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公共管理导论》内容简介:当今区域经济快速发展,区域公共问题不断产生,区域公共管理研究的重要性日益凸显。
《区域公共管理导论》从区域公共管理的理论基础、管理主体、制度安排等方面,较全面地阐述了区域公共管理学科的基本内容,系统地构建了区域公共管理的知识框架,具有较强的针对性与引导性,便于推动区域公共管理研究的深入开展。
基本介绍
- 书名:区域公共管理导论
- 出版社:广西人民出版社
- 页数:246页
- ISBN:9787219087176
- 品牌:广西人民
- 作者:蒋永甫 傅金鹏
- 出版日期:2014年3月31日
- 开本:16
- 定价:30.00
内容简介
《区域公共管理导论》由广西人民出版社出版。
图书目录
绪论
一、区域公共管理的“区域”概念
二、区域公共管理研究的发展
三、区域公共管理的研究对象及主要内容
第一章区域公共管理的理论基础
第一节区域主义
一、政治经济学中的区域主义
二、作为公共管理的区域主义
第二节管理主义
一、公共行政中的传统管理主义
二、公共行政中的新管理主义
第三节治理理论
一、治理与治理理论
二、区域治理及其途径
第二章区域发展与区域公共问题
第一节区域发展与区域发展战略
一、区域发展
二、区域发展战略
第二节区域发展战略的国际比较
一、已开发国家的区域发展战略
二、中国的区域发展战略
三、区域发展战略比较
第三节区域发展中的区域公共问题
一、区域公共问题的含义
二、区域发展的不平衡问题
三、区域发展中的环境问题
四、区域发展中的合作问题
五、区域发展中的规划问题
第三章区域公共管理主体
第一节区域公共管理主体的界定
一、区域公共管理主体的概念
二、区域公共管理主体的特点
第二节区域公共管理主体的构成
一、政府
二、国际组织
三、区域性协调机构
四、非政府组织
五、区域公民
第三节区域内政府间关係
一、政府间关係概述
二、区域内政府间关係及其协调
第四节区域内政府与其他主体间关係
一、参与关係和参与式治理
二、协作关係和协作性公共管理
三、网路关係和网路化治理
第四章区域公共管理的制度安排
第一节区域政府
一、区域政府的一般理论
二、国外区域政府的经验
三、区域政府的实现途径
第二节伙伴关係
一、伙伴关係的一般理论
二、伙伴关係的类型
三、选择正确的合作伙伴
第三节区域合作机制
一、合作与合作机制
二、区域合作机制的构成
三、区域合作机制的成功案例
第五章区域公共管理的过程
第一节区域规划
一、区域规划概述
二、区域规划的目标、原则和方法
三、区域规划的内容与程式
第二节区域组织
一、区域组织概述
二、区域性协调机构的组建
三、区域公共资源配置
四、区域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
第三节区域协调
一、区域协调概述
二、区域协调的原则和方法
三、区域协调的基本机制
第四节区域控制
一、区域控制概述
二、区域控制的原则和方法
三、区域控制的过程
第六章区域公共管理工具
第一节区域公共管理工具概述
一、区域公共管理工具的含义和特点
二、区域公共管理工具的类型
三、影响区域公共管理工具选择的因素
第二节区域公共政策
一、区域公共政策概述
二、区域公共政策过程
三、西方的区域公共政策
四、中国的区域公共政策
第三节区域行政立法
一、区域行政立法概述
二、区域行政立法的原则和程式
三、区域行政立法的理论模式
第四节其他区域公共管理工具
一、区域性合作协定
二、城市联盟
第七章区域公共产品的供给
第一节区域公共产品的概念、分类与特徵
一、区域公共产品的概念
二、区域公共产品的类型
三、区域公共产品的特徵
第二节区域公共产品的供给机制
一、区域公共产品供给机制的理论
二、区域公共产品供给机制的主体
三、区域公共产品供给机制的建立和完善
第三节区域公共产品的供给模式
一、单一主体主导的模式
二、多主体主导的模式
后记
一、区域公共管理的“区域”概念
二、区域公共管理研究的发展
三、区域公共管理的研究对象及主要内容
第一章区域公共管理的理论基础
第一节区域主义
一、政治经济学中的区域主义
二、作为公共管理的区域主义
第二节管理主义
一、公共行政中的传统管理主义
二、公共行政中的新管理主义
第三节治理理论
一、治理与治理理论
二、区域治理及其途径
第二章区域发展与区域公共问题
第一节区域发展与区域发展战略
一、区域发展
二、区域发展战略
第二节区域发展战略的国际比较
一、已开发国家的区域发展战略
二、中国的区域发展战略
三、区域发展战略比较
第三节区域发展中的区域公共问题
一、区域公共问题的含义
二、区域发展的不平衡问题
三、区域发展中的环境问题
四、区域发展中的合作问题
五、区域发展中的规划问题
第三章区域公共管理主体
第一节区域公共管理主体的界定
一、区域公共管理主体的概念
二、区域公共管理主体的特点
第二节区域公共管理主体的构成
一、政府
二、国际组织
三、区域性协调机构
四、非政府组织
五、区域公民
第三节区域内政府间关係
一、政府间关係概述
二、区域内政府间关係及其协调
第四节区域内政府与其他主体间关係
一、参与关係和参与式治理
二、协作关係和协作性公共管理
三、网路关係和网路化治理
第四章区域公共管理的制度安排
第一节区域政府
一、区域政府的一般理论
二、国外区域政府的经验
三、区域政府的实现途径
第二节伙伴关係
一、伙伴关係的一般理论
二、伙伴关係的类型
三、选择正确的合作伙伴
第三节区域合作机制
一、合作与合作机制
二、区域合作机制的构成
三、区域合作机制的成功案例
第五章区域公共管理的过程
第一节区域规划
一、区域规划概述
二、区域规划的目标、原则和方法
三、区域规划的内容与程式
第二节区域组织
一、区域组织概述
二、区域性协调机构的组建
三、区域公共资源配置
四、区域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
第三节区域协调
一、区域协调概述
二、区域协调的原则和方法
三、区域协调的基本机制
第四节区域控制
一、区域控制概述
二、区域控制的原则和方法
三、区域控制的过程
第六章区域公共管理工具
第一节区域公共管理工具概述
一、区域公共管理工具的含义和特点
二、区域公共管理工具的类型
三、影响区域公共管理工具选择的因素
第二节区域公共政策
一、区域公共政策概述
二、区域公共政策过程
三、西方的区域公共政策
四、中国的区域公共政策
第三节区域行政立法
一、区域行政立法概述
二、区域行政立法的原则和程式
三、区域行政立法的理论模式
第四节其他区域公共管理工具
一、区域性合作协定
二、城市联盟
第七章区域公共产品的供给
第一节区域公共产品的概念、分类与特徵
一、区域公共产品的概念
二、区域公共产品的类型
三、区域公共产品的特徵
第二节区域公共产品的供给机制
一、区域公共产品供给机制的理论
二、区域公共产品供给机制的主体
三、区域公共产品供给机制的建立和完善
第三节区域公共产品的供给模式
一、单一主体主导的模式
二、多主体主导的模式
后记
文摘
着作权页:
公民社会是与国家相对独立的一个社会自治领域。公民社会起源于近代市民社会。根据黑格尔的理解,近代意义上的市民社会(Civil Society)就是一个与国家相对,并部分独立于国家的私人领域。关于市民社会理论,最具有原创性的是德国学者哈贝马斯提出的。他把国家与市民社会的关係区分为三重结构,即把全部社会生活划分为三个领域:一是私人领域即市民社会,二是公共舆论领域,三是公共权力领域即国家。私人领域是指由商品流通领域和社会劳动领域以及不再具有生产功能的家庭组成,私人财产所有者在私人领域中以其地位和个人爱好空间构成了私人自律的基础。公共舆论领域则是由非政府和非经济组织在自愿的基础上组成的,包括教会、文化团体和学会、独立的传媒、运动和娱乐协会、辩论俱乐部、市民论坛和市民协会,甚至还包括职业团体、政治党派、工会和其他团体。哈贝马斯将公共舆论领域称之为资产阶级公共领域。一方面公共舆论领域是随着近代市民阶级的成长而形成的,另一方面公共舆论领域是以私人利益为出发点而形成的意见和共识领域,因此它不是纯粹意义上的“公共”领域,而具有私人特徵,市民阶级意识形态占主导地位。公共舆论领域又分为政治公共领域和文学公共领域。先有文学公共领域,然后再由文学公共领域产生政治公共领域,后者主要以公共舆论为媒介对国家和市民社会的关係进行调节。国家权力通过公共舆论领域获得合法性,而民众则通过公共舆论领域挑战国家权力的合法性,并提出权力要求。
关于市民社会的性质,存在着三种不同的观点。一是自由主义观点,认为市民社会乃是个性得以保留和发展的领域,故而是自由的体现,因此神圣不可侵犯。只有在市民社会获得充分自治的条件下,才能保证社会的多样性和形成真正的市民认同,从而为民主国家创造合法性基础。二是黑格尔主义观点,认为市民社会是以私人利益为基础的名利场,是相互冲突、争权夺利的自然状态,因而主张以国家的共同体力量控制市民社会。
公民社会是与国家相对独立的一个社会自治领域。公民社会起源于近代市民社会。根据黑格尔的理解,近代意义上的市民社会(Civil Society)就是一个与国家相对,并部分独立于国家的私人领域。关于市民社会理论,最具有原创性的是德国学者哈贝马斯提出的。他把国家与市民社会的关係区分为三重结构,即把全部社会生活划分为三个领域:一是私人领域即市民社会,二是公共舆论领域,三是公共权力领域即国家。私人领域是指由商品流通领域和社会劳动领域以及不再具有生产功能的家庭组成,私人财产所有者在私人领域中以其地位和个人爱好空间构成了私人自律的基础。公共舆论领域则是由非政府和非经济组织在自愿的基础上组成的,包括教会、文化团体和学会、独立的传媒、运动和娱乐协会、辩论俱乐部、市民论坛和市民协会,甚至还包括职业团体、政治党派、工会和其他团体。哈贝马斯将公共舆论领域称之为资产阶级公共领域。一方面公共舆论领域是随着近代市民阶级的成长而形成的,另一方面公共舆论领域是以私人利益为出发点而形成的意见和共识领域,因此它不是纯粹意义上的“公共”领域,而具有私人特徵,市民阶级意识形态占主导地位。公共舆论领域又分为政治公共领域和文学公共领域。先有文学公共领域,然后再由文学公共领域产生政治公共领域,后者主要以公共舆论为媒介对国家和市民社会的关係进行调节。国家权力通过公共舆论领域获得合法性,而民众则通过公共舆论领域挑战国家权力的合法性,并提出权力要求。
关于市民社会的性质,存在着三种不同的观点。一是自由主义观点,认为市民社会乃是个性得以保留和发展的领域,故而是自由的体现,因此神圣不可侵犯。只有在市民社会获得充分自治的条件下,才能保证社会的多样性和形成真正的市民认同,从而为民主国家创造合法性基础。二是黑格尔主义观点,认为市民社会是以私人利益为基础的名利场,是相互冲突、争权夺利的自然状态,因而主张以国家的共同体力量控制市民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