妇女的头饰依年龄大小而有所不同:少女时戴绣花头帕;结婚后戴一种里面是竹笋壳,外面用一丈余长青布和一块绣花头帕裹成宝塔形状的“假壳”;到了老年,就简单些,仅用一丈二尺青布包头。
哈尼族叶车支系的女子,不论居家还是外出,头上总是包着一条洁白的尖顶头巾。这种头巾宽约一尺,长二尺,对摺后缝合一端成尖三角状,罩在头顶,很是别致。
其他如白族、苗族、瑶族、羌族、傣族、拉祜族、景颇族等,都是用布裹头,形制五花八门,各具风味。
南方的一些民族更是对草鞋情有独钟,如白族支系那马人常年穿草鞋。如果姑娘到了十四、五岁,还不会编织草鞋,不但小伙子眼里没有她,就是父母也会骂她没出息。因为那马人穿的草鞋分为两种,一种是送给兄弟亲友的,这种草鞋只有两只鼻(系在脚尖那一段)。另一种是作为定情之物专门送给情人,有四只鼻。所以那马人有句俗话:“你要知道小伙子有没有对象,就看他脚上穿没穿四鼻子草鞋。”南方除穿布鞋、草鞋外,穿木屐的也很多。唐代诗人李白就曾专门写诗描绘女子不穿袜只穿屐的情景:“长乾吴儿女,眉目艳新月。屐上足如霜,不着鸦头袜。”
而在气温高的江南,冬季就不一定需要棉衣之类服饰,在云南,甚至只用薄衣或单衣就可以过冬了。中国南方气候温暖,特别是夏季雨水多,人们为了便于在水田里耕作,常常打着赤脚或穿着草鞋,头上戴着草帽或斗笠,大晴天可以遮档阳光的暴晒,休息时可作扇来扇凉,下雨时又成了遮雨的雨具,非常便利实用,南方的广大地区,如湖南、湖北、安徽、江苏、浙江等地农村妇女中,流行围围裙,不少人几乎从早到晚整天围着。这块围裙既可保护衣服整洁,又起到了装饰美化作用。特别是江南水乡,女妇们的围裙上绣着各式各样的图案,煞是好看。
贵州扁担山布依族妇女的头饰依年龄大小而有所不同:少女时戴绣花头帕;结婚后戴一种里面是竹笋壳,外面用一丈余长青布和一块绣花头帕裹成宝塔形状的“假壳”;到了老年,就简单些,仅用一丈二尺青布包头。
哈尼族叶车支系的女子,不论居家还是外出,头上总是包着一条洁白的尖顶头巾。这种头巾宽约一尺,长二尺,对摺后缝合一端成尖三角状,罩在头顶,很是别致。
其他如白族、苗族、瑶族、羌族、傣族、拉祜族、景颇族等,都是用布裹头,形制五花八门,各具风味。
南方的一些民族更是对草鞋情有独钟,如白族支系那马人常年穿草鞋。如果姑娘到了十四、五岁,还不会编织草鞋,不但小伙子眼里没有她,就是父母也会骂她没出息。因为那马人穿的草鞋分为两种,一种是送给兄弟亲友的,这种草鞋只有两只鼻(系在脚尖那一段)。另一种是作为定情之物专门送给情人,有四只鼻。所以那马人有句俗话:“你要知道小伙子有没有对象,就看他脚上穿没穿四鼻子草鞋。”南方除穿布鞋、草鞋外,穿木屐的也很多。唐代诗人李白就曾专门写诗描绘女子不穿袜只穿屐的情景:“长乾吴儿女,眉目艳新月。屐上足如霜,不着鸦头袜。”
而在气温高的江南,冬季就不一定需要棉衣之类服饰,在云南,甚至只用薄衣或单衣就可以过冬了。中国南方气候温暖,特别是夏季雨水多,人们为了便于在水田里耕作,常常打着赤脚或穿着草鞋,头上戴着草帽或斗笠,大晴天可以遮档阳光的暴晒,休息时可作扇来扇凉,下雨时又成了遮雨的雨具,非常便利实用,南方的广大地区,如湖南、湖北、安徽、江苏、浙江等地农村妇女中,流行围围裙,不少人几乎从早到晚整天围着。这块围裙既可保护衣服整洁,又起到了装饰美化作用。特别是江南水乡,女妇们的围裙上绣着各式各样的图案,煞是好看。
瑶族传统服饰
瑶族是个山地民族,其服饰文化的形成与山地经济文化有着密切关係。瑶族山区面积广大,土质鬆软,水源丰富,属亚热带地区。区内气候温和,雨量充沛,有利于农、林、牧、副业的发展。瑶族人民主要从事农业,部分地区以林业为主,属典型的南方农耕经济文化类型。南方农耕经济文化反映在瑶族服饰上,表现为瑶民普遍着衣裤、衣裙等短装,以便攀援和行走,服饰以轻便、迅捷为主要特徵。瑶族衣裙短窄轻薄,衣裤(裙)季节变化不大;讲究头饰,不注重鞋帽等等,均与南方湿热的气候,山林刀耕火种,山地耕猎,丘陵稻作的生产生活方式密切相关。正如普列汉诺夫所说:“一切所有的民族的艺术,……是往往和那个民族经济立于最密切的因果关係之上的”。
瑶族服饰的质地。历史上,瑶族是一个以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为主的农耕民族,“男耕女织”一直是瑶族社会家庭的主要经济形态。过去,瑶族民众一家人所穿的服饰,大多由家庭妇女自种的棉、麻,自纺纱线,自织土布,自裁衣料,自己缝製而成。现在,瑶族传统服饰面料仍以棉、麻居多,只是在服饰的装饰材料上,大量的毛线、晴纶线取代了原有的棉质或丝质色线,成为挑花、刺绣、织锦的色线材料,从而形成了瑶族传统服饰特色面料。
瑶族服饰的款式。瑶族由于居住的地方比较分散,因而服饰和头饰极为丰富,地区差别与支系差别较大,有人统计有百余种之多。然而,儘管各地服饰式样各异,但男女着装普遍以夏单冬夹为主。一般说来,男子多穿对襟短衣,下着宽筒长裤,束腰。妇女则喜穿圆领绣花服装,衣服镶宽边,以彩边镶围,下穿镶边绣花百褶裙,系色彩艳丽的花腰带,脚穿绣花尖鞋。关于瑶族服饰的大体款式,《天下郡国利病书》载:“瑶……椎髻,跣足,衣斑烂布褐。”这是一个很好的概括 。
瑶族服饰的质地。历史上,瑶族是一个以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为主的农耕民族,“男耕女织”一直是瑶族社会家庭的主要经济形态。过去,瑶族民众一家人所穿的服饰,大多由家庭妇女自种的棉、麻,自纺纱线,自织土布,自裁衣料,自己缝製而成。现在,瑶族传统服饰面料仍以棉、麻居多,只是在服饰的装饰材料上,大量的毛线、晴纶线取代了原有的棉质或丝质色线,成为挑花、刺绣、织锦的色线材料,从而形成了瑶族传统服饰特色面料。
瑶族服饰的款式。瑶族由于居住的地方比较分散,因而服饰和头饰极为丰富,地区差别与支系差别较大,有人统计有百余种之多。然而,儘管各地服饰式样各异,但男女着装普遍以夏单冬夹为主。一般说来,男子多穿对襟短衣,下着宽筒长裤,束腰。妇女则喜穿圆领绣花服装,衣服镶宽边,以彩边镶围,下穿镶边绣花百褶裙,系色彩艳丽的花腰带,脚穿绣花尖鞋。关于瑶族服饰的大体款式,《天下郡国利病书》载:“瑶……椎髻,跣足,衣斑烂布褐。”这是一个很好的概括 。
客家服饰
孩童时代
婴儿呱呱落地开始,接生婆就把婴儿妈妈事先準备好的“和尚衫”和“屎裙子”穿上,待满月时穿上“满月衫”,四个月才给幼儿穿上“破胸衫”,及“开档裤”,男女通用。待六七岁以后才换上男女有别的衣衫和“塞腹裤”。
青壮年时期
男人的上衣是“破胸衫”和“大裾衫”两种,前者又叫对襟衫,左右对襟,胸间破开缀边,早先以布纽为多,以后又有骨纽、金属纽;后者衣襟开右边,布纽扣襟。两种男衫都有长短之分,多用蓝和黑灰色布料缝製。
女衫,有长短之分,长的大都是“大裾衫”,衣襟开右边,布制纽扣;短衫右胸纽扣一副单纽或双纽,右腋下至胯部,纽扣四副。襟口和前后下摆均饰以栏桿花边,下摆遮过膝盖。衫色喜有大红、大蓝、大绿等鲜色。衫料平常人多用棉布,极少数富家才用呢、绒、绸等。裤,男女基本一样,只不过规格有大小,有折裤头裤和无裤头的缩带裤两种。也有长短之分。20世纪50年代初期,女装凤尾裙又称摺叠裙和桶裤在一些集镇上流行,大都由棉布製成,也有少数用绸缎料,裙长多至小腿,甚至可以遮盖脚面。
老年时期
老年人的穿着与青年没有太大的区别,只不过有条件者加以添置棉袄、马甲、旗袍之类的,棉袄是为了御严冬腊月之寒,有长短之分,式样也如上对襟和大襟。前者多用金属纽、牛角纽;后者多用布纽扣;马甲,又称坎肩、褂子,形式多样,有大襟、对襟、琵琶襟等,夹心棉絮的叫棉甲子,内附羊皮的皮甲子,都是男女通用;旗袍,主要是富裕人家或有身份女子所穿,大都用绸缎、毛皮作料。製作方法和式样与前述相同,不过加工精细,用料昂贵。男的也有制袍穿着,多为大襟右开,高领阔袖,长及踝脚,有单有夹,夹分面和里,袍面用好料,袍里为一般素色布料。袍是正式服装,外出或应酬场合穿用。
青壮年时期
男人的上衣是“破胸衫”和“大裾衫”两种,前者又叫对襟衫,左右对襟,胸间破开缀边,早先以布纽为多,以后又有骨纽、金属纽;后者衣襟开右边,布纽扣襟。两种男衫都有长短之分,多用蓝和黑灰色布料缝製。
女衫,有长短之分,长的大都是“大裾衫”,衣襟开右边,布制纽扣;短衫右胸纽扣一副单纽或双纽,右腋下至胯部,纽扣四副。襟口和前后下摆均饰以栏桿花边,下摆遮过膝盖。衫色喜有大红、大蓝、大绿等鲜色。衫料平常人多用棉布,极少数富家才用呢、绒、绸等。裤,男女基本一样,只不过规格有大小,有折裤头裤和无裤头的缩带裤两种。也有长短之分。20世纪50年代初期,女装凤尾裙又称摺叠裙和桶裤在一些集镇上流行,大都由棉布製成,也有少数用绸缎料,裙长多至小腿,甚至可以遮盖脚面。
老年时期
老年人的穿着与青年没有太大的区别,只不过有条件者加以添置棉袄、马甲、旗袍之类的,棉袄是为了御严冬腊月之寒,有长短之分,式样也如上对襟和大襟。前者多用金属纽、牛角纽;后者多用布纽扣;马甲,又称坎肩、褂子,形式多样,有大襟、对襟、琵琶襟等,夹心棉絮的叫棉甲子,内附羊皮的皮甲子,都是男女通用;旗袍,主要是富裕人家或有身份女子所穿,大都用绸缎、毛皮作料。製作方法和式样与前述相同,不过加工精细,用料昂贵。男的也有制袍穿着,多为大襟右开,高领阔袖,长及踝脚,有单有夹,夹分面和里,袍面用好料,袍里为一般素色布料。袍是正式服装,外出或应酬场合穿用。
湘西苗族服饰
湘西苗族服饰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创造了丰富多采,绚丽多姿的服饰艺术。湘西苗族服饰在头帕、男女装、围裙和银饰等基本形制方面都具有自己的民族特色。
头帕:苗族非常重视一个人的头部,认为头是神圣不可侵犯的。包头帕是一种服饰方式,也是一门传统艺术。其谚语有“姑娘样子好,花花头帕少不了”、“选郎没有巧,头帕要包好”之说。湘西苗族男子喜爱青黑色帕,缭绕头部至少需挽五六道,前后包成人字形,大如斗笠。放顶露外,悬帕一端,吊在耳边。湘西苗乡女子喜用青色丝织皱帕包头,发不外露,平正不偏斜,末挽一道要齐额上。凤凰地区的苗族则多喜爱用土布花帕。
男装、女装 男装:包头系腰,1949年以前满襟多于对襟,满襟无领右开口,衣较宽鬆。现今主要是有领的对襟,衣短袖窄,安布扣七颗。裤大而短,长仅过膝。衣裤均喜用深毛蓝,青年夏装亦有採用黑白相间细条纹土布或湖蓝色的布作面料。冬天腰缠青布帕,打青蓝色绑腿。由于苗族男子大多在外从事体力劳动,服装宽鬆简单,无常服、礼服和盛、便装之区别。女装:“改土归流”前,妇女普遍系“百褶裙”,裙长而宽,缝成摺叠,下脚边沿,满绣花纹,缀花辫,五光十色,鲜艳美观。繫于腰上,围满下身前后,行路时摇摆多姿,风度娉婷。此裙苗乡仍存,只是在祭祀、重大的庆典方穿之,故称祀裙。“改土归流”后,苗族女装也随着劳动生产的发展,逐渐在演变,在地域上产生了不同的特色。湘西苗族女装主要有三种,即以凤凰为代表的“云肩式”,花垣、吉首一带的“胸襟式”及泸溪一带的挑花服饰,但它们也有一些共同的特点:衣服腰大而长,襟长至股,袖宽大,上衣无领,右开口为偏襟,布纽扣五颗,腰系花带和腰裙。裤子短,裤脚大,袖口与裤脚口有花边、黑色栏桿及小辫子装饰。
头帕:苗族非常重视一个人的头部,认为头是神圣不可侵犯的。包头帕是一种服饰方式,也是一门传统艺术。其谚语有“姑娘样子好,花花头帕少不了”、“选郎没有巧,头帕要包好”之说。湘西苗族男子喜爱青黑色帕,缭绕头部至少需挽五六道,前后包成人字形,大如斗笠。放顶露外,悬帕一端,吊在耳边。湘西苗乡女子喜用青色丝织皱帕包头,发不外露,平正不偏斜,末挽一道要齐额上。凤凰地区的苗族则多喜爱用土布花帕。
男装、女装 男装:包头系腰,1949年以前满襟多于对襟,满襟无领右开口,衣较宽鬆。现今主要是有领的对襟,衣短袖窄,安布扣七颗。裤大而短,长仅过膝。衣裤均喜用深毛蓝,青年夏装亦有採用黑白相间细条纹土布或湖蓝色的布作面料。冬天腰缠青布帕,打青蓝色绑腿。由于苗族男子大多在外从事体力劳动,服装宽鬆简单,无常服、礼服和盛、便装之区别。女装:“改土归流”前,妇女普遍系“百褶裙”,裙长而宽,缝成摺叠,下脚边沿,满绣花纹,缀花辫,五光十色,鲜艳美观。繫于腰上,围满下身前后,行路时摇摆多姿,风度娉婷。此裙苗乡仍存,只是在祭祀、重大的庆典方穿之,故称祀裙。“改土归流”后,苗族女装也随着劳动生产的发展,逐渐在演变,在地域上产生了不同的特色。湘西苗族女装主要有三种,即以凤凰为代表的“云肩式”,花垣、吉首一带的“胸襟式”及泸溪一带的挑花服饰,但它们也有一些共同的特点:衣服腰大而长,襟长至股,袖宽大,上衣无领,右开口为偏襟,布纽扣五颗,腰系花带和腰裙。裤子短,裤脚大,袖口与裤脚口有花边、黑色栏桿及小辫子装饰。
围裙:湘西苗族围裙分为高腰围裙和低腰围裙,凤凰一带的苗女喜爱高腰围裙,吉首、花垣一带的苗女喜爱低腰围腰,两种围裙均为已婚妇女装束。平常穿着是为了劳作时保护围裙后面的衣服不被弄髒;逢年过节或走亲访友穿着,主要用于盛装服饰或显示女红技艺的刺绣水平。
银饰:银首饰是湘西苗族妇女喜爱的传统装饰品,至今仍十分讲究佩戴。大致分为头饰、项圈、手饰、挂饰等。头饰有两种,一种是银帽(又称接龙帽),上有帽花、龙凤、关刀、梳子、簪子、髻子花等装饰。一种是在头帕前后有银帽沿装饰,上用银丝悬挂树叶、铃铛、果子、银花等多种银饰。项圈有轮圈、扁圈、盘圈等,其中,轮圈似青藤缠树,象徵爱情,多为青年男女定情之物。手饰多为银镯或铜镯,手指配有银质戒指。挂饰,如衣服上佩胸花、针筒、牙籤、挖耳、长命锁、仙桃等。
湘西苗族服饰在色彩方面具有尚青和装饰配色艳丽等特徵。湘西苗族男女生活服饰皆以青色为主,常用土靛染的家织土布为面料。苗族女子服装除了青蓝色外,还以群青、湖蓝等深色布料为底色,在领口、袖口、裤脚口等处用黑色宽边衬托,再镶以各种花辫及刺绣纹样,显得浓郁、绮丽而不失庄重、典雅。在苗族服饰的装饰配色中,红、橙、黄、白、绿、紫等色被黛帕(苗语:姑娘)们大量使用,其中以红色係为主。苗族服饰的刺绣是在衣服领口、袖口、裤脚边等部位,大多以黑色或湖蓝色、绿色布为底,设色大胆、对比强烈,使人不由得想起漆器和漆画。也许是因为渊源于楚文化,苗绣有如在夜空中嵌缀起五颜六色的彩虹,那充满神秘意味的黑底,加上晕变的针法处理使平面的色彩变得更有层次。
银饰:银首饰是湘西苗族妇女喜爱的传统装饰品,至今仍十分讲究佩戴。大致分为头饰、项圈、手饰、挂饰等。头饰有两种,一种是银帽(又称接龙帽),上有帽花、龙凤、关刀、梳子、簪子、髻子花等装饰。一种是在头帕前后有银帽沿装饰,上用银丝悬挂树叶、铃铛、果子、银花等多种银饰。项圈有轮圈、扁圈、盘圈等,其中,轮圈似青藤缠树,象徵爱情,多为青年男女定情之物。手饰多为银镯或铜镯,手指配有银质戒指。挂饰,如衣服上佩胸花、针筒、牙籤、挖耳、长命锁、仙桃等。
湘西苗族服饰在色彩方面具有尚青和装饰配色艳丽等特徵。湘西苗族男女生活服饰皆以青色为主,常用土靛染的家织土布为面料。苗族女子服装除了青蓝色外,还以群青、湖蓝等深色布料为底色,在领口、袖口、裤脚口等处用黑色宽边衬托,再镶以各种花辫及刺绣纹样,显得浓郁、绮丽而不失庄重、典雅。在苗族服饰的装饰配色中,红、橙、黄、白、绿、紫等色被黛帕(苗语:姑娘)们大量使用,其中以红色係为主。苗族服饰的刺绣是在衣服领口、袖口、裤脚边等部位,大多以黑色或湖蓝色、绿色布为底,设色大胆、对比强烈,使人不由得想起漆器和漆画。也许是因为渊源于楚文化,苗绣有如在夜空中嵌缀起五颜六色的彩虹,那充满神秘意味的黑底,加上晕变的针法处理使平面的色彩变得更有层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