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五”时期(2011-2015年),南京市将喜迎2014年青奥盛会,面临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全面提升城市首位度和综合竞争力的重要任务。为加快构建综合运输体系、提高交通运输保障能力、率先基本实现交通运输现代化,满足全市人民对交通出行安全、便捷、舒适的需要,适应南京“两基地、两中心、一门户”更高定位对交通发展的需求。市交通运输局会同相关部门编制完成《南京市交通运输“十二五”发展规划》。
本次规划贯彻市政府大部门制改革后赋予南京市交通运输局的新职能和新要求,立足率先基本实现交通基础设施现代化,率先基本形成综合交通运输体系的总体发展要求,确定今后五年南京交通运输发展的指导思想、发展目标和基本任务,以引领南京市“十二五”综合运输体系的全面、健康、协调发展。
基本介绍
- 中文名:南京市交通运输“十二五”发展规划纲要
- ”时期:2011-2015年
- 地点:南京市
- 现状评价:综合运输体系加快建设
现状评价
“十一五”是南京市综合运输快速发展的一个重要时期,跨江通道、骨干路网建设取得突破性进展,大交通管理体制迈出坚实步伐,水陆枢纽加快建设,城市公共运输体系加速融合,为综合运输的全面发展和行业率先实现基本现代化奠定了坚实基础。
(一)综合运输体系加快建设,基础设施服务能力明显提升。“十一五”时期,南京交通建设完成投资408亿元。“三大枢纽、四大网路”综合运输体系框架初步形成,进一步巩固南京枢纽和门户城市地位。
(二)积极调整运输产业结构,运输生产服务能力明显提升。2010年完成综合旅客周转量310亿人公里,综合货物周转量3320亿吨公里,较“十五”末年增长50%、115%。海洋运输稳居全省龙头地位,南京港和南京禄口机场分别跻身全国百万标箱港口行列和千万级大型机场行列。
(三)加速公共运输体系融合,公共运输服务能力明显提升。出台公交优先政策,公交设施供给水平持续改善,公交行业综合满意率不断提升。“十一五”新投入运营轨道线路里程63.03公里, 2009年轨道交通客运量突破1亿人次。2010年市区公共运输出行分担率达25%,较“十五”末提高3个百分点。
(四)突出区域、城乡协调发展,交通统筹发展能力明显提升。完成《南京都市圈综合交通发展规划》,奠定区域交通一体化发展基础。顺利完成交通税费改革、全市二级公路收费站撤站。农村交通运输实现“路、站、运” 统筹协调发展。
(五)积极发挥港城互动效应,水陆协调发展能力明显提升。完成南京港总体规划编制。2010年全港拥有万吨级及以上泊位49个,实现港口货物吞吐量1.58亿吨,货柜吞吐量145万标箱。南京港初步形成集港口、物流、产业、城市四大功能于一体,以港口和航运业为龙头的港口物流体系。芜申线南京段航道整治、玉带船闸等内河航运设施相继开工建设。
(六)大力推进交通科技创新,绿色和谐发展能力明显提升。“十一五”期间,获国家专利1项,部、市科技进步奖10项,29项交通科技创新达到国内领先水平。建成 “一库、一网、一号”管理服务平台。交通运输节能减排初显成果,客运样本企业年能源消耗量低于定额标準4.8%,货运样本船舶单位能耗较“十五”末期降低9.6%。
(七)健全交通运输应急保障体系,交通应急保障能力明显提升。“十一五”期间,修改完善交通运输系统各类应急预案145份,组建了8支应急队伍,开展了68次应急演练。水上交通安全“四项指标”保持为零,没有发生港口危险货物作业重大安全和污染事故,渡口实现连续26年安全无事故,水上救助搜救成功率100%。
(八)完善交通运输法规体系,交通依法行政能力明显提升。修订和出台4个地方法规规章和1个地方标準,实现交通执法有据可依,执法效能明显提升。“十一五”期间,全系统未发生败诉和複议撤销案件。交通行业与产业市场规範运作,依法必须招标项目招标率100%,交通建设工程质量有效受控。
(九)深化文明服务品牌建设,交通文化建设取得历史突破。率先在全国交通行业启动交通文化研究和实践探索,率先制定行业服务地方标準,行业文化实践探索取得突破,全行业153个视窗全部创建为文明视窗,“爱心始发站”、“爱心车队”、“交通资讯一线通”、“金质船检”等一批服务品牌享誉行业内外,南京交通荣获“全国文明单位”、首批全国交通系统文化建设示範单位。
(十)机制创新不断深入,管理体制改革取得历史突破。顺利完成交通建设管理体制改革,新的南京市交通运输局于2010年4月挂牌成立。交通发展公共财政投入力度持续加大,“十一五”市级财政每年补贴干线公路建设1.5亿元、港口水运建设5000万元、公交优先发展专项资金2亿元。
“十一五”时期,全市交通运输发展取得了辉煌成就,但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主要表现在:一是影响交通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还未得到根本解决,不能有效满足交通运输科学发展需求;二是资金、资源、环境全面紧张,不能有效满足综合运输体系加速发展需求;三是交通基础设施总量供给不足,不能有效满足全市经济社会进步需求;四是交通公共服务能力不强,不能有效满足社会日益增长的出行需求。
形势需求
“十二五”期间,南京交通运输发展面临良好的发展形势和巨大的发展机遇,这种形势和机遇也对南京交通运输提出了更高的发展需求。主要表现在:
一是经济社会持续发展,要求进一步提高综合运输服务效率,为南京率先实现基本现代化提供有力支撑。
二是统筹城乡发展,要求加快交通运输城乡一体化进程,让城乡居民共享经济发展文明成果。
三是千万级特大城市建设,要求交通发挥规划引领作用,提升和放大区域中心城市的辐射作用和效应。
四是航运(空)与综合枢纽名城建设,要求加快推进南京长江航运物流中心建设,构建综合运输体系,在全国率先建成综合运输体系示範城市。
五是建设人文绿都,要求现代综合运输体系更加集约绿色,降低综合运输体系与资源紧张、环境治理的冲突。
六是亚青会和青奥会召开,要求综合运输发挥保障作用,以交通的跨越发展,为南京进一步提升国际化水平提供良好的支撑平台。
“十二五”发展思路和目标
(一)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交通运输紧紧围绕全市“两个率先带好头,转型升级作示範”的总体目标,坚持“适度超前、率先发展”的理念,贯彻落实“三个发展”各项任务,以转变发展方式为主线,以“高效、和谐、科技、绿色”为导向,以努力构建基本现代化的综合运输体系为中心任务,提升枢纽功能、最佳化运输服务,实现交通运输承载能力和服务能力新提升,引领南京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二)发展目标
“十二五”期间,南京交通运输发展围绕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筹办两项国际体育盛会、提高城市首位度和综合竞争力三项核心任务,一是着眼于“三个发展”和“三个提升”,为全市产业转型、要素聚集、城乡统筹、服务百姓发挥交通功能和作用;二是着眼于保障亚青会、青奥会,提升交通与国际接轨的公共服务水平和能力;三是着眼于“长三角”规划和南京枢纽城市建设,推进交通大投入、大建设、大发展,提升和放大南京区域中心城市的辐射效应;四是着眼于南京城市化进程加速和城乡统筹发展要求,发挥交通引领发展和引导开发作用,实现交通路网重要结点全覆盖。
主要任务
全力推进交通发展“十大工程、百个项目、千亿投资”任务,显着提升综合运输体系服务水平和公共服务社会满意度,加快建成全国重要的交通枢纽城市。
(一)枢纽门户工程
加快建设“综合客运枢纽”、“三个副城换乘中心”以及“七个新城中心场站”为主体的客运枢纽场站,完善一般场站布局体系,形成布局科学、覆盖全面、换乘便捷的场站布局体系。
(二)跨江便捷工程
配合全市“拥江发展”战略,实现江南城镇发展带和江北城镇发展带的协调、联动发展,“十二五”建设完工两条过江通道,开工建设一条过江通道,到“十二五”末全市公路过江通道达到6条。
(三)新区畅达工程
突出绕越高速公路闭合成环工程,高速公路通车总里程超过600公里,基本实现高速公路“双环跨江、镇镇通达、城际贯通”,同时协调其他交通方式建设,完善城市出入路网布局,加强主城、副城以及新城间的快速联繫。
(四)城乡一体工程
平均每年建成不低于150公里的一级公路,实现“市域干线环路贯通”和“乡乡镇镇通一级以上干线公路”目标,一级干线公路通车里程达1300公里左右,实现干线公路网路服务水平的整体提升。
(五)公交优先工程
建成以轨道交通为骨干,常规公交为主体,其他方式为补充的多元化、一体化城市公共运输客运系统,提高公交出行比例,公交分担率主城达到40%以上,力争“十二五”期间公共运输发展实现新突破。
(六)现代物流工程
以“一场两带四区十七点”建设为重点,形成“以物流园区为骨干、以物流中心支撑、以农村物流站点为补充”的三级物流基地体系。依託江海转运主枢纽港,重点建设龙潭国际综合物流集聚区、下关长江国际航运物流集聚区及西坝、七坝、滨江三大港口物流枢纽。
(七)科技交通工程
以行业服务、行业管理双核战略为主线,实现各类交通信息的优先衔接,以交通运输管理和交通信息服务为抓手,集成各类交通套用系统,形成行业性平台,打造综合运输信息化体系,率先实现南京区域交通信息一体化。
(八)绿色交通工程
加快节能低碳新型交通运输方式的发展、加速新技术对传统交通运输方式的全面改造、促进交通运输方式结构更加最佳化、交通运输组织水平显着提高、交通运输工具更加节能低碳,建成绿色交通体系。
(九)青奥保障工程
抓住2013年亚青会和2014年青奥会的举办机遇,加快推进迎赛会交通工程项目建设进度,南京交通以焕然一新的面貌迎接国际友人和参会队伍,加强赛会交通保障工作,给参会各方提供安全、畅通的交通环境,给南京人民留下宝贵的交通设施财富。
(十)人文交通工程
策应南京“人文绿都”城市发展定位,在交通基础设施建设、运输服务体系建设、交通行业管理等方面打造行业特色文化体系,以交通服务为载体,突出人文关怀,深化文明交通创建工程,交通发展让人民满意,让民众放心,进一步提升行业社会美誉度。
保障措施
一是科学规划,建立完善的综合运输框架。统筹综合交通运输网路、枢纽、信息服务系统,将规划作为行业各项工作的引导,提高规划的执行力,加强规划实施的监测、绩效评估和规划滚动调整。
二是理顺机制,搭建科学合理的管理体制。推动交通建设由部门主导向政府主导转变,发挥区县投资积极性,争取政府在土地增值反哺交通发展上有所突破。
三是完善法规,形成统一规範的法规体系。把相关成熟规定提升到法律法规的层面,注重与已制定的公路水路交通法律法规和其他规章制度的衔接与协调。
四是建管并重,提高行业管理与服务水平。继续规範程式、依法加强招投标监管,完善和加强招投标保障措施,加强公路水路运输、公共运输、驾培维修市场管理,建成“公开、规範、诚信”的市场体系。
五是强化队伍,努力打造高素质人才梯队。按照“适当增加人才总量,着重最佳化队伍结构,合理调整专业布局,全面提高综合素质,重点培育拔尖人才”的原则,着力打造交通工程建设人才、交通行业管理人才和交通发展科技人才三支队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