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南方人。鲁迅 《花边文学·北人与南人》:“据我所见,北人的优点是厚重,南人的优点是机灵。”
2.金代对原宋境内汉族的称呼。
3.元代对南宋人的称呼。
基本介绍
- 中文名:南人
- 拼音:nán rén
- 注音:ㄋㄢˊ ㄖㄣˊ
- 释义:南方人
读音
【名称】:南人
【拼音】:nán rén
【注音】:ㄋㄢˊ ㄖㄣˊ
释义
南方人
《论语·子路》:“南人有言曰:‘人而无恆,不可以作巫医。’”何晏集解引孔安国曰:“南人,南国之人。”
唐刘禹锡《竹枝》词之一:“南人上来歌一曲,北人莫上动乡情。”
明陈邦瞻《宋史纪事本末·文谢之死》:“﹝孛罗等)欲使跪,天祥曰:‘南之揖,北之跪,予南人,行南礼,可赘跪乎?’”
清昭槤《啸亭杂录·广赓虞之死》:“侍郎性爽朗,少随 文端公居两江久,习染南人风度。”
鲁迅《花边文学·北人与南人》:“据我所见,北人的优点是厚重,南人的优点是机灵。”
金代对原宋境内汉族人的称呼
《金史·舆服志下》:“初, 女直人不得改为汉姓及学南人装束。”
元代对南宋人的称呼
《元史·选举志一》:“ 蒙古 、色目人作一榜, 汉人、南人作一榜。” 明 叶子奇 《草木子·克谨》:“台省要官皆北人为之, 汉人、南人万中无一二,其得为者不过州县卑秩,盖亦仅有而绝无者也。” 鲁迅 《花边文学·北人与南人》:“至于 元 ,则人民截然分为四等,一 蒙古 人,二色目人,三 汉 人即北人,第四等才是南人,因为他是最后投降的一伙。”
终元之世,始终奉行蒙古至上主义,优待色目人,轻视汉人、尤其歧视南人。
元代情况
《元史·选举志一》:“蒙古、色目人作一榜,汉人、南人作一榜。” 明叶子奇 《草木子·克谨》:“台省要官皆北人为之,汉人、南人万中无一二,其得为者不过州县卑秩,盖亦仅有而绝无者也。”鲁迅《花边文学·北人与南人》:“至于元 ,则人民截然分为四等,一蒙古人,二色目人,三汉人即北人,第四等才是南人,因为南人是汉族人中最具民族气节的群体,具有较强的经济和军事实力去抵御外族入侵的,因此最晚被蒙古人用武力征服,这使得蒙古人灭南宋之后大规模地屠戮南方汉族,由于投降得晚,南人被蒙古人利用的价值最小,因而地位也最底下。”
南宋与蒙古

元末韩山童、刘福通起义,有“石人一只眼,挑动黄河天下反”之谣,朱元璋之平河北,有“塔儿黑,北人作主南人客;塔儿红,朱衣人作主人公”.
蒙古征服中国之后,元世祖忽必烈把全国人民按照被征服的顺序划分为四等人,依次为蒙古人、色目人、汉人和南人。南人指原南宋统治下的汉族人以及其他各族人民,一般是指淮河以南的原南宋境内的人民。
由于秉持着先进文化的汉族南人的民族气节很强,被野蛮落后的游牧民族征服的时间最晚,他们地位反而最低,最受压迫和歧视。《元史.刑法志一》:“诸汉人、南人投弃宿卫士,总宿卫官辄收纳之,并坐罪。”又《贡师泰传》:“自世祖以后,省台之职,南人斥不用。”又《顺帝纪二》:“[至元三年]诏:‘省、院、台、部、宣慰司、廉访司及郡府幕官之长,并用蒙古、色目人。禁汉人、南人不得习学蒙古、色目文字。’” 但是,当时南人是四等人中人数最多的一种,约6000万人,这使得元朝社会矛盾尖锐複杂,后来红巾军起义动摇了元朝的统治,朱元璋领导的义军推翻了蒙古人的统治,建立了明朝。
按照钱大昕在《十驾斋养新录》卷九中的记载:“汉人南人之分,以宋金疆域为断,江浙湖广江西三行省为南人,河南省唯江北淮南诸路为南人。”
而按照元史记载,元代的“河南省江北淮南诸路”为淮西江北道、江北淮东道、山南江北道三道。
淮西江北道包括庐州路(含和州、无为州、六安州)、安丰路(含濠州)、安庆路。
江北淮东道包括扬州路(含真州、滁州、泰州、通州、崇明州)、淮安路(含海州、泗州、安东州)、高邮府。
山南江北道包括中兴路、峡州路、安陆府、沔阳府、荆门州、德安府(含随州)。
也就是江苏省除徐州市和宿迁市区之外的全部地区、安徽省淮河以南地区、上海市、江西省、浙江省、福建省、广东省、广西壮族自治区、海南省、湖北省、湖南省为“南人”。
据统计,在元朝的473名宰执中,蒙古、色目占70.2%,汉人、南人占29.8%。而且蒙古、色目所占比率有逐步上昇之趋势,由前期之52.9%,上昇为中、后期之71.6%及75.9%,而汉人、南人则由前期之47.1%递减至中、后期之28.4%及24.1%。就职位言之,职位愈高,蒙古、色目愈多,汉人、南人愈少。
元代“南人”一般专指长江中下游以南至南海这个区域为南人,由于外族统治,为了分而治之,如上之划分元史记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