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年学府:白鹿洞书院》是2003年6月1日由江西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图书。本书主要介绍了白鹿洞书院的发展史。
基本介绍
- 书名:千年学府:白鹿洞书院
- 又名:江西社会科学研究文库
- ISBN:7210027572
- 出版社:江西人民出版社
- 开本:32
图书信息
出版社: 江西人民出版社; 第1版 (2003年6月1日)
丛书名: 江西社会科学研究文库
平装: 381页
开本: 32开
ISBN: 7210027572
条形码: 9787210027577
尺寸: 20.2 x 14 x 1.4 cm
重量: 381 g
内容简介
白鹿洞书院,始于唐李宾客隐读,盛于南宋朱熹复兴,绍隆于明清,有千余年历史,本书从历史、建筑、规制、教学、祭祀等十一个方面,对这一“天下第一书院”作了全面、深刻的介绍。
白鹿洞书院坐落于江西九江庐山五老峰南约10公里处的后屏山南麓。西有左翼山,南有卓尔山,三山环台,一水(贯道溪)中流,无市井之喧,有泉石之胜。唐代(公元618-907年)时原为李渤兄弟隐居读书处。根据文献记载,“渤养白鹿自娱,人称白鹿先生”。后来李渤任江州刺史,旧地重游,于此修楼建亭,引泉植花,遂成为一处游览胜地,取名白鹿洞。五代南唐升元年间,在此建立了“庐山国学”;宋(公元960-1127年)初扩建为书院,并正式定名为“白鹿洞书院”。白鹿洞书院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所完备的书院,与岳麓、雎阳、石鼓并称“天下四大书院”,曾被誉为“海内书院第一”,“天下书院之首”。它有着幽静的环境,宽敞的院舍,颇具实力的师资,求知若渴的生徒;它有完整的教规,有效的教学方法,以资生徒读书的图书,教学经费所需的学田。因此,在它兴教以来,延续时间达1000余年,曾为封建社会培养出一批批人才。
媒体评论
书评
繁荣社会科学,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过程,也是社会科学研究在中国发展和繁荣的过程。积极发展哲学社会科学,这对于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我国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对于探索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规律,增强我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能力,有着重要意义。马克思主义指导下的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集中代表着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
社会科学的生命在于创造,在于创新,“若无新变,不能代雄”。新的世纪,新的千年,呼唤着社会科学的发展和繁荣,呼唤着社会科学研究的突破和创新。换言之,没有社会科学研究的突破和创新,也就没有社会科学真正的发展和繁荣。理论贵在创新,创新需要勇气,需要智慧,需要执着的追求和艰辛的探索;理论重在创新,创新需要有科学的精神、科学的态度和科学的方法;理论功在创新,只有创新的理论成果,才能探索规律、把握规律,才能启示实践、指导实践,才能认识世界、改造世界。坚持理论创新,是社会科学工作者的神圣职责和使命。
社会科学研究,必须坚持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为指导,必须坚持理论联繫实际的马克思主义学风,必须坚持“百花刘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必须坚持以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实际问题、以我们正在做事的情为中心,着眼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运用,着眼于对实际问题的理论思考,着眼于新的实践和新的发展。新世纪的世界,新世纪的中国,新世纪的江西,许许多多的新情况、新变化,新问题,许许多多的政治、经济、社会、课题,迫切需要我们去探索、去研究、去解答。社会科学工作者任重道远,大有可为。
目录
序
一 白鹿胜地
山川佳境
四邻胜景
二 千年学府
唐至五代的办学活动
宋代的白鹿洞书院
元代的白鹿洞书院
明代的白鹿洞书院
清代的白鹿洞书院
三 建筑特色
四 白鹿洞规
五 教学形式
教学宗旨
课程设定
洞学与科举
教学方法
六 祭祀活动
祭祀对象
祭祀制度
祭祀仪式
祭文及其它
七 典籍珍藏
图书来源
藏书管理
藏书目录
八 办学经费
书院学田的形成及其来源
书院经费的支出
九 碑铭题刻
碑刻
碑记选录
摩崖题刻
十 诗词歌赋
收录情况
诗词选录
十一 历代人物
十二 白鹿精神
白鹿洞书院的历史地位
白鹿洞书院在国外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