卓明灾害信息服务中心前身为卓明地震援助信息小组,是一家以专业处理灾害信息、协助救灾资源对接、促进救灾效率为工作内容的志愿者组织,其成员均为深度参与过汶川地震等地震救援工作的信息志愿者。
在救灾过程中,卓明与民间多数救灾组织建立了行动伙伴关係,并多次为多个一线团队提供行动参考建议及信息服务。未来卓明将继续从解决信息不对称入手,努力在提升民间救灾效率、促进民间救灾行业发展中发挥作用。
基本介绍
- 中文名:卓明灾害信息服务中心
- 类别:组织机构
- 内容:救灾信息的收集、挖掘、分类等
- 相关:自然灾害
背景分析
我国是水灾、地震等突发性自然灾害多发国家。灾害发生后,受灾地区由于交通、通讯、电力设施损毁,往往不同程度地处于被隔绝状态。灾区之外除了可远程获取的基础灾害数据外,短时间内难以获取各方面的具体受损情况和灾民需求,由此造成了灾区内外的信息不对称现象,直接阻碍了外来救灾主体对救援策略、方向和行动进行决策。随着灾情快速变化、救援力量推进、灾民需求变化,海量信息无序涌现,同样对救灾主体继续行动和新的救灾主体加入造成困扰。大量进入一线的民间救灾团队因不了解灾区的路况、天气、风俗而遭遇困难,因不了解灾民需求及其时间、空间分布而难以有针对性地工作,因不了解政府救灾体系运转和其他团队行动而影响整体效率效果;灾区外的基金会、企业等支持性机构因不了解一线灾民需求和救灾团队运作,在选择支持对象及制定实施策略、方法上存在困难;公众也同样不知道该如何支持救灾工作,甚至不知道如何参与救灾。
民间救灾行业内的团体普遍缺乏科学的灾害管理理念,多方面专业能力不足,具备相当救灾专业能力的组织数量过少,对灾民各阶段需求回应不足;民间救灾参与分散、各行其是,有效协作机制欠缺;社会总体对我国灾害的频度空间分布、类型、危害程度以及救灾行动的专业性、特点、需求、主要团队缺少了解,对灾害不能给予均衡的关注力;基金会、企业等资源方也由此难以有效回响应急需求及对民间专业救灾力量给予日常性支持。
截止到目前,行业内各类机构都不同程度地意识到灾害信息工作的必要性并一再尝试在该领域做出突破。5·12汶川地震期间,曾有一些零散的相关实践;2013年的4·20四川芦山地震和7·22甘肃岷县地震期间,出现了21世纪网救灾平台、420联合救援、益云地图等组织尝试解决相关问题;2014年鲁甸地震期间,在当地民政部门支持下,出现了云南社会组织救援服务平台;2015年鲁甸地震基金会救灾协调会主导发起了的“尼泊尔地震-中国社会组织信息协同平台”。但目前除卓明灾害信息服务中心外,尚无持续开展灾害信息工作的机构。此外,政府救灾体系也逐步对灾害信息管理工作加大建设力度,但其实践和成果未能与民间同步,缺少对接协调标準、接口及机制。
组织功能
信息功能
救灾信息的收集、挖掘、分类、核实、跟进、整理、发布、传播、定向传递等;救灾简报编辑、发布,全景式汇总、分析、报导灾区信息。
协调功能
将救灾资源与救灾组织行动协调对接;为其他救灾相关组织提供谘询服务;促进各救灾组织间互通交流。
组织特色
坐在家里或单位办公室里藉助手机和电脑参与灾区救灾,颠覆人们对救灾的传统认识;
系统化的收集、处理、传递灾情数据、次生灾害风险、灾区地形及人口分布、民族宗教、风俗习惯、路况信息、天气预报、援助动态、政府应对及相关政策、物资需求、物资运输渠道和接收点、民间组织行动等相关信息,为有关组织和个人提供决策依据。
日常培训
截至目前,卓明灾害信息培训项目已经完成数项课程的设计和线上试讲,培训体系中的相关课程仍在继续开发完善。
2013年10月26日在YY平台开展第一次培训。
培训课程:《信息员工作流程初级培训》
培训内容:卓明简介,信息蒐集、核实、发布的处理流程及现场演练。
2013年11月10日在YY平台开展第二次培训。
培训课程:《中国民间救灾现状概况》
培训内容:系统化介绍中国民间救灾的现状及发展趋势。
2013年11月24日在YY平台开展第三次培训。
培训课程:《卓明灾害信息蒐集(一)》
培训内容:资讯时代下灾害信息的捜集渠道、方法、灾害信息类型以及工作流程。
2013年12月8日YY平台开展第四次培训。
培训课程:《卓明灾害信息蒐集(二)》
培训内容:卓明的特色灾情信息蒐集方法“村村排”。
2014年3月9日YY平台开展第五次培训。
培训课程:《灾后2小时-信息采编的需求和可能》
主讲人:雪梨
2014年3月16日YY平台开展第六次培训。
培训课程:《灾后2小时-灾情快速研判的信息依据》
主讲人:郝南
2014年3月23日YY平台开展第七次培训。
培训课程:《应急回响实战模拟演练-流程讲解》
培训官:郝南、降落伞
2014年3月30日YY平台开展第八次培训。
培训课程:《应急回响实战模拟演练-分组演练》
参与者:灾害信息志愿者
成长轨迹
2010年4月14日玉树地震
玉树地震发生后,原512志愿者信息QQ群重新开始活跃。灾害发生4小时后,群“主暨512北京志愿者之家”负责人郝南在群里徵集到第一批志愿者,在西宁建立联络站,并将成都和北京作为后方準备开始信息协调工作。
此后,除与奔赴前线的民间团队展开联繫、跟进前方动态以外,还在北京大学开展了信息志愿者的徵募。2010年4月16日晚,郝南在北京对第一批后方信息志愿者进行了培训,初步确定了信息处理的流程以及发布格式。
在紧急培训后,于4月17日凌晨发布第一期简报;至4月23日发布最后一期简报止,共发布简报8期。经标準化处理的单条信息和救灾简报在各个救灾QQ群发布。
此外,通过QQ群和西宁联络站有效进行了多次物资、运输协调;在QQ群进行志愿者指引;救灾后期组织4次跨组织线上救灾工作深度讨论。
2010年4月21日晚,小组定名为卓明。4月22日发布的信息和简报中,即开始採用“卓明414地震援助信息小组”的签名。
2011年3月10日盈江地震
在本次灾害中,卓明小组于3月10日启动应急回响,延续玉树地震中信息先导、处理和协调的功能;于3月11日凌晨发布第一期简报,3月14日发布最后一期简报,共发布简报3期。
在此次灾害信息工作中,卓明的标準化救灾信息和救灾简报除在各个救灾QQ群里发布以外,还开始在新浪微博(卓明震援通讯社)上试验图片发布简报的方法。
2011年6月6日望谟水灾
在本次灾害中,卓明小组于6月7日发布第一期简报,6月15日发布最后一期简报,共发布简报4期。这是卓明信息员第一次接触地震以外的自然灾害。
卓明继续试验微博图片发布简报的方法。
2011年6月24日滇川地震
在本次灾害中,卓明于灾后即时启动,在当地组织永宁助学的有力协助下开展工作,于6月25日凌晨发布第一期简报,至6月27日凌晨共发布简报3期,随后于6月29日结合物资形势,发布物资及志愿者援助募集倡议书。
本次救灾中,卓明沿袭了同年5月在甘肃岷县洪雹灾害中发展出的工作模式,包括信息和救灾简报的工作方向和编辑格式;沿袭了物资捐助经验。
2012年5月10日甘肃岷县洪灾
卓明从5月10日开始对本次灾害进行关注,在判断灾情严重、民间力量进入缓慢后,于次日启动信息工作,5月12日凌晨发布第一期简报,至6月3日发布最后一期简报止,共发布简报15期。
在此次灾害信息工作中,卓明开始着力发掘具体到村组的灾情;开始更多地使用信息对灾情和物资形势进行综合分析,以此进行呼吁和引导;联繫当地誌愿者,并对当地誌愿者组织岷县洮河儿女志愿者协会的形成给予智力支持。
在发布形式方面,卓明开始使用新浪长微博工具,配合导语发布简报;採用适时发布专题简讯、即时简讯,定时发布救灾简报的方法,形成点面结合的报导效果。
2012年9月7日云南昭通彝良地震
在本次灾害中,卓明于灾后3小时启动,于9月8日凌晨发布第一期救灾简报,至10月4日发布最后一期救灾简报止,共发布简报15期。
卓明在这次救灾信息管理中开始探索图片表达信息的功能。此外,还在沿用既已形成的简讯和简报结合、长微博和导语配合的编辑方式上,进一步细化村组灾情的核实工作,逐渐形成了灾情深度核实的内容模板、工作方法和发布格式,在此后的救灾中得到了大幅运用。
2013年4月20日雅安地震
灾后一小时,卓明启动应急预案,进行预判和前期信息蒐集工作,并于灾后7小时发布第一期救灾简报;至5月6日发布最后一期简报至,共发布简报12期。
在此次救灾工作中,卓明的信息核实组在大猫的带领下,发展出“村村排”的工作方法,主动地从网路发掘尚未得到关注和偏远的村组,并对之进行详细全面的模式化信息深度核实,由此为一线团队提供更详细的信息先导。
2013年7月22日甘肃岷县地震
此次灾害前,卓明刚刚初步完成分级回响办法的制定。本次灾害发生后两小时内,卓明启动应急预案,开始信息採集和处理,并于灾后7小时发布第一期救灾简报;至7月31日发布最后一期简报止,共发布救灾简报8期。
2013年10月9日浙江余姚水灾
卓明启动三级回响,于灾后一日发布救灾简报一期,随后连续7日发布定点救援需求,协调当地救援力量和资源。
这是卓明第一次接触城市内涝灾害类型。该灾害类型的信息源和信息需求呈现出与其他灾害类型、其他灾害发生地相当不同的特点,为卓明丰富实践经验提供了难得的机会。卓明在本次灾害中迅速集合了大量当地誌愿者,积累下相关的管理经验。
2014年2月12日新疆于田地震
本次灾害发生后,卓明立即启动应急预案,开始信息採集和处理,并于灾后2小时发布第一期救灾简报,至次日早上八点发布最后一期简报,共发布救灾简报2期。
在此前数次国内外小型地震中,卓明坚持进行灾情研判及研判报告发布。这种锻鍊的效果在于田地震中得到良好体现。卓明在远程灾情研判中指出本次地震“灾大害小”,为民间救灾组织的行动决策提供了有效参照。
2014年7月“威马逊”风灾
7月18日15时30分前后“威马逊”在海南省文昌市翁田镇沿海登入,登入时中心附近最大风力有17级(60米/秒),中心最低气压为910百帕。
7月18日19时30分,颱风“威马逊”在广东省徐闻县龙塘镇沿海再次登入。登入时中心附近最大风力仍有17级(60米/秒),中心最低气压仍为910百帕。
7月19日7时10分,颱风“威马逊”于广西防城港市光坡镇沿海登入,登入时中心附近最大风力有15级(48米/秒)中心最低气压950百帕。登入时,已降为强颱风级别。
7月19日,卓明启动四级应急回响,着手蒐集灾害信息,并与有关组织以及在灾区的个人进行对接。截至回响结束,参与此次救灾的网路志愿者数目超过50人,在参与回响过程中,与一线38个救灾团队进行过信息对接。
7月23日,腾讯基金会与壹基金、海南成美慈善基金会、天涯社区、海南省返乡大学生志愿服务联合会(筹)、卓明灾害信息服务中心等共7家机构联合发起成立“海南7.18颱风公益赈灾联合办公室”。当天,卓明将灾害回响级别提升至三级,对蒐集到的灾害信息进行进一步的核实与挖掘,并与与天涯社区展开合作,天涯招募志愿者,卓明对其进行技术指导,双方一起开展信息蒐集处理以及对接工作,同时天涯社区工作人员在网站上对救灾信息进行实时更新,并在益云地图上对物资需求进行实时标注。
7月25日,卓明宣布结束此次应急回响。
2014年8月3日云南鲁甸地震
2014年8月3日16:30云南省昭通市鲁甸县发生6.5级地震。
在收到地震速报后,卓明信息志愿者在2分钟内按照既定应急回响流程,按照四级回响标準开始信息收集,研判员开始进行灾情研判。20分钟后,回响级别提升为三级。灾害发生后3小时20分钟,发布第一期救灾简报(灾情研判报告),并最终提升回响级别为二级。
灾害发生以来,信息收集工作由民间救灾信息协作群网友自觉展开,卓明信息员则承担起引导、初步审核和定向搜寻的任务;新信息员表现出色。信息挖掘组从灾后第二天开始工作,信息员对定点灾情线索和其他需求、资源类信息进行了深度挖掘、单向核实和适时跟进;云南本地誌愿者也加入了信息挖掘,以方言优势和本地知识发挥了积极推动作用。信息协调和传递组在不同的信息群组、平台、一线队伍和个人之间进行信息的即时定向传递,促进资源与需求的对接。简报製作组对每个周期的信息进行全景汇总、整理和简单解析,文案组在信息员的协助下,在鲁甸地震救灾期间共製作救灾简报12期,救灾专题简讯2则。此外,卓明也参与了民间联合协作救灾大本营的发起工作。
2015年4月25日尼泊尔地震
据中国地震台网测定,2015年4月25日14时11分,尼泊尔境内(28.2N,84.7E)发生Ms8.1级地震,震源深度20公里。
美国地质勘探局数据测定芮氏规模M7.8级,震源深度15公里;地中海地震信息中心数据为震级Mw7.8,震源深度10km。震中点为28.131°N 84.649°E,最大烈度显示为IX度,重烈度区从震中向东偏南方向延伸。
鑒于尼泊尔与我国相邻,且4·25尼泊尔地震我国西藏日喀则地区亦受波及,出于人道主义考虑,卓明灾害信息服务中心在地震发生四十分钟内启动应急回响,并于当天下午发布研判报告。随后不久,卓明灾害信息服务中心加入由基金会救灾协调会建立的“尼泊尔地震-中国社会组织信息协同平台”。
这是卓明第一次参与境外救援,亦是卓明第一次启动一级回响。
在海外留学生、高校师生的支持下,卓明人道翻译组伙伴在半个月内翻译专业救灾资料累计超过14万字;在尼泊尔当地华人的支持下,卓明有效的克服了语言不通、行政区划不同所带来的困难;在卓明原有志愿者的支持下,卓明尽最大可能保持了此次应急回响的质量。
在此次应急回响中:
卓明搭建翻译、信息蒐集、交通道路、製图、文案、信息协调等8个工作群组,每个群组成员超过40名;
设定了指挥、交通、档案管理、信息蒐集、信息核实、信息审核、信息发布、简报文案、新人培训等19个岗位;
发布灾情研判报告1期,救灾简报14期;
累计挖掘核实村组灾情267条;
协助翻译并定向递送第4至第17期《联合国驻尼泊尔协调员办公室-形势报告》;
组织翻译并定向递送《尼泊尔地震避难所物资最低标準》、《尼泊尔:性别与保护概观》、《关于紧急状况下无针对性发放婴儿配方奶粉和母乳代用品》3份救灾资料;
组织翻译并定向递送218页的《尼泊尔国家灾害回响手册》;
在北师大师生的协助下製作并定向递送四组救灾地图。
2016年4月17日厄瓜多地震
中国地震台网正式测定:4月17日7时58分在厄瓜多(北纬0.35度,西经79.95度)发生7.5级地震,震源深度10千米。地震发生时,当地时间为4月16日18时58分。
卓明灾害信息服务中心于厄瓜多地震发生2小时启动回响,随即发布灾情通讯及研判报告,发动救灾行业与在厄华人回响。 两周内,卓明召集大部分具备西语技能的400余信息志愿者,实时製作简报、地图、厄政府及联合国报告翻译等信息产品,供前线救援队、在厄华侨商会、新华社、中国红会、国家减灾中心等单位参考使用。并建立社会组织参与厄救援信息网路。
在结藤社及微西语等西班牙语社群及学习平台的支持下,卓明人道翻译组伙伴伙伴突破了语言不通带来的障碍。
在此次应急回响中:
卓明搭建包括人力协调组、志愿者接待组、翻译组、蒐集组、在地信息核实组(V by V)、製图组、社会组织协同、一线协调群在内的八个工作小组;
发布救灾简报8期;
蒐集并翻译了756条灾情信息,专项翻译小组翻译长文大概20次;
製作10幅行动地图和信息说明图。
发展目标
1、推动民间救灾信息平台构建,联合各相关方进行平台的日常建设及应急回响的準备工作,在自然灾害突发时启动并支持救灾信息平台有效运转;
2、倡导民间灾害信息管理的研讨和实践,完善救灾信息工作方法和相关理论,推动国内灾害管理领域的开拓发展。
业务模式
基于国内民间救灾现状,卓明确定了自身发展战略。
使命
推动行业发展,提高救灾效率
宗旨
一切为了灾民
愿景
科学救灾,有序发展
战略方向
灾害信息标準化处理,打破信息困境。在卓明信息处理平台上,结合灾害管理知识和实践经验积累,对多源海量信息进行筛选,对关键信息进行主动搜寻,对有效线索进行深度挖掘;经多渠道核实后,将信息以标準格式呈现。同时在应急期间每日发布救灾简报,全面整合当日救灾进展,提供整体分析和趋势预测;通过民间组织灾害信息传递网路,向各类救灾主体多渠道发布即时信息及汇总信息,并以需求导向有针对性地对部分团队推送特定信息,促进救灾资源的对接和协调。
从灾害信息工作入手,促进行业内交流及行业组织能力提升。汇集整理救灾行业动态,建立民间救灾组织资料库,促进各类救灾主体在备灾期间的互相了解和资源流通;通过线上线下的培训、研修班和会议,引入国内外行业智力资源,提高各救灾团队的灾害信息管理意识,交流灾害信息工作方法,推动各个团队开展灾害管理能力建设,推动建立组织协作接口。力争起到行业信息、资源汇总、交流和传播的枢纽作用。
提供灾害信息谘询,促进灾害知识传播,提高公众灾害意识。对基金会、企业、媒体等提供灾害信息谘询服务,倡导灾害管理理念,提高公众及社会对灾害的认识和準备;提供行业信息谘询等服务,促进各界力量对民间救灾团队的了解与支持。
推广灾害信息管理经验,推动学科发展。寻求学术合作伙伴,在政府灾害信息工作标準和学术界初步探索的基础上,贡献实践经验和原始资料,促进灾害信息管理学科的正式建立、发展和套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