弩也被称作“窝弓”、“十字弓”。中国古代用来射箭的一种兵器。它是一种装有臂的弓,主要由弩臂、弩弓、弓弦和弩机等部分组成。
基本介绍
- 中文名:十字弩
- 外文名:Crossbow
- 原型:夹弩
- 改进者:诸葛亮
- 出现时代:战国时期
- 武器定义:冷兵器
结构
弩的结构可以分为三个部分:臂、弓、机。“臂”一般为木製;“弓”横于臂前部;“机”装在臂偏后的地方。弩最重要的部分是“机”,弩机一般为铜製,装在弩“郭”(匣状)内,前方是用于挂弦的“牙”(挂鈎),“牙”后连有“望山”(用于瞄準的準星);西汉开始弩的“望山”上刻有刻度,作用相当于现代枪械上的表尺,便于按目标距离调整弩发射的角度,提高射击的命中率。在铜郭的下方有 “悬刀”(即扳机),用于发射箭矢。当弩发射时先张开弦,将其持于弩机的“牙”上,将箭矢装于“臂”上的箭槽内,通过“望山”进行瞄準后,扳动“悬刀”使“牙”下缩,弦脱钩,利用张开的弓弦急速回弹形成的动能,高速将箭射出。弩弓一般使用多层竹、木片胶制的複合弓,形似扁担,所以俗称“弩担”。它的前部有一横贯的容弓孔,以便固定弓,使弩弓不会左右移动,木臂正面有一个放置箭簇的沟形矢道,使发射的箭能直线前进。木臂的后部有一个匣,称为弩机;匣内前面有挂弦的钩,钩的后面装有瞄準器,称为“望山”;匣的下面装有“悬刀”(扳机)。发射时,先将箭矢放在矢道上,把弓弦向后拉,挂在钩上,瞄準目标后,一扣扳机,就将箭射出。

中国古代装有张弦机构(弩臂和弩机),可以延时发射的弓。射手使用时,将张弦装箭和纵弦发射分解为两个单独动作,无须在用力张弦的同时瞄準,比弓的命中率显着提高;还可藉助臂力之外的其他动力(如足踏)张弦,能达到比弓更远的射程。弩的关键部件是弩机,从为数众多的出土铜製弩机可以看出其结构:弩机铜郭内的机件有望山(瞄準器)、悬刀(扳机)、钩心和两个将各部件组合成为整体的键。张弦装箭时,手拉望山,牙上升,钩心被带起,其下齿卡住悬刀刻口,这样,就可以用牙扣住弓弦,将箭置于弩臂上方的箭槽内,使箭栝顶在两牙之间的弦上,通过望山瞄準目标往后扳动悬刀,牙下缩,箭即随弦的回弹而射出。
着名的弩
一、汉代的大黄弩,汉代的弩强度按石来计算,分一石至十石,(大约引满一石弩需27-30公斤的力量)其中十石弩最强又被称为黄肩弩,大黄力弩。只有十分强壮的人才能使用,史记中“李广列传”中就有李广持大黄弩射敌将的记载。据后世的考证估算,它的射程能达到四百米左右。
二、诸葛连弩:三国时诸葛亮製作了一种连弩,称作元戎弩,一次能发射十支箭,火力很强,但是体积、重量偏大,单兵无法使用,主要用来防守城池和营塞;并且与当时的强弩相比这种连弩射程较短,杀伤力较低作战时一般与蹶张弩配合使用。后来大发明家马钧对其进行了改进,改成了一种五矢连弩,使其体积、重量大大减轻,成为一种单兵武器,但是因为生产很複杂,所用的箭矢也必须特製,所以没大量生产,后失传。
三、神臂弩,北宋神宗时发明,弓身长三尺三,弦长二尺五,射程远达三百四十多步;威力强大,矢可入榆木半桿。号称威力强于汉代大黄,其他器械都及不上,成为宋军弩手的制式兵器之一。
四、床子弩,这是一种强力的连弩,是宋代三弓床弩的一种。一次可以发射十余支箭(古代火箭炮?)射到千步远。(射程最大的冷兵器)张开弦需用七十五至一百余人用绳索绞动借用机械的力量,是一种威力极大的武器。
五、连弩车,战国时就有连弩车,该弩属于弩炮的一种,置于车上,可进可退。车上驾十二石大弩,每弩一发七矢,中矢为主矢略大,两边各三矢略小,可射七百步,中处墙倒城摧,势不可挡。大概可以算古代的火箭炮。
兵器特点
一是射程远。“弩”张开弦时需要的力比弓大,所以它比弓射程更远。
二是可以瞄準目标,命中率高。“弩”其实就是强化的弓箭,可以瞄準目标等到需要时再发射,有利于捕捉射击时机,命中率比弓高。
三是可以同时发射几枝甚至几十支箭,战斗威力强。所以,弩比弓更实用。
“弩”的缺点是弩机很笨重,所以适合由步兵携带或製成弩车。
古代的车兵都装备有“弓”和“ 弩”,是步兵主力,有利于攻坚、设伏、厄守、突围、相持等战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