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于半山腰的 半天岩紫云寺,相传已有三百多年的历史,其主祀有观世音菩萨与三宝佛。 嘉城东南祖山,有地名曰「半天」,以高耸而谓也;建庙曰「半天巖」,地以巖名,其名益彰欤! 从这段文字就可以知道,半天岩的地名是由于半天岩紫云寺这座佛寺而来,且从乾隆三十年(一七六五)的碑文也可以知道,紫云寺由来已久。因此,紫云寺的历史悠久应是无误,只是历来志书却不太提及这座百年古剎。
基本介绍
- 中文名称:半天岩紫云寺
- 地理位置:台湾嘉义县番路乡
- 景点级别:三级
- 着名景点:寺庙建筑
地理位置
半天岩紫云寺,或称半天岩紫云寺,是台湾嘉义县番路乡的佛寺,为嘉义县文化资产、三级古蹟,寺庙座西北朝东南,是一座五开间二进二廊带左右护龙的寺庙建筑。
历史沿革
对于创寺的传说在当地有数种版本。有个版本是以前有三位比丘各背着一尊观音菩萨像一同来台,各寻一地立寺,大妈落脚在赤山岩(台南六甲赤山龙湖岩)、二妈安居在火山岩(白河关子岭大仙寺),三妈结茅在半天岩。另一种版本是白圣和尚根据能元和尚所写之沿革,说有一名七十余岁的僧侣在清康熙二十一年来此,叹曰:“此胜地也,宜为兰若。”于是斩荆棘辟草莱,结茅其间,再由南海普陀山迎请观音圣像而供奉之。因僧从远望此境,高接云天,遂名为半天岩;又以山间之云常现紫色,取寺为紫云寺。
自康熙年间创建以来,可查的兴修纪录共八次。乾隆三十年(1765年)的阿里山通事陈密武告示的〈严禁谋夺佛祖香灯碑记〉可知此为紫云寺扩展的第一阶段。〈半天岩重建碑记〉记载在道光十九年(1839年)嘉义发生地震,导致寺倾倒十余年,直至牛斗山首事郭濯海接手重建,历时四年方在鹹丰五年(1855年)完成。光绪三十年(1904年)的斗六地震、三十二年(1906年)的梅山地震,再度使紫云寺倾倒十余年,于大正九年(1920年)由第二任管理人林猛与曾任通事及公田庄区长的刘阔主持重修,在大正十二年(1923年)完成。但昭和十六年(1941年)的中埔地震,使甫修完毕的紫云寺夷为平地。民国三十六年(1947年),刘阔之子刘再生与林猛之子林橘完成第四次重修,之后紫云寺建筑一直保留到至今,期间虽翻修屋顶,不影响建筑本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