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百科> 正文

南京农业大学农业生物学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

2019-09-23 06:08:08 百科
南京农业大学农业生物学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

南京农业大学农业生物学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

南京农业大学农业生物学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于2016年暑期启动建设的虚拟仿真互动教学实验室建成并投入使用。

虚拟仿真互动实验室位于南京农业大学生科楼B座二楼,面积约100平方米。该互动实验室是集计算机、多媒体、VR、网路通信等信息技术、多学科、多领域融合的多功能虚拟仿真实验教室。它为现有的基于虚拟仿真实验的教育体系开创出一个崭新和独特的模式,并加速虚拟仿真实验教学改革的步伐,成为虚拟仿真实验学习和演示平台。

基本情况

南京农业大学农业生物学实验教学中心是根据我校办学特色,在两个省级实验教学示範中心——生物学、农业资源与环境实验教学中心的基础上,整合我校生命科学实验中心等优质、特色资源建立的学科交叉、跨专业类实验教学中心。中心总使用面积7000平方米,拥有仪器设备资产近6500万元,其中10万元以上的大型仪器设备超过83台(套),面向全校生命科学类9个学院、25个专业的8000多名本科生开设各类实验课程43门,年均实验教学人时数达40万,是“国家生物学理科基地”和“国家生命科学与技术人才培养基地”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重要平台。
2014年2月,中心成功入选首批国家级100个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建设遴选名单(教高厅函[2014]6号),这是南京农业大学第三个国家级实验教学中心。

中心特点

实验教学体系和人才培养模式
为培养符合现代农业与生命科学发展需要的高素质创新型人才,中心坚持以“基础性、研究性、创新性和开放性”为基本原则,不断改革和完善实验教学体系及人才培养模式,构建了“基础生物学→农业生物科学与技术→创新能力培养”的“三层次”实验教学体系。
基础生物学层次通过生物学基础课程的实验教学,结合黄山、天目山等生物学野外实习,注重培养学生扎实的生物学基础知识、全面的实验操作技能,以及过硬的观察和认知能力;农业生物科学与技术层次注重突出学科特点,摆脱按理论课设定配套实验课的传统模式,以科学研究的方式和方法将一系列实验项目有机衔接,不断提升综合性、研究性实验在实验课中的比例。同时更新教学方法及教学手段,通过互动式教学、虚拟实验等提升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创新能力培养层次通过开设科研基础训练课程,使学生熟悉大型精密仪器设备的用途和基本操作,在此基础上通过立项申报、教师指导,使学生投身创新创业项目和科研训练项目中,激发他们的探索和创新潜能。三年来中心设定开放实验项目158项,开放课题210项,接受大学生科研训练项目150项,使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得到明显提高。
在“三层次”实验教学体系的建立和运行过程中,中心积极倡导“教学科研结合、校企结合、农理结合”的“三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为学生提供课内外的实验场所和研究条件,定期将教学资源、实验教学项目以及开放性科研训练项目信息在中心网站发布,学生通过网上浏览实验项目、预约开放性试验、提交自主科研计画等方式,有效实现教学资源共享。近三年平均每年开放性实验受益学生约3800人次,占全部实验学生的48%,开放性实验总人时数近4.5万,占全部总人时数的11.7%。此外,中心坚持校企结合、农理结合,充分利用学校和社会企事业单位资源优势,与江苏新天地生物肥料工程中心、江苏省农业科学院、无锡生命科技产业园、上海张江高科技园区、苏州工业园区生物纳米科技园等单位建立长期合作机制,联合建成有利于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科研训练实验室和实践基地,为创新型人才培养提供了坚实的保障。
在各学科教学团队的共同努力下,中心所採取的实验教学体系和人才培养模式显着提升了教学质量,近三年获2项国家级教学成果奖。本中心培养的本科生在国内外核心期刊发表科研论文100余篇,获得省级以上各项奖励或成果22项,显示了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和实验技能、良好的综合素质和创新潜能。
强化实验教学管理,培植优秀师资力量
按照“以人为本、科学规範、服务为先、效率为重”的原则,中心形成了规範高效的管理和运行机制。通过建立数位化管理平台,实现了基本教学信息和仪器设备、试剂药品的数位化、网路化管理。中心建有完善的实验室管理制度和实验教学质量监控保障体系,依託学校本科教学指导委员会,讨论和修订实验教学计画、实验教学大纲;建立了实验教学质量评价和管理体系,制定《实验教学质量标準》作为实验教学的指导性档案;建立了实验教学信息反馈系统,定期对教学质量进行评价;每学期召开实验教学研讨会,促进和深化实验教学改革。
中心十分重视实验教学队伍建设,鼓励教授、业务骨干投入到实验教学工作中。目前,在中心承担教学的教师有95人,其中教授45人,副教授31人,有博士学位的61人。专职实验技术人员29人,其中高级实验师12人,实验师12人形成了一支由学术带头人、教学名师负责,教育理念和方法先进,学术水平高,教学经验丰富,勇于创新的实验队伍。近三年,沈其荣教授和强胜教授分别获得“国家教学名师”称号,《植物学》、《植物营养学》、《生态学》等6门课程被评为国家级精品课程,《植物营养学》和《生态学》2门课程的教学团队被评为“国家级优秀教学团队”,教师主编或参编各类教材或相关参考书、专着30多部,发表教育教学论文28篇。
提升实验教学条件,构建优质教学平台
在教育部修购计画项目的资助和学校的大力支持下,中心的实验设备和实验环境有了显着提升。目前建有基础生物学、蛋白质组学与基因组学等六大类实验教学平台,拥有扫描电镜、透射电镜、多功能萤光显微镜、膜片钳电压钳系统、超速冷冻离心机、多维液相层析、气-质联用仪、等离子发射光谱、高级自控发酵系统等一批先进的仪器设备。建有54个多媒体教学实验室,其中包括4个数码互动教学实验室,15个大学生创新实验室和科研训练公共实验室。此外,中心还建有生物标本馆、植物分类园等。广泛使用的电子监控设备和电子门禁系统为中心的高效、安全运行提供了重要保障;现代化的高端实验设备,宽敞有序、功能齐全的实验教学区以及科研与教学紧密结合的教学实践基地,都为学生实践创新能力的培养提供了重要条件。
南京农业大学农业生物学实验中心将继续坚持“基础性、研究性、创新性和开放性”的实验教学基本原则,不断建设和完善“三层次、三结合”的实验教学体系和人才培养模式,通过进一步最佳化课程结构、整合优质资源、促进科研教学结合、探索校企联合培养机制、实施科学管理等举措,将中心建设成为特色鲜明、资源共享、运作高效的农业生物学实验教学示範中心。
声明:此文信息来源于网络,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baisebaisebaise@yeah.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