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大建设是指台湾政府于1960年代末到1970年代时在台湾所进行的一系列基础建设工程。台湾政府在当时,有鑒于台湾许多公共基本建设,如道路、港埠、机场、发电厂等尚且处于匮乏欠缺的状态,再加上1973年10月第一次石油危机发生,受到全球经济不景气的影响,所以为了提升跟深化总体经济发展而开始规划进行10项大型基础建设工程。由台湾时任行政院院长蒋经国所提出,建设自1974年起,至1979年底次第完成,投资总额新台币2,094亿元。在十大建设中,有六项是交通运输建设,三项是重工业建设,一项为能源项目建设。
基本介绍
- 公路:南北高速公路
- 铁路:铁路电气化、北迴铁路
- 海运:台中港、苏澳港
- 空运:桃园国际机场
- 工业:炼钢厂、大造船厂、石油化学
- 能源:核能发电厂
建设背景
(一)交通运输及电力等基本设施的投资相对落后,形成经济进一步发展的瓶颈。
(二)当时台湾的工业及出口商品仍以劳力密集的轻工业为主,而且轻工业加工所需的中间产品多依赖国外供应,极易受制于人。因此,为消除基本设施的瓶颈、改善经济结构,以奠定未来经济发展更为稳固的基础,遂有十大建设计画的提出。
(三)台湾外交上的重大挫折。
(四)隔年又碰上全球性的石油危机。
交通运输建设
南北高速公路(中山高速公路)
中山高速公路北起基隆,南至高雄小港,中以支线连线台湾桃园国际机场,全长373公里。1971年8月14日开工,1974年7月29日三重到中坜路段率先通车,1978年10月31日中沙大桥启用,高速公路全线正式通车。
铁路电气化
因1972年至1973年期间,台湾对外贸易发达,而国营铁路台铁之现有车种、车次明显不足的情况下而开发。计画施行範围为西部干线纵贯线全线,1979年7月1日全部完工。
北迴铁路
北迴铁路是为使东部铁路干线与西部接轨,将花莲车站移至现址,兴建花莲(新)车站至宜兰线南圣湖车站(今 苏澳新站)之单线新线。1979年12月完工,1980年2月1日全线通车。
桃园国际机场(原名为中正国际机场)
台北桃园国际机场是因应台北松山机场的运量饱和,于距台北市西南方约40公里的桃园县大园乡(今桃园市大园区),另新建占地1,223公顷的新国际机场。原计画名桃园国际机场,1979年2月26日启用之际订名中正国际机场。
台中港
台中港:延续日治时期之新高港计画,并解决台湾中部无国际港口的问题;1983年6月完成初期工程。
苏澳港
苏澳港:原为小型港口,而后为具备国际港口功能而扩建,1983年6月完工。
重工业建设
一贯作业炼钢厂(中国钢铁股份有限公司)
炼钢厂(中国钢铁股份有限公司):为了防止依赖外国钢品太深,减轻外汇负担,并解除过去因钢源不一,影响产品精度的缺点,遂决定兴建一贯作业炼钢场,于是出资兴办中国钢铁公司,并将其纳入十大建设之一。中国钢铁公司的一贯作业炼钢场,占地约480公顷,位于高雄临海第四工业区,滨临高雄港第二港口,自远洋输入原料后,可逕泊厂区码头起卸,节省运费与转运成本。
大造船厂(中国造船股份有限公司)
大造船厂(中国造船股份有限公司高雄总厂):座落于高雄市小港区的临海工业区内,是十大建设中第一个完成的重要建设,该厂的设立肩负支持航运、贸易、国防及发展关联工业多目标之基本任务。于1975年建厂同时,即承建美商44万5千载重吨超级油轮,同时中国造船公司也合併原位于基隆的台湾造船公司为其基隆总厂。
石油化学(台湾中油股份有限公司)
石油化学工业(台湾中油股份有限公司高雄炼油总厂):在高雄县(因高雄县市合併改制直辖市,併入新成立之高雄市)开发两处石化工业区—「仁大(即仁武、大社)石化工业区」和「林园石化工业区」。中国石油公司高雄炼油总厂的兴建对于台湾的塑胶、合成橡胶、合成纤维及化学品工业之发展而言,不仅减少岛内工业对外之依存性,且将增加下游加工产品在外销上的竞争力。然2014年因管线老旧泄漏,不幸发生气爆事故。
核能发电厂
第一核能发电站共有两部机组,其装置容量各为63.6万瓩。核能一厂列入十大建设计画优先兴工,两部机组分别于1977年与1978年完工;第二核能发电厂、第三核能发电厂为核能发电的延伸计画,后续列入十二大建设计画,分别于1981年与1984年完工。
影响
十大建设对台湾当时经济指标影响极大,在缓和台湾省内经济停滞的同时,带来高通货膨胀率的副作用。 根据当时台湾行政院主计处﹝现行政院主计总处﹞公布资料,南北高速公路1971年开工四年之后,1974年台湾经济成长率1.16%,工业成长率 -4.5%,通货膨胀率 47.5%; 1976年经济成长率13.86%,工业成长率24.4%,通货膨胀率2.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