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百科> 正文

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2018-10-01 09:46:28 百科
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的前身是南京大学马列教研室,成立于建国初期。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学科有着优秀的历史传统和良好的发展基础,先后涌现出了孙叔平、胡福明、孙伯鍨、洪银兴、张异宾、侯惠勤、胡大平等一批全国知名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学者。2011年,学校成立马克思主义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是独立设定的直属学校领导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科研组织二级机构,承担全校本、专科学生和研究生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任务,统一管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科研机构和学科点的依託单位,承担马克思主义理论科学研究、学科建设、研究生培养等工作。 2017年3月,入选第二批全国重点马克思主义学院。

基本介绍

  • 中文名: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 简称:南大马院
  • 创建时间:2011
  • 类别:公立大学

历史沿革

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的前身是南京大学马列教研室,成立于建国初期。
1978年,以胡福明为主要作者的《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準》一文,在当时的思想解放运动中产生了历史性重大影响,成为改革开放的理论先声。
80年代,南京大学建有马克思主义研究中心,历任主任有孙伯鍨、侯惠勤等知名学者,出版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历史与现状》等系列学术着作。与此同时,南京大学还建有全国第一个革命根据地研究所,在马洪武、王德宝等教授的带领下,出版了《华中抗日根据地史》等一批高质量的学术研究成果。
2003年,学校组建思想品德教研部和马克思主义理论教研部。
2005年,国家设立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南京大学为全国首批21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单位之一。
2005年2月,经教育部批准,南京大学成立了以张异宾教授为学科带头人的马克思主义社会理论研究中心,成为教育部直属高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中心致力于马克思主义经典社会理论研究,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社会发展理论研究以及当代国外马克思主义社会批判理论研究。中心建有马克思主义经典文献资料库,产生了以《回到马克思》等为代表的一批高质量的学术成果,在国内外引起热烈反响,受到学界同仁的高度评价,并被译成德文在马克思的故乡出版。
2006年,两部合併组建成思想政治理论教研部,正处级建制。
2008年,学校成立马克思主义研究院。
2011年,学校成立马克思主义学院。
2016年,江苏省示範马克思主义学院的评选,以排名第一的成绩入选。
马克思主义学院是独立设定的直属学校领导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科研组织二级机构,承担全校本、专科学生和研究生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任务,统一管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科研机构和学科点的依託单位,承担马克思主义理论科学研究、学科建设、研究生培养等工作。
马克思主义学院下设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教研室、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教研室、中国近现代史教研室、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共党史教研室、研究生公共政治理论课教研室、形势与政策教研室。
马克思主义学院设有革命根据地研究所、中华传统道德传播研究中心等研究中心。
马克思主义学院现有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博士点和硕士点。
南京大学仙林校区圣达楼-马克思主义学院

主要教授

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拥有一支素质优良、专兼结合、结构合理的教师队伍。现有专任教师40人,其中教授18人;副教授15人。兼任教师15人,其中教授13人,副教授2人。中央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与建设工程首席专家3人;教育部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2人;教育部“长江学者奖励计画”青年学者1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画” 4人;江苏省333高层次人才培养工程7人;教育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2015年度影响力人物1人教育部全国高校优秀中青年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择优资助计画2人。
教授
曹大臣
陈继红
胡大平
姜迎春
蓝江
李喜英
陆江兵
庞绍堂
沈伯平
孙亚忠
王浩斌
王建华
王明生
熊秋良
杨丹伟
姚润皋
姚顺良
张异宾


副教授
暴庆刚
曹永红
陈建
戴雪红
丁蕖
甘季国
高静
孔令文
李洪波
孙乐强
王培暄
王锁明
吴翠丽
周春梅
周芳玉

兼职教师
蔡仲
戴建平
葛扬
韩璞庚
洪银兴
李程骅
刘怀玉
尚庆飞
双传学
许苏民
孙江
童星
张传平
张凤阳
周嘉昕

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张异宾

张异宾,笔名张一兵。1996年4月起先后任南京大学哲学系系主任、校长助理、副校长、党委副书记。2010年5月任南京大学党委常务副书记。2014年5月任南京大学党委书记。现为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研究院长,中央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哲学组主要成员,国家社科规划项目评议组成员;教育部社会科学委员会委员,教育部哲学教学指导委员会副主任;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史学会副会长,中国图书评论学会副会长。兼任南京大学学报主编,教育部重点研究基地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社会理论研究中心主任,江苏省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学者,享受政府特殊津贴。中央马克思主义理论建设工程哲学组主要成员,国家社科规划项目评议组成员,教育部社会科学委员会哲学学部委员,武汉大学、浙江大学、中南财经政法大学、苏州大学、首都师範大学兼职教授,中山大学马克思主义哲学与现代化研究基地兼职研究员,复旦大学国外马克思主义哲学基地兼职研究员。入选国家教育部“全国优秀青年教师奖励计画”和“跨世纪人才工程”培养对象、江苏省“333”人才工程和“青蓝工程”培养对象。并为中国辩证唯物主义学会常务理事,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史学会理事、江苏省社联常务理事,江苏省哲学学会会长,江苏省马克思主义研究会会长。中央马克思主义理论建设工程哲学组主要成员,国家社科规划项目评议组成员,教育部哲学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江苏省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学者,享受政府特殊津贴。入选国家教育部“全国优秀青年教师奖励计画”和“跨世纪人才工程”,并为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史学会副会长,中国图书评论学会副会长,江苏省哲学学会会长,江苏省马克思主义研究会会长。
科学研究
在科研方面,发表个人专着十本,个人文集三部,主编论着十余部。截至2008年12月,已经完成国家青年基金项目一项,江苏省“八五”社会科学规划项目一项,江苏省“九五”社会科学规划重点项目一项,江苏省“九五”社会科学规划重点项目一项,国家“十五”社会科学规划项目一项,教育部跨世纪人才工程项目一项,江苏省“青蓝”工程项目一项,南京大学“985”一期项目一项,教育部“优秀青年教师奖励计画”一项,参与完成国家“九五”社会科学基金重大委託项目一项,主持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招标项目一项,教育部重大委託项目一项,国家“十五”社会科学规划重点项目一项,国家“十五”社会科学基金重大委託项目子课题一项,教育部重点研究基地重大研究项目一项,教育部委託研究项目一项,主持南京大学“985”二期国家社会科学创新平台一项,“211”工程三期重大研究项目一项。并发表学术论文数百篇。其中,在国家一流刊物发表二十余篇(《中国社会科学》、《哲学研究》、《马克思主义研究》、《历史研究》等);cssci学术榜期刊发表二百七十余篇;为《新华文摘》全文转载十三篇,转摘五篇;为《中国社会科学文摘》全文转载六篇,转摘四篇;为《中国哲学年鉴》转载一篇,评述摘要二十一篇;为《人大複印资料》全文转载一百三十二篇;为《哲学动态》转摘十五篇;《全国文科高校学报文摘》转摘十篇;《文摘报》转摘四篇、《光明日报》转摘四篇。中国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1998-2008年度),总计发文200余篇,同行专家他引290余篇,共580余次,个人发文和同行专家引用均为本专业前列。多年来,共有近二十项成果获各类奖,其中部委二等奖一次,三等奖二项,省级一等奖一次,二等奖三次,三等奖一次。

胡大平

胡大平,1969年生,哲学博士,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研究院副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社会理论研究中心研究员。独立和合作出版着作教材十部,公开发表学术论文百篇。教育部新世纪人才支持计画青年学术带头人、江苏省青蓝工程中青年学术带头人、霍英东青年教师奖获得者,江苏省优秀博士论文获得者,曾获得江苏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三等奖,参与出版的《走进马克思》获13届中国图书奖和第六届国家图书奖提名奖。
学术兴趣:马克思主义哲学形成史研究、马克思恩格斯文本研究、经典西方马克思主义研究、新左派和当代英美马克思主义研究、马克思主义社会理论、当代资本主义理论、当代政治哲学和意识形态研究、文化理论和文化研究。
研究项目:独立主持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项目:全球资本主义批判和历史唯物主义研究,项目编号02JA720008,国家社科规划项目:恩格斯文本的哲学解读,(项目编号07CZX001)省规划重大项目: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当代价值研究,项目编号C1-001-1,)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当代国外马克思主义最新流派与动向跟蹤研究 ,项目编号08jjd710018。并作为主要成员参与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项目:“经典作家关于道德、意识形态和先进文化基本观点研究”,以及近10项国家、教育部社科规划项目,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

教学方面:先后承担过本科和硕士研究生课程7门,其中包括“马克思主义哲学史”、“西方马克思主义哲学概论”、“文化研究”等近五年总学时约1200多学时。曾参与“哲学创新人才‘四互’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和“马克思主义哲学史教学改革与创新”等多个教学改革和研究项目,多次合作获得江苏省优秀教学成果一、二等奖(2001、2005、2007年)和南京大学优秀教学成果(2003、2004、2007年)。多次指导各类学生科技创新项目,共指导学生获得全国“挑战杯”二等奖1项,三等奖2项,“华为杯”等其他竞赛获奖项目多项,2003年江苏省大中专学生志愿者“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指导老师。

洪银兴

洪银兴,1950年9月生,汉族,江苏常州人,1968年12月参加工作,1970年10月加入中国共产党,经济学博士(1987,中国人民大学),教授(1989),博导(1993)。
社会兼职:教育部社会科学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央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专家组成员、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规划组专家、江苏省哲学社会科学界联合会主席、全国综合性大学《资本论》研究会会长、第四、五届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理论经济学学科评议组成员、《经济学家》杂誌副主编。
学术荣誉:1991年获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和国家教委颁发的“做出突出贡献的中国博士学位获得者”称号。1992年享受政府特殊津贴。1994年获“国家级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称号。2000年9月作为中美富布莱特(Fulbright)杰出学者出访美国。
研究方向: 经济运行机制、 经济发展和巨观经济的理论和政策

张凤阳

个人简介
张凤阳,男,1962年8月生,山东利津人。1982年1月大学本科毕业于聊城大学政治系。1983年入南京大学读书,先后获得哲学(马克思主义哲学专业)硕士学位和法学(社会学专业)博士学位。1986年9月-1993年3月在南京大学哲学系任教;1993年3月调入南京大学政治与行政管理学系。主要从事政治哲学、政治社会学和文化社会学等方面的教学与研究工作。兼任教育部公共管理类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中国政治学会理事、江苏省政治学会副会长。
主讲课程: 1、《政治学原理》,政治与行政管理学系本科生课程。 2、《西方政治思想史》,政治与行政管理学系本科生课程。 3、《政治哲学》,政治与行政管理学系本科生课程。 4、《政治学基础理论研究》,政治与行政管理学系硕士生课程。 5、《西方政治学名着研读》,政治与行政管理学系博士生课程。

孙江

个人简介
1963年10月生于扬州,长于伊犁,籍贯淮安。1981年9月考入南京大学历史系,1985年获学士学位,1988年2月研究生提前毕业,获硕士学位。1993年考入东京大学综合文化研究科博士课程,1999年获博士学位。1988年-1992年任南京大学历史系助教。在东京大学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先后在早稻田大学法学部、驹泽大学文学部等教授东亚史。2000年赴日本静冈文化艺术大学国际文化系工作,历任副教授、教授。现为南京大学特聘教授。
研究领域
致力于从社会史和思想史角度研究16-20世纪中国和东亚世界,研究方法涉及人文社会科学诸多领域,有代表性的研究如下:(1)中国近现代社会史、政治史和思想史,共同创办“新史学” 丛刊(中华书局)。(2)宗教学。侧重宗教概念、基督教、中国民间宗教、日本民众宗教等。(3)历史与记忆。关注历史叙述、民族主义等问题,主持“历史与记忆译丛”(南京大学出版社)、“历史与记忆研究丛书”(三联书店)。(4)概念史(思想史)。从全球史角度考察西方知识移入中国/东亚的过程及其变异,共同创办《亚洲概念史研究》丛刊(三联书店)。(5)日本政治思想史。研究与“京都学派”、“近代超克”有关之日本现代性问题。

李程骅

李程骅,1964年5月生,中共党员。南京大学社会学院博士,南京大学商学院博士后。享受国务院政府特贴专家。 南京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副主席、党组成员,南京市社会科学院副院长,《南京社会科学》杂誌总编。 江苏省333人才工程第二层次“中青年科学家领军人才”培养对象,南京市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南京市中青年拔尖人才。已在《求是》杂誌、《新华文摘》、《经济学动态》、《现代传播》等权威、核心期刊发表学术论文80余篇。 已出版着作8部。

葛杨

葛扬,经济学博士后,现为经济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南京大学长江三角洲经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兼任全国综合大学《资本论》研究会秘书长。主要从事社会主义经济理论研究和房地产经济理论研究。出版《历史经验、理论创新与体制转变》、《<资本论>的现代解析》、《市场理性、国家理性与现代混合经济发展》等着作10部。在《马克思主义研究》、《金融研究》、《当代经济研究》等刊物发表学术论文60余篇。参获得江苏省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一、三等奖,国家级教学成果一等奖。曾主持或参加国家及省级社科项目12个项目。
研究方向:社会主义经济理论、房地产经济理论
教学方向:政治经济学、西方经济学说史

曹大臣

曹大臣,安徽泗县人,1964年5月生。1997-2002年获南京大学历史学硕士、博士学位;2002-2004年南开大学日本研究院博士后出站。

姜迎春

男,汉族,1967年1月生,江苏涟水县人。1987年9月—1991年6月就读于扬州大学政教系,获法学学士学位;1996年6月毕业于华东师範大学哲学系,获哲学硕士学位;2000年2月—2002年12月就读于南京大学哲学系,获哲学博士学位,毕业后留校任教。2005年11月被评为副教授,2010年12月被评为教授。2007年7月至2011年5月任南京大学哲学系副主任,2011年6月至今任南京大学党委宣传部副部长,兼任中国历史唯物主义学会副会长,中国人学学会、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史学会理事,江苏省周恩来研究会学术委员会副主任。2002年以来,在《马克思主义研究》、《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南京大学学报》、《江海学刊》等刊物上发表论文60余篇,出版专着2部、合着4部;主持国家社会科学基本项目1项,主持教育部重点课题1项,主持完成省级课题3项,参与中央实施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课题2项,参与国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标课题2项。获市社科成果三等奖2项、省社科成果二等奖1项(排名第二)。主要研究方向为:马克思主义哲学史研究、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与当代中国的社会发展研究。主讲课程有:《马克思主义哲学史》、《马克思主义原着选读》、《当代意识形态热点问题研究》等。

蓝江

蓝江,男,1977年9月生于湖北省荆州市,2004年在华中师範大学政法学院获法学博士学院,并于2007年在北京师範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从事博士后研究,2004年-2012年任教于武汉理工大学文法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现为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主要从事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尤其是当代法国和欧洲大陆激进左翼思想研究。

姚润皋

姚润皋,男,1948年10月出生,江苏省姜堰市人。1978年9月—1982年7月在南京大学哲学系学习,获哲学学士学位。1982年9月—1985年7月为南京大学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专业为马克思主义哲学,获哲学硕士学位。1985年7月起任教于南京大学哲学系,先后担任中共南京大学哲学系总支委员会副书记、南京大学哲学系副主任,1999年1月任南京大学党委宣传部部长,现任南京大学党委常委、宣传部长。兼任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中心副主任、江苏省邓小平理论研究会理事、江苏省马恩列斯毛着作研究会常务理事。1999年获教授职称,2001年被评为博士生导师。
教学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列宁哲学思想”、“毛泽东邓小平哲学思想”、“列宁毛泽东哲学着作选读”、“马克思主义原着选读”等。
研究方向
马克思主义哲学史、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
科研项目
1、 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哲学基础
2、 坚持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和邓小平哲学思想研究
3、 毛泽东邓小平社会主义观比较研究
4、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哲学基础
5、 高校党组织治校能力建设及其理论创新
获奖情况
1、《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历史和现状》(第3卷)获江苏省第四次社科优秀成果三等奖。
2、《跨越世纪的征途》获南京大学第二届社科优秀成果一等奖、江苏省第四届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入选作品奖、江苏省第七次社科优秀成果三等奖。
3、《中国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丰碑》获第13届国家图书奖。

王浩斌

王浩斌,男,教授,哲学博士。主持国家社科基金、教育部人文社科基金、江苏省社科基金等项目共4项,在CSSCI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30多篇,出版学术专着《市民社会的乌托邦——马克思主义的社会历史哲学阐释》(江苏人民出版社2011年)一部,学术成果被《新华文摘》、《中国社会科学文摘》、《中国高校学术文摘》、《人大複印资料》等转载十来篇次。
主要研究方向:
马克思主义社会理论、马克思主义文本学与文化政治学。

孙亚忠

孙亚忠,男,研究生学历,博士。1984年7月本科毕业于南京大学经济学系后留校任教。1987年9月—1990年6月,在南京大学商学院在职攻读硕士研究生,获经济学硕士学位。2003年9月起在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在职攻读博士研究生,获政治学理论博士学位。1990—1994年任讲师,1995—2001年任副教授,2002年始任教授。现为南京大学思想政治理论教研部主任,兼任江苏省政治学会常务理事、副秘书长,江苏省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副秘书长,全国考委公共管理类专业委员会委员、秘书长。
研究方向
当代中国政府与政治、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等。开设课程:公共经济学、市政学、政治经济学、西方经济学名着选读、巨观经济管理研究、比较市场经济体制研究等。

王明生

王明生,男,1963年2月生。毕业于南京大学政治与行政管理学系。先后获南京大学法学硕士学位和历史学博士学位。1997年被学校评为中青年骨干。现任南京大学教授、博士、博士生导师、社会科学处处长,南京大学文科学术委员会秘书长,南京大学高级职称评聘委员会委员。同时兼任中国人文社会科学(CSSCI)核心期刊评审、中国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科研管理研究会常务理事、江苏省高校科研管理研究会副会长、江苏省中共党史学会常务理事等。
研究方向
当代中国政治发展研究;毛泽东思想与邓小平理论比较研究。

王建华

王建华,男,安徽固镇人,教授,博士生导师,南京大学历史学博士,复旦大学政治学理论专业博士后。先后在《民国档案》、《历史教学》、《学海》、《南京社会科学》、《江苏社会科学》、《人文杂誌》、《南京大学学报》、《复旦学报》、《中共党史研究》、《党的文献》、《二十一世纪》(香港)等核心刊物,发表论文三十多篇,并有多篇论文被人大複印资料、高校社科文摘、新华文摘等刊物,全文转载或论点摘编。现主要从事现当代中国政治、政党理论与实践研究。开设课程包括:《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党建理论与实践》、《政党制度专题研究》、《当代中国政治发展专题研究》等。2012年以来,先后入选“全国高校优秀中青年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择优资助计画”,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计画。

陈继红

陈继红,女,1970年生,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致力于中国传统文化与思想政治教育、中国传统伦理思想史的教学与研究工作。发表个人专着一部,在《哲学研究》、《中国人民大学学报》、《南京大学学报》、《江海学刊》、《道德与文明》等核心期刊发表论文20余篇,有多篇文章被人大複印资料转载。主持一项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两项教育部人文社科基金。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教育部全国高校优秀中青年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择优资助计画,江苏省“333”工程第二层次培养人选,江苏省“青蓝工程”中青年学术带头人。任中国伦理学会理事,江苏省伦理学会常务理事。

沈伯平

沈伯平(1969—),男,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经济学博士、院长助理。1994年毕业于扬州大学师範学院政法系,1998-2001年在南京大学政治与行政管理学系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攻读硕士学位,毕业后留校任教。2003-2006年在南京大学商学院政治经济学专业攻读博士学位。先后在国核心心期刊(CSSCI)发表学术论文20余篇,专着一部。主要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理论、规制经济学、转型经济学等。

熊秋良

熊秋良,女,湖南岳阳人,教授,南京大学法学博士。学术研究领域为中国近现代政治发展史、中外政治制度、中共党史。
开设课程:中国近现代史专题研究;中共党史文献研读;中共党史人物研究

杨丹伟

杨丹伟,男,1965年11月出生于浙江黄岩,教授。1987年7月毕业于浙江大学历史系,获历史学学士;1990年7月毕业于南京大学历史系,获历史学硕士;2000年7月毕业于南京大学历史系,获历史学博士。
研究专长
中共党史、近代中国政治、两岸关係研究。
开设课程
《当代中国政府与政治》(研究生课程);《中华人民共和国史》(研究生课程);《中共党史专题研究》(研究生课程);《台湾研究专题》(研究生课程);《台港澳政治与行政研究》(本科生课程);《中国近代对外关係史》(本科生课程)
院 长:张异宾(兼)
书 记:王明生
常务副院长:孙亚忠
副院长:胡大平、王建华
声明:此文信息来源于网络,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baisebaisebaise@yeah.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