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百科> 正文

匡卢图

2018-12-10 16:46:46 百科
匡卢图

匡卢图

匡卢图,传为荆浩名作。画中庐山及附近一带景色结构严密,气势宏大,构图以“高远”和“平远”二法结合,而其深远、奥冥、飘渺尽得其当。画法皴染兼备,皴法用小披麻皴,层次井然。

基本介绍

  • 作品名称:匡卢图
  • 创作年代:五代
  • 类别:书画
  • 原属:故宫旧藏

基本信息

【名称】匡卢图
【类别】书画
【年代】五代
【文物原属】故宫旧藏
【文物现状】现藏台北故宫博物院【规格】荆浩绘,绢本,水墨,纵185.8厘米、横106.8厘米。

古画赏析

此图传为荆浩名作。清孙承泽《庚子消夏记》说:“中挺一峰,秀拔欲动。而高峰之右,群峰瓒集,如芙蓉初绽,飞瀑一线,扶摇而落。亭屋、桥樑、林木,曲曲掩映,方悟华原(范宽)、营邱(李成)、河阳(郭熙)诸家,无一不脱胎于此者。”对此画评价极高。画中庐山及附近一带景色结构严密,气势宏大,构图以“高远”和“平远”二法结合,而其深远、奥冥、飘渺尽得其当。画法皴染兼备,皴法用小披麻皴,层次井然。全幅用水墨画出,充分发挥了水墨画的长处,正如他自己所说:“吴道子画山水,有笔无墨;项容有墨无笔,吾当采二子之所长,成一家之体。”图上有“荆浩真迹神品”六字(孙承泽认为是南宋高宗构的笔迹),上钤“御书之宝”印,有元韩屿、柯九思等题诗,并有清梁清标收藏印和乾隆诸玺。

作者简介

荆浩,字浩然,隐于太行山之洪谷,因号洪谷子。沁水人(今山西沁水),生活于唐末至后梁(约公元889—923年间),五代后梁着名画家。博通经史,善属文,书法学柳公权,擅长山水画。因隐于太行山,朝夕观察山水树石的变化,写松树“凡树万本”,分析总结了唐人山水画的经验,创立了北方水墨山水画派,对后代山水画的发展影响极大,着有山水画论《笔法记》。荆浩的作品只有《匡卢图》尚存,其他均已失传。
声明:此文信息来源于网络,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baisebaisebaise@yeah.net