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大学信息电子学系源自分别始创于1955年的磁学专业、1956年的半导体物理专业、以及1987年的电路与系统专业。设有电路与系统、物理电子学、微电子学与固体电子学、生物医学工程等二级学科,电路与系统、物理电子学、微电子学与固体电子学具有博士学位授权点。现已形成了一支兼具理工科背景、以中青年教师为骨干的科研、教学队伍,包括教授5人、副教授及高级工程师13人,其中35岁以下的青年教师约占教职工总数的48%、博士生导师4人、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1人、南京大学青年骨干教师3人。
基本介绍
- 中文名:南京大学信息电子学系
- 创办时间:1955年
- 类别:二级学院
- 类型:理工
- 主管部门:南京大学
概 况
信息电子学系现有嵌入式软体研发中心、生物医学电子工程研究所及现代图像工程、先进器件与信息功能材料、微纳集成技术与光电晶片、立体影像信号处理与显示技术、电磁材料与套用技术等实验室,研究领域涉及数字图像处理、数字视频处理、人机互动技术、嵌入式软硬体系统、无线通信、模式识别、医学超声与工程、医学信号处理、医学仪器与系统、宽禁带半导体功率器件、紫外光电器件、硅基深亚微米器件与积体电路、光电探测与处理晶片、新型异质结材料与器件物理、电磁性吸波材料与套用、微波测量技术等。
嵌入式软体研发中心与现代图像工程实验室
嵌入式软体研发中心与现代图像工程实验室均依託于电路与系统二级学科,分别成立于1998年及2006年,是本系乃至本学院将科学技术与电子信息技术发展相融合得最早的实体机构,研发内容涉及电子信息类多学科交叉,主要研究图像控制与作业自动化,视频显示及处理,3D扫描技术研究与现实增强,近场图像,嵌入式作业系统及嵌入式手持设备套用软体开发,无线自组织网路及无线感测器网路算法与设备,智慧型机器人,物联网感测器网路路由技术,高安全度生物特徵身份识别等最新的IT技术,取得一系列具有自主智慧财产权的核心技术,多项科研项目通过省部级鉴定或国防验收。以伪装作业自动化、嵌入式系统为代表的一批研究成果广泛的套用于新型武器装备型号研製、智慧型交通、环境保护、公共安全等国防战线和国民经济主战场。
实验室和研发中心承担了包括国家863子课题、国防武器装备预研基金、IT国际合作、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江苏省高技术、支撑计画等数十项课题,取得显着成绩,曾获得教育部科技进步二等奖三次,省科技进步奖一次,日本富士通优秀作业奖,江苏省优秀软体工程等各类奖项10余项。同时所培养学生曾获包括“IBM全球Linux挑战赛金奖”、“Intel杯嵌入式设计大赛一等奖”等在内的多个国际、国家级奖项。
先进器件与信息功能材料实验室
实验室同时隶属于南京微结构国家实验室和江苏省光电信息功能材料重点实验室,主要开展新型宽禁带半导体材料、器件物理与工艺研究。以Ⅲ族氮化物和碳化硅为代表的宽禁带半导体被称为是继硅基材料、砷化镓基材料之后的第三代半导体材料,是发展可见到紫外光电子器件、功率电子器件和微波功率器件的优选材料,具有广阔的技术套用价值,是国际上的研究和开发热点。实验室先后承担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国家973课题项目、国家863项目、江苏省基金项目以及地方合作项目等,获得了多项突出进展,得到了国际同行的普遍认可:首先实现和报导了可以在300oC以上工作的AlGaN/GaN异质结高温霍尔器件、InN基表面化学感测器、具有极低暗电流的GaN同质外延紫外探测器等;实现了800V耐压GaN高速整流器件;以及自主研製成功高速碳化硅外延生长设备;并且对GaN基光电器件与功率器件的基本物理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
实验室享有先进的器件微加工试验线、材料生长与器件测试分析系统、以及工业级的器件模拟仿真环境,并与美国着名测试设备公司Cascade Inc共建了功率电子器件失效分析联合平台。实验室所涉及的研究方向在电力能源转换、环境监测、生物医药、电力电机实时监控、国防预警与跟蹤、以及石油矿物开採领域具有重大套用价值实验室与十余家国际着名研究机构建立有密切合作并联合发表论文,部分单位包括:美国康奈尔(Cornell)大学、加州伯克利(Berkeley)大学、杜克(Duke)大学、乔治亚理工(Gatech)大学、美国再生能源国家实验室(NREL)、美国国家标準局(NIST);以及德国佛朗霍夫(Fraunhofer)套用物理研究所和日本东北大学等。主要研究方向包括:宽禁带半导体功率电子器件、宽禁带半导体微波功率器件、宽禁带半导体紫外光电器件、新型半导体异质结构材料与器件物理。
微纳集成技术与光电晶片实验室
面向下一代超大规模积体电路与晶片套用,实验室主要从事主流硅基半导体器件的物理信息电子学研究,开发相关主流微电子器件在移动存储、光电信号探测/存储/转换/传输等核心信息电子领域的基于晶片系统的集成套用技术。研究方向包括:基于微电子工业标準製造规範的原型器件的物理结构与电子学设计;基于超级计算机平台(曙光5000)和结合器件结构/材料/工艺三维仿真的全功能模拟;基于晶片系统的套用集成设计、原型器件及集成晶片的工业级标準工艺製造;65 nm及以下半导体器件可靠性研究及对于可靠性的全面测评方案;适于32 nm及以下器件的高K材料物性与匹配工艺技术;以及超高密度光电感测晶片设计、製造与分析。实验室拥有一流的器件与晶片分析测试平台,以及器件仿真设计环境。实验室先后承担国家重大专项课题、国防重大项目、国家973项目课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多项研究项目,全面合作单位包括中科院微电子所、中芯国际、清华大学等。
立体图像显示与影像处理技术实验室
立体图像显示技术与立体影像处理技术是多学科交叉的技术,涉及数字图像处理、电子、计算机、光学、机械、材料等多门类学科。着重研究立体图像显示、编解码、目标识别等技术,侧重于研究肉眼直接观看的立体图像获取与显示方式的原理、算法、技术和工程实现,并着重于获得高清晰、可互动、大视角立体显示的核心技术研究及其工程化。立体图像显示技术、立体影像处理技术及其综合套用技术是未来光电子技术、多媒体技术、电视技术的重要发展方向,是包括立体电视系统、数字远程医疗、立体化作战指挥控制等未来技术的重要支撑技术。
实验室先后得到科技部对欧盟科技合作计画、欧盟框架计画、国家863计画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武器装备预先研究计画项目、军事电子预先研究计画、国防工程配套项目、江苏省高技术计画、广东省省部产学研等国防、国际以及省部级等一系列科研项目的支持。
自1993年开展立体图像显示技术、立体影像处理技术研究以来,取得一系列具有自主智慧财产权的核心技术,多项科研项目通过省级以上鉴定或定型验收,其中部分成果属于世界首创、处于国际先进水平,部分研究成果成功套用于我军现代化新型武器装备,各项性能指标达到或超过国际先进水平。获省科技进步三等奖1项、省级教学三等奖1项。
现代电磁材料与套用技术实验室
自“八五”开始从事微波吸收材料和技术研究,研究领域包括磁性金属超细粉体、铁氧体材料、磁性薄膜的製备,高频微波物性以及相关微波测量技术,研究成果可套用于军事装备隐身和民用防电磁辐射材料。先后承担总装备部和国防科工局国防973项目、武器装备探索研究项目、预研项目、基础科研项目、军工配套项目和基础能力建设项目多项,所研製吸波材料处于国内领先水平,且在多款装备型号上已获得套用,为国内微波吸收材料主要供货单位之一。科研经费总量超过4000万。同时为国家输送了大量军地两用人才。主要研究方向包括:纳米结构磁性吸收剂研製、纳米材料吸波机理研究、薄膜吸波材料研究、磁性纳米膜高频微波物性研究、微波测量技术、铁氧体磁性材料研究。
生物医学电子工程研究所
主要研究领域为生物医学电子学、生物医学超声、微波医学和生物医学信息检测与处理等,着重于套用基础和技术开发研究以培养人才、重视“产学研”结合的套用研究以将转化研究成果,推向市场的医疗诊断、治疗设备直接为服务于临床、造福于人类,所取得的成绩在国内外颇具影响,高科技医疗诊断设备“高频心电图检测仪”获江苏省科技进步二等奖(1993年)、中国专利发明创造优秀奖(1995年), “人体平衡功能检测训练系统” 获江苏省科技进步二等奖(2005年)、教育部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二等奖(2008年),“全信息化放疗导航调强系统”获江苏省科技进步三等奖(2009年)。主要研究方向包括:生物医学信息检测与处理、生命活动中非线性现象及其模型、生物功能反馈机理及其临床套用、远程医疗系统、调强放疗最佳化与手术导航、脑功能核磁共振信息分析处理及其生理机制、生物识别技术、新型B超原理及其套用、嵌入式小型化医疗仪器研发等,所承担的科研任务包括国家863项目、国家及江苏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校企合作项目等60余项。
信息电子学系现有本科专业包括: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微电子、生物医学工程。作为兼具理工科背景、侧重于科研套用的院系,信息电子学系注重培养本科生坚实的数理基础、良好的科学素质和一定的创新能力,使学生牢固地掌握本学科的基础理论和基本技能。本系历届学生参加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全国大学生挑战杯、全国研究生电子设计竞赛,从2000年起,在嵌入式软体研发中心和国防图像工程实验室老师的指导下每年都获得了优异成绩。
主要课程有:高等数学、普通物理学、固体物理学、半导体物理与器件、电路理论、自动控制原理、模拟电路、数字电路、计算机体系结构、微机原理及套用、软体技术基础、信号与通信系统、数位讯号处理、数字图像处理、电子信息系统实验、半导体工艺实验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