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坑村位于东田镇政府驻地北3.5公里处,村委会设在祖厝,聚落在古蹟山东麓伏牛山北麓的山谷间。有祖厝、格仔、娘仔田、畲格寮、水井口、典当、下围、茶畲脚、牛路、尾厝、石厝、下厝、后畲等12个自然村,有16个村民小组,村民875户、3129人。
基本介绍
- 中文名称:南安市南坑村
- 行政区类别:村
- 所属地区:南安市
- 人口:3129人
- 着名景点:古瓷窑遗址
- 总耕地面积:1220亩
简介
南坑村有一山,在宋时曰“南坑山”,明时吕姓在此开基,遂以此山名
取村名为“南坑”。明、清统于二十九都,民国属燕山乡,称南坑村,解放初为南坑村,1958年公社化为南坑大队,1984年为东田乡南坑村委会,1991改称东田镇南坑村委会。
南坑村

南坑村有耕地1220亩,主种水稻、甘薯。山地8113亩,以马毛松为主。土特产有茶叶、水果等。域内有国小、合作医疗所。境内有宋代古瓷窑遗址20处,是全国二级文物保护区,有丰富的高岭土矿。
着名遗址
古瓷窑遗址,位于南安市东田镇南坑村一带,于1977年发现,面积约20万平方米,大多为宋元窑址,少数延续至明。遗有青瓷、白瓷、青白瓷,为闽南沿海烧制青瓷的最大规模窑场,其产品在日本及东南亚大量出土或出水。1991年3月列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南坑四周群山起伏,在古窑址的山坡上,虽然长着草木,然而用手一扒,竟然全是陶瓷片。堆积範围连绵数里,面积20万平方米,堆积层厚达1至5米,是目前闽南地区发现保存最完整规模最大的古窑群。
南坑窑址依山而建,出产青瓷、白瓷、青白瓷,且以青瓷和青白瓷为最多。主要产品有碗、碟、盏、洗、壶、瓶、杯、罐、盆、炉、器盖和动物玩具等。胎骨里呈灰色、白色、灰白色,质地坚硬细腻,釉色晶莹润泽,釉水均匀。装饰技法有莲瓣、菊瓣、草叶、缠枝、斜直线、篾纹和弦纹等,风格活泼奔放,线条刚劲流畅。釉色繁多是南坑窑的一大特点,除大量烧造篦点划花青瓷(日本称为“珠光瓷”)外,还仿烧龙泉、官窑等多种釉色青瓷。工艺水平已经非常成熟,採用龙窑式窑炉烧造,大量採用匣钵正烧法,另有匣体复叠法,叠烧法支圈复烧等方法。
2003年省考古队发掘整理出兰溪寮仔山宋代窑址龙窑、南坑加冬井大宫后宋代古窑址、南坑坪圹古窑址三处。
兰溪寮仔山宋代窑址龙窑是此次发掘中规模最大的一个。前半部分(约10多米)因建有一个砖瓦场而被切断,后半部发掘出了46米,窑底及遗蹟保存较好。该古窑址都是烧青白瓷,主要品种有碗、盘、杯、炉、水注之类,器型、花纹规则,连窑具都很规则;尤其是水注製作工艺比较高,此次出土的就有一种很精美的水注——凤首水注。
南坑加冬井大宫后宋代古窑址共发掘了3段,长度约30多米,窑尾虽被破坏,窑头却保存相当完好。该窑址主要烧青白瓷,产品以盒为主,其它也有碗、盘、炉等。该窑址出土的盒类实物尤其精緻,据称与“南海一号”沉船中打捞出来的盒子几乎一模一样。
南坑坪圹古窑址窑炉遗蹟保存较好,下层烧青白瓷,上层烧青瓷(又称珠光青瓷)。印证了青白瓷比珠光青瓷出现得更早,解决了考古界长期争议的“哪一个出现得更早”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