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百科> 正文

南方汉族

2019-01-30 17:33:01 百科

南方汉族

南方汉族是指中国南方(秦岭淮河以南)的汉族群体。

基本介绍

  • 中文名:南方汉族

来源

南方汉族来源于汉族源头西南古羌人,北方汉族同源,和经过不断分化、融合、迁移形成。秦汉之前曾有许多不同的称呼,如南蛮,东夷,西戎,百越,百濮,荆蛮等,但并不是严谨的民族划分。南北方汉族的交流在史前时代就广泛存在,尤其是在西晋末年的永嘉之乱、盛唐时期爆发的安史之乱、北宋末年的靖康之变时期的三次大规模民族融合为盛,大批北方贵族为逃避战乱南迁,同时南方平民北迁填补战后北方的人口,融合迁移之后形成了今天的南方汉族。
长达25年的唐末民变也造成了北方汉族人口大规模南迁。

基因分析

2004年复旦大学现代人类学研究中心由文波、李辉领导的科研组通过对国内17个不同省区的871个抽检者的血样进行基因分析,比较南方汉族和北方汉族的Y染色体(父系)和线粒体DNA(母系)的相同率,得出结论:今天的南方汉族是北方民族和南方民族共同繁衍的后代。
生物遗传基因由染色体和线粒体携带。人的细胞核内共有二十三对染色体,其中Y染色体比较特殊,它只能由父亲传给儿子(传子不传女),并且在遗传过程中不会出现重组,因此能稳定地记录父系方面的遗传信息。举例来说,如果我们有办法知道宋朝赵匡胤的Y染色体特徵,今天科学家通过测定某地区某一个男子(不一定姓赵)的血样,发现他的Y染色体与赵匡胤完全相同,就可以断定他是赵匡胤的后裔。
除Y染色体外,在人体细胞的细胞质中还含有线粒体DNA(mtDNA),线粒体DNA也很特别,它只能由母亲传给孩子,因此通过分析线粒体DNA基因可以重建母系血缘方面的联繫。
史前北方汉族与南方汉族儘管有小规模的基因交流,但由于地缘分隔缺少大规模血缘上的联繫,双方的Y染色体与线粒体DNA存在差异。今天的南北汉族是双方的混血后代,它的Y染色体、线粒体DNA与北方汉族具有共同点,与南方汉族和少数民族也具有共同点。科学家通过基因分析,计算南、北汉族在Y染色体与线粒体DNA上的“相同率”(以百分数表示,为了书写方便,一般以小数表示),可以以此来判断南方汉族是更接近北方汉族的后裔,还是更接近南方少数民族的后裔。
下图为复旦大学以北方各省的Y染色体和线粒体平均数据为例,对南方各省的血样测定比较结果。
旦大学对南方各省血样的实际测定结果旦大学对南方各省血样的实际测定结果
复旦大学的数据基本可分为三组:
第一组(湖北、安徽、江苏为代表)
Y染色体的相同率很高(平均90.5%相等),线粒体DNA的相同率也很高(平均78.5%),与北方人群差异无几。从基因角度看,江苏人、上海人、安徽人应归属北方汉族。
第二组(福建为代表)
Y染色体的相同率较高(平均80%),说明基本是北方人群男性的后代。线粒体DNA的相同率很低(平均22.4%),说明基本是南方汉族和少数民族女性的后代。综合两点,福建、云南等省区的居民基本是北方男性与南方女性婚配的后代。同时表明,迁徙到福建等地的北方人群中很少有女性移民,以及当地人群男性较少传下后代。
第三组(湖南、江西、浙江为代表)
情况比较平均,这组Y染色体的相同率高于50%(平均74%),说明南方本土人群男性相对较多地传下了后代。线粒体DNA的数值达到50%(平均48.8%)。说明该地区北方女性的数量与南方本土女性的数量基本相等。说明北方民族与当地民族均衡婚配,均匀融合。
综合以上三组数据,总的表明在南方汉族形成的过程中,融入南方汉族中的南方本土女性多于男性,而也有不少南方本土男性融入了北方汉族。
二○○四年九月十六日,英国《自然》杂誌以《遗传学证据支持汉文化的人口扩张模式》为题,报导了文波、李辉等人的研究成果。该报导称:汉文化的扩散的确伴随着大规模人口迁徙,但这场由北向南的人口迁徙中,占主导地位的是汉族男性。
附上:东亚人基因分布频率
注:
其中H7-H10是汉人基因标记
东亚人基因分布频率东亚人基因分布频率
声明:此文信息来源于网络,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baisebaisebaise@yeah.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